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1)
卷中·明本論 (1)
1. 論小方脈數差殊
宣和御醫戴克臣侍翰林曰,得叔和小兒脈訣印本二集,一本云:呼吸須將六至看,一本云:呼吸須將八至看。遂與內臺高識參詳字義,審察至數,就診五歲兒常脈,一息六至者是,八至者非。蓋因鏤板之際,誤去六字上一點一畫,下與八字相類,致此訛傳。迨與卒以學易,作五十以學易之誤是也。
嘗考默庵張氏《脈訣》亦云:小兒常脈一息只多大人二至為平,即六至也。然一呼一吸之間,六至明矣。不然,姑俟來者考之。
白話文:
宋徽宗宣和年間的御醫戴克臣,當時在翰林院任職,他提到自己得到了兩本《小兒脈訣》的印本,其中一本說:「要看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六次」,另一本卻說:「要看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八次」。
戴克臣於是和太醫院裡學識淵博的人一起研究,仔細推敲文字的含義,並觀察實際脈搏跳動的次數。他們診斷一個五歲孩童的正常脈象,發現一息(即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六次才是對的,跳動八次是不正確的。
他們認為這是因為雕刻印刷時,不小心把「六」字上面的一點一畫弄掉了,導致下面的部分和「八」字很像,造成了這樣的錯誤傳播。這就好比,把「用五十來學易」誤寫成「用卒來學易」一樣。
我曾經考證過默庵張氏寫的《脈訣》,書中也提到:「小兒的正常脈搏,一息只比大人多跳動兩次就算平穩」,這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是六次。因此,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六次是很明顯的。如果不是這樣,就等待以後的人來考證吧。
2. 辨藥病不相主對
鄭氏議古人醫書,不能無失。如錢氏治慢驚用栝蔞湯,與病不相主對,是謂之失。以愚觀之,所傳藥性,醫者之通曉,縱有前證,未必肯用,但不容不講明耳。殊不知錢氏既沒之後,其書成於仕路,故人閻孝忠編集刊行,屢經異代。況錢氏儒醫,名聞朝野,施治之法,如珠在貫,未嘗少差。
鄭氏所指慢驚誤用栝蔞湯,然本方下明載治肺熱涎盛,非為慢驚之設,閻孝忠豈不知此。其或居官錄梓之日,失於參考,訛傳此劑,致有前議。今歷年已遠,卒難校正,若論五臟補瀉之妙,卻無瑕可指,及諸雜方,有功於世,不為不多,《直訣》一書,信不誣矣。
白話文:
鄭氏評論古代醫書,認為不可能沒有錯誤。例如錢氏治療慢驚風,使用栝蔞湯,這和病症不相符,可說是錯誤之處。依我看來,流傳的藥性,醫生如果都通曉,即使有前人經驗,未必肯照用,但不能不說清楚。
殊不知錢氏過世之後,他的書是經過當官的人整理出版的,由閻孝忠編輯刊行,經歷了好幾個朝代。何況錢氏是儒醫,名聲遠播,他的治療方法,像珠子串在一起一樣,從未出錯。
鄭氏所說慢驚風誤用栝蔞湯,但原本這個方子明明記載治療肺熱痰多,不是為慢驚風所設。閻孝忠難道不知道嗎?或許他在當官整理出版時,疏於參考,誤傳這個藥方,才會造成之前的議論。現在時間久遠,很難校正了。如果論及五臟的補瀉奧妙,卻沒有任何可以挑剔的,以及其他各種雜方,對世人有貢獻的,實在很多,《小兒藥證直訣》這本書,確實沒有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