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18)
卷中·明本論 (18)
1. 陰囊腫
巢元方論曰:諸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囊腫痛而引縮,經中雖分四證,曰腸㿗、氣㿗、水㿗、卵㿗。然小兒患此,若治之不早,則成痼疾,如腰曲腹痛,冷汗自出,而陰囊二子,吊縮入腹,痛止方出,名為內吊。用烏梅散勻氣散、金茱丸、金鈴散為治。
白話文:
巢元方論斷說:所有的筋絡都匯聚於陰器,邪氣侵犯厥陰少陰的經絡,與寒氣相互搏擊,就會導致陰囊腫痛而收縮,經書中雖然將病症分為四種,分別是腸㿗、氣㿗、水㿗、卵㿗。但是小兒患上這種疾病,如果不及早治療,就會成為不治之症,比如腰彎曲腹痛,冷汗自出,而陰囊兩個睪丸,吊縮入腹,疼痛停止後纔出現,稱為內吊。使用烏梅散勻氣散、金茱丸、金鈴散治療。
有陰莖全縮不見,有陰囊光腫不痛,此因肝腎氣虛。宜以橘子仁煎湯,調下金鈴散、勻氣散,皆可投之。《內經》曰:㿗癃疝膚脹者,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癃疝。由是觀之,乃陰氣盛而致有此吊縮者,筋急也。筋遇寒則引縮,遇熱則縱弛,故三因所用方法,以寬小腸氣疏風為治。
白話文:
有時候會出現陰莖完全縮回去看不見,或是陰囊腫脹但不痛的情況,這是由於肝和腎的氣虛弱所造成的。可以使用橘子仁煎湯,調配金鈴散或勻氣散來治療。《內經》提到:當一個人患有小便困難、疝氣或腹部脹滿時,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導致血液循環不暢,所以才會有這些症狀。由此可見,這種陰莖收縮的情況是因為陰氣太盛造成的,類似筋緊張。筋在寒冷環境下會收縮,在溫暖環境下則會放鬆,因此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應該是以緩解小腸的氣滯和疏通風邪為主。
然小兒此證,多因坐陰潤之地,惑風濕而得,用當歸散加檳榔、蒼朮,水、薑煎服,並青木香湯、鉤藤膏,外以立消散傅之。有外腎無故而膚囊腫大,不燥不痛,光亮如吹,此名氣虛所致,以勻氣散調治,三因方家韭子丸主之。一證外腎膚囊赤腫通明,及女兒陰戶腫脹,乃心熱之所傳,皆以木通散、導赤散為治,或用薏苡仁煎湯,調五苓散,及以外消散敷之,並投天花散,用無灰酒煎下。不能飲者,水煎少入酒,同服亦好。
白話文:
小兒患有此症,多是因為經常坐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被風濕邪氣侵襲所致。可以用當歸散加檳榔、蒼朮,用薑汁水煎服,並用青木香湯、鉤藤膏外敷。如果有外腎無故腫大,不乾燥疼痛,表面光亮如吹脹,這是氣虛所致,可以用勻氣散調治,三因方家的韭子丸也可以治療。如果外腎皮膚囊腫紅腫通明,女兒的陰戶也腫脹,這是心熱傳導所致,可以用木通散、導赤散治療,或用薏苡仁煎湯,調五苓散,外敷以外消散,並服用天花散,用無灰酒煎服。如果不能喝酒,可以用水煎少許酒,一起服用也可以。
2. 驚癱鶴膝
肝者,東方青龍木也。其動則應於風,病則主驚駭。諸熱引肝風.有風則生痰,有痰亦作搐。小兒驚風之際,手足動掣,當聽其自定,然後療之,免生異證。或父母見其病勢可畏,從而按伏之,豈知筋者肝之令也。臨病發時,若按束其手足,則筋不舒伸,遂至經絡為風所閉,終為廢人。
白話文:
肝臟位於東方,五行屬木,其功能與風相應,病變主要表現為驚駭。各種熱症都能引發肝風,有風就會生痰,有痰也會引起痙攣。小兒驚風發作時,手腳抽搐,應該等待其自行停止後再進行治療,以免產生其他病症。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病情危急,就強行按住孩子的四肢,殊不知筋是肝臟的命令。在生病發作時,如果束縛手腳,則筋脈不舒展,最終導致經絡被風閉塞,成為廢人。
內經曰:頑弱名緩風,疼重名濕痹。又有四肢痿痹不仁,致手足稍脹痛不堪忍者,此風毒之氣使然。故傳曰:風淫末疾是也。凡小兒心悸不常,及遍身腫痛,或手足不隨,此為驚癱候也。若治之稍遲,至臂腕膝脛骨節之間,流結頑核,或膝大而腫,肉消骨露,如鶴膝之狀,或為癰為癤,此名鶴膝候也。
白話文:
《內經》說:身體虛弱、動作遲緩的病症叫做「緩風」;疼痛嚴重、身體沉重的病症叫做「濕痹」。還有四肢萎縮麻痺、沒有知覺,以致手腳稍有腫痛就難以忍受的病症,這是風毒之氣造成的。因此流傳下來的說法:「風邪侵襲身體而造成的疾病就是這個樣子。」凡是小孩心臟跳動不正常,以及全身腫痛,或者手腳不能隨意活動,這都是驚嚇後癱瘓的徵兆。如果治療稍微延遲,到了胳膊、手腕、膝蓋、小腿骨節之間,就會流結成頑固的結核,或者膝蓋又大又腫,肌肉消瘦骨頭外露,像鶴的膝蓋一樣的形狀,或者成為毒瘡或膿瘡,這叫做鶴膝風。
以上形證,並宜發汗為先,使腠理開通,則風熱可除,有濕亦去,用百解散和㕮咀五苓散,倍加麻黃,水、薑、蔥煎服,微得汗為度,或以麻黃發散尤佳,次防己湯、祛風散,及獨活湯加桑寄生投服,並防風湯或黑虎丹,作小丸子間服,使風不生而痰不作,則其疾易愈。
白話文:
以上這些症狀,應先發汗,使腠理通暢,則風熱可除,濕氣也會去除,使用百解散和㕮咀五苓散,加倍麻黃,水、薑、蔥一起煮沸後服用,微微出汗即可,或者用麻黃發散尤佳,其次是防己湯、祛風散,以及獨活湯加桑寄生服用,並用防風湯或黑虎丹,做成小丸子間服,使風不生而痰不作,則其疾病易愈。
若為癰為癤,疼重者用黑牽牛半生半炒,略碾碎,煎無灰酒調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濕,則腫毒可消。如大府閉而不通,此是風熱內蘊,其右腮紅紫,及右手三部脈浮而實滑,宜五和湯或當歸散、枳殼丸治之。其加減之法,尤在臨機審處。若泥一方,非良醫也。前證更宜間服排風湯。
白話文:
如果遇上癰疽或疔瘡,疼痛嚴重者,可以用黑牽牛一半生、一半炒,略微碾碎,用清酒煎好,調入五苓散服用,以去除流注的寒濕,腫毒便可以消退。像大府穴閉塞不通,這便是風熱內聚,腮幫子右側紅紫,右手三部脈浮起而有力、滑利,宜服五和湯或當歸散、枳殼丸治療。加減的方法,更要根據實際情況斟酌。如果一味死板用某一處方,就非良醫了。前述證候更宜間隔服用排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