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卷中·明本論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明本論 (5)

1. 傷積

凡嬰孩所患積證,皆因乳哺不節。過餐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積停中脘,外為風寒所襲,或因吃臥失蓋,致頭疼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不安,昏神飲食不思,或嘔或噦,口噫酸氣,大便酸臭,此為陳積所傷,如覺一二日,先以百傷飲發表,次當歸散入薑煎服,溫動積滯,方下烏犀丸、六聖丸,重與寬利,後用勻氣散調補。

白話文:

所有嬰兒患的積食症狀,都是因為哺乳餵養不節製造成的。過量食用生冷堅硬的食物,脾胃無法消化,積存在中脘,並受到風寒侵襲,或者由於吃飽後沒有蓋好被子,導致頭痛面黃、身體發熱、眼瞼浮腫、腹痛腹脹、足冷肚熱不安、神志昏迷、食慾不振、嘔吐反胃、口中有酸味、大便酸臭。這都是陳積所傷,如果發現嬰兒出現一兩天的上述症狀,先用百傷飲發汗解表,然後用當歸散加入薑汁煎服,溫暖並促進積滯排泄。然後再服用烏犀丸、六聖丸,再次通便利氣,最後用勻氣散調補氣血。

有食飽傷脾,脾氣稍虛,物難消化,留而成積,積敗為痢,腹肚微痛,先調胃氣,次理積,卻止痢,則病根自除。和中散理虛養胃,三稜散、烏犀丸。助脾化積,沉香檳榔丸、守中湯。進食止痢,仍忌生冷黏膩之物,不致復作。有時時泄青水。如生菜汁,是受驚而後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

白話文:

過度飲食會傷害脾臟,脾氣會稍微虛弱,食物難以消化,積聚成宿便,宿便敗壞後變成痢疾,腹肚微痛。首先要調理胃氣,其次要處理積聚的宿便,最後止住痢疾,那麼病根就會自行消除。和中散可以調理虛弱、養護胃。三稜散、烏犀丸可以幫助脾臟消化積聚的宿便。沉香檳榔丸、守中湯可以止痢。為了預防痢疾復發,飲食上要忌諱生冷黏膩的食物。有時候會拉出綠色的水便,就像生菜汁一樣。這是受到驚嚇之後產生的積聚,會煩悶、憂鬱、常常像生氣一樣,這種情況叫做驚積。

先解驚,後理積。解驚五苓散或百解散,理積三稜散或烏犀丸及三解散,炒神麯、生薑,煎湯調服。醒脾散、沉香檳榔丸,寧驚化積,壯氣和胃,仍節冷乳,自然平治。

白話文:

先解除驚嚇,再調理積滯。解除驚嚇可用五苓散或百解散,調理積滯可用三稜散或烏犀丸及三解散。炒神麯、生薑煎湯調服。醒脾散、沉香檳榔丸,可以寧心安神,化解積食,增強脾胃功能,仍要節制飲食,自然就能平復治癒。

2. 熱證

仲景論曰:有翕翕(音吸)發熱,有蒸蒸熱,此分汗下之不同。翕者若翕之所覆,明其熱在表也,屬上太陽第一證,以桂枝湯主之。蒸者如熏蒸之甚,主其熱在胃也,屬陽明三十二證,以調胃承氣湯下之。此仲景法也。緣小兒之熱,似是而非,若同而異。有傷寒熱,變蒸熱,積熱,麻豆熱,驚風熱,潮熱,骨蒸熱,有表裡俱虛而熱,有熱雖同,名則異可不明辨標本以施治乎?須令驗證,對證用藥,斯為的論。

白話文:

仲景說:有翕翕(音吸)發熱,有蒸蒸熱,這是區別汗法和下法的不同。翕翕是像扇子扇的東西一樣,說明熱在表,屬上太陽第一證,用桂枝湯治療。蒸蒸是像火焰蒸花一樣,說明熱在胃,屬陽明三十二證,用調胃承氣湯治療。這是仲景的方法。小兒的熱,類似但不同。有傷寒熱,變蒸熱,積熱,麻豆熱,驚風熱,潮熱,骨蒸熱,有表裡俱虛而熱,有熱雖然相同,名稱卻不同,如果不能清楚地區分標本,如何施治?必須驗證,對症用藥,這就是正確的治療。

傷寒熱,十指稍冷,鼻流清涕,發熱無汗,面慘凌振,右腮有紫紋,治法載於傷寒條內,變蒸熱,溫溫微熱,氣粗驚少,哯乳瀉黃,上唇尖有小泡,如水珠子,即變蒸也,不須用藥攻治。如兼他證者,當依其所感之候,略與和解,不必重劑可也。蓋變者變其形容,蒸者蒸長肌肉,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

白話文:

傷寒熱病人,十指略微感覺冷,鼻涕清稀,發熱但不流汗,臉色難看並有顫抖,右邊臉頰有紫色的紋路,治療的方法記載在傷寒條文裡。病變為熱症,溫溫微熱,呼吸粗重驚嚇少,嘔吐黃色的乳汁,上嘴脣尖端出現小水泡,像水珠子一樣大小,這就是病變為蒸熱。不需要用藥物攻治。如果兼有其他症狀,應該根據病人的感受,稍微與解表藥一起使用,不必使用重劑即可。所謂的變,是病情外在症狀的變化,所謂的蒸,是肌肉的蒸長,三十二天是一個變,六十四天是一個蒸。

又三大蒸,積五百一十二日,變蒸畢而形氣血脈筋骨全矣。夫變蒸之說,再考明醫陳氏書,載十變之內,五蒸存焉。又有三大蒸,計其數恰五百一十二日,最為明矣。積熱,眼胞浮腫,面黃足冷,發熱從頭至肚愈甚,或聞飲食之氣噁心,及腹疼嘔吐,治法詳載傷積論中。麻豆熱,面赤足冷,身發壯熱,呵欠頓悶,咳嗽腰疼,時或作驚,腹痛自痢,及中指獨自冷者是也。治法詳見瘡疹證內。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三大蒸,經過五百一十二天,蒸的過程就完成了,形體、氣血、脈絡、筋骨都發育健全了。關於蒸變的理論,再考察著名的醫生陳氏的書,記載了十次的蒸變過程中,有五次蒸變留存下來。又有三大蒸,計算起來恰好是五百一十二天,很明顯了。積熱:眼皮浮腫,臉色發黃,腳涼,發熱的程度從頭到肚子越來越嚴重,或者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噁心,以及肚子痛、嘔吐。治療方法詳見〈傷積論〉。麻豆熱:臉紅,腳涼,身體發熱,打哈欠、悶塞,咳嗽、腰疼,時不時驚嚇,肚子痛、拉肚子,以及只有中指是涼的,這就是所謂的麻豆熱。治療方法詳見〈瘡疹證〉。

驚風熱,遍身發熱而光,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治法與急驚證同。所用藥餌,必先解表。潮熱,有午後發熱,或日晡發熱,對時如潮水之應,不瘥是也。先用百解散發表,次以當歸散及三解散治之。脈實者下之,宜大柴胡湯,虛浮散者微汗之,用百解散。若發熱而嘔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驚風熱,全身發熱而發光,自汗心悸不寧,脈搏數而煩躁,治療方法與急驚證相同。所用藥物,必須先解表。潮熱,有午後發熱,或日晡發熱,對時間的反應像潮水一樣,不癒合就是潮熱。先用百解散發表,然後用當歸散及三解散治理。脈搏實的人應當用大柴胡湯瀉下,虛浮散亂的人應當發微汗,用百解散。如果發熱伴有嘔吐,用小柴胡湯為主藥。

虛熱,因病後發熱無時,一日三五次者,此客熱乘虛而作,先以胃苓湯加黃耆末,溫米清湯調服,次投錢氏白朮散,或固真湯,帶涼服,及用溫鹽湯,參入涼水送下黑錫丹,固守元氣。

白話文:

虛熱,由於疾病後發熱沒有固定的時間,一天發作三五次。這是外來的熱邪乘虛而入所造成的。先用胃苓湯加入黃耆末,用溫熱的米湯調服。然後服用錢氏的白朮散或固真湯,服用時稍帶涼意。還可以服用溫鹽湯,參入涼水送服黑錫丹,以鞏固元氣。

骨蒸熱,身體虛贏,遇晚二發,有熱無寒,醒後渴汗方止,此乃疳病之餘毒,傳作骨蒸,或腹內有癖塊,有時微痛,用參苓白朮散,薑、棗,三稜煎湯調服,或投化癖丸,先療脾虛宿滯,次以柴胡飲為治,仍忌雞酒羊面毒物。有小兒熱證用表裡藥後,其熱俱退,既退復熱者何也。

白話文:

骨蒸熱:身體虛弱消瘦,到晚上發熱,只有熱沒有寒,醒來後口渴盜汗才停止。這是疳病留下的餘毒,傳成骨蒸,或者腹內有硬塊,有時稍微疼痛。用參苓白朮散,加生薑、大棗、三稜,煎湯服用。或者服用化癖丸,先治療脾虛宿滯,然後用柴胡飲來治療。仍忌諱雞肉、酒、羊肉、麵條等有毒食物。

小兒發熱後,服用表裡藥後,熱都退了,退了之後又發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表裡藥只能暫時解除熱證,但不能根治疳病的餘毒。所以,需要服用補氣益血的藥物,如歸脾丸、十全大補丸等,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才能徹底治癒疳病。

療病至此,難以概舉,或再解表攻裡,或施涼劑,熱見愈甚,以陰陽辨之,何者為是。推其原乃表裡俱虛,而陽浮於外,陰伏於內,所以又發熱,宜用溫平之藥和其里,則體熱自除。投錢氏白朮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黃耆六一湯、安神散,自然平復。若日久汗多,煩渴食減,脈微緩,喜飲熱,可服真武湯,雖附子性溫,取其收斂陽氣,內有芍藥性寒,一寒一溫,亭分得宜,用之無不驗矣。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無法一一例舉。有的是治療外感病,有的是治療內傷病,有的是使用涼藥。熱症愈來愈嚴重,從陰陽來分析,哪一種方法才正確呢?追溯病因,是因為表裡皆虛,而陽氣浮在外面,陰氣潛伏在裡面,所以會發熱。應該用溫平和的藥物來調和臟腑,體熱自然就會消除。可以服用錢氏白朮散,去掉木香,加點扁豆,用水煎服。另外,也可以服用黃耆六一湯、安神散,自然就可以恢復健康。若是長期盜汗,煩渴、食慾減退,脈搏微弱緩慢,喜歡喝熱飲,可以服用真武湯。雖然附子性溫,但它可以收斂陽氣。裡面又有芍藥性寒,一寒一溫,調配得宜,用來治療疾病都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