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下·信效方 (3)
卷下·信效方 (3)
1. 茯苓厚朴湯
主傷寒傷風,夾痰嘔逆,並吐瀉後,喉涎牽響,飲食減少,脾胃氣虛。
白話文:
主要治療傷寒和感冒,伴有痰多、嘔吐,以及在嘔吐和腹瀉之後,喉嚨有痰聲,飲食量減少,脾胃氣虛的情況。
白茯苓(去皮),半夏(如前制,二味各七錢半),甘草(三錢,炙),厚朴(五錢,去粗皮銼碎,每一斤用生薑一斤薄片切爛,杵拌勻,釀一宿,慢火炒乾用)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半,薑三片,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加棗一枚去核同煎。
白話文:
茯苓(去皮),約四十五公克;半夏(照前面的方法處理,茯苓與半夏各約四十五公克),甘草(約十八公克,先烤過),厚朴 (約三十公克,去粗皮壓碎,每六百公克用六百公克生薑切成薄片,搗爛,混合均勻,浸泡一夜,以小火炒乾備用)。
2. 茯神湯
治心氣不足,虛而驚悸,日常煩哭,及嬰孩生下,羸瘦多驚,宜子母同服,自然有效。
白話文:
治療心氣不足、虛弱導致的驚悸,平時煩躁哭泣,以及嬰兒出生後體弱多驚的情況,適合母親和孩子一起服用,自然會見效。
茯神(去皮木根,一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二錢),當歸(去蘆尾,酒洗,半兩)
白話文:
茯苓(去除外皮的茯苓木根,一兩),人參(去掉蘆頭,半兩),甘草(炙烤過的甘草,二錢),當歸(去除蘆頭,用酒清洗過,半兩)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有微熱煩躁,入麥門冬去心同煎。
白話文:
將藥材上等材料的半夏,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碗,煎七分,藥汁溫熱即可服用。如果有口乾舌燥、煩躁、心熱的症狀,可加入去核的麥門冬一起煎煮。
3. 守中湯
理春夏相交,陰濕氣重,中傷脾胃,致腹痛泄痢,經久不止,漸傳手足浮腫,飲食少思。
白話文:
在春夏交替的時候,濕氣很重,會傷害脾胃,導致腹痛和腹瀉長時間不停止,漸漸地還會出現手腳浮腫,食慾不振的情況。
桔梗(去蘆銼炒),蒼朮(如前制,二味各一兩),白薑(四錢,炮),甘草(六錢,炙)
上件銼焙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服,㕮咀水煎變可,或用薑、棗。
白話文:
桔梗(去蘆銼炒),蒼術(照前面的步驟炮製。兩種各一兩),白薑(四錢,炮製),甘草(六錢,炙烤)
4. 瀉肺湯(即瀉白散)
主傷風后,五心煩熱,咳嗽喘促,唇紅頰赤,發渴引飲。
桑白皮(銼炒),地骨皮(淨洗焙乾,二味各二兩),甘草(炙三錢)
白話文:
桑白皮(切碎並炒過),地骨皮(清潔後烘乾,這兩種藥材各使用二兩),甘草(炙烤過的,使用三錢)。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粳大米百粒,煎七分,食後臨臥溫服,或不拘時。
白話文:
把藥材先煎七分,每次服用二錢,以一盞水和一百粒粳米一起煎煮至藥液只剩七分之三時,於飯後或睡前溫熱服用。
5. 五和湯
主宣利臟腑積熱,調和榮衛。
當歸(酒洗),赤茯苓(去皮,二味各半兩),甘草(炙),大黃,枳殼(水浸潤,去殼銼片,麥麩炒微黃,三味各七錢半)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白話文:
當歸(用酒洗過),赤茯苓(去皮,兩種藥材各半兩),甘草(炙過的),大黃,枳殼(用水浸泡後,去掉外殼,切成小片,用麥麩炒到微黃,三種藥材各七錢半)
6. 養臟湯
主生津益氣,溫腸止痢。
人參(去蘆),甘草(炙,二味各二錢半),白芍藥,白朮(二味各半兩),南木香,肉桂(去粗皮,二味各一錢),罌粟殼(去蒂,銼碎蜜水炒),肉豆蔻,訶子肉(三味各一錢半)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倉米同煎。
白話文:
人參(去蘆頭)、甘草(烤過的,兩種藥物各二錢半)、白芍藥、白朮(兩種藥物各半兩)、南木香、肉桂(去粗糙的樹皮,兩種藥物各一錢)、罌粟殼(去蒂頭,研碎炒蜜水)、肉豆蔻、訶子肉(三種藥物各一錢半)。
7. 貝母湯
主百日內嬰孩,咳嗽有痰。
貝母(一兩),甘草(半炙半生,二錢)
白話文:
在嬰兒百日內,如果咳嗽有痰,
可以使用貝母一兩,甘草二錢(一半炒過一半生用)。
上件銼焙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用陳大米煎湯,空心調服。痰盛,淡薑湯調下。
白話文:
將上件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 1 克或 0.5 克。用陳米煮成的湯劑送服。痰多時,加入清淡的薑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