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卷上·決證詩賦 (11)
卷上·決證詩賦 (11)
1. 傷寒
(仲景一書前輩發明甚詳,愚不敢贅,姑舉其略)
按仲景《傷寒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烈。此四時正氣之序也。惟冬時嚴寒,去寒就溫,不致於傷偶然觸冒,名為傷耳。小兒在襁褓中,或長成而稟賦虛怯,苟失其養,百病蜂起,故傷寒多得於秋冬。或薄暮清朝,蓋秋冬多冷,夜起便送,或遽出風寒之地,為邪氣所侵,旋即噴嚏凌振,五指稍冷,關紋不見,面目俱紅,慘而不舒,氣粗體熱,無汗惡寒,是傷寒也。或面色光而不慘,汗出惡風,是傷風也。
其候與大脈科若同而異,治療之法,亦相去不遠矣,餘外不然。蓋以小兒是純陽之體,用藥不可太熱,此醫門八法,所謂治小兒無熱一也。然仲景一十六條,三百九十七法,前賢名曰金匱,豈不貴哉!兼五運有太過不及之異,六氣有逆從勝伏之差變生災眚(音省),應在人身,或遇客邪臨御,臟氣虛弱,因受其病,謂之時氣,又與傷寒不同,乃四時乖戾之氣。
如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人感冒中傷而有病者,不擇地之遠近,所患一同,當以何經何臟所受病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此仲景之妙旨。然治小兒傷寒傷風,與大方相同者,若發熱身無汗,麻黃湯主之。以表實無汗,榮血受邪而設也。
得汗則寒邪發泄,而無壅遏之患。若身熱自汗,桂枝湯主之,以表虛自汗,衛受邪而設也。解肌則風邪疏散,而無壅滯之患。凡治病之要,尤在臨機審察,庶無誤矣。夾驚傷寒,其候謂感寒時忽受驚觸,情性昏沉,身微有熱,心躁或渴,睡中多驚,手足動掣,面紅痰嗽,咬牙呵欠,山根準頭皆淡青色,兩眉下有紫紅見,論其得病之由,或被驚發熱,後感寒邪,或先感寒邪,後因被驚,遂致兩熱相乘。所有此候,宜百解散發表,次牛蒡湯治驚熱,散邪氣。
若看證大,蓯蓉當歸散、三解散,間以無驚丸、琥珀抱龍丸與服。夾食傷寒,其證鼻流清涕,頭疼發熱,晝輕夜重,時復吐逆,噫氣酸餿,面黃紅白,變之不一,目胞微浮,乍涼乍熱,心煩發渴,腹痛脹滿,皆因飲食過傷,又感風寒,激搏而熱。其熱氣與食熏蒸於胃,胃為水穀之海,脾實則能克化,今脾胃因飲食所傷,致有斯疾。
先煎小柴胡湯,加生薑自然汁同服,或五苓散入薑汁沸湯調下,與解寒邪,溫胃止吐,次用百解散及當歸散,水姜煎服,疏解外邪,溫正胃氣,烏犀丸去積,勻氣散止補,參苓白朮散調脾胃則瘉矣。下後傷風,其候兩臉微紅,眼胞浮腫,發熱痰喘,飲食少進,此則亦因外感風寒,未經發散,下之失宜,邪氣未除,而正氣有損。調理又遲,致榮衛不和,正氣失守,脾胃尚弱,過傷飲食,名為食復。
用小柴胡湯和解,次三稜散調治。或因下後體氣虛弱,腠理不密遽出風寒之地,易為感冒,此為再經外邪,侵襲於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風寒外侵於皮毛,內合於肺經,致有痰熱喘急,肺主氣故也。亦宜發散,表邪既退,然後調脾,使中州之土固守,則何患乎外邪得以侵襲哉?用五苓散加麻黃去節存根沸湯泡過,功全表裡,水姜煎服。其解表散、惺惺散、枳實湯,或當歸散加陳皮,水姜煎服,以和中散調理。
夾風傷寒,與前證相似,但臉紅身熱,氣粗微喘,目淚口渴,手足皆溫,太陽冷汗,口水流滴胸前,時或惡風,此因先傷寒發熱,日久未經解散,將傳入里,而又感風,風熱相搏於內,致心脾蘊熱,熱氣上逼口舌發瘡,名為夾風傷寒。諸熱引肝風,目多眵淚,口燥發渴,手足溫者,邪將傳裡,口水不止,而加生瘡者,熱上蒸也。太陽冷汗者,表之虛也。
邪實表虛證在半表半裡之間,宜以小柴胡湯加桂為用。疏滌肝風,羌活散。和解,四順飲。去上焦熱,則口舌之證乃除。而重感之邪,亦得消釋。風寒互證,活人書云: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以麻黃反煩躁。風喜傷衛,寒傷榮。榮衛俱病,仲景以大青龍湯治之。然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衛皆虛,疾由生矣。
蓋兒小者,因抱養失宜,風寒不避,致有斯疾。兒大者,或因水浸雨侵,或因向火脫著,遽然出外,外邪乘虛而襲,汗閉不通,其後或冷或熱,昏醒不定,名為風寒互證,但小方用藥品味,分兩不與大人同。若此證一汗,風寒既除,惟當順氣化痰,慎勿投峻補之劑,熱氣得補則復盛,變生他證。
初用雄黃散,水、薑、蔥、薄荷同煎,並三服,稍熱投,得汗即愈,免為角弓反張之證,次以當歸散、惺惺散間服。若痰不退,牛蒡湯、如意膏、半夏丸。結胸傷寒,其候兩眉尖紅,唇紫鼻青,咳嗽口痛,痰結氣促,咳嗽不活,身熱汗出,目露白睛,項頸如柔痓之狀,不可俯仰,結胸之證,居身之高分,故經云: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
所謂結胸,如繫結而不能解者,諸陽受氣於胸中邪氣與陽氣相結,固而不解,非虛煩結實之比,胸膈高起,不按自痛,名大結胸。按之方痛,名小結胸,有水寒熱結胸。凡此諸證,低者舉之,高者陷之。仲景結胸之高邪,當行降下之法,以下結固之邪,《內經》曰:結雖大猶可解也。
蓋傷寒之結,非直達之劑,孰能解之。仲景治小結胸證,以小陷胸湯主之。平常小兒,多有小結胸證,然陷胸湯內有黃連極苦,難以施之。嬰孩如發表後,但用鶴頂丹為治。有兒最小者,於此丹內加寬氣飲、寬熱飲少許,薑汁、茶清調下自愈。若僅六七歲兒,投小陷胸湯,入蜜同煎服取效。
壞證傷寒,其候外察印堂多紫紋,唇白如灰色,四肢黃瘦,吐瀉間作。或寒或熱,飲食減少,大概外感風寒暑濕,內因飢飽失節,不能調護,以傳受日深,醫不辨其表裡虛實,汗下失宜,使陰陽反錯,邪氣得勝,正氣將衰,胃納五味,以養五臟,脾受五味,以分清濁,而榮養百骸。今汗下不依其法,致傷榮衛。
榮衛者,自中焦而生,得其氣之清者為榮,濁者為衛,其重濁者為糟粕而下行。偶六淫所侵,治不如法,則外邪日盛,正氣乖常,胃氣衰微,變證多出,或作瀉痢青黃,吐逆寒熱,或為腫滿偏枯,五疳八痢,或成丁奚哺露,傳變不一,各有條論,隨證治之,並宜先投加味白芍藥湯和解。
白話文:
根據張仲景的著作,前輩們已詳細闡述,我在此不敢多言,僅舉其中精華。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春天氣候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清涼,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順序。只有冬季嚴寒,人們從寒冷的地方進入溫暖的環境,如果不慎受寒,這就叫做傷寒。對於襁褓中的嬰兒,或是成長中的孩子如果體質虛弱,一旦養護不當,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因此傷寒大多發生在秋冬兩季。可能在傍晚或清晨,因為秋冬兩季較冷,如果夜晚起牀後沒有做好保暖,或者突然從溫暖的地方進入寒冷環境,就會受到邪氣侵擾,立刻出現打噴嚏、顫抖、手指冰冷、面色潮紅、表情痛苦、呼吸急促、身體發熱、不出汗且畏寒,這就是傷寒。如果面色光澤但不痛苦,出汗且怕風,這就是風寒。
這種症狀與成人診斷大致相同但又有所不同,治療方法也相差不大,其他情況則不然。因為兒童是純陽體質,用藥不能太熱,這是醫學八法中所謂的小兒治療原則之一。然而,張仲景的16條法則,397種治療方法,前輩們稱之為寶貴的醫學典籍,豈能不珍視!此外,五行運行有超常和不足的差異,六氣有順應和違背的變化,這些變化會產生災害,反映在人體上,如果遇到外來邪氣侵襲,臟腑虛弱,就會生病,這叫做時氣,與傷寒不同,是四季氣候異常所致。
例如,春季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夏季應該炎熱卻反而涼爽,秋季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季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不合時節的氣候,人感染後會生病,無論地點遠近,病症都一樣,應根據受病的經絡和臟腑,瞭解病因,依法治療。這是張仲景的精妙之處。然而,治療兒童的傷寒和風寒,與成人基本相同,如果發熱且無汗,可用麻黃湯治療,這是因為表實無汗,營血受到邪氣侵擾而設置的。
出汗後,寒邪就能排出,不會有阻塞的問題。如果身體發熱自汗,可用桂枝湯治療,這是因為表虛自汗,衛氣受到邪氣侵擾而設置的。肌肉放鬆後,風邪就能疏散,不會有阻滯的問題。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臨牀判斷,才能避免錯誤。如果兒童在受寒時突然受到驚嚇,情緒混亂,體溫略微升高,心情煩躁或口渴,睡覺時容易驚醒,手腳抽搐,面色紅潤,咳嗽,咬牙打哈欠,鼻樑和鼻子呈淡青色,眉毛下方有紫紅色,可以推測病因可能是先受驚後發燒,再感染寒邪,或者是先感染寒邪,後因受驚,導致兩種熱氣相乘。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百解散發汗,然後用牛蒡湯治療驚熱,驅散邪氣。
如果病情嚴重,可用蓯蓉當歸散、三解散,間隔服用無驚丸、琥珀抱龍丸。如果兒童出現鼻涕、頭痛、發熱、白天輕晚上重、嘔吐、噁心、面部黃紅白交替、眼睛微浮、時冷時熱、心煩、口渴、腹痛、脹滿等症狀,這是由於飲食過量,再加上風寒刺激,導致熱氣與食物在胃中蒸發,胃是消化器官,脾臟健康時能消化食物,現在脾胃受到飲食傷害,導致疾病。先煎小柴胡湯,加入生薑汁一起服用,或者用五苓散加入薑汁熱水調和,用以解除寒邪,溫暖胃部,停止嘔吐,然後使用百解散和當歸散,用水和薑煎煮,疏解外邪,溫暖胃氣,烏犀丸去積,勻氣散止補,參苓白朮散調理脾胃,就能痊癒。如果兒童臉色微紅,眼瞼浮腫,發熱、咳嗽、飲食減少,這是因為外感風寒,未經發汗,不適當地進行了排便,邪氣未除,正氣受損。如果調理不及時,會導致營衛不和,正氣失守,脾胃虛弱,飲食過度,稱為食復。使用小柴胡湯和解,然後用三稜散調理。或者因為排便後體力虛弱,皮膚毛孔不緊密,突然從溫暖的地方進入寒冷環境,容易感冒,這是再次受到外邪侵襲,皮膚毛孔是肺部的合併部位,風寒從皮膚毛孔侵入,內合於肺經,導致痰熱喘息,肺主氣,所以有這些症狀。應使用五苓散加入麻黃去節保留根部,用熱水泡過,功效全面,用水和薑煎煮服用。還可以使用解表散、惺惺散、枳實湯,或者當歸散加入陳皮,用水和薑煎煮服用,以和中散調理。
夾風傷寒的症狀類似,但臉色紅潤,身體發熱,呼吸急促,眼睛流淚,口渴,手腳溫暖,太陽穴有冷汗,口水不斷滴落在胸前,偶爾怕風,這是因為先感染傷寒發燒,久未發汗,將要傳入體內,再感染風寒,風熱在體內交戰,導致心脾熱氣,熱氣上衝到口腔和舌頭,形成口腔潰瘍,稱為夾風傷寒。各種熱氣引起肝風,眼睛多淚,口乾舌燥,手腳溫暖,邪氣將傳入體內,口水不停,並且出現口腔潰瘍,是因為熱氣上升。太陽穴有冷汗,是因為表虛。邪實表虛的症狀在半表半裡之間,應使用小柴胡湯加入肉桂。疏肝風,使用羌活散。和解,使用四順飲。去除上焦熱,口腔和舌頭的症狀就會消失,重複感染的邪氣也會消除。風寒交錯的症狀,根據《活人書》的描述:脈象像桂枝,但無汗,病情像麻黃,但煩躁不安。風喜傷衛,寒傷榮。榮衛都受損,張仲景使用大青龍湯治療。然而,榮在脈中,衛在脈外,榮衛都虛弱,疾病就會產生。小兒因為抱養不當,風寒無法避免,導致這種疾病。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因為水浸、雨淋、靠近火爐、突然外出,外邪趁虛而入,汗腺閉塞,之後或冷或熱,昏迷不清,稱為風寒交錯,但兒童用藥和成人不同。如果這種症狀出汗,風寒就能消除,只需要順氣化痰,不要使用強烈的補品,熱氣得到補充就會更旺盛,產生其他症狀。
初次使用雄黃散,用水、薑、蔥、薄荷一起煎煮,服用三次,稍微熱的時候服用,出汗後就能康復,避免出現角弓反張的症狀,然後服用當歸散、惺惺散。如果痰不退,使用牛蒡湯、如意膏、半夏丸。結胸傷寒的症狀是眉毛尖端紅色,嘴脣紫色,鼻子青色,咳嗽口痛,痰結氣促,咳嗽困難,身體發熱出汗,眼球露出白色部分,脖子像柔軟的脊椎,不能彎曲,結胸的症狀位於身體的高位,因此經典中說:高位的應該越過,低位的應該引導。所謂結胸,就像纏繞在一起無法解開的東西,所有陽氣在胸部受到邪氣侵擾,固結不解,不是虛煩結實的比較,胸膈高起,不按壓就疼痛,稱為大結胸。按壓才會疼痛,稱為小結胸,有水寒熱結胸。對於這些症狀,低位的應該提升,高位的應該降低。張仲景認為高位的邪氣,應該使用降下法,以降低固結的邪氣,《內經》說:即使結很大,也能解開。
傷寒的結,如果不是直接有效的藥物,誰能解開。張仲景治療小結胸症狀,使用小陷胸湯。通常兒童多有小結胸症狀,但是陷胸湯中含有非常苦的黃連,很難使用。嬰兒如果已經發汗,可以使用鶴頂丹治療。對於最小的嬰兒,可以在鶴頂丹中加入少量寬氣飲、寬熱飲,薑汁、茶清調和服用就能康復。對於六七歲的兒童,可以使用小陷胸湯,加入蜂蜜一起煎煮服用。
壞證傷寒的症狀是觀察印堂多有紫色紋路,嘴脣像灰色,四肢黃瘦,時有嘔吐、腹瀉。或者冷或者熱,飲食減少,總的來說,外感風寒、暑濕,內因飢餓、飽食不節制,不能妥善調理,病情逐漸加重,醫生不能分辨表裡虛實,汗下失當,導致陰陽失調,邪氣佔優勢,正氣衰弱,胃吸收五味以養五臟,脾接受五味以分清濁,營養全身。現在汗下不遵循正確的方法,導致榮衛受損。榮衛從中焦產生,清氣成為榮,濁氣成為衛,重濁的成為糟粕而下降。偶爾受到六淫侵擾,治療不當,外邪逐漸增強,正氣違背常規,胃氣衰弱,各種症狀出現,或者出現瀉痢、青黃色便便,嘔吐、寒熱,或者出現腫脹、半身不遂,五疳、八痢,或者成為丁奚哺露,傳變多樣,各有條論,根據症狀治療,應該先使用加味白芍藥湯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