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下·信效方 (37)
卷下·信效方 (37)
1. 沉香飲
治吐痢後,神昏卷怠,飲食減少,脾胃氣虛,水穀不化,或隨時直下,五心煩熱,盜汗常出,或聞食心惡。
沉香,丁香,南木香,藿香葉(四味各二錢半),陳皮(去白),白朮,半夏(同上制),白茯苓(去皮),肉豆蔻(五味各五錢),粉草(炙,三錢)
上除沉香、丁香、木香不過火,餘七味或曬或焙,仍同前三味研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紫蘇、木瓜煎湯,空心調服,棗湯亦好。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沉香飲,用來治療嘔吐腹瀉之後,精神昏沉疲倦、食慾不振、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或是食物吃下去就直接腹瀉、手心腳心發熱、常常盜汗,甚至聞到食物就覺得噁心的情況。
藥方組成有:沉香、丁香、南木香、藿香葉(這四種各用二錢半),陳皮(去除白色的部分)、白朮、半夏(和前面一樣要炮製過)、白茯苓(去除外皮)、肉豆蔻(這五種各用五錢),甘草(炙烤過,用三錢)。
使用方法是,除了沉香、丁香、木香不用經過火處理外,其餘七種藥材可以曬乾或烘乾,然後和前面三種一起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的藥粉,用紫蘇和木瓜煎的湯,在空腹時調服,用棗子湯也可以。
2. 拔毒飲
解風熱毒氣上攻頭項,浮腫作痛發驚,及治發斑。
天花粉(去粗皮,一兩),生乾地黃(淨洗),白芷,當歸(尾酒洗),桔梗(銼片,蜜水炒過),甘草(五味各半兩)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白話文:
這個藥方「拔毒飲」,是用來解決風熱毒氣向上侵襲頭部和頸部,導致浮腫疼痛、甚至出現驚厥,以及治療發斑的症狀。
藥材包含:天花粉(去除粗皮,一兩)、新鮮的生地黃(洗淨)、白芷、當歸(尾部用酒洗過)、桔梗(切片後用蜜水炒過)、甘草(這五種藥材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二錢,加水一碗,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溫服。
3. 藿香飲
理虛化痰,及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正氣除邪。
人參(去蘆),半夏(同上制),赤茯苓(去皮),甘草(炙,四味各一兩),蒼朮(同上制,二兩),陳皮(去白),藿香(去皮,二味各七錢半),厚朴(同上制,一兩半)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燒鹽同煎。
白話文:
這個方劑可以調理虛弱的體質、化解痰濕,也用來治療脾胃功能失調,導致食慾不佳,並能扶助正氣來驅除邪氣。
藥材組成:人參(去除蘆頭)、半夏(炮製過)、赤茯苓(去除外皮)、炙甘草,這四種藥材各用一兩;蒼朮(炮製過)用二兩;陳皮(去除白色內膜)、藿香(去除莖部),這兩種藥材各用七錢半;厚朴(炮製過)用一兩半。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二錢,加入一杯水,兩片生薑、一顆紅棗,一起煎煮到剩七分,在空腹時溫熱服用。也可以加入少許燒過的鹽一起煎煮。
4. 參蘇飲
解驚風煩悶,痰熱作搐,咳嗽氣逆,脾胃不和。
人參(去蘆),紫蘇(和梗),前胡(去蘆),乾葛,半夏(同上制),赤茯苓(去皮,六味各七錢半),枳殼(同上制),陳皮(去白),桔梗(銼炒),甘草(四味各五錢)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白話文:
參蘇飲
這個藥方可以解除驚風引起的煩躁不安,以及痰熱導致的抽搐,還有咳嗽氣喘,以及脾胃不適的問題。
藥材包含:人參(去除蘆頭),紫蘇(連同梗),前胡(去除蘆頭),乾葛,半夏(炮製過),赤茯苓(去除外皮,這六味藥材各用七錢半),枳殼(炮製過),陳皮(去除白色內膜),桔梗(切碎炒過),甘草(以上四味藥材各用五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二錢,用一碗水,加三片生薑,煎煮到剩七分,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5. 紫草茸飲
和益脾胃,催張豆瘡,庶使易收,不致傳變。
紫草茸(無嫩茸,取近蘆半寸者代),人參(去蘆),黃耆(生用),當歸(酒洗去尾),白芍藥,甘草(六味各半兩)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糯米五十粒,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棗一枚,去核同煎。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可以調和並增強脾胃功能,促使痘瘡順利發出來,這樣一來痘瘡就容易收口,不會產生其他變化。
藥材組成:紫草茸(如果沒有嫩的,就取靠近蘆頭半寸的代替),人參(去掉蘆頭),黃耆(直接使用),當歸(用酒洗過去掉尾部),白芍藥,甘草(這六種藥材都各用半兩)。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二錢,加入一碗水,再加入五十粒糯米,煎煮至七分,不論何時都可以溫熱服用。也可以加入一顆去核的棗子一起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