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1)
卷中·明本論 (1)
1. 疳證
小兒疳證,其名有五:心、肝、脾、肺、腎是也,詳析於後。咬(五巧切)牙舒舌舌上,生瘡,愛飲冷水,唇紅面赤,喜伏眠於地,名曰心疳。目生眵糞,髮際左臉多青,或白睛微黃,瀉痢夾水,或如苔色,名曰肝疳。愛吃呢土冷物,飲無度,身面俱黃,發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弱,間或釀瀉,肌瘦目慢,晝涼夜熱,不思乳食,名曰脾疳。鼻下赤爛,手足枯細,口有腥氣,或作喘嗽,右腮㿠白,名曰肺疳。
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傳作走馬疳之類,名曰腎疳。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則餘臟皆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傳變。然脾家病宜蘆薈丸、沉香檳榔丸,或水晶丹、烏犀丸,更察虛實療之。
有蟲者投使君子丸、化蟲飲,如心腹痛,吐清水,蟲自下,多投二聖丸,諸疳證皆宜用局方五疳保童丸,或萬應丸,常服化積治疳,仍各投本臟調理之劑。寧心用茯神湯,調肝用耆歸湯,調脾用參苓白朮散,補肺用補肺散,補腎用調元散。庶各得其宜,則前證不致再作。
白話文:
小兒疳證,名稱有五種: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腎疳,詳細分析如下。
心疳的症狀:喜歡咬牙、伸舌頭,舌頭上長瘡,喜歡喝冷水,嘴唇紅、臉色紅,喜歡趴在地上睡。
肝疳的症狀:眼睛分泌物多,額頭左側髮際線多青筋,或者眼白微微發黃,拉肚子時大便帶水,或者像苔蘚的顏色。
脾疳的症狀:喜歡吃泥土或冰冷的東西,吃喝沒有節制,全身皮膚發黃,頭髮稀疏像穗狀,頭大脖子細,肚子脹大,腿腳無力,時常拉肚子,肌肉消瘦,眼神呆滯,白天怕冷晚上發熱,不想吃奶或食物。
肺疳的症狀:鼻子下方紅腫潰爛,手腳乾枯細小,口氣有腥味,有時會咳嗽喘氣,右邊臉頰蒼白。
腎疳的症狀:耳朵內外長瘡,腿像鶴的膝蓋一樣細長,頭骨縫隙沒有閉合,或者還不會走路,長牙齒很慢,牙縫臭爛,容易轉變成走馬疳之類的疾病。
總的來說,疳病都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脾臟積滯沒有治療,然後傳到其他臟腑造成的,形成五種疳病。如果脾臟的病治好了,其他臟腑也會跟著好轉。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時間久了肯定會發生變化。治療脾臟的病,可以用蘆薈丸、沉香檳榔丸,或者水晶丹、烏犀丸,還要根據虛實情況來調整用藥。
如果有寄生蟲,可以用使君子丸、化蟲飲;如果肚子痛,吐出清水,蟲子從大便排出,多用二聖丸。各種疳證都可以用局方五疳保童丸,或者萬應丸,平時服用可以化解積食、治療疳病,然後再針對不同的臟腑用藥調理。寧心可以用茯神湯,調理肝臟用耆歸湯,調理脾臟用參苓白朮散,補肺用補肺散,補腎用調元散。這樣針對性治療,才能讓之前的症狀不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