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聞之先儒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論。大哉心乎!其萬事之機括乎,前乎千百世而上,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者,此心也。後乎千百世而下,為往聖繼絕學,來者續師傳,亦此心也,是心也,以之活幼,即有惻隱之真,所謂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者,無非自此心中來。

白話文:

據我所聽聞,古代的學者說:上天在正中央分配創造萬物,而人類則在心中建立經綸。心靈真是偉大啊!它是萬事萬物的機關樞紐,在千百年前,為天地立下了根本,為人民的生存奠定了命運,這就是心。在千百年後,它又為過去的聖人延續沒有斷絕的學問,為未來的後繼者傳遞師門的教導,這也是心。這個心,能用來養育幼小,就有惻隱之心。所謂「忽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入井中,人人都有憐憫惻隱之心」,無非都是從這個心中發出的。

宋翰林侍御世醫戴克臣者(徽宗朝,名堯道,)活幼宗師也,取信當時,有聲朝野,心以傳心,得其妙者,惟烝西高原劉茂先(名祀自號固窮山叟。)茂先之心,其五世孫字直甫者(名思道),又深得之。推其所得,隨施輒效,亦可以見其用心矣。然昔賢之學,固以心而傳,而昔賢之心,非書又無以衍其傳。

白話文:

宋朝翰林侍御史兼世醫的戴克臣(在徽宗年間,名字叫堯道),是活幼派宗師,他獲得當時人的信任,在朝野中很有聲譽,用自己的心傳授給別人,只有蒸西高原的劉茂先(名叫祀,自號固窮山叟)才領悟到他的精妙之處。劉茂先的心得,傳到他的第五代孫字直甫(名叫思道),又深入地領悟到了。推測他們學到的東西,隨便用出來就會有效,這也可以看出他們用心的程度。然而古代先賢的學問,本來是用心來傳承的,而古代先賢的心得,如果不著書寫下來,就無法流傳下去。

況自開慶以來,其書散漫,戴劉二公之心傳,幾不復見。予生二公之後,而無默契乎二公之心,早歲師事直甫,於茲有年,面命心傳,領會多矣。但念一宗醫書,方論待決,歲月浸遠,卷帙不齊,設有危難,未易檢閱。籲!得其心者,敢不究其心哉。明窗晝熏,短檠夜雨,因就其遺書而精加編次,繁者刪之,缺者補之,書非可用不敢錄,方非已效弗敢收。

白話文:

自從開慶以來,那本醫書就散亂不堪,戴、劉二位公子的真傳幾乎失傳。我出生在二位公子之後,卻沒能領悟他們的心意,年少時師從直甫,跟隨他已有多年,他面授心傳,我領會頗多。但想到這一派醫書,還有方論尚待抉擇,年歲漸遠,卷帙不全,一旦遇到危急情況,難以查閱。唉!能領會他心意的人,怎敢不致力於探究他的學說呢?明窗下的白晝焚香研讀,短檠下的夜雨中勤奮鑽研,因此,我依據他留下的醫書加以整理編次,繁雜的刪去,缺失的補上,醫書不可用就不敢記錄,方子沒有經過臨牀驗證就不敢收錄。

脫亡遺漏,存十一於千百,上探三皇前哲之遺言,下探克臣茂先之用心,實則吾心固有之理,旁求當代明醫之論,亦姑為活幼之一助云耳。遂名其書曰活幼心書。書成,客或難予曰:醫者意也。但觀形切脈,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何必一切求諸書,而且以心書名之哉。予曰:不然。

白話文:

古代遺留下來的醫學知識已經十分稀少,僅存千分之一,我上溯三皇以前的古代聖賢的遺訓,下探克臣、茂先等前輩名醫的用心,其實這些道理都是我心中固有的,再廣泛徵引當代名醫的論述,也是姑且作為救助小兒的一種輔助罷了。於是把這本書命名為《活幼心書》。書寫成後,有客人提出異議說:行醫靠的是意念。只要觀察形色診脈,用意推測病情,就能獲得結果,為什麼一定要在書本中尋求一切呢?而且還把書名定為《活幼心書》,豈非太過牽強了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予非有心於著述,而求異於人也。不過推廣劉氏數傳之貞心。以求契夫戴氏之初心耳。朱文公有言,意者,心之所發也。書之所述,豈非心之流行發見者乎!客唯而退,於是乎書。

至元甲午菊節衡陽後學曾世榮德顯識

白話文:

我不是有意要著書立說,而要與眾人有所不同。只是希望推廣劉氏幾代傳承下來的忠貞之心。 以符合夫戴氏最開始的初心罷了。朱文公說過,意念是內心產生的。 書中所寫的,不正是內心的流露和展現嗎?客人唯諾並告辭離去,於是我便寫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