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1)
卷上·決證詩賦 (1)
1. 傷積
凡嬰孩所患積證,皆因乳哺不節。過餐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積停中脘,外為風寒所襲,或因吃臥失蓋,致頭疼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不安,昏神飲食不思,或嘔或噦,口噫酸氣,大便酸臭,此為陳積所傷,如覺一二日,先以百傷飲發表,次當歸散入姜煎服,溫動積滯,方下烏犀丸、六聖丸,重與寬利,後用勻氣散調補。
有食飽傷脾,脾氣稍虛,物難消化,留而成積,積敗為痢,腹肚微痛,先調胃氣,次理積,卻止痢,則病根自除。和中散理虛養胃,三稜散、烏犀丸。助脾化積,沉香檳榔丸、守中湯。進食止痢,仍忌生冷黏膩之物,不致復作。有時時泄青水。如生菜汁,是受驚而後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
先解驚,後理積。解驚五苓散或百解散,理積三稜散或烏犀丸及三解散,炒神麯、生薑,煎湯調服。醒脾散、沉香檳榔丸,寧驚化積,壯氣和胃,仍節冷乳,自然平治。
白話文:
嬰兒所患的積食症狀,都是因為餵奶或進食不節制。如果吃太多生冷、堅硬的食物,脾胃無法消化,食物就會積聚在胃部,外加受到風寒侵襲,或是因為吃飽就睡、沒有蓋好被子,導致頭痛、臉色發黃、身體發熱、眼皮稍微浮腫、腹痛腹脹、腳冷肚子熱、焦躁不安、精神昏沉、不想吃東西,有時會嘔吐或打嗝,嘴裡發出酸臭的氣味,大便也酸臭,這就是因為舊的積食造成的傷害。如果發現一兩天有這些症狀,先用百傷飲來發散表邪,接著用當歸散加薑煎服,溫熱身體來幫助積食移動,然後服用烏犀丸或六聖丸,加強藥效來通利腸胃,最後再用勻氣散來調養身體。
有時候是因為吃太飽傷到脾胃,導致脾氣稍微虛弱,食物難以消化,累積下來就變成積食,積食嚴重就會變成痢疾。這時腹部會稍微疼痛,要先調理脾胃,再處理積食,最後止住痢疾,這樣才能徹底去除病根。可以用和中散來調理虛弱的脾胃,用三稜散或烏犀丸來幫助消化積食,用沉香檳榔丸或守中湯來幫助脾胃消化積食,等到可以進食之後,再用藥來止住痢疾。同時要注意,避免食用生冷黏膩的食物,以免復發。有時候會拉出像生菜汁一樣的青色水便,這是因為受到驚嚇後產生積食,會煩躁不安,經常像在生氣一樣,這種情況叫做驚積。
要先解除驚嚇,再處理積食。解除驚嚇可以用五苓散或百解散,處理積食可以用三稜散、烏犀丸或三解散,搭配炒過的麥芽和生薑煎湯服用。醒脾散或沉香檳榔丸可以幫助寧神、化解積食,增強氣力、調和脾胃。同時要注意餵奶時要節制,不要餵食冰冷的奶水,這樣自然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