活幼心書

元代醫學家曾世榮所著《活幼心書》,是一部在中醫兒科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此書不僅系統性地闡述了嬰幼兒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更貫穿了以「心」為核心的醫學理念,強調醫者在行醫過程中的仁愛與靈活性,為後世兒科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啟示。

以「仁心」為本的醫道精神

《活幼心書》的「心」字,並非僅指生理上的臟器,而是蘊含著醫者的人文關懷與道德修養。書中多篇序言,如和序、廉序、吳序、羅序,均反覆強調曾世榮的「幼幼之心」、「仁者用心」。這種心,是對待孩童如己出的慈愛,是推己及人、視病患如同胞的惻隱之心。

序言作者們指出,小兒病患因年幼,不能言語表達病痛,診斷極為困難,需要醫者「以心體之」,憑藉高度的同情心與細緻入微的觀察,方能體察其苦痛所在。這超越了單純的醫術技巧,昇華為一種醫道精神,即「醫家以手足痿痹為不仁」所引申的意義——氣脈不通,痛癢不知,心之生道便息。能體會他人的痛癢,方為仁者。

這種「活心」的理念,不僅體現在醫者對患者的態度上,也延伸至對知識的態度。作者曾世榮不藏私,將其師傳及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編撰成書,並願意「公之天下後世」,而非如一些庸醫「私得一方,即祖父子孫相傳,世享其利」,這正是一種廣大、無私的「用心」,體現了醫者應有的濟世情懷,對當時乃至今日的醫學倫理仍具有深遠的啟迪。

小兒病症的獨特性與診治挑戰

《活幼心書》深刻認識到小兒與成人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差異。如書中(及序言所反映)所述,小兒「臟腑未全、稟賦未充」,生理功能尚未成熟,故易受外邪侵襲或內傷影響,病程發展迅速。

診治小兒病症面臨多重難題:

  1. 難以言表:嬰幼兒尚不能準確描述自身症狀與感受,醫者需仰賴客觀的觀察,如面色、聲音、呼吸、肢體動作等。
  2. 脈象難憑:小兒脈象通常較輕微且受情緒等因素影響大,不若成人脈象穩定,故單憑脈象診斷往往不足,需要結合其他方法。羅序中特別提及曾世榮雖重視切脈,但若出現「證陽而脈陰,證陰而脈陽」的矛盾情況,則強調「必治脈不治證」,體現其對脈象真實性的重視及診斷的靈活性。
  3. 病情急劇變化:小兒病往往來勢洶洶,變化迅速,可能朝夕之間病情即發生轉變,要求醫者具備迅速判斷和應變的能力。

為應對這些挑戰,《活幼心書》整合並發展了多種兒科特有的診斷技術,如序言及書籍概要中提到的「五色主病」和「指紋診斷」。通過觀察面部的青、赤、黃、白、黑五色,對應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病變;以及觀察虎口處絡脈(指紋)的顏色、粗細、浮沉、長短等變化來判斷病情輕重和病邪性質。這些方法因其直觀性和易操作性,在中醫兒科臨床上至今仍有其價值。

常見病症的辨治思路與方藥應用

儘管提供的文本主要通過序言來介紹書籍內容,但其中已透露了曾世榮對特定病症的獨到見解和方藥運用。例如,吳序中詳細介紹了曾世榮對「驚風」和「搐(抽搐)」的認識與治療。

驚風是小兒常見且危急的病症,常伴有抽搐。傳統醫學對此病多有論述,而曾世榮的貢獻在於他對病因的細緻辨析以及對常用方劑的靈活運用。吳序提到,曾世榮將抽搐區分為「因驚風而搐」和「因氣鬱而搐」,這超越了簡單的症狀描述,深入探討了背後的病機。對於氣鬱引起的抽搐,他提出使用「寬氣飲」,並指出以枳殼、枳實為主藥,這顯示了他對氣機不暢導致抽搐的獨特認識和有效對策。

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對經典方劑「五苓散」的廣泛應用。吳序中提到,五苓散在諸多醫家手中多用於解表利濕,治療傷寒、霍亂等,而曾世榮卻將其靈活應用於驚風、痰搐、瘡疹等多種病症,通四時皆可使用。他對此的解釋,從藥物組成上分析了五苓散為何能治療驚風:茯苓能「安此心之神」(鎮靜安神),澤瀉能「導小便,小腸利而心氣通」(利水通氣,間接安神),桂枝能「木得桂而枯,足能抑肝之氣,而風自止」(溫陽化氣,平抑肝風)。這種從藥物特性結合病機的闡釋,展現了曾世榮深厚的藥理學識和獨特的臨床思維,是其「善用五苓散」的具體體現,也是「書本陳言,心須活法」理念的絕佳例證。

雖然提供的文本未詳細展開書籍簡介中提及的胎寒、胎熱、臍風、臍突等具體治療方法,但從對驚風和抽搐的論述可見,《活幼心書》對於每一種病症,都會深入分析其病因病機,並提供基於臨床經驗的有效方藥。

靈活應變的「活法」精髓

和序中「書本陳言,心須活法」一句,可謂點睛之筆,揭示了《活幼心書》重要的學術思想。書本是死的知識,但病是活的變化,醫者不能拘泥於書本記載,必須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靈活應變。這正是「活心」理念在臨床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曾世榮在診斷上的「治脈不治證」即是靈活性的體現。在治療上,他對五苓散的廣泛應用和對抽搐的獨特辨治,都顯示了其不拘泥於傳統、敢於創新的「活法」。這種靈活性不僅體現在方藥的運用上,也可能體現在非藥物的治療手段,如和序中引用的李立之醫生通過驚嚇治療小兒失音的例子,雖然此法非常規,但卻是針對特定病機的有效手段,用來闡明「活法」的重要性。

靈活性也體現在對病情的全面考量,而非「一味補藥」或單純攻邪。儘管「攻補兼施」未在序言中明確提及,但綜合其辨證施治的思想,以及強調脾胃(如慢驚與脾胃虛弱相關)對小兒健康的影響,可以推斷他在處理虛實夾雜的病症時,必然會考慮到補虛與祛邪的結合,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對後世中醫兒科的貢獻與傳承

《活幼心書》作為元代重要的兒科專著,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和有效的方藥,更在於其深邃的醫學理念。它系統地總結了當時兒科的診斷方法,特別是強調了脈診、面色、指紋等在小兒診病中的綜合應用。其對特定病症(如驚風、抽搐)的深入辨析和獨特治療思路,豐富了兒科的臨床知識。

更為重要的是,書中所倡導的「仁心活法」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它提醒醫者,高明的醫術源於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懷,治療不僅是技藝的運用,更是心靈的投入。這種醫德觀念與靈活應變的臨床思維,成為後世中醫兒科發展的重要指導原則。曾世榮「將以公之天下後世」的宏願得以實現,這部書成為許多後世兒科醫家學習和參考的範本,推動了中醫兒科知識的傳承與發展。

總結

《活幼心書》是一部集醫術、醫理、醫德於一體的傑出醫學著作。作者曾世榮以其深厚的儒學功底和精湛的醫學技藝,為我們呈現了一部充滿智慧與仁愛的兒科經典。書中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深刻認識,對診斷方法的細緻闡述,對具體病症的獨到見解,以及最為核心的「仁心活法」理念,共同構成了其獨特的價值。

儘管時代變遷,現代醫學飛速發展,《活幼心書》作為古代中醫兒科的代表,其強調的細緻觀察、辨證論治、以及醫者的人文關懷和靈活應變精神,對於今天的臨床實踐和醫學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它不僅是一部醫學史上的瑰寶,更是醫者仁心仁術的光輝寫照,提醒著每一位醫者,在面對幼小的生命時,醫術與仁心同等重要。


和序

廉序

吳序

羅序

自序

卷上·決證詩賦 (1)

卷上·決證詩賦 (2)

卷上·決證詩賦 (3)

卷上·決證詩賦 (4)

卷上·決證詩賦 (5)

卷上·決證詩賦 (6)

卷上·決證詩賦 (7)

卷上·決證詩賦 (8)

卷中·明本論 (1)

卷中·明本論 (2)

卷中·明本論 (3)

卷上·決證詩賦 (9)

卷上·決證詩賦 (10)

卷上·決證詩賦 (11)

卷中·明本論 (4)

卷下·信效方 (1)

卷下·信效方 (2)

卷下·信效方 (3)

卷下·信效方 (4)

卷下·信效方 (5)

卷下·信效方 (6)

卷下·信效方 (7)

卷下·信效方 (8)

卷下·信效方 (9)

卷下·信效方 (10)

卷下·信效方 (11)

卷下·信效方 (12)

卷下·信效方 (13)

卷下·信效方 (14)

卷下·信效方 (15)

卷下·信效方 (16)

卷下·信效方 (17)

卷下·信效方 (18)

卷下·信效方 (19)

卷下·信效方 (20)

卷下·信效方 (21)

卷下·信效方 (22)

卷下·信效方 (23)

卷下·信效方 (24)

卷下·信效方 (25)

卷下·信效方 (26)

卷下·信效方 (27)

卷下·信效方 (28)

卷下·信效方 (29)

卷下·信效方 (30)

卷下·信效方 (31)

卷下·信效方 (32)

卷下·信效方 (33)

卷下·信效方 (34)

卷下·信效方 (35)

卷下·信效方 (36)

卷下·信效方 (37)

卷下·信效方 (38)

卷下·信效方 (39)

卷下·信效方 (40)

卷下·信效方 (41)

卷下·信效方 (42)

卷下·信效方 (43)

卷下·信效方 (44)

跋一

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