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下·信效方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信效方 (12)

1. 消黃散

治風熱溫氣上攻,舌硬腫大不消。

風化朴硝,真蒲黃(二味各半兩)

上蒲黃曬乾為末,同朴硝乳缽內細杵勻,每用一字至半錢,點揩舌上下。

2. 疏風散

主小兒薄劣,跌觸頭腦,或弄刀錐,因而破血感風,致面目傷痕浮腫。

荊芥穗(一兩),防風(去蘆,二錢半),甘草(半生半炙,二錢)

白話文:

荊芥穗一兩、防風二錢半(去除蘆葦)、甘草二錢(半生半炙)。

上銼焙為末,每服一錢,用無灰溫酒調服,或蔥湯亦好。

3. 陳氏木香散

能和表裡,通行津液,清上實下,扶陰助陽,及治腹脹瀉渴,溫壯豆瘡。

南木香,厚桂(去粗皮),陳皮(去白),訶子肉,丁香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半夏(如前制),甘草(半生半炙),大腹皮(淨洗焙),前胡(去蘆,十一味各半兩)

白話文:

南木香、厚桂(去除粗糙的樹皮)、陳皮(去掉表皮)、訶子肉、丁香、人參(去掉蘆頭)、赤茯苓(去掉表皮)、半夏(按前述方法制備)、甘草(一半生的一半炙過的)、大腹皮(清洗乾淨並焙乾)、前胡(去掉蘆頭,各味藥各半兩)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4. 陳氏異功散

能除風寒濕痹,調和陰陽,滋養血氣,使豆瘡易出易斂,不致癢塌瀉痢。

南木香當歸(酒洗),人參(去蘆),肉豆蔻,陳皮(去白),丁香,白茯苓(去皮),厚桂(去粗皮),白朮厚朴(如前制),半夏(如前制),附子(如前制,二味各二錢)

白話文:

南木香、當歸(以酒清洗)、人參(去除蘆頭)、肉豆蔻、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丁香、白茯苓(去除外皮)、厚桂(去除粗糙的樹皮)、白朮、厚朴(按照前面所述的處理方法)、半夏(按照前面所述的處理方法)、附子(按照前面所述的處理方法,這兩種藥材各取二錢)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不拘時。

5. 羌活散

治傷風時氣,頭痛發熱,身體煩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聲重,及解時行下痢赤白。

人參(去蘆),羌活赤茯苓(去皮),柴胡(去蘆),前胡(去蘆),川芎獨活桔梗(銼炒),枳殼(如前制),蒼朮(如前制),甘草(十一味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去掉鬚根),羌活,赤茯苓(去掉外皮),柴胡(去掉鬚根),前胡(去掉鬚根),川芎,獨活,桔梗(切碎炒熟),枳殼(按照前面的方法炮製),蒼朮(按照前面的方法炮製),甘草(以上十一味藥材,各取一兩)。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薄荷三葉,煎七分,無時溫服。發散風邪入蔥白同煎,痢證姜倉米煎。

白話文:

上件藥粉,每次服二錢(約6克),加入一杯水,加兩片生薑,三片薄荷,煎煮至剩七分之一,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如果有風邪,將藥粉與蔥白一起煎煮。

如果是痢疾症狀,則將藥粉與薑汁和米湯一起煎煮。

6. 香薷散

主夏秋臟腑冷熱不調,或飲食起居不節,致吐痢心腹疼痛,發熱煩悶,身體拘急,或腳轉筋,四肢厥冷,有似陰證,但口氣溫,脈按沉緊為驗。

白話文:

主要是在夏季和秋季,臟腑冷熱失調,或飲食起居不節制,導致嘔吐和腹瀉的同時伴隨心腹疼痛、發熱煩悶,身體抽搐痙攣,或腳抽筋,四肢冰冷,類似於陰證,但口氣溫熱,脈象觸診沉緊是驗證的依據。

香薷(去老梗,三兩),白扁豆(如前制),厚朴(如前制,二味各一兩半)

白話文:

陳香薷(去除老梗,三兩),白扁豆(如前方法處理),厚朴(如前方法處理,兩種藥材各一兩半)

上三味,六兩㕮咀了,用無灰酒三兩拌勻,仍曬乾或焙,臨入㕮咀生甘草一兩和勻,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以瓦器盛在水中沉溫,不拘時服。如熱極或瀉痢中有鮮血者,加淨黃連一兩,細銼拌勻,名黃連香薷散,下法如前。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研磨成六兩的細末,用三兩的無灰酒拌勻,然後曬乾或烘乾。服用時,再加入一兩生的甘草研磨成末,與藥粉拌勻。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煮,煎至七分,去掉藥渣,用瓦器盛裝,放在水中浸泡溫熱,不拘時服用。

如果熱極或瀉痢中有鮮血,可以加入一兩淨黃連,研磨成細末,與藥粉拌勻,命名為黃連香薷散,服用方法與前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