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19)
卷中·明本論 (19)
1. 瘰癧
瘰癧一證,先賢名曰九漏,究其所因似熱,稽考形狀非一,不過隨象命名大概初發於頸項肌肉之間,未成膿者,從本引末,可使衰去,針之灸之敷之,從其所因而施療。然小兒幼弱,豈堪針灸,但以服餌塗貼之劑為治。此疾多生於耳後及頸項兩旁,初發止是一枚,次必連生,大小十數,纏繞項下,累累如貫珠,逐個先腫。作膿穿破,輕者可愈重者難除,先穴漏膿,長歲不幹,謂之漏項。
白話文:
瘰癧是一種疾病,古人稱之為「九漏」。究其原因,似乎是熱引起的,但仔細觀察其形狀,卻又不盡相同。總的來說,瘰癧通常首先發生在頸項肌肉之間。在尚未形成膿包之前,可以通過針灸、敷藥等方法進行治療,使其消退。但是,小兒體弱,不宜針灸,只能服用藥物或外敷藥膏來治療。瘰癧多發於耳後和頸項兩側,初期只有一個,後來逐漸增多,大小十幾個,纏繞在頸部,像一串珍珠一樣。每個瘰癧都先腫脹,然後化膿穿破。輕微的瘰癧可以治癒,嚴重的則難以根除。如果瘰癧先化膿穿孔,膿液長期不幹,就叫做「漏項」。
原其得病之初,自足三陽感受風熱,與血氣相搏而成。治以百解散加當歸散,水、薑、蔥、燈心煎服。次用玄參飲及牛蒡湯、木通散、內消丸,與之宣熱化毒,洗以槲皮散,塗用白芨散、二香散,使氣順血行,膿干汁盡,則自愈矣。仍忌臊毒野味,其證不致再作。
白話文:
最初患病,是由於足三陽經受了風熱的侵襲,與血氣相搏而成。可以用百解散加上當歸散,再用煮過的薑、蔥、燈心一起煎服。其次可以用玄參飲、牛蒡湯、木通散和內消丸,這些藥物都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再用槲皮散洗一洗,用白芨散和二香散塗一塗,這樣氣血通暢,膿液幹了,病症自然就痊癒了。但仍要注意避免吃腥臊毒辣和野味,這樣病症就不會再復發了。
2. 五淋
《巢氏病源》曰: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裡,至水下入小腸,通於胞,行於陰而為溲,腎氣通於陰,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熱、曰血、曰石,各具於後。膏淋,見小便有肥脂似膏,而浮於小便之上,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冷淋,先戰慄而後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澀而戰慄。
白話文:
《巢氏病源》提到:各種淋症都是由於腎虛引起的,腎與膀胱相表裡,水液下行進入小腸,通到胞宮,通過陰道排出成為尿液,腎氣與陰道相通,是水液下行的通道。淋症有五種名稱:膏淋、冷淋、熱淋、血淋和石淋,具體情況如下。
膏淋時,小便中會有像油脂一樣的物質浮在尿液上面,這是因為腎虛無法控制脂肪樣的液體下流。
冷淋時,患者會先感到發抖然後才排尿,這也是因為腎虛導致下焦受寒,寒氣進入胞宮,與正常的氣互相鬥爭,所以小便不通暢並且伴有發抖。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多而澀,間有鮮血同來者。血淋,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流而入於胞,則為血淋。石淋,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沙石從小便出,甚至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此痛之使然。
白話文: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通過腎臟流入膀胱,小便黃色,多而澀,有時還會帶有血絲。血淋:是熱的極端表現,心是血的主人,在經絡和臟腑中運行。熱盛則失去常道,心與小腸是表裡關係,所以熱往下流入膀胱,就成了血淋。石淋:腎主水,水凝結就變成石頭,腎被熱所乘,小便時尿道疼痛,小便不暢,疼痛蔓延到小腹,沙石就會隨著小便排出,甚至阻塞疼痛,令人昏厥,全身冒汗後才清醒,這是疼痛引起的。
蓋五淋者,雖曰腎虛所致,然小腸為受盛之府,氣通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通於腎,余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腎氣不足。熱入膀胱,水道澀而不利,出入起數,臍腹急痛,蘊作有時,或如豆汁膏血,並以《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雞蘇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補腎地黃丸,與之疏導補益為上。
白話文:
五淋是指小便不暢、疼痛等症狀,雖然說是由腎虛所引起的,但小腸是儲藏的水穀之處,氣與膀胱相通,膀胱是儲藏體液之處,氣與腎臟相通,如果小腸、膀胱、腎臟的氣機不通暢,小便就會不暢通,這都叫做腎氣不足。熱氣進入膀胱,水道不通暢,排尿次數增多,臍部和腹部疼痛,病情時好時壞,有時候小便像豆汁或膿血,應當用《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雞蘇丸等藥物治療,自然可以痊癒。也可以服用香芎丸、補腎地黃丸等藥物疏通、補益。
有癃閉遺溺二證,與淋不同,《內經·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蓋癃者,乃內藏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澀非痛,但閉不通,腹肚緊滿,宜用㕮咀五苓散加木通、車前子煎服。遺溺者,乃心腎傳送失度,小腸膀胱關鍵不能約束。有睡夢而遺者,有不知而遺者,皆是下元虛冷所致,亦因稟受陽氣不足,用三因方家韭子丸治之,及參苓白朮散、補腎地黃丸。然此證法當實土以存水,乃免滲泄之患,所謂補腎不如補脾是也。
白話文:
癃閉和遺溺這兩種病症與淋病不同。《內經·宣明五氣篇》說:膀胱功能不正常叫做癃,膀胱無法控制排尿叫做遺溺。癃是指內臟元氣虛弱受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閉而不通,但沒有疼痛,腹部緊繃脹滿。治療時宜服用五苓散加上木通、車前子煎服。遺溺是指心腎傳送失調,小腸膀胱無法約束排尿。有人在睡夢中遺尿,有人不知不覺地遺尿,都是因為下元虛冷引起的。這也與稟賦陽氣不足有關。治療時服用三因方家韭子丸,以及參苓白朮散、補腎地黃丸。然而,治療此症的方法應該以補益脾土來儲存水液,避免水液滲漏。所謂「補腎不如補脾」就是這個道理。
平胃散倍加益智仁,銼碎,水、薑、棗、燒鹽煎,空心溫服。又有陰陽二閉證,陰閉者,為冷濕乘虛入里,因而不通,名曰陰閉,以白芍藥湯加南木香,水煎服,及用炒鹽,以絹帕兜令帶溫熨臍四圍,並投五苓散,入靈砂末,溫鹽湯空心調下,其效尤速。陽閉者,因暴熱所逼。
白話文:
平胃散方劑中,加倍加入益智仁,研磨成細末,用水中加入薑片、紅棗、燒過的鹽煎煮,以空腹溫服之,這方法相當有效。其後,還有陰陽二閉證,所謂陰閉,是指寒冷潮濕的環境使虛弱的身體受到侵襲,因此而發生不暢通、阻滯的情況,這種病症就叫做陰閉,治療方法可以用白芍藥湯,並加入南木香煎煮來服用,也可以將炒過的鹽用絹帕包裹,稍微溫熱後熨敷在肚臍周圍,另外服用五苓散,並且添加靈砂末,用溫熱的鹽湯在空腹中調和服用,效果會特別快。陽閉,是因受到酷熱侵襲而導致。
澀而不通,名為陽閉,以㕮咀五苓散加車前子,燈心水煎服,及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貼薑豉餅於臍上取效,不拘陰陽二證,悉能療之,並投萬安飲。
白話文:
若出現小便不順暢的情況,稱之為陽閉,可用茵陳加車前子,用燈芯水煎服,或用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皆可有效治療;或者將薑和豆豉餅貼在肚臍上,不論症狀是陰閉或陽閉,皆可治療。另外,也可服用萬安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