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6)
卷上·決證詩賦 (6)
1. 瘰癧
瘰癧一證,先賢名曰九漏,究其所因似熱,稽考形狀非一,不過隨象命名大概初發於頸項肌肉之間,未成膿者,從本引末,可使衰去,針之灸之敷之,從其所因而施療。然小兒幼弱,豈堪針灸,但以服餌塗貼之劑為治。此疾多生於耳後及頸項兩旁,初發止是一枚,次必連生,大小十數,纏繞項下,累累如貫珠,逐個先腫。作膿穿破,輕者可愈重者難除,先穴漏膿,長歲不幹,謂之漏項。
原其得病之初,自足三陽感受風熱,與血氣相搏而成。治以百解散加當歸散,水、薑、蔥、燈心煎服。次用玄參飲及牛蒡湯、木通散、內消丸,與之宣熱化毒,洗以槲皮散,塗用白芨散、二香散,使氣順血行,膿干汁盡,則自愈矣。仍忌臊毒野味,其證不致再作。
白話文:
瘰癧這種病,以前的醫學家稱它為「九漏」,探究其病因似乎是熱邪引起的。觀察它的外形也不只一種,不過都是根據它的外觀來命名的。它大概最初是從脖子肌肉之間開始發病,還沒化膿時,可以從根本治療,使其衰退消失。可以用針刺、艾灸或敷藥的方法,根據它的病因來治療。但是,小孩子身體虛弱,怎麼能承受針灸呢?只能用口服藥或外敷藥來治療。
這種病大多長在耳朵後面和脖子兩側,一開始只長一顆,接著就會接連長出,大小有十幾顆,纏繞在脖子下,一顆顆像串珠一樣,而且是逐個先腫起來。等到化膿潰破後,輕微的可以痊癒,嚴重的就很難根除。如果先出現一個孔洞流膿,時間久了還不會癒合,就稱為「漏項」。
追究它發病的原因,是從足三陽經受到風熱邪氣,與體內的血氣相搏擊而形成的。治療可以用百解散加上當歸散,用水、薑、蔥、燈心草煎煮後服用。接著用玄參飲及牛蒡湯、木通散、內消丸,來宣散熱邪、化解毒素;用槲皮散清洗患處,用白芨散、二香散塗抹,讓氣血通暢,膿液乾涸,就能痊癒了。還要忌吃腥臊和野味,這樣這個病才不會再復發。
2. 五淋
《巢氏病源》曰: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裡,至水下入小腸,通於胞,行於陰而為溲,腎氣通於陰,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熱、曰血、曰石,各具於後。膏淋,見小便有肥脂似膏,而浮於小便之上,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冷淋,先戰慄而後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澀而戰慄。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多而澀,間有鮮血同來者。血淋,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流而入於胞,則為血淋。石淋,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沙石從小便出,甚至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此痛之使然。
蓋五淋者,雖曰腎虛所致,然小腸為受盛之府,氣通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通於腎,余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腎氣不足。熱入膀胱,水道澀而不利,出入起數,臍腹急痛,蘊作有時,或如豆汁膏血,並以《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雞蘇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補腎地黃丸,與之疏導補益為上。
有癃閉遺溺二證,與淋不同,《內經·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蓋癃者,乃內藏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澀非痛,但閉不通,腹肚緊滿,宜用㕮咀五苓散加木通、車前子煎服。遺溺者,乃心腎傳送失度,小腸膀胱關鍵不能約束。有睡夢而遺者,有不知而遺者,皆是下元虛冷所致,亦因稟受陽氣不足,用三因方家韭子丸治之,及參苓白朮散、補腎地黃丸。然此證法當實土以存水,乃免滲泄之患,所謂補腎不如補脾是也。
平胃散倍加益智仁,銼碎,水、薑、棗、燒鹽煎,空心溫服。又有陰陽二閉證,陰閉者,為冷濕乘虛入里,因而不通,名曰陰閉,以白芍藥湯加南木香,水煎服,及用炒鹽,以絹帕兜令帶溫熨臍四圍,並投五苓散,入靈砂末,溫鹽湯空心調下,其效尤速。陽閉者,因暴熱所逼。
澀而不通,名為陽閉,以㕮咀五苓散加車前子,燈心水煎服,及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貼姜豉餅於臍上取效,不拘陰陽二證,悉能療之,並投萬安飲。
白話文:
五淋
各種淋症都是因為腎虛所導致的。腎和膀胱是互為表裡的,水液會從腎臟流到小腸,再進入膀胱,最後通過陰道排出為小便。腎氣是通往陰部的,是水液向下流動的通道。淋症有五種,分別是膏淋、冷淋、熱淋、血淋和石淋,它們的具體情況如下:
- **膏淋:**小便中有像油脂一樣的物質漂浮在上面,這是因為腎虛,無法控制體內的油脂,使其向下流出。
- **冷淋:**先感到寒冷顫抖,然後才開始小便。這也是因為腎虛,導致下焦受寒,寒氣進入膀胱,與身體的正常氣血相互搏鬥,所以小便不順暢,並伴隨寒顫。
-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到腎臟,再流入膀胱,導致小便顏色發黃,量多且排尿困難,有時還會出現帶血絲的尿液。
- **血淋:**是熱淋發展到極端的表現。心臟是主導血液的器官,血液會運行於經絡和臟腑,如果熱邪過盛,血液就會失去正常的運行軌跡。心臟和小腸是互為表裡的,所以熱邪會向下流入膀胱,導致血淋。
- **石淋:**腎臟主導水液,當水液結聚就會形成結石。腎臟受到熱邪侵襲,在排尿時會感到陰莖疼痛,尿液難以順暢排出,疼痛還會牽引到小腹,會有沙石從小便中排出,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阻塞疼痛,讓人昏迷,全身出汗後才會清醒,這是疼痛所造成的。
總的來說,五淋雖然都說是腎虛所導致,但小腸是容納食物的器官,其氣與膀胱相通;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其氣與腎臟相通。如果其他地方的氣化功能不暢通,導致水液向下流動受阻,都可以歸結為腎氣不足。如果熱邪進入膀胱,會導致水道阻塞,排尿困難,排尿次數增加,肚臍和腹部會感到急痛,有時會出現像豆汁、膏血一樣的尿液。可以用《局方》中的五淋散,配合龍腦雞蘇丸來治療,自然可以痊癒。還可以配合使用香芎丸、補腎地黃丸來疏通經絡、補益身體。
除了淋症之外,還有癃閉和遺溺兩種情況,它們與淋症不同。《內經·宣明五氣篇》說:“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癃閉是指體內氣虛又受熱,導致氣機阻塞,無法正常宣洩,雖然排尿不痛不澀,但小便無法排出,腹部感到緊繃脹滿。可以用㕮咀五苓散,加入木通、車前子煎服。遺溺是指心腎的傳輸功能失調,小腸和膀胱的關卡無法約束,導致尿液不自主地排出,有的是在睡夢中遺尿,有的是在不知不覺中遺尿,這都是下元虛寒所導致的,也是因為先天陽氣不足。可以用三因方家的韭子丸來治療,還可以搭配參苓白朮散、補腎地黃丸。治療遺溺的原則是鞏固脾土,以保住腎水,才能避免水液滲漏,這就是所謂的“補腎不如補脾”。
可以用平胃散,加倍益智仁,將藥材搗碎,用水、薑、棗、燒鹽煎煮,空腹溫服。
另外還有陰閉和陽閉兩種情況。陰閉是指寒濕之邪趁虛進入體內,導致氣機不通,稱為陰閉。可以用白芍藥湯,加入南木香煎服,也可以用炒熱的鹽,用絹帕包好後溫熨肚臍四周,同時服用五苓散,加入靈砂末,用溫鹽水空腹送服,效果會更好。陽閉是指因為暴熱所導致的,排尿困難,稱為陽閉。可以用㕮咀五苓散,加入車前子,用燈心水煎服,也可以用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等。還可以在肚臍上貼薑豉餅來治療,不論是陰閉還是陽閉,都可以使用萬安飲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