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決證詩賦 (2)

1. 驚丹

嬰孩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微起,面帶青黯色,向夜煩啼,或臉如胭脂,此伏熱在內。亦有臉不紅者,始因居胎之時,母受重驚,驚邪傷胎,遞相傳襲,降生之後,復受熱毒,或再有驚,有驚則有熱,熱氣內蘊,形發於外,初發時散生滿面,狀如水豆,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次到頸項,赤如硃砂,名為驚丹。

用四聖散先洗其目,次百解散加五和湯同煎,與解驚熱丹毒,牛蒡湯、當歸散、三解散、黃苓四物湯,皆可為治。如驚丹發至胸乳間,微有痰喘作搐,急宜宣熱拔毒,免致內流,為害不淺。五和湯加升麻、生乾地黃,水、薑、燈心煎服,則自消除。仍用前數藥調治,不生他證,或投萬安飲。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一百天以內,或半歲以上,忽然兩眼皮出現紅暈,臉色帶有青暗,晚上容易煩躁啼哭,或者臉色像擦了胭脂一樣紅,這是體內潛藏著熱氣。也有臉色不紅的,是因為在懷孕時,母親受到嚴重驚嚇,驚嚇的邪氣傷害到胎兒,這樣代代相傳,出生之後,又受到熱毒,或者再次受到驚嚇,一有驚嚇就會有熱,熱氣積在體內,就表現在外,剛開始發病時,臉上會散發出像水痘一樣的紅點,腳會微微發紅但不腫大,出現的時間不固定,一下有一下沒有,接著會蔓延到脖子,紅得像硃砂一樣,這就叫做「驚丹」。

可以用四聖散先洗眼睛,再用百解散加上五和湯一起煎煮,來解除驚嚇引起的熱毒。牛蒡湯、當歸散、三解散、黃芩四物湯,這些都可以用來治療。如果驚丹發到胸部和乳房之間,出現輕微的痰喘和抽搐,要趕快用藥疏散熱氣、拔除毒素,避免毒素內流,造成嚴重的危害。五和湯加上升麻、生地黃,用水、薑、燈心一起煎煮服用,就可以消除病症。然後繼續用前面提到的藥方調理治療,就不會再有其他病症,或者可以服用萬安飲。

2. 瘡疹

(斑毒附後)

瘡疹之作,始自嬰孩生時,啼聲一出,則嚥下口中穢濁,蓄之在胃,因氣運變遷,主客勝復邪氣鬱發,與元受穢濁激搏,而形於肌肉皮膚之外。初發有類傷寒,不拘四時,皆有此候,經云:春夏為順,秋冬為逆,蓋春夏則陽氣布,玄府開,人之氣血流暢,邪毒易出,秋冬則寒氣勝,而水冰地凍,人之氣血凝泣(音澀),故難出也。小兒所患此證,輕重不等,命名亦異。

輕者如麻,俗言麻子,重者如豆,謂之豆瘡,重而又重,密如浮漂,俗曰赤漂。既傳入此,已是危急。醫與病家,切宜詳審,故出各有其名,心為紅點,肝為水疱,肺為膿疱,脾主結痂。惟腎居下,不受穢濁,所以獨無其證。若見瘡色黑陷,乃毒氣入腎。急投麝香人齒散救之,及一匕金尤妙。

此言五臟各有所主,及其發也。始焉壯熱腰痛咳嗽,面目皆赤,或乍涼乍熱,兩足微冷,有驚搐譫語者,有腹痛欲吐者,有頭痛煩渴者,六脈緊數,耳尻(音蒿)俱冷,呵欠頓悶,至五六日,身出紅點,紅點成水疱,水疱成膿疱,膿疱之後,結痂疕則愈矣。此證才見,似是而非,若同而異,疑貳之間,但以升麻湯加麻黃與之發表及清肺飲。

蓋肺主氣,王氏曰:豆瘡氣均則出快。故用之。仍不可過投,兼此疾首尾無下法,若下之必損脾胃。然萬物得土氣溫暖而生,下之則脾土虛冷,氣血無自而盛。故豆瘡因脾胃虛冷,而氣血亦衰,遂有伏陷之變。又《內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雖各藏形證不同,而心實為之主。

心主血,因其血熱在裡,再遇六淫侵襲,兩相攻擊,自內而形於外,則發之為豆瘡,未有不先見其血點,而後結膿疱。故其原出於心,或痛或癢,以分虛實,經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切宜知此,不可妄投藥餌。若一出便齊者為重,不齊者為輕,以中和湯通順表裡,及耆歸湯催脹而已。

既出不多,發之亦少,此為本疏,不宜再發。有大熱者,以導赤葛散利小府。微熱者用㕮咀五苓散,加人參、甘草,水煎。欲出不見者快斑飲,久而不結痂疕者,是表有熱,盛蒸於皮膚,可用升麻湯加黃芩以解之。若豆瘡見形,有渴瀉吐痢,用陳氏木香散、異功散、豆蔻丸治之。

有虛癢者,多服耆歸湯及中和湯。以上豆瘡,大約施治,不過如此,其餘雜證預防之法,胡大卿陳文秀二公之書,該載詳備。或問升麻湯治豆瘡已發未發皆可服,何如。愚曰:予每致思及此,屢見病家不循次序,不問可否,以為常服,自取危困,良可嘆也。殊不知古人立方,深有意焉。

但後學不能究心造微,以為一定之方,誤人多矣。蓋未發之先可服,使其解利肌膚,自然出快。已發之際便不可服,為其藥性差涼,凝滯氣血,毒不能出,反以為害,結痂之後可服,使其解散餘毒,氣順血和,免有豆癰之患。或問豆瘡倒靨,有用麝香、人齒散作效,亦有不效者何?予曰:其說有二,若見黑陷,毒氣入腎,腎色主黑,蓋齒者腎之餘,用麝齒之法,引導歸腎,而發出其毒,故效耳。及用一匕金救之,其效尤速。

白話文:

瘡疹

嬰兒出生啼哭後,會嚥下口中的污濁之物,積聚在胃中。由於氣機運行的變化,以及外邪入侵,與體內原有的污濁之氣相互搏鬥,最終表現在皮膚肌肉上,形成瘡疹。初期症狀類似傷寒,不分季節,都可能發生。古書記載,春夏發病為順,秋冬發病為逆,這是因為春夏陽氣旺盛,毛孔開泄,氣血運行通暢,邪毒容易排出;秋冬則寒氣盛行,氣血凝滯,邪毒不易排出。小兒患此病,輕重程度不同,名稱也各異。

輕者如麻子般大小,稱為麻子;重者如豆子般大小,稱為豆瘡;更嚴重者,密密麻麻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俗稱赤漂,此時病情已十分危急。醫生和家屬都應仔細診斷。不同症狀有不同名稱:紅色斑點屬心,水泡屬肝,膿泡屬肺,結痂屬脾。唯獨腎臟位於下方,不受污濁之氣侵犯,所以沒有相關症狀。如果瘡疹顏色發黑凹陷,說明毒氣已入腎,應立即服用麝香人齒散救治,配合金箔更佳。

五臟各有主症,發病時,會有壯熱、腰痛、咳嗽、面赤等症狀,或寒熱交替,足部微涼,伴隨驚厥、譫語、腹痛嘔吐、頭痛煩渴等,脈象緊數,耳後及臀部冰冷,呵欠、胸悶。五六天后,身上出現紅點,紅點變成水泡,水泡變成膿泡,膿泡之後結痂癒合即痊癒。此病初期症狀似是而非,難以判斷,可用升麻湯加麻黃以發汗解表,並服用清肺飲。

因為肺主氣,王氏醫家說豆瘡氣機調和則疹子很快排出,所以使用此法。但不可過量服用,而且此病整個病程都不宜瀉下,瀉下會損傷脾胃。萬物依靠土氣的溫暖而生長,瀉下則脾土虛寒,氣血無法充足。所以豆瘡由於脾胃虛寒,氣血衰弱,會導致疹子陷下去。此外,《內經》說:一切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雖然各臟腑表現的症狀不同,但心臟才是主宰。

心主血,由於血熱在內,再遇到外邪侵襲,内外夾攻,就發病成為豆瘡。發病前總會先出現血點,然後結膿泡,所以病根在心。或痛或癢,可以區分虛實,古書說:疼痛屬實,瘙癢屬虛。應當認識到這一點,不可亂用藥物。疹子一出就齊全者病情重,不齊全者病情輕。可用中和湯調和表裡,用耆歸湯催促疹子發出。

疹子出得不多,發得也少,這是本病痊癒的徵兆,不宜再次發作。如有高熱,用導赤散利小便;微熱者用五苓散加人參、甘草;疹子不出者用快斑飲;疹子很久不結痂者,說明表有熱邪,蒸騰於皮膚,可用升麻湯加黃芩來解表。如果豆瘡出現,伴有口渴、洩瀉、嘔吐、痢疾等症狀,可用陳氏木香散、異功散、豆蔻丸治療。

如有虛癢,多服用耆歸湯和中和湯。以上是豆瘡的治療方法,其餘雜症和預防方法,胡大卿、陳文秀二位醫家的著作中記載詳盡。有人問:升麻湯治療豆瘡,無論發病前還是發病後都可以服用,如何解釋?我的看法是: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多次見到病人不按順序,不問病情輕重,濫用此方,導致病情危重,令人惋惜。殊不知古人立方,深有用意。

後學卻不能深入研究,認為這是萬能的藥方,誤導了不少人。發病前服用,可以使皮膚疏通,疹子自然很快排出。發病後則不可服用,因為此藥性偏涼,會凝滯氣血,毒邪無法排出,反而有害。結痂後可以服用,可以使其消除餘毒,氣血調和,避免發生豆癰。有人問:豆瘡倒靨(疹子內陷),用麝香、人齒散有效,也有無效的,這是為什麼?我的解釋有二:如果瘡疹顏色發黑凹陷,說明毒氣入腎,腎主黑色,齒是腎的餘氣,用麝香人齒散,引導毒氣歸於腎,排出毒邪,所以有效。配合金箔,效果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