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上·決證詩賦 (17)

1. 脫肛

《脈訣》曰:大腸共肺為傳送。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閉結不通,肺虛寒則腸頭出露。有因痢久,裡急後重,努力肛開,為外風所吹,或伏暑作瀉,腸滑不禁,或稟賦怯弱,易於感冷,亦致大腸虛脫。凡小兒所患瀉痢,皆因暑濕風熱乘脾胃虛而得,蓋風屬木,本勝則制土,土主脾胃,虛而受制,又濕喜傷脾,因虛受濕,不能分別清濁,水穀交雜,則為洞泄。

洞泄既久,大腸亦虛,大腸乃手陽膽燥金,而土虛不能生金,金氣既虛,則傳送之道亦虛,又為風冷所襲,故肛門脫而不收。法宜補脾溫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氣實,宜藿香飲、勻氣散、平胃散主之,次則內投固腸之劑,用健脾飲、養臟湯,服餌,外以敷貼之法,用伏龍肝散傅之,及萆麻膏貼囟門,使引氣上,令其自收,如收盡仍以水洗去其膏。又有邪熱積滯於大腸,未經疏滌,亦成此疾。

其肛門色紅而軟,肺脈浮數,右手指紋紫見,身微有熱,時或煩躁先投清肺飲疏解,次用薄菏散、蟠龍散為治,間服萬安飲,亦佳。

白話文:

《脈訣》說:「大腸和肺互相協同傳導。」這是因為肺和大腸是互為表裡的關係,肛門是大腸的出口。當肺部實熱的時候,就會導致大腸閉塞不通;而當肺部虛寒的時候,腸頭就會外露脫出。有些人是因為長期痢疾,導致裡急後重,用力過度使肛門張開,被外面的風吹到;或者是因為潛伏的暑氣發作導致腹瀉,腸道過於滑利而無法控制;也可能是因為先天體質虛弱,容易受寒,也都會導致大腸虛弱脫出。

一般來說,小孩子患瀉痢,都是因為暑濕風熱侵犯虛弱的脾胃而引起的。因為風屬木,本來就克制土,而土主宰脾胃,脾胃虛弱就會被木克制。加上濕氣又容易傷害脾,因為虛弱而受濕,導致無法分辨清濁,水穀混雜,就會造成腹瀉不止。

腹瀉時間久了,大腸也會虛弱。大腸屬於手陽明經,屬燥金,而土虛弱就不能滋養金,金氣虛弱,傳送的功能也會虛弱。又被風寒侵襲,所以肛門脫出而無法收回。治療方法應該補益脾胃,使金得到母臟的滋養而使氣充實。可以服用藿香飲、勻氣散、平胃散等方劑為主,其次再內服固腸的藥劑,例如健脾飲、養臟湯。外用方面,可以用伏龍肝散敷在肛門周圍,再用蓖麻膏貼在囟門,使氣上引,讓脫出的肛門自己收回。如果已經完全收回,就用水洗掉囟門上的藥膏。還有一種情況是邪熱積聚在大腸中,沒有經過疏導清除,也會造成這種疾病。

這種情況的肛門顏色發紅而且柔軟,肺脈呈現浮數的現象,右手指紋呈現紫色,身體微微發熱,有時會煩躁。應該先服用清肺飲來疏解,然後用薄荷散、蟠龍散來治療,可以間隔服用萬安飲,也很好。

2. 癇證

古人議癇最多,大概在乎觀形切脈,明辨陰陽,對證用藥,不致妄投湯劑為上。陰癇者,因慢驚後去痰不盡,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搖頭,口嚼白沫,牙關緊閉,但不甚驚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脈息沉微,故《嬰孩寶書》云:睡中吐舌更搖頭,正此之謂。治以固真湯加日生湯同煎,調寬氣飲和解。

陽癇者,因感驚風三次發搐,不與去風下痰,則再發。然三次者,非一日三次也,或一月、或一季、一發驚搐,必經三度,故曰三次。所謂驚風三發便為癇,即此義也。其病主身熱自汗,兩目上視,嚼沫咬牙,手足掣搦,面色紅紫,六脈浮數,以百解散加五和湯,水煎疏解,次下痰,用水晶丹或半夏丸。

胎癇者因未產前,腹中被驚,或母食酸鹹過多,或為七情所汨,致傷胎氣,兒生百日內有者是也。發時心不寧,面微黃,氣逆痰作,目上視,身反張,啼聲不出,先用參蘇飲和解,次以不驚丹,或琥珀抱龍丸間投,輕者可愈,重則亦危。六畜癇者,發時作牛馬豬羊雞犬聲,便致僵仆,口吐涎沫,不省人事。

張氏論此。蓋初發作羊犬聲者,咽喉為風痰所梗,聲自如此,其理甚明。若言六畜者,特強名耳。凡得此證,宜多投疏風順氣化痰等劑,早為治療則免終身之患。

食癇者,因中焦不和,飲食時偶被驚搐,則驚氣停滯中脘,食不克化,淹留日久,氣鬱痰結,痰結則風熱生,由此致疾。陳氏有曰:結氣而成癇,此其義也,宜寬中順氣,去風痰,療驚積,和脾胃,則安矣。狂癇者,亦屬陽。《難經》云:重陽則狂,至長成小兒才發。時妄言不食而歌。

甚則逾牆上屋。棄衣而走。或一日二日方醒。始因冒熱感風,風熱內蓄,久則風痰鬱結,上迷心包,蓋心乃神之舍,偶為邪熱攻逼,則神失所守而昏亂,名曰狂癇。然心火肝木皆為物,火不自炎,因風吹起煙焰,木不自動,因風撼而自動搖,風火合德。兩陽相搏,其熱可知。

心藏神,肝主驚,因風生痰,以致於此。醫者為治療,既能清心平肝,疏風退熱,得病暫安,不與鎮心下痰,則痰涎結實,停滯心絡,病至再三,加以發搐頻數,難為治療,必成廢人,有曰驚癇即與此證相類,若乍感真疾,日月稍近,法當解表散驚,及涼心肝,次下風痰,解表散驚百解散,涼心肝三解散、防風湯,下風痰水晶丹、碧玉丸,更須臨證參詳,乃無失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對於癲癇的討論很多,主要著重在觀察病人的外形、把脈,清楚分辨陰陽,並根據病症使用藥物,不要隨便亂用湯藥才是上策。

陰癇,是因為慢驚風後痰沒有完全清除,痰進入心包而引起的。症狀是四肢冰冷、吐舌頭、搖頭、口中嚼著白色泡沫、牙關緊閉,但不太會驚嚇抽搐或啼哭,臉色可能蒼白或青紫,脈搏微弱。所以《嬰孩寶書》說:「睡覺時吐舌頭又搖頭」,就是指這種情況。治療方法是用固真湯加日生湯一起煎煮,並用調寬氣飲來調和。

陽癇,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引發驚風,發作三次抽搐,如果沒有祛風化痰,就會再次發作。這裡說的三次,並不是指一天三次,而可能是一個月或一季發作一次抽搐,一定會經過三次,所以稱為三次。所謂驚風發作三次就變成癲癇,就是這個意思。這種病的症狀主要是身體發熱、自汗、兩眼向上翻、口中嚼沫咬牙、手腳抽動、臉色紅紫、脈搏浮而快。治療方法是用百解散加五和湯用水煎煮,先疏通開解,然後再用藥物化痰,可以用水晶丹或半夏丸。

胎癇,是因為還沒出生時,在母親肚子裡受到驚嚇,或者母親吃了太多酸鹹食物,或者因為情緒波動過大,導致胎氣受損,孩子出生一百天內發病。發作時會心神不寧、臉色微微發黃、氣逆痰湧、眼睛向上翻、身體向後仰、哭不出聲音。先用參蘇飲來調和,然後再用不驚丹或琥珀抱龍丸交替服用。病情輕微的可以治好,嚴重的就很危險。

六畜癇,發作時會發出牛、馬、豬、羊、雞、狗的叫聲,然後僵直倒地、口吐白沫、失去意識。

張氏對此的看法是:剛發作時發出羊或狗叫聲,是因為咽喉被風痰阻礙,聲音自然如此,道理很清楚。說像六畜叫聲,只是勉強的說法。凡是得了這種病,應該多用疏散風邪、順暢氣機、化解痰液的藥物,及早治療,就能避免終身受苦。

食癇,是因為中焦不調和,吃飯時偶爾受到驚嚇而抽搐,導致驚嚇之氣停留在中脘,食物無法消化,積久了,氣鬱結成痰,痰結久了就會產生風熱,因而導致疾病。陳氏說:「結氣而成癇」,就是這個道理。治療方法應該是寬暢中焦、順暢氣機、祛風化痰、治療驚嚇造成的積滯、調和脾胃,這樣就能平安。

狂癇,也屬於陽證。《難經》說:「陽氣過盛就會發狂」,通常是長大一點的孩童才會發病。發病時會胡言亂語、不吃飯卻唱歌,嚴重的甚至會爬牆上屋、脫衣亂跑,可能一兩天後才會清醒。一開始是因為感受熱邪又吹到風,風熱積聚在體內,久了就會風痰鬱結,蒙蔽心包。心是神明所居之處,偶爾被邪熱攻擊,就會心神失守而昏亂,這就叫做狂癇。心火和肝木都是外在的物質,火不會自己燃燒,是風吹才會有火焰;木不會自己搖動,是風吹才會搖動,風和火一起作用,兩陽相搏,其熱可想而知。

心臟儲藏神明,肝臟主導驚恐。因為風而產生痰,導致這種病。醫生在治療時,既要能清心平肝、疏散風邪、退散熱邪,使病情暫時穩定,如果沒有鎮心化痰,痰液就會結實,停留在心絡,導致病情反覆發作,加上抽搐頻繁,就很難治療,最後可能變成廢人。有人說驚癇跟這種病類似,如果是剛發作的疾病,日子還短,應該先用解表散驚的方法,並清涼心肝,然後再化解風痰。解表散驚可以用百解散,清涼心肝可以用三解散或防風湯,化解風痰可以用水晶丹或碧玉丸。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具體病情來診斷,才能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