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決證詩賦 (20)

1. 陰囊腫

巢元方論曰:諸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囊腫痛而引縮,經中雖分四證,曰腸㿗、氣㿗、水㿗、卵㿗。然小兒患此,若治之不早,則成痼疾,如腰曲腹痛,冷汗自出,而陰囊二子,吊縮入腹,痛止方出,名為內吊。用烏梅散勻氣散、金茱丸、金鈴散為治。

有陰莖全縮不見,有陰囊光腫不痛,此因肝腎氣虛。宜以橘子仁煎湯,調下金鈴散、勻氣散,皆可投之。《內經》曰:㿗癃疝膚脹者,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癃疝。由是觀之,乃陰氣盛而致有此吊縮者,筋急也。筋遇寒則引縮,遇熱則縱弛,故三因所用方法,以寬小腸氣疏風為治。

然小兒此證,多因坐陰潤之地,惑風濕而得,用當歸散加檳榔、蒼朮,水、姜煎服,並青木香湯、鉤藤膏,外以立消散傅之。有外腎無故而膚囊腫大,不燥不痛,光亮如吹,此名氣虛所致,以勻氣散調治,三因方家韭子丸主之。一證外腎膚囊赤腫通明,及女兒陰戶腫脹,乃心熱之所傳,皆以木通散、導赤散為治,或用薏苡仁煎湯,調五苓散,及以外消散敷之,並投天花散,用無灰酒煎下。不能飲者,水煎少入酒,同服亦好。

白話文:

陰囊腫

巢元方說,各種筋脈都匯聚在陰部,當邪氣侵入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時,與寒冷之氣相互搏擊,就會導致陰囊腫脹疼痛,並且牽引收縮。雖然經書中將這種情況分為四種證型,分別是腸疝、氣疝、水疝和卵疝。但如果小孩子患上這種病,不及早治療,就會變成頑疾,比如腰部彎曲、腹痛、出冷汗,而且陰囊裡的兩個睪丸會收縮到腹腔裡面,疼痛停止後才出來,這種情況叫做內吊。治療時可以使用烏梅散、勻氣散、金茱丸、金鈴散等藥方。

還有一種情況是陰莖完全縮回看不見,或者陰囊只是腫脹但不痛,這是因為肝腎氣虛造成的。可以使用橘子仁煎湯服用,再搭配金鈴散、勻氣散,都能有效治療。《內經》說,疝氣導致皮膚脹滿,是因為陰氣過盛,脈絡脹大不通,所以稱為疝。由此可見,陰氣過盛也會導致睪丸收縮,是因為筋脈過於緊張。筋脈遇到寒冷就會收縮,遇到溫熱就會鬆弛,所以《三因方》中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是寬鬆小腸之氣,疏散風邪。

然而,小孩子患上這種病,大多是因為坐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或是受到風濕侵襲而引起的。可以使用當歸散,再加入檳榔、蒼朮一起煎服,或者服用青木香湯、塗抹鉤藤膏,外敷立消散。還有一種情況是外生殖器無緣無故皮膚腫大,但不乾燥也不痛,表面光滑如同吹脹一樣,這是因為氣虛造成的,可以用勻氣散來調理,或者服用《三因方》中的韭子丸。還有一種情況是外生殖器皮膚紅腫,而且發亮透明,或者是女孩子的陰戶腫脹,這是因為心火下傳造成的,都可以使用木通散、導赤散來治療,或者用薏苡仁煎湯,搭配五苓散服用,外敷外消散,再服用天花散,用無灰酒煎服。如果不能喝酒,就用水煎,稍微加點酒一起服用也行。

2. 驚癱鶴膝

肝者,東方青龍木也。其動則應於風,病則主驚駭。諸熱引肝風.有風則生痰,有痰亦作搐。小兒驚風之際,手足動掣,當聽其自定,然後療之,免生異證。或父母見其病勢可畏,從而按伏之,豈知筋者肝之令也。臨病發時,若按束其手足,則筋不舒伸,遂至經絡為風所閉,終為廢人。

內經曰:頑弱名緩風,疼重名濕痹。又有四肢痿痹不仁,致手足稍脹痛不堪忍者,此風毒之氣使然。故傳曰:風淫末疾是也。凡小兒心悸不常,及遍身腫痛,或手足不隨,此為驚癱候也。若治之稍遲,至臂腕膝脛骨節之間,流結頑核,或膝大而腫,肉消骨露,如鶴膝之狀,或為癰為癤,此名鶴膝候也。

以上形證,並宜發汗為先,使腠理開通,則風熱可除,有濕亦去,用百解散和㕮咀五苓散,倍加麻黃,水、薑、蔥煎服,微得汗為度,或以麻黃湯發散尤佳,次防己湯、祛風散,及獨活湯加桑寄生投服,並防風湯或黑虎丹,作小丸子間服,使風不生而痰不作,則其疾易愈。

若為癰為癤,疼重者用黑牽牛半生半炒,略碾碎,煎無灰酒調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濕,則腫毒可消。如大府閉而不通,此是風熱內蘊,其右腮紅紫,及右手三部脈浮而實滑,宜五和湯或當歸散、枳殼丸治之。其加減之法,尤在臨機審處。若泥一方,非良醫也。前證更宜間服排風湯。

白話文:

肝臟,在五行中屬於東方的青龍木。它的活動特性對應風,病變時會表現出驚恐。各種熱症會引發肝風,有風就會產生痰,有痰也容易導致抽搐。小孩驚風發作時,手腳會顫動抽搐,應該順其自然,等它自己停止,然後再進行治療,避免產生其他病症。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發病時情況可怕,就按住孩子的手腳,卻不知道筋脈是肝臟主管的。如果發病時按住孩子的手腳,筋脈就無法舒展,導致經絡被風邪堵塞,最終會變成殘廢。

《黃帝內經》說:肢體軟弱無力稱為「緩風」,疼痛沉重稱為「濕痹」。還有四肢麻木、失去知覺,導致手腳稍微腫脹疼痛就無法忍受的,這是風毒之氣造成的。所以古人說「風邪過盛,病在肢體末梢」。凡是小孩心悸不穩定,以及全身腫痛,或手腳不聽使喚,這都是「驚癱」的徵兆。如果治療稍晚,病邪就會流注到手臂、手腕、膝蓋、小腿等關節之間,形成堅硬的腫塊,或者膝蓋腫大,肌肉消瘦、骨頭外露,像鶴的膝蓋一樣,或者形成癰或癤子,這就叫做「鶴膝」的病症。

以上這些症狀,都應該先用發汗的方法,使皮膚毛孔打開,這樣風熱就能去除,有濕氣也能排出。可以用百解散和㕮咀五苓散,加倍麻黃,用水、生薑、蔥一起煎煮服用,微微出汗就可以了。或者用麻黃湯發汗效果更好。之後再用防己湯、祛風散,以及獨活湯加桑寄生來治療,同時服用防風湯或者黑虎丹,做成小藥丸間隔服用,使風邪不產生,痰也不形成,這樣病就容易治好。

如果已經形成癰或癤子,疼痛厲害的,可以用半生半炒的黑牽牛,稍微碾碎,用不含灰的酒調合五苓散一起服用,來消除流注的寒濕,這樣腫毒就能消除。如果大便不通暢,這是因為風熱在體內積聚,右邊臉頰會呈現紅紫色,右手寸、關、尺三部脈象浮盛、有力且滑動,可以用五和湯,或者當歸散、枳殼丸來治療。至於藥物的加減,要在看診時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如果拘泥於某個固定的藥方,就不是好醫生。之前提到的各種症狀,還要間隔服用排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