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3)
卷上·決證詩賦 (3)
1. 瘡疹
若見癢塌灰白色,脾虛所致,多投陳氏異功散取效。以上二證,各有主治,不可執一,切須詳審。或問:豆瘡投紫草飲固好,亦有不服者。曾子曰:處方之妙,在乎君臣佐使,後之醫者,不諳古法,令病家自取紫草,修合品味,或為湯使入諸藥內,彼欲速效,而倍用恣飲。按本草云:紫草性寒,小兒脾氣實者,或爾偶中,脾氣虛者,反以為害。
如戴氏方名紫草茸飲,後人訛傳此方,缺其茸字,蓋茸者春月才生之芽,色澤而紅嫩,得陽氣之使然。以類觸類,所以用發豆瘡故效,但罕得嫩茸,後以紫草頭僅半寸者代之,即與茸初萌處同類。今人不達其理,遽全用之,有脾虛者服之作瀉,瘡陷不救者多。予嘗目擊其事,深為可傷。
凡治豆瘡,不可不明此理。蓋戴氏紫草茸飲,內有人參、黃耆、當歸、白芍藥佐之,故用驗矣。或問:病豆瘡者,忌食粥然歟。予曰:此俗忌也。病家恐患者瘡爛如粥,故忌之。其實不然。毒氣自里達表,滿口糜潰乳食不能進,非以粥飲飼之,則脾土虛而豆瘡陷、必致不救,深可痛惜。予嘗調治此證,始終與粥,全活多矣。
蓋粥者以米為之,何毒之有,為父母者,切宜知此。或問:禁食葷腥者何?予曰:此亦世俗拘執之論。天以五氣生萬物,人以五味養五臟,豆瘡之萌,始因藏受邪毒,感時氣而鬱發,自內達外.榮衛俱虛,裡氣亦弱,必藉五味葷腥,以為滋補,使氣順血和,自然出快。但不可食動風發熱之物,以助毒氣,亢則必害。
或問:豆瘡後與產後相類何如?予曰:蓋產後之婦,血脈傷損榮衛大虛,敗血未盡,偶六淫侵襲,便致急證,亦有不救者,故郭氏著產後二十一論,正為此設。且小兒豆瘡,一身精血皆形於外,熱作脹痛,叫聲不已,耗損真氣,結痂後表裡俱虛,榮衛亦弱,餘毒未解,失於調護,暴感邪氣,多致夭傷,與產後傳變何異。在父母者,倘不究心及此,悔將噬臍,為之晚矣。
然有瘡少氣實,飲食如故,又不拘以此論,醫者宜審之,切勿例指為虛也。凡豆瘡欲愈未愈之間,傳變黑陷乾枯,咳嗽失音,吐瀉煩渴,渾身手足俱冷,睡則昏迷,飲食減少,及痰多氣促燥癢,皆為不治。醫者宜察之。世言麻子者,亦疹毒也。經曰:疹屬於脾,胃為脾之府,有疾則同矣。
疹毒乃天行氣運變遷之使然,亦隨天地乖戾之氣而受病,故曰時氣。不拘長幼,身發大熱,咳嗽連聲,腰痛口乾,足冷,有寒熱腹痛者,有頭疼自痢者,有煩熱驚搐者,此熱使然也。但外證形於身體頭面,如蚊蚤所齧(五結切)發紅點而起頭,其瘡腳有紫黯色為異耳。蓋因四時有非節之氣,著人肌膚,留而不去,再經外邪鬱蒸,與元受蘊熱相觸,毒氣遂發於外,形而為疹。若熱太甚,則為癰為疽,為赤紫丹瘤,傳入臟腑,治之稍緩,亦致害人。
白話文:
如果看到疹子呈現癢、塌陷、灰白色,這是因為脾虛引起的,可以多使用陳氏異功散來治療,效果很好。以上兩種情況,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不能固執己見,一定要詳細審慎地判斷。
有人問:豆瘡使用紫草飲雖然很好,但也有人吃了沒效。曾子說過:處方的精妙之處,在於君臣佐使的搭配。後代的醫生不了解古法,讓病家自己去買紫草,自行調配,或者把紫草當作藥引加到其他藥裡,他們為了快速見效,就加倍用藥,過量飲用。根據本草記載,紫草性寒,小孩如果脾氣實熱,偶爾用對了,還能奏效;但如果脾氣虛弱,反而會造成傷害。
像戴氏的方子叫紫草茸飲,後人誤傳這個方子,把「茸」字省略了。所謂「茸」指的是春天剛長出的嫩芽,顏色紅潤鮮嫩,是因為得到了陽氣的滋養。以類推之,用來發豆瘡所以有效,但是很難得到嫩茸,後來就用紫草頭部約半寸長的部位來代替,這和嫩茸剛長出來的地方類似。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直接全部使用,脾虛的人服用後會腹瀉,導致瘡陷而無法救治的情況很多。我曾經親眼見過這種情況,深感痛惜。
凡是治療豆瘡,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戴氏的紫草茸飲,裡面有人參、黃耆、當歸、白芍藥來輔助,所以才能有效。
有人問:得了豆瘡的人,要禁食粥嗎?我說:這只是民間的禁忌。病家擔心患者的瘡爛得像粥一樣,所以禁食粥。其實不是這樣的。毒氣從體內向外發散,導致口腔潰爛、無法進食乳類食物,如果不餵食粥來滋養,就會導致脾土虛弱,使豆瘡陷落、最終無法救治,這實在是太可惜了。我曾經治療這種情況,從頭到尾都給予粥食,痊癒的病人很多。
粥是用米煮成的,有什麼毒呢?為人父母的,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
有人問:要禁食葷腥嗎?我說:這也是世俗拘泥的說法。天地用五氣產生萬物,人用五味來滋養五臟。豆瘡的產生,是因為身體內受到邪毒的侵襲,感受到時令之氣而鬱結爆發,從內向外發散。這時身體的氣血都很虛弱,體內的氣也弱,必須藉助葷腥食物來滋補,使氣順血和,自然會加速痊癒。但是不能吃會引起風邪、發熱的食物,以免助長毒氣,過度就會造成傷害。
有人問:豆瘡之後的情況和產後相似嗎?我說:產後的婦女,氣血損傷、身體極度虛弱,體內還有沒排乾淨的瘀血,如果又受到外邪侵襲,就會導致急症,甚至有無法救治的情況,所以郭氏寫了《產後二十一論》,就是為了這個而設立的。而且小兒的豆瘡,全身的精血都表現在外,發熱腫脹疼痛,不停地哭叫,消耗真氣,結痂後身體內外都很虛弱,氣血也弱,如果體內餘毒還沒清除,又沒有好好調養,突然感受到邪氣,很多都會夭折,這和產後的病變有什麼不同呢?為人父母的,如果不深入了解這些,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但是,如果有人得了豆瘡,氣血還很充足,飲食如常,就不必拘泥於這個說法,醫生應該仔細判斷,千萬不要一概而論,都認為是虛症。凡是豆瘡快好未好的時候,出現轉變成黑色、凹陷、乾枯、咳嗽失聲、嘔吐腹瀉、煩躁口渴、全身手腳冰冷、睡覺時昏迷、食慾減少,以及痰多、氣喘、皮膚乾燥搔癢等情況,都屬於不治之症。醫生應該仔細觀察。
世人所說的麻子,也是疹毒。經書說:疹子是屬於脾的,胃是脾的府,有病都一樣。
疹毒是天時運氣變化所造成的,也是因為天地陰陽失調之氣而引起的疾病,所以說它是時氣。不論大人小孩,身上都會發高燒,連連咳嗽,腰痛口乾,腳冰冷,有時會發冷發熱、腹痛,有時會頭痛腹瀉,有時會煩躁發熱、驚厥抽搐,這些都是熱邪造成的。疹子發在身體和臉上,像蚊子咬過一樣,出現紅點,疹子腳底會呈現紫黑色,這就是疹子的特點。這是因為四時有不正之氣,侵入人的皮膚,停留在體內不散,再經過外邪的侵襲,與體內蘊積的熱相結合,毒氣就會發散到體外,形成疹子。如果熱邪太嚴重,就會變成癰、疽、丹毒等病,如果侵入到內臟,治療稍有延誤,也會危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