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1)
卷上·決證詩賦 (1)
1. 癖證
嬰兒始生,稟賦未完,失於襁褓之不謹,乳哺之不節,外為六淫侵襲,內因五臟氣虛,冷積久停於脾,不能克化,結成癖塊,突於脅下或左或右,俗曰龜癆。其疾皆因積滯蘊作,致有寒熱,或腹肚疼痛,或晝涼夜熱。治療之法,氣實者,亦須溫正胃氣,後用烏犀丸或水晶丹下之。
如過二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證消盡,方投補益之劑。氣虛者,先與調脾胃,固真元。神色稍正,飲食進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虛甚,用三稜散、化癖丸漸消之。順適陰陽,以平為期。然先補後瀉,行迎奪之法,則取去陳寒冷積。若面黃唇白,發豎肌瘦,乃為虛極,不可輕下,但徐徐用藥消化,調理為上。
若兒小者,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飲,使藥從乳過,亦少助也。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身體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如果照顧上不夠謹慎,像是包裹不當,或餵奶沒有節制,外在容易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內在則可能因為五臟虛弱,寒氣積存在脾胃太久,無法消化,就會結成硬塊,突出在肋骨下方,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俗稱龜癆。這種病都是因為積滯蘊結而產生,會導致發冷發熱,或肚子疼痛,有時白天覺得涼爽,晚上卻發熱。
治療的方法,如果小孩體質還算強壯,也要先溫和地調整脾胃之氣,之後再使用烏犀丸或水晶丹來幫助排泄。 大概服用兩三次,就用稀粥讓腸胃休息一下,等病症完全消除後,再給予補益的藥物。 如果小孩體質虛弱,要先調理脾胃,鞏固元氣。 等到氣色稍微好轉,食慾也增加後,再使用前面的方法來幫助排泄。 如果體質太虛弱,就用三稜散、化癖丸等藥物慢慢消除硬塊。 治療的原則是順應身體的陰陽平衡,以恢復正常為目標。 但要先補養身體再幫助排泄,使用迎奪的方法,才能去除積存在體內的寒冷積滯。
如果小孩臉色發黃、嘴唇蒼白、頭髮豎立、肌肉消瘦,就表示虛弱到極點,不可輕易使用瀉藥,只能慢慢用藥幫助消化,調理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小孩還很小,更要讓乳母經常服用藿香飲,讓藥效透過乳汁傳給嬰兒,也能稍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