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中·明本論 (17)

1. 驚丹

嬰孩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微起,面帶青黯色,向夜煩啼,或臉如胭脂,此伏熱在內。亦有臉不紅者,始因居胎之時,母受重驚,驚邪傷胎,遞相傳襲,降生之後,復受熱毒,或再有驚,有驚則有熱,熱氣內蘊,形發於外,初發時散生滿面,狀如水豆,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次到頸項,赤如硃砂,名為驚丹。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在百天內或半歲以上,突然兩眼眼皮發紅、微腫,臉上帶著青黑色,到了晚上煩躁哭鬧,或者臉色像胭脂一樣紅,這些都是內伏熱氣的表現。有些嬰兒臉上沒有紅色的症狀,那是因為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母親受到嚴重的驚嚇,驚邪傷害了胎兒,這種驚邪會一代一代傳遞下去。嬰兒出生後,如果再受到熱毒的侵襲,或者再次受到驚嚇,就會出現熱證。這種熱證內蘊於體內,會表現在身體外部。剛開始時,疹子散佈在整個臉上,像水痘一樣,腳部微微發紅但並不嚴重,疹子出沒不定,時常休息。疹子接著會蔓延到頸部,顏色鮮紅如硃砂,稱為「驚丹」。

四聖散先洗其目,次百解散五和湯同煎,與解驚熱丹毒,牛蒡湯當歸散三解散、黃苓四物湯,皆可為治。如驚丹發至胸乳間,微有痰喘作搐,急宜宣熱拔毒,免致內流,為害不淺。五和湯加升麻、生乾地黃,水、薑、燈心煎服,則自消除。仍用前數藥調治,不生他證,或投萬安飲

白話文:

1.先用四聖散清洗眼睛,然後將百解散和五和湯一起煎煮,與解驚熱丹毒、牛蒡湯、當歸散、三解散、黃苓四物湯一起服用,都能夠治療驚風。

2.如果驚風丹毒發作到胸部和乳房之間,出現輕微的痰喘和抽搐,就應該立即清熱解毒,防止病情內流,造成嚴重的後果。可以用五和湯加入升麻、生乾地黃,用薑和燈心煎服,就能夠自行消除。

3.之後繼續服用前面幾種藥物調理治療,不產生其他證狀,或者服用萬安飲。

2. 瘡疹

(斑毒附後)

瘡疹之作,始自嬰孩生時,啼聲一出,則嚥下口中穢濁,蓄之在胃,因氣運變遷,主客勝復邪氣鬱發,與元受穢濁激搏,而形於肌肉皮膚之外。初發有類傷寒,不拘四時,皆有此候,經云:春夏為順,秋冬為逆,蓋春夏則陽氣布,玄府開,人之氣血流暢,邪毒易出,秋冬則寒氣勝,而水冰地凍,人之氣血凝泣(音澀),故難出也。小兒所患此證,輕重不等,命名亦異。

白話文:

瘡疹的形成,開始於嬰兒出生時,啼哭一聲,則嚥下口中的穢濁之氣,蘊藏在胃中,由於氣運行轉的變化,正邪相互消長,邪氣鬱積發作,與元受的穢濁之氣激盪搏擊,而表現於肌肉皮膚之外。瘡疹初發時與傷寒類似,不拘於四時,皆有此症候。經雲:春天、夏天為順,秋天、冬天為逆。這是因為春天、夏天陽氣佈散,玄府(心)開,人的氣血流暢,邪毒容易外出;秋天、冬天寒氣盛,水冰地凍,人的氣血凝結,因此瘡疹難以外出。小兒患此證,輕重不等,命名也各不相同。

輕者如麻,俗言麻子,重者如豆,謂之豆瘡,重而又重,密如浮漂,俗曰赤漂。既傳入此,已是危急。醫與病家,切宜詳審,故出各有其名,心為紅點,肝為水疱,肺為膿疱,脾主結痂。惟腎居下,不受穢濁,所以獨無其證。若見瘡色黑陷,乃毒氣入腎。急投麝香人齒散救之,及一匕金尤妙。

白話文:

輕微的瘡疹如芝麻大小,俗稱麻子;嚴重一些的瘡疹如黃豆大小,稱為豆瘡;再嚴重一些的瘡疹,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像浮萍一樣,俗稱赤漂。一旦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就已經非常危急了。醫師與病患家屬都應仔細審視瘡疹,並分別辨別出不同的瘡疹名稱。心臟部位的瘡疹呈紅色小點狀;肝臟部位的瘡疹像水泡;肺臟部位的瘡疹是膿泡;脾臟部位的瘡疹則會結痂。只有腎臟位於下方,不受穢濁侵擾,所以獨無其證。如果看到瘡疹顏色發黑且下陷,那是毒氣侵入腎臟的徵兆。必須趕緊服用麝香人齒散來搶救,若再加一匙金汁,療效會更加顯著。

此言五臟各有所主,及其發也。始焉壯熱腰痛咳嗽,面目皆赤,或乍涼乍熱,兩足微冷,有驚搐譫語者,有腹痛欲吐者,有頭痛煩渴者,六脈緊數,耳尻(音蒿)俱冷,呵欠頓悶,至五六日,身出紅點,紅點成水疱,水疱成膿疱,膿疱之後,結痂疕則愈矣。此證才見,似是而非,若同而異,疑貳之間,但以升麻湯麻黃與之發表及清肺飲

白話文:

這句話是說,五臟都各有主治,而當它們發作的時候,一開始會有壯熱、腰痛、咳嗽、面目發紅的症狀,或者忽冷忽熱、兩足微涼、有驚厥、譫語、腹痛欲吐、頭痛煩渴等症狀。脈搏緊數,耳後疼痛且發冷,呵欠連連,悶悶不樂,到了五六天後,身上會出現紅點,紅點變成水皰,水皰變成膿皰,膿皰之後,結痂疕就痊癒了。這種症狀剛出現的時候,似是而非,若同而異,讓人懷疑和猶豫不決,但可以先用升麻湯加麻黃來發表,再用清肺飲來清肺。

蓋肺主氣,王氏曰:豆瘡氣均則出快。故用之。仍不可過投,兼此疾首尾無下法,若下之必損脾胃。然萬物得土氣溫暖而生,下之則脾土虛冷,氣血無自而盛。故豆瘡因脾胃虛冷,而氣血亦衰,遂有伏陷之變。又《內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雖各藏形證不同,而心實為之主。

白話文:

肺主氣,王氏說:痘瘡的元氣平均、充足,才能順暢發出。因此要使用它。但不能過度使用,而且這種疾病沒有下泄療法,若使用下泄療法,必定損傷脾胃。然而,萬物得到泥土的溫暖而生長,如果使用下泄療法,脾土就會虛弱寒冷,氣血也就沒有來源,無法旺盛。因此,痘瘡是由於脾胃虛弱寒冷,而氣血也衰弱,才會產生伏陷的變化。另外,《內經》說: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雖然各臟器的形證不同,但心確實是它們的主導。

心主血,因其血熱在裡,再遇六淫侵襲,兩相攻擊,自內而形於外,則發之為豆瘡,未有不先見其血點,而後結膿疱。故其原出於心,或痛或癢,以分虛實,經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切宜知此,不可妄投藥餌。若一出便齊者為重,不齊者為輕,以中和湯通順表裡,及耆歸湯催脹而已。

白話文:

心主血,當心血積熱於內,再遇六種外邪侵襲,兩者互相攻擊,從內部發作到外部,就會形成痘瘡。未有不見血點,然後出現膿皰的。因此,痘瘡的根源出於心,或是疼痛或是搔癢,可以區分虛實。經文說:「各種疼痛是實症,各種搔癢是虛症。」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不要隨便投藥。如果痘瘡一出就布滿全身,是重症;若是不齊全,是輕症。可以用中和湯通順表裡,耆歸湯催促痘瘡成熟即可。

既出不多,發之亦少,此為本疏,不宜再發。有大熱者,以導赤葛散利小府。微熱者用㕮咀五苓散,加人參甘草,水煎。欲出不見者快斑飲,久而不結痂疕者,是表有熱,盛蒸於皮膚,可用升麻湯加黃芩以解之。若豆瘡見形,有渴瀉吐痢,用陳氏木香散異功散豆蔻丸治之。

白話文:

瘡已經不多,瘡口的溢液也很少,這是瘡已快好了,不宜再服發散藥。

如果有高熱的症狀,用導赤葛散通利小便。

如果有輕微發熱的症狀,用五苓散加上人參、甘草,用水煎服。

如果瘡口隱而不顯,用快斑飲。

如果瘡口很久都沒有結痂,是表證有熱,蒸盛於皮膚,可用升麻湯加上黃芩來治療。

如果出現豆瘡,有口渴、腹瀉、嘔吐、腹瀉等症狀,用陳氏木香散、異功散、豆蔻丸來治療。

有虛癢者,多服耆歸湯及中和湯。以上豆瘡,大約施治,不過如此,其餘雜證預防之法,胡大卿陳文秀二公之書,該載詳備。或問升麻湯治豆瘡已發未發皆可服,何如。愚曰:予每致思及此,屢見病家不循次序,不問可否,以為常服,自取危困,良可嘆也。殊不知古人立方,深有意焉。

白話文:

針對皮膚乾燥發癢的情況,通常服用耆歸湯或中和湯。以上是針對豆瘡的一般治療方法,其他雜症的預防方法,可以參考胡大卿和陳文秀兩位醫家的著作,內容十分詳細。有人問,升麻湯可以治療豆瘡,無論是已經發病或尚未發病都可以服用,請問這是真的嗎?我認為,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也多次看到病人不按照次序,不問是否適合,就認為可以經常服用,自取危難,實在令人嘆息。殊不知古人創立方劑,都是有深意的。

但後學不能究心造微,以為一定之方,誤人多矣。蓋未發之先可服,使其解利肌膚,自然出快。已發之際便不可服,為其藥性差涼,凝滯氣血,毒不能出,反以為害,結痂之後可服,使其解散餘毒,氣順血和,免有豆癰之患。或問豆瘡倒靨,有用麝香、人齒散作效,亦有不效者何?予曰:其說有二,若見黑陷,毒氣入腎,腎色主黑,蓋齒者腎之餘,用麝齒之法,引導歸腎,而發出其毒,故效耳。及用一匕金救之,其效尤速。

白話文:

但是後學者不能深入研究微細之處,以為一定的方法,誤導了很多病人。一般而言,在瘡未發作之前可以用藥,讓瘡自然地消散在皮膚上,自然康復。已發作的時候就不可以用,因為藥性涼,凝滯氣血,使毒無法排出,反而造成危害。一旦結痂後,就可以用藥,讓它散發出殘餘的毒氣,氣順血和,避免發生豆瘡的困擾。有人問,痘瘡倒靨時,用麝香、人齒散有效,但也有無效的情況,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如果看到黑色的陷洞,是毒氣進入腎臟。腎臟主黑色,而牙齒是腎臟的餘留物。用麝香和牙齒的方法,引導腎臟,讓毒氣排出。所以有效果。馬上用一匙金銀花,效果更是神速。

若見癢塌灰白色,脾虛所致,多投陳氏異功散取效。以上二證,各有主治,不可執一,切須詳審。或問:豆瘡投紫草飲固好,亦有不服者。曾子曰:處方之妙,在乎君臣佐使,後之醫者,不諳古法,令病家自取紫草,修合品味,或為湯使入諸藥內,彼欲速效,而倍用恣飲。按本草云:紫草性寒,小兒脾氣實者,或爾偶中,脾氣虛者,反以為害。

白話文:

如果看到癢塌有灰白色,是脾虛所導致的,可以多服用陳氏異功散來治療。上述的這兩種證狀,都有各自的主要治療方法,不能單一採用一種,一定要仔細審視。有人問:豆瘡服用紫草飲確實很好,但是也有他不服用的情況。曾子說:開立藥方的奧妙,在於君臣佐使,後來的醫生不熟悉古法,讓病人自己取紫草,修正合藥的品味,或是把紫草當作湯藥加入其他藥物中,他們想要快速見效,而倍量服用。根據《本草》記載,紫草性寒,小孩脾氣實的人,可能會偶爾適合,脾氣虛的人,反而會造成傷害。

如戴氏方名紫草茸飲,後人訛傳此方,缺其茸字,蓋茸者春月才生之芽,色澤而紅嫩,得陽氣之使然。以類觸類,所以用發豆瘡故效,但罕得嫩茸,後以紫草頭僅半寸者代之,即與茸初萌處同類。今人不達其理,遽全用之,有脾虛者服之作瀉,瘡陷不救者多。予嘗目擊其事,深為可傷。

白話文:

就像戴氏(戴思恭)的藥方名為「紫草茸飲」,後人誤傳這個藥方,省略了其中的「茸」字。其實,「茸」是指春天剛長出來的嫩芽,顏色鮮嫩,帶有紅色,這是因為受到陽氣的滋潤而生長。由於這種嫩芽與瘡痘的性質相似,所以用來發瘡痘很有效,但很難找到這種嫩芽,後來就用不到半寸長的紫草頭代替,這與嫩芽初長的地方性質相似。現在的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就整株使用(紫草頭),脾虛的人服用後會腹瀉,瘡陷而難以痊癒的人有很多。我曾經親眼看到這樣的事情,感到非常痛心。

凡治豆瘡,不可不明此理。蓋戴氏紫草茸飲,內有人參、黃耆當歸白芍藥佐之,故用驗矣。或問:病豆瘡者,忌食粥然歟。予曰:此俗忌也。病家恐患者瘡爛如粥,故忌之。其實不然。毒氣自里達表,滿口糜潰乳食不能進,非以粥飲飼之,則脾土虛而豆瘡陷、必致不救,深可痛惜。予嘗調治此證,始終與粥,全活多矣。

白話文:

凡是治療痘瘡,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蓋戴氏的紫草茸飲,裡面有人參、黃耆、當歸、白芍藥輔助,所以用起來很有效。有人問:得痘瘡的人,忌諱吃粥嗎?我說:這是民間的禁忌。病人家的家人怕患者的痘瘡爛得像粥一樣,所以忌諱吃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毒氣從體內到達體表,滿口糜爛,乳食都不能吃。如果不給粥喝,脾胃虛弱,痘瘡就會陷下去,必定會導致死亡,真是非常可惜。我曾經治療過很多這樣的病人,始終給他們喝粥,痊癒的很多。

蓋粥者以米為之,何毒之有,為父母者,切宜知此。或問:禁食葷腥者何?予曰:此亦世俗拘執之論。天以五氣生萬物,人以五味養五臟,豆瘡之萌,始因藏受邪毒,感時氣而鬱發,自內達外.榮衛俱虛,裡氣亦弱,必藉五味葷腥,以為滋補,使氣順血和,自然出快。但不可食動風發熱之物,以助毒氣,亢則必害。

白話文:

粥是以米做成的,怎麼可能會對身體有毒呢?身為父母的,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有人問:為什麼要禁止吃葷腥的食物?我說:這也是世俗拘泥於那些固有觀唸的一種說法。上天以五種元氣生成了萬物,人用五種味道來滋養五臟。痘瘡的產生,起初是因為臟器受到邪毒侵害,受到時令氣候影響而鬱結發作,由身體內部蔓延到體外。榮氣和衛氣都很虛弱,裡部的正氣也很弱,必須藉助五種味道的葷腥食物來滋補,使氣血順暢,自然就能夠快速康復。但是不能吃那些會引起風熱的動風發熱的食物,以免助長毒氣,過盛就會造成傷害。

或問:豆瘡後與產後相類何如?予曰:蓋產後之婦,血脈傷損榮衛大虛,敗血未盡,偶六淫侵襲,便致急證,亦有不救者,故郭氏著產後二十一論,正為此設。且小兒豆瘡,一身精血皆形於外,熱作脹痛,叫聲不已,耗損真氣,結痂後表裡俱虛,榮衛亦弱,餘毒未解,失於調護,暴感邪氣,多致夭傷,與產後傳變何異。在父母者,倘不究心及此,悔將噬臍,為之晚矣。

白話文:

有人問:痘瘡後和生產後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我認為,生產後的婦女,氣血受損,正氣虛弱,毒血未盡,假如受到外邪侵襲,很容易導致危急的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郭氏寫了《產後二十一論》,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寫的。同樣的,小兒痘瘡時,全身的精血都表現在外表,感到發熱、脹痛,哭聲不止,耗損了正氣,結痂後,表裡虛弱,氣血虛弱,餘毒未消,如果護理不當,突然受到邪氣侵襲,很容易導致死亡,與產後傳變有什麼不同呢?做父母的人,如果不在這個時候用心照顧,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然有瘡少氣實,飲食如故,又不拘以此論,醫者宜審之,切勿例指為虛也。凡豆瘡欲愈未愈之間,傳變黑陷乾枯,咳嗽失音,吐瀉煩渴,渾身手足俱冷,睡則昏迷,飲食減少,及痰多氣促燥癢,皆為不治。醫者宜察之。世言麻子者,亦疹毒也。經曰:疹屬於脾,胃為脾之府,有疾則同矣。

白話文:

但是,有些人長膿瘡體力充足,飲食沒有影響,也不符合以上的虛症,醫生要仔細審核,千萬不要隨便說是虛症。一般痘瘡快好的時候,會逐漸變成黑色、凹陷、枯乾,咳嗽聲音沙啞,嘔吐腹瀉煩渴,遍身手腳都很冰冷,睡覺時昏昏沉沉,飲食減少,痰多、呼吸短促、感到乾燥發癢,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醫生應該察看清楚。民間所說的麻子也是疹毒的一種。經典中說:疹毒屬於脾臟,而胃是脾臟的官署,如果有病,脾胃就會同時得病。

疹毒乃天行氣運變遷之使然,亦隨天地乖戾之氣而受病,故曰時氣。不拘長幼,身發大熱,咳嗽連聲,腰痛口乾,足冷,有寒熱腹痛者,有頭疼自痢者,有煩熱驚搐者,此熱使然也。但外證形於身體頭面,如蚊蚤所齧(五結切)發紅點而起頭,其瘡腳有紫黯色為異耳。蓋因四時有非節之氣,著人肌膚,留而不去,再經外邪鬱蒸,與元受蘊熱相觸,毒氣遂發於外,形而為疹。若熱太甚,則為癰為疽,為赤紫丹瘤,傳入臟腑,治之稍緩,亦致害人。

白話文:

疹毒是天行氣運變遷所引起的,也隨天地乖戾之氣而受病,所以叫做時氣。不論長幼,身體突然發高燒、連續咳嗽、腰痛、口乾、足冷,有寒熱腹痛的,有頭痛腹瀉的,有煩熱抽搐的,都是熱證造成的。但是外證表現在身體的頭面,像蚊蟲叮咬後發紅點而起頭,瘡口有青紫色的顏色為特徵。這是因為四時有反常的氣候,作用在人的皮膚上,停留不去,再經外邪鬱悶蒸發,與體內原本蘊含的熱毒相觸發,毒氣於是發於體外,形成疹子。如果熱毒太過嚴重,就會形成癰疽、赤紫丹瘤,傳入臟腑,如果治療稍有延緩,也會傷害人體。

有胎受穢液,熱毒蘊蓄於肺胃,因感時氣而發者,並以清肺飲疏表,及百解散去桂加黃連,水煎。或餘毒之氣上蒸,口齒糜爛作臭,飲食不便,以當歸散七寶散,入鹽水姜煎服,並牛蒡湯疏風化毒。若疹出盛時,頭痛肚熱,神思煩悶,麥門冬湯主之。如夏月得此證者,煩躁發渴,小便少,神不安,投卻暑丹即效。

白話文:

  • 胎兒受到不潔的液體污染,肺胃中積聚了熱毒,受到時令變化的影響而發病,用清肺飲疏通表氣,再用百解散去桂枝加黃連,用水煎服。

  • 或者餘毒之氣上蒸,口腔黏膜糜爛發臭,飲食困難,用當歸散加七寶散,加入鹽水和生薑煎服,再用牛蒡湯來疏散風寒,化解毒素。

  • 如果皮疹大量爆發的時候,頭痛、肚子發熱,精神煩躁,用麥門冬湯來治療。

  • 如果在夏季得此證,煩躁、口渴,小便少,精神不安,服用卻暑丹即可見效。

有毒氣甚者,滿口成瘡,目赤腫痛,失音噁心,此餘毒在肺胃之間未解,致肺胃俱虛,肺虛則語聲不全,胃虛則飲食不納,急宜早治。若氣促心煩驚悸者,病必致危矣,世言此證有溫毒發斑,有胃爛發斑。若溫毒發斑,其癮疹如錦紋片,出於兩腋之下。蓋兩腋者,氣之道路,故蘊毒隨氣之道路而先出,其疾咳嗽煩悶,或嘔清水,此因冬時感冒寒毒,停於肌肉之間,至春陽氣發動,而形於外,名為溫毒發斑。以百解散、牛蒡湯,及當歸散加陳皮、黃連為治。

白話文:

有毒氣嚴重者,滿口都是瘡口,眼睛紅腫疼痛,無法說話又噁心,這是餘毒留在肺跟胃之間還沒解除,導致肺跟胃都虛弱了。肺虛,說話的聲音就會不完整;胃虛,就會吃不下東西,這種情況需要緊急治療。如果呼吸急促、心煩、驚悸,病情一定會很危險。世上常說,這種狀況有溫毒發斑、胃爛發斑兩種。如果是溫毒發斑,發出的疹子,斑塊外觀就像錦緞的紋路,會從兩腋下出現。因為兩腋是氣的血路,所以體內毒氣跟著氣血的道路,率先從這裡出現。病情症狀包括咳嗽、煩悶,或者嘔吐清水。這是因為冬天時感染了寒毒,停留在肌肉之間,到了春天。隨著陽氣的運行,而表現在外,就叫做溫毒發斑。可以用「百解散」、「牛蒡湯」治療,以及在「當歸散」中加入陳皮跟黃連。

胃爛發斑,初因傷寒下早,熱毒乘虛入里,及當下而不下,亦致熱毒內蒸於胃。胃受熱毒,則發出於皮膚,斑之赤者可療,黑者十死一生,治法亦同前議。活人書以玄參升麻湯大青四物湯化斑湯為治、大人小兒,病同一體,用藥施治,無逾古法,但小方分劑則輕少不等耳。

白話文:

胃潰爛發斑的形成,起初因為傷寒發作太早,熱毒趁虛而入人體內部,並且停留不退卻,進而導致熱毒內蒸到胃部。胃部受熱毒影響,於是通過皮膚發出來,發出來的斑若為紅色的尚可救治,發出來的斑若為黑色的十死一生,醫治的方法也都和上面討論的一樣。古代活人醫書中以玄參升麻湯、大青四物湯、化斑湯來治療。大人小孩得的是同一種疾病,使用的藥物和治療的方法不會超過古方的範疇。但是小孩使用的藥方,在劑量上會作適當的調整,較成人輕微或量少。

此證更宜投拔毒飲、升脈湯,前豆瘡餘毒發見,皮膚潰爛,治用黃土散

白話文:

這種證候更應該服用拔毒飲、升脈湯,早之前痘瘡的餘毒發作,皮膚潰爛,治療時使用黃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