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中·明本論 (21)

1. 丁奚

丁奚者,亦久積成疳之證,皆因飲食過傷於脾胃。脾胃虛,不能磨化飲食,飲食漸減,無以生其氣血,面白色慘,潮熱往來,腹大而多青筋,手足如筒,顱腮開解,頸項小而身黃瘦,先投萬應丸,次參苓白朮散。早晨一服,與養胃氣,及醍醐散,進食,食後下烏犀丸三粒至五粒,助脾化食,此即用迎奪之法。間投醒脾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次第調理。

白話文:

丁奚,也醫治了許多久積成疳的病,都是因為飲食過度傷害了脾胃。脾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飲食逐漸減少,無法生出氣血,臉色慘白,潮熱往來,腹部增大且有很多青筋,手腳像水桶一樣細,面部消瘦,頸項細小,身體黃瘦。先服用萬應丸,然後服用參苓白朮散。早晨服用一劑,以養護胃氣,及醍醐散,進食,飯後服用烏犀丸三到五粒,幫助脾胃消化食物,這是用迎奪之法。間隔服用醒脾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次第調理。

有渴瀉腹痛,千金膏自好。若脾氣稍和飲食漸進,再以化癖丸、快活丸常服,或用烏犀丸略下二三行,勻氣散止補。有寒熱往來,柴胡飲主之。腹脹投南星腹皮飲,有餘熱麥芽柳枝煎湯,調三解散。有蟲下使君子丸,故斯疾得之,非一朝一夕。然施治之法,亦須漸漸令其平復,欲求速效,則為難矣。

白話文:

若患者有口渴、腹瀉、腹痛的症狀,服用千金膏就能治好。如果脾胃虛弱的症狀慢慢緩和,飲食漸漸正常,可以長期服用化癖丸或快活丸,或者服用烏犀丸,輕瀉二、三次,再服用勻氣散來調理、補氣。如果有寒熱交替的症狀,可以服用柴胡飲來治療。如果有腹脹的症狀,可以服用南星腹皮飲,如果有餘熱,可以服用麥芽柳枝煎湯,再加調三解散來治療。如果有寄生蟲,可以服用使君子丸。這些疾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的,因此治療時也需要循序漸進地讓病情平復,想要快速見效是很難的。

凡雞酒羊面魚鮓甘甜生冷毒物,宜忌之。哺露者,亦由乳哺不節,損於脾胃,脾胃損而飲食減,形容贏瘦,則臟腑之氣不能宣通,時間有熱,謂之哺露,此候與丁奚相去不遠,但食多吐逆,藏氣虛冷,而泄瀉無度,糞中有蟲,治法同前丁奚證藥,惟加養臟湯服之。

白話文:

所有雞肉、酒、羊肉、魚、魚醬、甜食、生冷的食物及有毒的食物都要避免。

哺乳動物所生產的東西,例如母乳,如果哺乳不節制,也會損害脾胃,脾胃受損就會減少飲食,使得身體變得消瘦,臟腑之氣無法運行順暢,久了就會有熱,這種情況叫做「哺露」,與「丁奚」很相似,但「哺露」食多會嘔吐、藏氣虛冷,且腹瀉嚴重,糞便中有蟲,治療方法和「丁奚」證的藥方一樣,只是需要額外服用養臟湯。

2. 口瘡

口瘡一證,形與名不同,故治法亦異。有發於未病之前,有生於已病之後。大抵此疾不拘肥瘦,有血氣盛者,又加將養過溫,或心脾二經有熱,或客熱在胃,熏逼上焦,而成其瘡,此為實證。宜宣熱拔毒,使無炎熾,自然作效。可用當歸散,加升麻、乾葛、黃芩,水、薑、蔥、燈心煎服,及投牛蒡湯、拔毒飲、木通散,點以消黃散。

白話文:

口瘡這個病症,症狀和名稱不一樣,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有些發生在生病之前,有些發生在生病之後。總結起來,患這種病的人無論是肥胖還是瘦弱,有的人血氣旺盛,加上滋補過度或心脾兩經有熱,或外來熱邪在胃裡,薰逼上焦,形成潰瘍,這是實證。應以宣熱拔毒為原則,使熱毒消退,自然會見效。可以用當歸散,加上升麻、乾葛、黃芩,用開水、薑、蔥、燈芯煎服;還可以服牛蒡湯、拔毒飲、木通散,點用消黃散。

若口內白爛,於舌上口外糜潰,於唇弦瘡少而大,不甚為痛,常流清水,此因脾胃虛熱上蒸,內已先發,而後形於外,宜百解散疏表,當歸散,水、薑、棗煎服,和胃氣,理虛熱次投牛蒡湯、三解散,塗以綠袍散立效。飲黃金散,或投天竺黃散、地黃膏。若瘡生於口角,是脾有積熱,才開口則燥痛,飲食多難,甚至再有外風吹著,便覺折裂,微有清血,謂之燕吻瘡。治法同前藥餌,輕者用甑蓋上炊流汁塗之亦驗。

白話文:

如果口腔內的白爛病,在舌頭上和口外潰爛,在嘴脣上長一個個小而大的瘡,不怎麼疼痛,經常流清水,這是由於脾胃虛熱上蒸引起的,病症已經在體內先發作了,然後才表現在體外,應服用百解散疏表,當歸散,用於水、薑、棗煎服,調和胃氣,治療虛熱,然後再服用牛蒡湯、三解散,外敷綠袍散立效。服用黃金散,或服用天竺黃散、地黃膏。如果瘡生在嘴角,是脾有積熱,才開口就會乾燥疼痛,飲食困難,甚至再有外風吹到,就會感到開裂,略微有清血,這就是燕吻瘡。治療方法與前藥餌相同,症狀較輕的可以用甑蓋上蒸出的汁液塗抹患處,也有效果。

有口唇下成小片赤爛,此因飲食膩汁,淋漓不潔,蓋以嬰兒皮肉脆嫩,浸漬成瘡,及有風熱乘之,名曰承漿瘡。又謂之疳蝕瘡,其所因者一也。治法同前證內藥劑。有無故口臭糜潰,而不成瘡,或服涼劑,或塗末藥,不能療者,此名元焦。故叔和《脈訣》云:陰數脾熱,並口臭,是脾家有虛熱,上攻於口,宜服回陽散,兒大者用黑錫丹,早食前新汲井水入鹽少許調勻送下。與正元氣,及參苓白朮散、調元散,服之以立效。

飲黃金散,乾點潰爛處,或用蒸蜜同熟水調點舌上,令其自化,嚥下無妨,誠良法也。仍忌毒物。

白話文:

有的人的嘴脣下面形成了小塊的紅色潰爛,這是因為飲食油膩的汁水,沾染在嘴脣上不清潔,加上嬰兒的皮膚嫩,浸泡後形成瘡,加上風熱侵入,叫做承漿瘡。也叫做疳蝕瘡,其原因都是一樣的。治療方法與前一個證的內服藥劑相同。有無緣無故的口臭糜爛,但不形成瘡,或者服用涼性藥物,或者塗抹末藥,都不能治癒,這叫做元焦。所以叔和在《脈訣》中說:陰數脾熱,同時口臭,是脾胃裏有虛熱,上衝到嘴巴,應該服用回陽散,年紀較大的小孩服用黑錫丹,早上吃飯之前,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新水,加少量鹽攪勻送服。並且服用正元氣,以及參苓白朮散、調元散,服用後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