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明本論 (1)

1. 風毒

風毒者,因驚風之後,風從氣行,血從氣使,毒氣蓄於皮膚,流結而為腫毒,遂成頑核赤色,多在腮頰之間,或耳根骨節之處,重則成癰成癤,謂之遁毒風。宜以百解散、牛蒡湯及當歸散倍加枳殼、大黃,水煎服。或用皂角子、薄荷同煎,續投雄黃散、消毒飲。結在腮頰者,治用烏豉膏,以護咽喉,外則敷以拂毒散及外消散。

若因跌撲破損皮膚,風邪侵襲,傷寒而發毒腫,謂之破血傷風,可投疏風散、活血散及黃芩四物湯調治。若發於喉下,如帶橫纏者,乃纏喉風也,三因方烏喉風,此證宜投化毒湯及烏豉膏,熔化護喉,卻不可於喉外用藥塗貼,但依前遁毒風內治法如服藥後散止不定,或上頭項,或遊於面目,而又復來喉下,如赤紫微浮,中有白突者,陽證變陰,亢則必害,謂之赤遊風毒,亦難治矣。

白話文:

風毒,是因為驚風之後,風邪隨著氣的運行而進入體內,血也隨著氣的引導而流動,毒氣積蓄在皮膚,流動聚集形成腫毒,接著變成堅硬的腫塊,呈現紅色,大多在腮幫子兩側或耳朵根部關節的地方。嚴重的會形成癰或癤子,這就叫做遁毒風。應該服用百解散、牛蒡湯及當歸散,並加倍枳殼、大黃,用水煎煮後服用。或者用皂角子、薄荷一起煎煮,接著服用雄黃散、消毒飲。如果腫塊長在腮幫子上,用烏豉膏來治療,以保護咽喉,外部則敷上拂毒散及外消散。

如果是因為跌倒撞傷導致皮膚破損,風邪侵入,或是因為傷寒而引發毒腫,這叫做破血傷風,可以服用疏風散、活血散及黃芩四物湯來調理治療。如果發在喉嚨下方,像帶子一樣橫著纏繞的,這就是纏喉風,三因方裡有提到烏喉風,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化毒湯及烏豉膏,融化後保護喉嚨,但絕對不能在喉嚨外塗抹藥物,只要按照前面遁毒風的內治方法治療即可。如果服藥後病情沒有穩定下來,毒氣一下跑到頭頸部,一下又遊走到臉上,然後又回到喉嚨下方,呈現紅色或紫色的微腫,中間有白色突起,這是陽證轉變成陰證,病情過於亢盛必定會造成傷害,這叫做赤遊風毒,也很難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