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決證詩賦 (8)

1. 急驚

急驚之論,前代書所不載,惟曰陽癇,大概失所愛護,或抱於當風,或近於熱地,晝則食多辛辣,夜則衾蓋太厚,鬱蒸邪熱積於心,傳於肝,再受人物驚觸,或跌撲叫呼,雷聲鼓樂,雞鳴犬吠,一切所驚,未發之時,夜臥不穩,困中或笑或哭,齧(五結切)齒咬(五巧切)乳,鼻額有汗,氣促痰喘,忽爾悶絕,目直上視,牙關緊急,口噤不開,手足搐掣,此熱甚而然。況兼面紅脈數可辨。

蓋心有熱而肝有風,二臟乃陽中之陽,心火也,肝風也。風火陽物也,風主乎動,火得風則煙焰起,此五行之造化。二陽相豉,風火相搏,肝藏魄,心藏神,因熱則神魂易動,故發驚也。心主乎神,獨不受觸,遇有驚則發熱,熱極生風,故能成搐,名曰急驚。治之之法,先以五苓散加黃芩、甘草,水煎,或百解散發表,次通心氣。

木通散、三解散,疏滌肝經,安魂退熱。牛蒡湯、防風湯主之。驚風既除之後,輕者投半夏丸,重者下水晶丹,與之去痰,免成癡疾,但不可用大寒涼藥治之,熱去則寒起,亢則害,承乃制。若倉卒之間,驚與風證俱作,只用五苓散加辰砂末,薄荷湯調服,少解其證。蓋五苓散內有澤瀉導小便,心與小腸為表裡,小腸流利,心氣得通,其驚自減。

內有桂,木得桂則枯,是以有抑肝之氣,其風自停。況佐以辰砂,能安神魂,兩得其宜,大略要解熱涼心肝,後用平和湯散調理,稍熱之劑則難用,醫者宜審之。愚嘗感慨諸人,每見驚風搐作,不明標本,混為一證,遽然全用金石、腦、麝、蜈、蠶、蛇、蠍,大寒搜風等劑投之,耗傷真氣,其證愈甚,多致弗救。殊不知驚生於心,風生於肝,搐始於氣,是為三證。

其驚與風,首已詳及,然所謂畜氣而成搐,陳氏之論,最為明理,但未著其方。余於此證,則用寬氣飲治之,只以枳殼、枳實為主,蓋其氣也,四時平和則身安,一息壅滯則疾作。況小兒啼哭不常,其氣蘊蓄,內則不能升降,外則無由發泄,展轉經時,亦能作搐。善醫者審察病源,從而療之,萬無一失。

更辨陰陽虛實,不可輕忽。若陽實證,煎平和湯調三解散主之,此急驚有搐之類。若陰虛證,煎固真湯調寬氣飲治之,此慢驚有搐之類。若暴感此證,未別陰陽虛實,先用五苓散和寬氣飲,及少加寬熱飲,三藥合用,薑汁沸湯調灌即解,大抵治搐之法,貴以寬氣為妙,氣順則搐停,此自然之理。男左女右,手足搐者,即為順證;男右女左,手足搐者,即為逆證,故難治也。

有男右女左,證輕者投順搐散,使分左右,庶好療之,天釣者,初得時頓頓呵欠,眼忽下淚,身熱脈浮洪實,是風痰壅聚,上貫心包,致經絡閉而不通,目睛翻視,頸項強仰。兩手掣轉向後,大哭如怒,腳曲腰直,發熱痰鳴,爪甲皆青,狀如鬼祟,名曰天釣。治法同前急驚內藥與服,先解風熱,次理痰氣,斯為當矣。

暑風一證,因夏月感冒風寒太甚,致面垢唇紅,脈沉細數,忽發驚搐,不省人事,治用消暑清心飲辰砂五苓散及琥珀抱龍丸,自發。切勿以溫劑調補,熱氣得補則復盛,尤宜戒之。又有急驚天釣之後,變作潮熱,手足逆冷,有似瘧疾,蓋因病愈之時,不善將護,外感風邪,乘虛而入於經絡,再未解散,以致如此。經曰:重陽必陰,重陰必陽。

又曰:亢則害,承乃制。此其義也。宜服柴胡加桂湯及當桂散,氣實者,則以烏犀丸,水晶丹,略與通利,勻氣散止補,後以參苓白朮散調理,自然平愈。此證所用藥品,間使苦寒之味,務在消陽盛之火,肺金得勝,肝木自平,而風邪亦散,斯為良法。大凡幼稚欲令常時驚悸不作,在乎腎臟和平,故戴氏曰:治驚不若補腎,謂心屬火,火性燥,得肝風則煙焰起,致生驚悸,補腎則水升火降,邪熱無侵,雖有肝風,不生驚駭。其法當於申時,進補腎地黃丸一服,或琥珀抱龍丸。

用申時者,蓋水生於申,佐之以藥,則腎水得平,心火不炎,自無驚矣。

白話文:

[急驚]

關於急驚這種病症,前代的醫書沒有記載,只提到「陽癇」。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沒有好好照顧孩子,像是抱在風大的地方,或是太靠近悶熱的環境。白天可能吃了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晚上蓋的被子又太厚,導致體內悶熱的邪氣積聚在心臟,然後傳到肝臟。如果這時又受到驚嚇,像是跌倒、大叫、雷聲、鼓聲、雞叫狗吠等等,都有可能誘發。

在發病之前,孩子晚上睡不安穩,睡夢中可能會笑或哭,會磨牙、咬乳頭,額頭和鼻子上會出汗,呼吸急促,有痰,突然間昏迷不醒,眼睛向上翻,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手腳抽搐,這都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的緣故。而且臉色發紅、脈搏跳動很快,這些都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

這是因為心臟有熱,肝臟有風,這兩個臟器都屬於陽氣旺盛的。心屬火,肝屬風,風和火都屬於陽性的東西。風的特性是動,火得到風的助長就會更加猛烈,就像自然界的變化一樣。當心火和肝風互相激盪,肝臟掌管魂魄,心臟掌管神志,因為體內有熱,神魂容易躁動,所以就會發生驚風。心臟主管神志,本身不會被驚嚇,但受到驚嚇後會發熱,熱到極點就會生風,然後導致抽搐,這就叫做急驚。

治療的方法,首先要用五苓散加上黃芩、甘草,用水煎煮,或者用百解散來發汗,然後再疏通心氣。可以用木通散、三解散來疏通肝經,安撫魂魄、退熱。牛蒡湯、防風湯也是常用的藥方。等驚風的症狀消除後,病情輕微的可以服用半夏丸,病情嚴重的可以服用水晶丹,幫助化痰,避免變成癡呆。但是絕對不能用大寒的藥物來治療,因為熱氣退去後就會產生寒氣,過於強盛的藥物反而會帶來傷害。

如果情況緊急,驚風和抽搐同時發作,可以用五苓散加上一點辰砂粉,用薄荷湯調服,稍微緩解症狀。五苓散裡有澤瀉可以幫助排尿,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小腸暢通,心氣就能夠流通,驚嚇的症狀自然就會減輕。五苓散裡還有桂枝,桂枝可以抑制肝氣,讓風停止。再加上辰砂可以安神定魂,兩者結合效果更好。總之,治療的重點是清熱、涼心、涼肝,之後再用溫和的藥方慢慢調理。如果使用稍微溫熱的藥劑,病情可能會加重,醫生應該仔細判斷。

我常常感慨,很多人看到孩子驚風抽搐,不明白病症的根本原因,混為一談,就胡亂用金石、腦、麝香、蜈蚣、蠶、蛇、蠍子等大寒、搜風的藥物,這樣反而會耗損孩子的真氣,使病情更加嚴重,甚至導致死亡。殊不知驚嚇是從心臟而來,風是從肝臟而生,抽搐是氣不順暢造成的,這三者是不同的病因。驚嚇和風邪的病因前面已經詳細說明,至於抽搐,就像陳氏所說,是體內之氣壅滯造成的,只是他沒有寫出具體的治療方法。

我針對這種情況,採用寬氣飲來治療,主要以枳殼、枳實為主,因為這兩種藥物可以理氣。人體四時平和,身體就會安康;一旦氣息壅塞,疾病就會產生。更何況小孩子哭鬧無常,體內之氣容易積聚,不能升降,也不能發散出來,時間久了,也會導致抽搐。好的醫生要仔細觀察病因,然後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還要辨別陰陽虛實,不能輕忽。如果是陽實證,就要用平和湯調和三解散來治療,這是屬於急驚有抽搐的情況。如果是陰虛證,就要用固真湯調和寬氣飲來治療,這是屬於慢驚有抽搐的情況。如果突然發生這種情況,還來不及辨別陰陽虛實,可以先用五苓散、寬氣飲,再加上少許溫熱的藥,三種藥合在一起,用薑汁煮沸的湯灌下去,就可以緩解症狀。總之,治療抽搐的關鍵在於理氣,氣順了,抽搐自然就會停止,這是自然的道理。

如果是男孩左側、女孩右側手腳抽搐,這是順證;如果是男孩右側、女孩左側手腳抽搐,這是逆證,比較難治療。對於男孩右側、女孩左側抽搐,但病情比較輕微的,可以用順搐散,讓抽搐分開左右,這樣會比較容易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叫做「天釣」,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會頻頻打哈欠,眼睛突然流淚,身體發熱、脈象浮大有力,這是風痰阻塞,向上貫穿心包,導致經絡不通,眼睛向上翻,脖子僵硬向後仰,兩手向後抽動,大哭像發怒一樣,腳彎曲腰挺直,發熱有痰聲,指甲發青,看起來像鬼怪一樣。治療方法和急驚類似,先要解風熱,然後調理痰氣,這樣就對了。

還有一種情況叫做「暑風」,是因為夏天感冒風寒太嚴重,導致面色發黃、嘴唇發紅,脈搏微弱細數,突然發生驚搐,不省人事。治療要用消暑清心飲、辰砂五苓散、琥珀抱龍丸。切記不要用溫補的藥物,因為熱氣得到補養會更加旺盛,必須戒掉。

另外,急驚或者天釣之後,可能會轉為潮熱、手腳冰冷,看起來像瘧疾一樣,這是因為病快好的時候,沒有好好照顧,又感受了風邪,趁虛而入經絡,沒有及時解除,才會這樣。中醫說:「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又說:「過於強盛就會帶來傷害,要加以控制才能平衡。」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這種情況要服用柴胡加桂湯和當歸散,氣實的,可以用烏犀丸、水晶丹來稍微通利,然後用勻氣散來止補,最後再用參苓白朮散來調理,自然就會康復。這種情況使用的藥物,多半是苦寒之味,目的是消除體內過旺的陽火,當肺金強盛時,肝木自然就會平靜,風邪也會消散,這是最好的方法。

總之,要讓孩子經常不發生驚悸,關鍵在於腎臟平和,所以戴氏說:「治療驚悸不如補腎。」因為心屬火,火的特性是乾燥,得到肝風的幫助就會更加猛烈,導致產生驚悸。補腎可以使腎水上升、心火下降,邪熱就無法侵犯,即使有肝風,也不會發生驚駭。方法是在申時服用補腎地黃丸或琥珀抱龍丸。之所以選擇申時,是因為申時是水開始生發的時候,用藥來輔助,就能讓腎水平和,心火不再旺盛,自然就不會發生驚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