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聞之先儒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論。大哉心乎!其萬事之機括乎,前乎千百世而上,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者,此心也。後乎千百世而下,為往聖繼絕學,來者續師傳,亦此心也,是心也,以之活幼,即有惻隱之真,所謂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者,無非自此心中來。

宋翰林侍御世醫戴克臣者(徽宗朝,名堯道,)活幼宗師也,取信當時,有聲朝野,心以傳心,得其妙者,惟烝西高原劉茂先(名祀自號固窮山叟。)茂先之心,其五世孫字直甫者(名思道),又深得之。推其所得,隨施輒效,亦可以見其用心矣。然昔賢之學,固以心而傳,而昔賢之心,非書又無以衍其傳。

況自開慶以來,其書散漫,戴劉二公之心傳,幾不復見。予生二公之後,而無默契乎二公之心,早歲師事直甫,於茲有年,面命心傳,領會多矣。但念一宗醫書,方論待決,歲月浸遠,卷帙不齊,設有危難,未易檢閱。籲!得其心者,敢不究其心哉。明窗晝熏,短檠夜雨,因就其遺書而精加編次,繁者刪之,缺者補之,書非可用不敢錄,方非已效弗敢收。

脫亡遺漏,存十一於千百,上探三皇前哲之遺言,下探克臣茂先之用心,實則吾心固有之理,旁求當代明醫之論,亦姑為活幼之一助云耳。遂名其書曰活幼心書。書成,客或難予曰:醫者意也。但觀形切脈,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何必一切求諸書,而且以心書名之哉。予曰:不然。

予非有心於著述,而求異於人也。不過推廣劉氏數傳之貞心。以求契夫戴氏之初心耳。朱文公有言,意者,心之所發也。書之所述,豈非心之流行發見者乎!客唯而退,於是乎書。

至元甲午菊節衡陽後學曾世榮德顯識

白話文:

聽聞前輩學者說:「上天將陰陽二氣分開造化萬物,而人則在心中建立各種學說。」偉大啊,這心!它是一切事物的樞紐。在千百世之前,為天地確立法則,為人民確立命運的,是這顆心。在千百世之後,繼承前聖的絕學,讓後人能繼續師承的,也是這顆心。這顆心啊,用來關愛幼兒,就會有真誠的同情心,就像看到小孩快掉入井中,都會感到驚恐和不忍,這一切都是從這顆心發出的。

宋朝翰林侍御、世代為醫的戴克臣(徽宗時期,名堯道)是關愛幼兒的宗師,當時深受信任,名聲響徹朝野。他以心傳心,真正領悟其中奧妙的,只有蒸西高原的劉茂先(名祀,自號固窮山叟)。茂先的心法,他的第五世孫,字直甫(名思道)又深深領會了。他將所學應用於實踐,都能立即見效,可見他用心至深。然而,前賢的學問,固然是用心來傳授,但前賢的心意,如果沒有書本記載,就無法將其傳承下去。

何況自開慶以來,醫書散失,戴、劉二位先生的心法,幾乎無法再見。我出生在二位先生之後,雖然沒有直接領悟二位先生的心意,但早年師事直甫先生多年,得到他的親自教誨,領會很多。只是想到這一派醫書,方劑理論還未整理,隨著時間流逝,卷冊雜亂,萬一遇到危急情況,難以查找。唉!領悟了其中精髓的人,怎能不追究它的本源呢?在明亮的窗邊,白天仔細研讀,在夜晚的雨中,點著短燈,於是將他遺留的醫書,精心整理編排。內容繁雜的刪減,缺少的加以補充。不是有用的書不敢收錄,沒有療效的藥方不敢採用。

經過篩選整理,遺失的內容,存留了千分之一二,上溯三皇時代前哲的遺訓,下探戴克臣、劉茂先的心法,實際上是我心中本有的道理。同時,廣泛參考當代名醫的論述,也姑且作為關愛幼兒的一種輔助。於是將此書命名為《活幼心書》。書完成後,有人質疑我說:「醫術講究的是意會。只要觀察形體,切脈診斷,用心揣摩病情,就可以掌握,何必事事求助於書籍,更何必用《心書》來命名呢?」我說:「不是這樣的。」

我並不是刻意要寫書,以求與眾不同,只是為了推廣劉氏數代傳承的真心,以求契合戴氏的初衷。朱熹先生曾說:「意,是心中所發出的。」書中所記載的,不正是心意運轉發散的體現嗎!來者聽後認同地退下,這就是此書的由來。

至元甲午年菊月 衡陽後學 曾世榮德顯 敬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