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心書

《活幼心書》是元代醫學家曹世榮所編撰的一部中醫兒科著作。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嬰幼兒的常見病症,並強調醫者「活心」的重要性,即在治療中以仁愛之心應對疾病。本書的實用性與創新性,使其成為中醫兒科發展的重要參考。


一、以「心」為核心的醫學理念

書中強調,治療兒科病症不僅需依賴診脈、觀察形色,更需以真誠之心體會患者的苦痛。作者以「活心」為核心理念,倡導醫者在診治中須體現慈悲與仁愛,認為醫術的提升來源於對患者的真誠關懷。

序言中特別提到,醫者應秉持救人濟世的精神,不應因患者的貧富、身份差異而有所偏頗,這一觀點對當時甚至後世的醫學道德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小兒病的特徵與診治難點

《活幼心書》指出,小兒因臟腑未全、稟賦未充,易患風寒、積滯等病症。其診治難點包括:

  1. 無法言表:嬰幼兒難以準確表達病痛,需依靠醫者的細心觀察。
  2. 脈象不穩:小兒脈象輕微且變化迅速,需結合面色與形態判斷病情。
  3. 病情急變:小兒病來得快,變化急,常需迅速應對。

為解決上述難題,書中提出了多種診療方法,包括指紋診斷、脈象分析及形色辨證等,為小兒病的診治提供了詳細指導。


三、常見病症及其治療方法

書中詳細記錄了多種小兒常見病症的病理與治療方法:

  1. 胎寒與胎熱
    • 胎寒:表現為足曲難伸、身寒腹痛,書中建議用「沖和飲」溫中祛寒,並注重乳母飲食的調理。
    • 胎熱:症狀包括目赤、煩躁不安,推薦「木通散」與「牛蒡湯」清熱解毒。
  2. 臍風與臍突
    • 臍風:常見於剪臍帶不當或臍帶受寒,治療以「五苓散」配合外用膏藥為主。
    • 臍突:由臍部洗浴不當引起,書中強調內外結合,使用「外消散」涂貼並配合內服藥。
  3. 急驚與慢驚
    • 急驚:多因風熱驚擾引起,症狀為高熱、抽搐,建議使用「五苓散」或「百解散」。
    • 慢驚:與脾胃虛弱相關,症狀包括神昏、涎流,推薦「固真湯」補虛鎮驚。

四、「五色主病」與「指紋診斷」

書中特別強調面色與指紋的診斷價值,認為小兒五臟氣色皆顯於面部。作者將五臟的氣色與病症相對應:

  • 肝主青,代表驚風;
  • 心主赤,主熱;
  • 脾主黃,與積滯相關;
  • 肺主白,為虛冷;
  • 腎主黑,多為痛症。

此外,通過觀察虎口三關指紋的顏色與位置變化,可輔助診斷疾病,這種方法操作簡便,至今仍具實用價值。


五、治療的靈活性與「攻補兼施」

《活幼心書》中強調,治療小兒病症需靈活應對,不能拘泥於單一的方法。例如:

  • 攻補兼施:書中批評「一味補藥」的庸醫觀念,主張在補氣血的同時適當攻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表裡兼顧:針對外感風寒或內傷積滯,作者建議先表后裡,外邪祛除后再調理內臟。

六、對後世的影響與價值

作為元代中醫兒科的代表作,《活幼心書》融合了理論與實踐,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醫學資料。書中對診斷方法的創新、對「活心」理念的強調,以及對醫德的呼籲,不僅豐富了中醫兒科學的內涵,也啟發了後世醫學工作者對醫德與仁心的思考。


結語

《活幼心書》以其系統性、實用性及仁愛的醫學理念,成為中醫兒科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反映了古代醫學的智慧,也體現了對嬰幼兒生命的深切關懷。對於今天的醫學研究者和臨床工作者而言,此書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


和序

廉序

吳序

羅序

自序

卷上·決證詩賦 (1)

卷上·決證詩賦 (2)

卷上·決證詩賦 (3)

卷上·決證詩賦 (4)

卷上·決證詩賦 (5)

卷上·決證詩賦 (6)

卷中·明本論 (1)

卷上·決證詩賦 (7)

卷上·決證詩賦 (8)

卷上·決證詩賦 (9)

卷中·明本論 (2)

卷上·決證詩賦 (10)

卷中·明本論 (3)

卷上·決證詩賦 (11)

卷上·決證詩賦 (12)

卷上·決證詩賦 (13)

卷中·明本論 (4)

卷中·明本論 (5)

卷上·決證詩賦 (14)

卷上·決證詩賦 (15)

卷中·明本論 (6)

卷上·決證詩賦 (16)

卷上·決證詩賦 (17)

卷中·明本論 (7)

卷上·決證詩賦 (18)

卷中·明本論 (8)

卷上·決證詩賦 (19)

卷上·決證詩賦 (20)

卷上·決證詩賦 (21)

卷上·決證詩賦 (22)

卷上·決證詩賦 (23)

卷上·決證詩賦 (24)

卷上·決證詩賦 (25)

卷上·決證詩賦 (26)

卷中·明本論 (9)

卷上·決證詩賦 (27)

卷上·決證詩賦 (28)

卷上·決證詩賦 (29)

卷上·決證詩賦 (30)

卷中·明本論 (10)

卷中·明本論 (11)

卷中·明本論 (12)

卷中·明本論 (13)

卷下·信效方 (1)

卷下·信效方 (2)

卷下·信效方 (3)

卷下·信效方 (4)

卷下·信效方 (5)

卷下·信效方 (6)

卷下·信效方 (7)

卷下·信效方 (8)

卷下·信效方 (9)

卷下·信效方 (10)

卷下·信效方 (11)

卷下·信效方 (12)

卷下·信效方 (13)

卷下·信效方 (14)

卷下·信效方 (15)

卷下·信效方 (16)

卷下·信效方 (17)

卷下·信效方 (18)

卷下·信效方 (19)

卷下·信效方 (20)

卷下·信效方 (21)

卷下·信效方 (22)

卷下·信效方 (23)

卷下·信效方 (24)

卷下·信效方 (25)

卷下·信效方 (26)

卷下·信效方 (27)

卷下·信效方 (28)

卷下·信效方 (29)

卷下·信效方 (30)

卷下·信效方 (31)

卷下·信效方 (32)

卷下·信效方 (33)

卷下·信效方 (34)

卷下·信效方 (35)

卷下·信效方 (36)

卷下·信效方 (37)

卷下·信效方 (38)

卷下·信效方 (39)

卷下·信效方 (40)

卷下·信效方 (41)

卷下·信效方 (42)

卷下·信效方 (43)

卷下·信效方 (44)

跋一

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