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7)

回本書目錄

卷中·明本論 (7)

1. 瘧疾

《內經·瘧論》云:痎瘧皆生於風,而發作有時何也。岐伯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謂腠理開而汗出遇風,或得於澡浴,水氣舍於皮膚,因衛氣不守,邪氣並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慄,腰背俱痛,骨節煩疼,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疼而渴。乃陰陽二氣交爭,虛實更作而然。陰氣獨勝則陽虛,故先寒戰慄,腰背頭項骨節皆痛。

陽氣獨勝則陰虛,故先熱,發時不嗜食,善嘔頭疼腰痛,小便不利,陰盛陽虛,則內外皆寒。陽盛陰虛,則內外俱熱,此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蘊積痰飲,病氣與衛氣並居,故病日作。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薄五臟,六氣深入,不能與衛氣俱出,則間日而作,當衛氣所至,病氣所在,則發。在陽則熱,在陰則寒,經曰:亢則害,極乃反。

俟陰陽各衰,衛氣與病氣相離則病休。陰陽相搏,衛氣與病氣再集則病復。各隨其衛氣之所在,與所中邪氣相合而然也。先寒後熱者,先傷寒而後傷風,名曰寒瘧。先熱後寒者,先傷風而後傷寒,名曰溫瘧。但熱不寒者名曰癉瘧,身重寒熱,骨節痛,腹脹滿,自汗善嘔,名曰濕瘧。

但寒不熱者。名曰牝瘧。蓋瘧之為病,而證狀非一。故處方之制,隨其陰陽虛實,脈病證治,汗吐下溫,對證施劑,以平為期。然百病中人,必因其正氣之虛,感受邪氣,留而不去,其病為實,自表傳裡,先汗後下,古今不易。蓋治瘧之法,必須先表,用百解散,水薑、蔥煎投,次小柴胡湯,加桂,水、薑、棗煎服,以和解表裡之邪,自然作效。

若表裡實,用當歸散、五和湯,或烏犀丸、六聖丸下之,勻氣散止補,後以藿香飲加草果、良薑,水、薑、棗煎投,正胃氣,去寒邪,則自平復。如解表後,寒熱往來,以二仙飲或三聖丸截之。寒熱既除,用平胃散加茴香湯和勻,鹽湯空心調服。溫胃燥脾,進飲食,使中州之土既實,則外邪不戰而自屈,此為明論。

有寒多熱少經久不愈,致脾胃弱,飲食減,神色慢,二姜丸主之,及清脾湯為治。每見治瘧不明理者,多取草藥挪水冷服,或露而投之,水傷脾胃,耗損真元,變證百出,或傳成浮腫,或轉作疳瀉,或變為冷痢,致脾胃虛弱,飲食減少,因而不救者有之。且嬰孩嬌脆,何堪用以草藥服餌?為醫為父母者,切宜戒之。

白話文:

瘧疾

《內經·瘧論》說:「瘧疾都是因為風邪引起的,但發作的時間卻有一定的規律,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夏天受到暑邪的侵襲,秋天就容易得瘧疾。這是因為夏天人的皮膚毛孔張開,容易出汗,這時候如果遇到風,或者洗澡後水氣停留在皮膚,加上衛氣(防禦外邪的氣)不足,邪氣就會趁機侵入,疾病就開始發作。發病時會先打哈欠、發冷發抖,腰背和骨節都會疼痛,等寒冷過去之後,身體又會發熱,頭痛而且口渴。這是因為體內的陰陽二氣互相爭鬥,虛實交替所造成的。陰氣強盛時,陽氣就會虛弱,所以先會感到寒冷戰慄,腰背、頭部、頸項和骨節都會疼痛。

陽氣強盛時,陰氣就會虛弱,所以先會感到發熱,發病時不想吃東西,容易噁心嘔吐、頭痛、腰痛,小便也不順暢。陰氣強盛陽氣虛弱時,身體內外都會感到寒冷;陽氣強盛陰氣虛弱時,身體內外都會感到發熱。此外,如果感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或者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內傷,導致體內累積痰飲,病邪和衛氣一起停留在體內,疾病就會每天發作。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晚上在陰氣中運行。當衛氣在白天運行到體表時,病邪會被帶出去,當衛氣在夜晚運行到體內時,病邪會深入五臟。六邪如果深入體內,無法隨著衛氣排出,就會間隔一天發作一次。當衛氣運行到哪裡,病邪就跟到哪裡,疾病就會發作。當病邪在陽的時候就會發熱,在陰的時候就會發冷。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過於亢奮就會產生危害,達到極點就會反轉。」

等到陰陽之氣各自衰弱時,衛氣和病邪分離,疾病就會暫時停止。如果陰陽之氣再次搏鬥,衛氣和病邪再次聚集,疾病就會復發。每次發作都是隨著衛氣的運行位置,以及所感受到的邪氣相結合所造成的。先感到寒冷再發熱的,是先受到寒邪侵襲,然後又受到風邪侵襲,這叫做寒瘧;先感到發熱再發冷的,是先受到風邪侵襲,然後又受到寒邪侵襲,這叫做溫瘧;只有發熱沒有發冷的,叫做癉瘧;身體沉重、忽冷忽熱、骨節疼痛、腹脹、容易出汗、噁心嘔吐的,叫做濕瘧。

只有發冷沒有發熱的,叫做牝瘧。瘧疾的症狀有很多種,因此開藥方時,要根據陰陽虛實、脈象、病症來判斷,採用發汗、催吐、瀉下、溫補等不同的方法,對症下藥,以達到陰陽平衡為目標。一般來說,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停留體內無法去除,病情就變為實證,疾病會從體表傳入體內。治療時,要先發汗,再瀉下,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原則。治療瘧疾的方法,必須先從體表著手,可以用百解散,加上生薑、蔥一起煎服,然後再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用水、生薑、紅棗煎服,來調和表裡之間的邪氣,這樣就會產生效果。

如果體表和體內都是實證,可以用當歸散、五和湯,或者烏犀丸、六聖丸來瀉下,用勻氣散來補氣。之後再用藿香飲加上草果、良薑,用水、生薑、紅棗煎服,來調理脾胃之氣,去除寒邪,這樣病就會痊癒。如果解表後,仍然有忽冷忽熱的症狀,可以用二仙飲或三聖丸來截斷病情。等寒熱症狀消除後,可以用平胃散加上茴香湯,用鹽水空腹調服,來溫養脾胃,幫助消化,使脾胃功能強健,這樣外邪就自然屈服。這就是明智的治療方法。

如果寒冷症狀多而發熱症狀少,而且久治不癒,導致脾胃虛弱、食慾減退、精神萎靡,可以用二薑丸或清脾湯來治療。常常看到一些不明白道理的醫生,採用草藥,加冷水直接服用,或者在露水下採摘的草藥,用冷水煎服。這樣會損傷脾胃,耗損元氣,導致各種變症,有的會變成浮腫,有的會轉變成疳痢,有的會變成冷痢,導致脾胃虛弱、食慾減退,最終無法救治。而且嬰幼兒身體嬌弱,怎麼能隨便用草藥來治療呢?身為醫生和父母,一定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