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15)
卷上·決證詩賦 (15)
1. 腫證
(此疾更多,投五皮飲為好)
原腫病之由,標本之疾,腎主元氣,天一之水生焉。肺主沖化,地四之金屬焉。腎為本而肺為標,皆至陰以積水,其為病也,腎者胃之關鍵,關鍵不利,樞機不轉,水乃不行,滲於脈絡皮膚,而為浮腫。當推究內外所因,而為施治。
兒大者憑脈以明虛實,古方有十種論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閉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然脈浮為風為虛,沉伏為水病。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即為正水。
脾脈虛大,多作脾腫,因循不治,乃成水腫。蓋脾屬土,喜燥而惡濕,常感濕氣,濕喜傷脾,血化為水,土敗不能制水,則停蓄不行,留滯皮膚,故作浮腫。初得病時,見眼胞早晨浮突、至午後稍消,以羌活散疏解,次醒脾散主之,及間投南星腹皮散。其脾冷困,則燥以草果、縮砂之類。
然此證夏與秋冬治之頗易,惟春不然。蓋四時之水,無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克,不能受水,所以難療,進退不常,須徐徐調理取效。若脾熱而困,又以藥燥之,雖火能生土,亦可勝水。奈何燥之太過,土不敵火,則熱愈甚,而不食發熱煩渴醫者又進之以燥劑,由此而面目轉浮,致脾敗而手足背皆腫。
蓋手足背與臍凸(音迭)即脾之外候,有未經發表,遽用下藥以瀉之,則一瀉而腫消,乃云得瀉之力,殊不知脾愈瀉而愈虛,不逾旬月,其腫如初,此世人只知瀉腫為最,而不求其十補勿一瀉之論。
法當隨四時用藥,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寶散加麻黃、桂枝,赤茯苓,水、薑、蔥煎服,夏以五苓散加麻黃、車前子、薏苡仁,秋以清肺飲加羌活、細辛、商陸,冬以沖和飲加白朮、生川烏、赤小豆。以上三藥,並用水、薑、蔥煎投,滋潤救脾導水湯劑滲泄之,乃為良法。更以香陸胃苓丸、赤蒼飲頻服,自然獲安。
蓋《內經》云:開鬼門(發汗也),潔淨府(利小便),平治權衡,以平為期。此之謂也。有初腫便覺痰嗽氣喘,小水不通,正屬肺腎所主,先服解表散,次以三白散為治。餘證輕者投商陸丸,故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湧吐之義也。下者引而竭之,即滲泄之義也。凡得此病非一朝一夕之故,不可以孟浪之藥求其速效,以致虛脫。
如愈後再感外風,滿面虛浮,用排風湯和解,仍服前救脾湯劑,免致反復。飲食之忌,惟鹽醬齏鮓濕面,皆味鹹能溢水者,並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則半載,輕者三月。須脾胃平復,腫消氣實,然後於飲食中,旋以燒鹽少投,則其疾自不再作。故劉氏曰:治腫非易,補養尤難,所忌者切須詳審,有經久不消者,下浚川丸即效。
白話文:
(這個疾病很常見,用五皮飲效果不錯)
腫病發生的原因,可以從根本和表象來看。腎主管人體的元氣,是產生生命之水的源頭;肺主管體內氣的運行,屬於地之金。腎是根本,肺是表象,它們都屬於陰,容易積聚水分。當腎出現問題時,會影響胃的運作,導致關鍵樞紐不利,氣機無法正常運轉,水液無法順利排出,就會滲入經絡皮膚,形成浮腫。應該仔細探究內外因素,再進行治療。
對於病情較重的人,可以通過把脈來判斷虛實。古代醫書將腫病分為十種證型:呼吸短促,無法平躺,是心水;兩側脅肋脹痛,是肝水;大便稀溏如鴨糞,是肺水;四肢沉重乏力,是脾水;腰痛腳冷,是腎水;口苦咽乾,是膽水;時虛時實,是大腸水;腹部急迫,四肢消瘦,是膀胱水;小便不暢,是胃水;小腹脹滿,是小腸水。脈象浮的,多為風邪或虛症;脈象沉伏的,多為水病。沉脈表示經絡虛弱,伏脈表示小便困難,這屬於正水病。
脾脈虛大,多數是脾臟腫脹。如果長期不治療,就會發展成水腫。脾屬於土,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容易感受濕邪。濕邪容易傷害脾,使血液化為水,脾的運化功能衰退,無法制約水分,導致水分停留在體內,積聚在皮膚,形成浮腫。初期發病時,早上眼皮腫脹,下午稍有消退,可以用羌活散來疏通,接著用醒脾散為主,必要時配合南星腹皮散。如果脾臟虛寒,可以用草果、縮砂等溫燥的藥物來治療。
這種病在夏季和秋冬季治療比較容易,但春天比較困難。因為春季水氣旺盛,加上肝氣旺盛而剋制脾土,脾臟難以承受水濕,所以難以治癒,病情反覆不定,需要慢慢調理才能見效。如果脾有熱,反而用燥熱藥物來治療,雖然火能生土,也可以克制水,但是如果燥熱太過,脾土無法承受火熱,就會使熱邪更盛,導致食慾不振、發熱煩渴。如果醫生再用燥熱藥物,就會使面部更加浮腫,最終導致脾臟衰敗,手腳背部都腫起來。
手腳背部和肚臍突出是脾的外在表現。如果沒有先發散體表邪氣,就直接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雖然能夠使腫脹消退,但是脾氣會更加虛弱。過不了多久,腫脹又會復發。這是因為世人只知道瀉腫最快,卻不懂得「十補不如一瀉」的道理。
治療上應該隨著四時變化來用藥:春天用七寶散加麻黃、桂枝、赤茯苓,用水、薑、蔥煎服;夏天用五苓散加麻黃、車前子、薏苡仁;秋天用清肺飲加羌活、細辛、商陸;冬天用沖和飲加白朮、生川烏、赤小豆。以上三種藥方,都用水、薑、蔥煎服。還要用滋潤脾臟、利水滲濕的湯藥來治療,這才是好的方法。還可以經常服用香陸胃苓丸、赤蒼飲,自然可以康復。
《黃帝內經》說:「開鬼門(發汗),潔淨府(利小便),調整陰陽平衡,使身體恢復平衡。」這就是治療的原則。有些人剛開始腫就出現痰多咳嗽、氣喘、小便不通等症狀,這主要和肺、腎有關,應該先服用解表散,再用三白散來治療。對於其他症狀較輕的,可以服用商陸丸。經文說:「高者因其勢而疏導之,即湧吐的方法;下者引而竭之,即滲泄的方法。」凡是得了這種病,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不可以隨意用藥求速效,以免導致虛脫。
如果病癒後再次感受外風,導致滿面虛浮,可以用排風湯來調和,並繼續服用之前的補脾湯藥,以免病情反覆。飲食上要禁忌鹽、醬、鹹菜、濕麵等,因為這些食物味道鹹,容易使體內積水。其他生冷、有毒的食物也要戒除。病情重的,需要半年左右才能恢復;病情輕的,需要三個月左右。必須等到脾胃功能恢復,腫脹消退,體力充沛後,才能在飲食中稍微加入少量的燒鹽,這樣疾病才不會再復發。所以劉氏說:「治療腫脹不容易,補養更加困難,禁忌事項必須詳細審查。」對於長期不消的腫脹,用下浚川丸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