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2)
卷上·決證詩賦 (2)
1. 傷寒
用小柴胡湯和解,次三稜散調治。或因下後體氣虛弱,腠理不密遽出風寒之地,易為感冒,此為再經外邪,侵襲於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風寒外侵於皮毛,內合於肺經,致有痰熱喘急,肺主氣故也。亦宜發散,表邪既退,然後調脾,使中州之土固守,則何患乎外邪得以侵襲哉?用五苓散加麻黃去節存根沸湯泡過,功全表裡,水姜煎服。其解表散、惺惺散、枳實湯,或當歸散加陳皮,水姜煎服,以和中散調理。
夾風傷寒,與前證相似,但臉紅身熱,氣粗微喘,目淚口渴,手足皆溫,太陽冷汗,口水流滴胸前,時或惡風,此因先傷寒發熱,日久未經解散,將傳入里,而又感風,風熱相搏於內,致心脾蘊熱,熱氣上逼口舌發瘡,名為夾風傷寒。諸熱引肝風,目多眵淚,口燥發渴,手足溫者,邪將傳裡,口水不止,而加生瘡者,熱上蒸也。太陽冷汗者,表之虛也。
邪實表虛證在半表半裡之間,宜以小柴胡湯加桂為用。疏滌肝風,羌活散。和解,四順飲。去上焦熱,則口舌之證乃除。而重感之邪,亦得消釋。風寒互證,活人書云: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以麻黃反煩躁。風喜傷衛,寒傷榮。榮衛俱病,仲景以大青龍湯治之。然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衛皆虛,疾由生矣。
蓋兒小者,因抱養失宜,風寒不避,致有斯疾。兒大者,或因水浸雨侵,或因向火脫著,遽然出外,外邪乘虛而襲,汗閉不通,其後或冷或熱,昏醒不定,名為風寒互證,但小方用藥品味,分兩不與大人同。若此證一汗,風寒既除,惟當順氣化痰,慎勿投峻補之劑,熱氣得補則復盛,變生他證。
初用雄黃散,水、薑、蔥、薄荷同煎,並三服,稍熱投,得汗即愈,免為角弓反張之證,次以當歸散、惺惺散間服。若痰不退,牛蒡湯、如意膏、半夏丸。結胸傷寒,其候兩眉尖紅,唇紫鼻青,咳嗽口痛,痰結氣促,咳嗽不活,身熱汗出,目露白睛,項頸如柔痓之狀,不可俯仰,結胸之證,居身之高分,故經云: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
所謂結胸,如繫結而不能解者,諸陽受氣於胸中邪氣與陽氣相結,固而不解,非虛煩結實之比,胸膈高起,不按自痛,名大結胸。按之方痛,名小結胸,有水寒熱結胸。凡此諸證,低者舉之,高者陷之。仲景結胸之高邪,當行降下之法,以下結固之邪,《內經》曰:結雖大猶可解也。
蓋傷寒之結,非直達之劑,孰能解之。仲景治小結胸證,以小陷胸湯主之。平常小兒,多有小結胸證,然陷胸湯內有黃連極苦,難以施之。嬰孩如發表後,但用鶴頂丹為治。有兒最小者,於此丹內加寬氣飲、寬熱飲少許,薑汁、茶清調下自愈。若僅六七歲兒,投小陷胸湯,入蜜同煎服取效。
白話文:
傷寒
如果用小柴胡湯來調和,效果不佳,就改用三稜散來調理。有時候,是因為發汗後身體虛弱,身體的防禦能力下降,又馬上到了寒冷的地方,容易感冒。這是因為外來的風寒再次侵入皮膚,而皮膚和肺是相連的,風寒從皮膚進入,就會影響到肺,導致痰多、發熱、喘氣急促,這是因為肺主管呼吸的緣故。這種情況也需要發散風寒,等表面的邪氣消退後,再調理脾胃,使脾胃的功能恢復正常,這樣才能防止外邪再次入侵。可以使用五苓散加麻黃(去除節的部分,保留根部,用開水泡過),這樣可以同時處理表裡的問題,用水和薑一起煎煮服用。也可以用解表散、惺惺散、枳實湯,或當歸散加陳皮,用水和薑一起煎煮服用,來調和身體的機能。
夾風傷寒
夾風傷寒的症狀和之前的傷寒類似,但臉會發紅、身體發熱、呼吸粗重、稍微喘氣、眼睛流淚、口渴、手腳溫熱、額頭出冷汗、口水流到胸前、有時會怕風。這是因為先前的傷寒發熱,沒有及時治療,導致病邪深入體內,又感染了風邪,風邪和熱邪在體內互相作用,導致心脾產生熱,熱氣往上衝,導致口舌生瘡,這就叫做夾風傷寒。各種熱邪會引動肝風,導致眼睛多眼屎、口乾舌燥、手腳溫熱,這些都是邪氣將要傳入體內的徵兆。口水不停流,並出現瘡瘍,是因為熱氣向上蒸騰的緣故。額頭出冷汗,表示身體表面虛弱。
邪實表虛
邪氣實在而身體表面虛弱,病邪在身體的表和裡之間,應該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來治療。可以疏通肝風,使用羌活散。用四順飲來調和身體。清除上焦的熱,口舌的症狀自然會消失。再次感染的邪氣也會被清除。如果是風寒互相作用,就像《活人書》說的:「脈象像是桂枝湯,卻沒有汗;病用麻黃湯,反而煩躁。」風邪容易傷到身體的防禦功能,寒邪容易傷到身體的營養物質。當身體的防禦功能和營養物質都受到影響時,張仲景會用大青龍湯來治療。但實際上,營養物質在脈絡中運行,防禦功能在脈絡外運行,如果營養物質和防禦功能都虛弱,疾病就會產生。
小兒傷寒
小孩子得病,多半是因為抱養不當,沒有注意避風寒而造成的。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淋雨、被水浸泡,或者因為向火烤後,沒有及時穿衣服就外出,導致外邪趁虛而入,汗液不能正常排出,之後可能會出現發冷或發熱,時而清醒時而昏迷,這就叫做風寒互相作用。但小孩用藥的劑量和成人不同。如果這種情況發汗後,風寒消除,就應該調理氣機、化痰,千萬不要用過於滋補的藥,否則會導致熱氣更盛,產生其他的病症。
剛開始可以用雄黃散,用水、薑、蔥、薄荷一起煎煮,分三次服用,稍稍加熱後服用,如果能出汗就會好,可以避免出現角弓反張的症狀。之後可以交替服用當歸散和惺惺散。如果痰不能消除,可以使用牛蒡湯、如意膏、半夏丸。
結胸傷寒
結胸傷寒的症狀是兩眉尖發紅、嘴唇發紫、鼻子發青、咳嗽、口痛、痰液結成塊、呼吸急促、咳嗽不順暢、身體發熱出汗、眼睛露出白睛、脖子僵硬,像柔痓一樣,不能俯仰。結胸的病位在身體的上半部分,所以古書說:「病位高的,就要向上疏通;病位低的,就要向下引導。」
所謂的結胸,就像是打結了,無法解開一樣。這是因為各種陽氣匯聚在胸中,邪氣和陽氣相互糾結,難以消散,並不是虛煩結實。胸部高高隆起,不按壓也會疼痛,叫做大結胸;按壓時才疼痛,叫做小結胸;還有水寒熱結胸。所有這些症狀,對於病位低的,要向上托舉;病位高的,要向下疏通。張仲景認為,結胸的病邪在上,應該用降下的方法,來消除結在裡面的邪氣。《內經》說:「結雖然很大,但還是可以解開的。」
因為傷寒造成的結,如果不用直接作用的藥,是無法消除的。張仲景用小陷胸湯來治療小結胸。一般來說,小孩子常常會出現小結胸的症狀,但小陷胸湯裡面的黃連太苦了,難以給小孩使用。如果嬰兒發汗後出現結胸,可以用鶴頂丹來治療。對於非常小的嬰兒,可以在鶴頂丹中加入少量的寬氣飲和寬熱飲,用薑汁和茶水調服,自然就會痊癒。如果小孩有六七歲了,可以服用小陷胸湯,加入蜂蜜一起煎煮服用,效果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