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8)

回本書目錄

卷中·明本論 (8)

1. 吐瀉

吐瀉者,乃揮霍擾亂之證。霍者吐,亂者瀉。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納。此三才成式,日用常行,故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浮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後水穀分在臍上一寸,名分水穴,分其清濁,傳受得宜,則無吐瀉之患。

白話文:

嘔吐腹瀉,是脾胃功能紊亂的證狀。嘔吐是胃氣上逆,腹瀉是腸道功能失常。有的人心窩疼痛,然後嘔吐;有的人肚子疼痛,然後腹瀉,這些都是由脾胃問題引起的。上焦主要負責吞嚥食物,而不排出食物;中焦主要消化水穀,生成營養物質,滋養全身;下焦主要分別水穀,排出食物,而不吸收食物。這三部分相互協調,共同作用,所以脾臟位於人體中間部位,胃是水穀的倉庫,食物吞嚥進入胃中,脾臟能夠消化食物,然後水穀在肚臍上五分處分開,稱為分水穴,分開清濁,如果傳輸得當,就不會出現嘔吐腹瀉的毛病。

凡嬰孩上吐不止下瀉不停,皆因六氣(六氣者,筋骨血肉積氣是也)未完,六淫(六淫者,風火暑濕燥寒是也)易侵,兼以調護失常,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或白凍,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

白話文:

凡是嬰兒不停的嘔吐和腹瀉,都是因為六氣(六氣是指筋骨血肉積聚的氣)尚未完成,六淫(六淫是指風、火、暑、濕、燥、寒)很容易侵犯,再加上調護不當,飲食不節制,於是導致脾胃虛弱,清濁相混,內積而發作。有先腹瀉後嘔吐的,是脾胃虛寒,症狀是先腹瀉白色水或白色凍狀物,嘔吐也不多,口氣緩慢,神色遲緩,額頭有汗,六脈沉而濡潤,這是寒症。先嘔吐後腹瀉的,是脾胃有熱,症狀是氣促、嘴脣紅,嘔吐時臉色發紅,脈搏洪數,口渴想喝水,這是熱症。

冷熱之分,要須詳審。有數歲者,亦患此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失蓋感冷,陰陽相搏,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又曰: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詳究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

白話文:

熱與冷的分別一定要詳細審查。有小孩也患有這種疾病。起初在夏秋季,白天接近極熱的地方,脫去衣服乘涼,夜晚睡在當風的地方,受涼而感冒,陰陽相搏,氣衝中焦,稱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來治療,因為它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又說:熱多想喝水的人,用五苓散。寒冷不想喝水的人,用理中丸。仔細研究治療方法,不就是要使中焦平和嗎?

又有脾經積滯未除,再為飲食所傷,不吐則瀉,不瀉則吐,宜以三稜散化積,守胃散和中,必自安矣。錢仲陽議曰:吐乳瀉黃,是傷熱乳;吐乳瀉青,是傷冷乳。皆當下之。詳夫此理,乃迎奪之法也,不若傷熱者用五苓散以導其逆,傷冷者用理中湯以溫其中,自然平復。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

白話文:

因為積滯在脾經還沒有消除,結果又受到飲食的傷害,因此不吃就會吐,不吃就會拉,應該用三稜散化解積食,再用守胃散和胃,一定會自然痊癒。錢仲陽先生議論說:吐出白色的乳汁,大便黃色,這是傷害了熱性的奶汁;吐出青色的乳汁,大便青色,這是傷害了寒性的奶汁,都應該讓它瀉出來。詳細研究這個道理,乃是用迎頭趕上的方法,不如是傷害熱性奶汁的,用五苓散來導引其逆;傷害寒性奶汁的,用理中湯來溫暖其中,自然便會平復。另外有一位小孩,在盛夏初秋的夜晚,乘著風玩耍,渴了飲水,又吃過冷的水果,因而攻伐腸胃,忽然又吐又瀉,並且傳導到手足全麻木了,經絡抽搐而疼痛,疼痛的時候精神不能安定,用驚風的治療方法來治療,這是錯誤的。

所謂筋遇寒則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固虛,不能養其宗筋,亦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緩,再以手按兩膝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附子半生半炮,水、薑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為治可也。

白話文:

所謂筋筋遇寒則收縮,又因為陽明經養護著宗筋,陽明經與胃和大腸相通,由於內臟受損進食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嘔吐與腹瀉交替發生,胃的能量固守虛弱,失去養護宗筋的能力,也會發生攣急症狀。這個病症症狀表現為口腔中有溫熱的氣息,面色無華,脈象沉緩,再用手按壓兩膝腳踝的下方,可見筋縮而緊繃在皮下,這就是它的徵候。方法是使用理中湯加上附子,一半生用一半炮製,用水和薑汁煎煮成熟,空腹時溫熱服用,再根據虛實冷熱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