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下·信效方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信效方 (14)

1. 安神散

治吐瀉諸病後,心虛煩悶,觸物易驚,氣鬱生涎,涎與氣搏,睡不得寧,預防變生他證。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半夏(如前制),甘草(炙),陳皮(去白),枳實(如前制,六味各五錢)

白話文:

人參(去掉鬚根),白茯苓(去皮),半夏(按前面製法炮製),甘草(炙過的),陳皮(去掉白色的內皮),枳實(按前面製法炮製,六味藥材各五錢)

上為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刺一枚,竹茹小圍,煎七分,無時溫服。有微熱微渴,入麥門冬去心同煎。

白話文:

上方:澤瀉八錢、車前子六錢、豬苓六錢,每次取二錢,加水一杯、薑片兩片、刺蝟刺一枚,用蘆竹皮包裹起來,煎至七分,不拘時間溫服。

如果有輕微發熱和口渴的症狀,可以加入麥門冬去除心核,一起煎服。

2. 燒鹽散

治走馬疳,牙根肉潰爛黑臭。

橡斗(不拘多少)

上件每服大者兩個,入鹽滿殼,蓋作一合,或五六個,或十數個,安在火內,和鹽燒透,取出地上,以瓦碗蓋定,存性候冷,入麝香少許,乳缽內極細杵勻,每以半錢塗搽患處,常收用小瓦合盛貯,勿使紙裹,蓋鹽能作潤。

白話文:

上件藥方每一劑的大劑量是兩個,加入滿殼的鹽,蓋上做成一合,或五六個,或十幾個,放在火裡,和鹽一起燒透,取出放在地上,用瓦碗蓋好,保存藥性等到冷卻,加入少許麝香,在乳缽裡極其細膩地搗勻,每次用半錢塗抹患處,經常使用小瓦合盛裝,不要用紙包裹,因為鹽能使藥性潤澤。

3. 綠袍散

治重舌,及滿口內外瘡毒,咽膈不利。

薄荷(去老梗),荊芥穗(二味各五錢),青黛玄明粉硼砂(三味各二錢半),百藥煎甘草(二味各三錢)

白話文:

薄荷(去除老梗),荊芥穗(兩種藥材各五錢),青黛、玄明粉、硼砂(三種藥材各二錢半),百藥煎、甘草(兩種藥材各三錢)。

上件銼焙為末,除玄明粉、硼砂二味,在乳缽內細杵,同煎藥末再杵勻,用一字至半錢,乾點舌上。令其自化,或以新汲水入蜜調點舌上亦好。

白話文:

把第一種藥材研磨成粉末,除了玄明粉和硼砂這兩種藥材外,在乳缽裡細細研磨,和其他藥粉一起煎煮,再次研磨均勻,用一字至半錢的量,直接點在舌頭上。讓它自己溶化,或者用剛汲取的新鮮水和蜂蜜調和後再點在舌頭上也可以。

4. 益黃散

治脾虛受冷,水穀不化,泄瀉注下,盜汗出多。

陳皮(去白),肉豆蔻(炮,二味各五錢),丁香(二錢),訶子肉(炮去核,二錢),甘草(炙,二錢半)

白話文:

陳皮(去除白色內皮),肉豆蔻(炒香,兩種各五錢),丁香(二錢),訶子肉(炒香去除果核,二錢),甘草(烤香,二錢半)

或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5. 解表散

主傷風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痢驚悸,有熱證在表裡發,當用氣解藥可投。

麻黃(如前制),杏仁(湯炮去皮尖),赤茯苓(去皮,三味各一兩),川芎防風(去蘆),枳殼(如前制,三味各二兩),甘草(半生半炙,七錢半)

白話文:

  • 麻黃(依照前面的方法處理)

  • 杏仁(用熱水泡去皮和尖端)

  • 赤茯苓(去皮,三味各一兩)

  • 川芎

  • 防風(去掉蘆葦)

  • 枳殼(依照前面的方法處理,三味各二兩)

  • 甘草(一半生一半炒,七錢半)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蔥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有熱入薄荷同煎。

白話文:

方子名稱:上件㕮咀

用法: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茶杯,配上兩片薑和一根蔥,煎至七分,不拘時間溫熱服用。如果有熱症,則添加薄荷同煎。

6. 參苓白朮散

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中滿痞噫,嘔吐咳逆,此藥不寒不熱,性味溫平,常服調脾悅色,順正去邪。

白話文:

本藥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進,睏倦嗜睡,氣短,肚子脹滿,打嗝,嘔吐或打嗝,它既不寒也不熱,藥性溫和,長期服用可以調理脾胃,改善面色,使身體正氣通順,祛除邪氣。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粉草,白朮白扁豆(如前制),山藥(去黑皮),縮砂仁薏苡仁桔梗(銼炒,九味各一兩),蓮子肉(去心煎)

白話文:

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去皮),粉草,白朮,白扁豆(如前面所製備的),山藥(去黑皮),縮砂仁,薏苡仁,桔梗(切碎,炒過,九味各一兩),蓮子肉(去心,煎熬)

上件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棗湯空心調眼,或溫米湯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