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中·明本論 (22)

1. 諸瘡

《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火鬱內發,致有斯疾。蓋心主乎血,血熱生風,熱鬱內甚,遞相傳襲,故火能生土,血注陽明,主肌肉,風熱與血熱相搏,發見皮膚,其名不一。有黃膿而白者,土生金,母歸子也。始生微癢而熱輕,腫痛潰爛為熱極,血凝化水,氣滯成膿,甚至寒熱作而飲食減,尤為可慮。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各種疼痛、皮膚搔癢、瘡癤、癰瘍,都屬於心火。心火鬱結於內部發作,因而有這些疾病。心主管血,血熱生風,心熱鬱結於內非常嚴重,互相傳染,所以心火能生土,血氣凝聚在陽明經,主肌肉,風熱與血熱相互搏擊,發疹於皮膚,病名不一。有的有黃膿而膿液偏白,這是土生金,母親歸於兒子。開始時皮膚微癢,發熱輕微,腫痛潰爛是熱極的症狀,血凝結化為水,氣血凝滯而成膿,甚至出現發冷發熱的現象,飲食減少,尤其值得憂慮。

宜宣泄風毒,涼心經,解胃熱,用當歸散加黃連、升麻、乾葛,水、薑、蔥、燈心煎服,及三解散、牛蒡湯。木通散間服,塗以四黃散、一抹金。若頭上散生成片,常常燥癢,毛髮稀少,有類白屑,此因積熱上攻。名曰禿瘡。瘡雖生於頭。世人只知以藥外敷得愈。不逾旬月。

白話文:

應該宣發風毒,清涼心經,解除胃熱,用當歸散加上黃連、升麻、乾葛,用水、薑、蔥、燈心煎服,以及三解散、牛蒡湯。木通散間服,塗抹四黃散、一抹金。如果頭上散佈著一塊塊的瘡,經常乾燥和發癢,毛髮稀少,有像白色屑狀的東西,這是由於積熱上升,被稱為禿瘡。禿瘡雖然長在頭上,但世人只知道用藥外敷就可以治癒,但是不出十天半個月,就會再復發。

其瘡又發。何為而然。蓋頭者諸陽所會之處,洪範五行,火曰炎上,熱毒上攻,兩陽相灼,故瘡生於頭。法當解陳莝(音銼)之積熱,導心經之煩燎(音了),斯可矣。宜百解散,倍加五和湯,水、薑、蔥、燈心煎服。次連床散塗之,及四黃散亦好。有遍身糜潰成片,甚至煩躁,衣不可著,蓋因風火內鬱於陽明,流毒於外,名曰風熱瘡。

白話文:

他的瘡又再次發作了,這是為什麼呢?頭部是諸陽相交會之處,古代五行之說認為火是向上燃燒的,因此熱毒上攻,兩陽互相灼傷,所以瘡生在頭上。治療的方法是應該疏散陳舊瘡毒的積熱,疏導心經因熱而引起的煩躁,這樣就可以痊癒了。應該服用百解散,並加倍服用五和湯,用水、薑、蔥、燈心煎煮服用。然後再塗抹連牀散,或者也可以使用四黃散。有的人全身糜爛成片,甚至煩躁不安,衣服都穿不上去,這是因為風火在陽明經內鬱結,流毒到體外,這種瘡叫做風熱瘡。

用百解散加五和湯,入何首烏。荊芥、白芷,水煎服,及牛蒡湯、當歸散、木通散、五黃湯,疏滌腸胃,解散風熱,其瘡自愈,不致再生。外則塗以四黃散,或連床散亦佳。若見滿頭連額有痂如癩,或成黃膿,即是驚風積熱,久滯在裡,致上熏於頭皮,名胎風瘡,俗曰甜瘡。亦以百解散先和表,次水晶丹去積疏風,或用烏犀丸與之寬利,勻氣散止補。

白話文:

以百解散湯和五和湯,加入何首烏、荊芥、白芷,水煮後服用,以及服用牛蒡湯、當歸散、木通散、五黃湯,疏通腸胃,化解風熱,瘡口就能自行癒合,不再復發。外敷四黃散,或者連牀散也可以。如果看到滿臉和額頭上長了像癩皮一樣的痂,或者長了黃色的膿,就是驚風積熱,長期滯留在體內,導致上燻於頭皮,稱為胎風瘡,俗稱甜瘡。也可以先用百解散湯和表,然後用水晶丹去除積滯疏風,或者用烏犀丸寬利腸胃,勻氣散止補。

然後塗以連床散、四黃散、或投消毒飲,自然獲安,更隨稟賦虛實療之。應湯火瘡,先用羌活散發表,次以玄霜膏塗之即效。

白話文:

如果患有連牀瘡、四黃瘡,或是感染了消毒飲,自然會得到安康,然後再根據體質的虛實進行治療。如果是因火瘡引起的湯傷,應先用羌活散發汗,然後再塗上玄霜膏,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