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決證詩賦 (13)

1. 吐瀉

吐瀉者,乃揮霍擾亂之證。霍者吐,亂者瀉。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納。此三才成式,日用常行,故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浮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後水穀分在臍上一寸,名分水穴,分其清濁,傳受得宜,則無吐瀉之患。

凡嬰孩上吐不止下瀉不停,皆因六氣(六氣者,筋骨血肉積氣是也)未完,六淫(六淫者,風火暑濕燥寒是也)易侵,兼以調護失常,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或白凍,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

冷熱之分,要須詳審。有數歲者,亦患此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失蓋感冷,陰陽相搏,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又曰: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詳究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

又有脾經積滯未除,再為飲食所傷,不吐則瀉,不瀉則吐,宜以三稜散化積,守胃散和中,必自安矣。錢仲陽議曰:吐乳瀉黃,是傷熱乳;吐乳瀉青,是傷冷乳。皆當下之。詳夫此理,乃迎奪之法也,不若傷熱者用五苓散以導其逆,傷冷者用理中湯以溫其中,自然平復。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

所謂筋遇寒則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固虛,不能養其宗筋,亦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緩,再以手按兩膝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附子半生半炮,水、姜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為治可也。

白話文:

嘔吐和腹瀉,是身體機能紊亂失調的表現。「霍」是指嘔吐,「亂」是指腹瀉。有些人是先心痛而後嘔吐,有些人是先腹痛而後腹瀉,這些通常都是因為中焦(脾胃)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上焦(心肺)主要負責接納食物,而不負責排出;中焦主要負責消化食物,產生營養物質供應全身;下焦(肝腎)負責區分食物精華與糟粕,負責排出而不負責接納。這三焦形成了身體的運作模式,每天都在進行。因此,脾臟位於中焦,猶如中央樞紐,胃則像容納食物的海洋。食物進入胃後,需經過脾臟的消化,然後在肚臍上方一寸的「分水穴」將水穀清濁分離。如果這過程順利,就不會發生嘔吐腹瀉。

嬰兒嘔吐不止、腹瀉不停,多是因為先天發育未完善(所謂六氣:筋骨血肉的精氣),容易受到外邪侵擾(所謂六淫:風、火、暑、濕、燥、寒),加上照顧不當,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虛弱,清濁混亂而引發。先腹瀉後嘔吐,通常是脾胃虛寒的表現。這種情況會先腹瀉出清稀的白水或像凍狀的液體,嘔吐量不多,口氣較弱,精神不振,額頭冒汗,脈象沉而細軟,這是屬於寒證。先嘔吐後腹瀉,則是脾胃有熱的表現。此時,患者會呼吸急促,嘴唇發紅,嘔吐時臉色發紅,脈象洪大而快速,且口渴想喝水,這是屬於熱證。

寒熱的區分,需要仔細辨別。即使是幾歲大的孩子也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在夏秋之際,白天在炎熱的地方,脫下衣服乘涼,夜間睡在有風的地方,沒有蓋好被子,受到寒冷侵襲,陰陽失調,寒邪直衝中焦,這種情況稱為「霍亂」。《活人書》中用香薷散來治療,因為香薷散能夠區分水穀,調和陰陽。書中還說:熱證、口渴想喝水的,用五苓散;寒證、不想喝水的,用理中丸。仔細研究這些治療方法,都是為了調理中焦的失衡。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脾經積滯未除,又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的,這種情況不是嘔吐就是腹瀉。這種情況適合用三稜散來消除積滯,用守胃散來調和脾胃,自然就會痊癒。錢仲陽認為,吐乳瀉黃,是傷到熱性乳汁;吐乳瀉青,是傷到寒性乳汁。這兩種情況都應當疏通。仔細思考這個道理,這屬於用疏通的方法來治療。不如對於傷到熱性乳汁的,用五苓散來引導逆行的氣機;對於傷到寒性乳汁的,用理中湯來溫暖中焦,自然就會恢復健康。有些孩子在盛夏初秋,夜晚吹風,口渴喝水,或吃過多生冷水果,刺激腸胃,就可能突然發生嘔吐腹瀉,甚至導致手腳麻木,肌肉抽筋疼痛,疼痛時精神不寧,如果誤認為是驚嚇,用治療驚嚇的方法來治療就錯了。

所謂肌肉遇寒就會收縮,而陽明經脈主養肌肉,陽明經包括胃和大腸。因為內傷於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嘔吐腹瀉交替發生,導致胃氣虛弱,無法滋養肌肉,也會導致肌肉抽筋。這種情況,患者的口氣是溫的,臉色慘白,脈象沉緩,用手按壓膝蓋和手腕下方,會看到肌肉縮在一起,這就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治療方法可以用理中湯,加上半生半炮的附子,用水和薑煮熟後溫服。更重要的是要根據虛實、寒熱來進行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