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匯補》~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似中風

中風之有真假。限南北而分治者。不過曰病有標本。初無二途。如百病中。俱有因有證。蓋因為本。而病為標。古人尚論。僅言其證。三賢析論。並道其因。緣西北土地高寒。風氣剛猛。真氣空虛。卒為所中。名曰真中。已列前幅。頗詳審矣。若夫大江以南。兩浙八閩。及滇南鬼方之域。

天地之風氣既殊。人之稟質亦異。且肥人氣居於表。瘦人陰虧於內。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煎熬津液。凝結壅蔽。以致氣道不利。蓄積成熱。熱極生風。亦致僵仆。故曰類中。似與前論稍異。殊不知三賢雖各出一見。開示後學。其言似異。其旨實同。河間以將息失宜。水不制火。

丹溪以東南卑下。濕熱生痰。痰熱生風。東垣以氣虛卒倒。力主培補。究竟真中者亦由氣體虛弱。榮衛失調。然後感於外邪。其因火因氣因濕者。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若夫外邪侵侮。則因火因氣因濕。各自為症。又何暇為歪僻癱瘓。暴僕暴喑之候乎。乃知古今一理。

幸毋岐為二途可也。

火中

風自火出。(易經)故火病多因熱生。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良由將息失宜。五志過極。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熱氣怫鬱而卒倒無知。輕者筋脈雖攣。發過自醒。重者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故痰涎者。癱瘓者。口噤者。筋急者。皆為風熱之症也。

其陰虛者。地黃湯。陰陽兩虛者。地黃飲子。若風火相煽。忽然昏冒。脈洪大。發熱惡寒者。防風通聖散。不惡寒反惡熱而煩躁者。此風熱內郁。宜瀉青丸。面赤昏悶。心神不爽。此心火太旺。牛黃清心丸。若胸悶煩渴。便閉脈大。此火熱內盛。宜滾痰丸。(微論)若發熱面赤。

脈弦大而虛。足暖者。此肝血虛而肝火旺。宜加味逍遙散。(立齋)均一火。中有虛實不同如此。可不詳辨哉。

痰中

東南之人。氣溫地濕。多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所謂亢則害。承乃制也。故凡卒然麻眩。舌本強直。痰涎有聲。四肢不舉。脈象洪滑者。悉屬於濕熱。重者不醒為痰中。輕者自醒為痰厥。宜導痰湯主之。(丹溪)醒後見虛症者。清燥湯主之。(東垣)又有酒濕痹症。口喎眼斜。

舌強肢廢。渾似中風。當瀉濕毒。從微汗微下之法。(元戎)其脈滑數。或沉弦而數。口角流涎。偏枯口噤者。皆痰熱在內。上溢於陽明也。筋攣急者。痰凝不利也。筋反縱者。血液衰耗也。然筋攣易愈。筋痿難復。(立齋)

氣中

恚怒太過。逆氣上升。每多卒厥。有類暴中。牙關緊閉。身冷脈沉。口無痰沫。此為中氣。與中風身溫脈浮。口多涎沫為異耳。若作風治則誤。宜八味順氣散。(許學士)重者竹瀝薑汁。調蘇合香丸。經言。無故而喑。脈不至者。不治自愈。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此乃輕症。

若重者。亦見五絕。死。(匯補)少壯之人。真水未竭。適因怒動肝火。火畏水而不能上升。所以身涼無痰涎。其須臾自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氣。衰老之人。真水已竭。適因怒動肝火。火寡於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溫有痰涎。其多不能治者。水竭無以降火也。此名中痰。

然少壯亦有不治者。男子色欲過度。女人胎產經後。血弱水虧。忿怒動火。陽無所附。則隨火而發越。可不諒其根本乎。(繩山)

食中

飲食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惱怒。食填太陰。胃氣不行。須臾厥逆。昏迷不醒。口喑肢廢。絕似中風。但氣口急盛。或沉伏。非比中風。左脈浮盛。若作中風中氣治之。必死。宜鹽湯探吐。吐不出者死。吐後無別症者。平胃散調理。(雜著)大抵忽然仆倒。不可即斷是風。須審其曾著怒氣否。曾用飲食否。若系飲食前後感氣而發者。藿香正氣散。(茭山)

情志

神傷于思慮則肉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大棗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槁。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也。(經文)此情志所傷。而有似於中腑中經之風症。宜調榮養血。不可用風藥。昔有孀婦。十指蜷攣。掌重莫舉。肌膚瘡駁。風藥雜進。絕不奏效。竟以舒鬱結調氣血藥而愈者。不可不知。(立齋)

似中風選方

地黃飲子(宣明)治舌痿不能言。足痿不能行。腎弱氣厥。不至舌下。

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白茯苓,菖蒲,遠志(炮去心),官桂,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七分。水一盞。煎服。

防風通聖散(河間),治中風。風熱之劑。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四分),石膏黃芩桔梗(各八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一錢),荊芥(三分),白朮(炒三分),梔子(三分)

為粗末。加生薑三片。水煎服。自利。去硝黃。自汗。去麻黃。

解利傷寒兩感。每兩加益元散一兩。蔥白十莖。豆豉一撮。姜五片。水煎。

牛黃清心丸(和劑)

白芍藥,麥門冬,黃芩,當歸,防風,白朮,柴胡,桔梗,川芎,茯苓,杏仁(麩炒各一兩二錢),神麯,蒲黃人參(各二兩半),羚羊角麝香,龍腦,肉桂大豆黃卷(碎炒),阿膠(炒各一兩七錢半),白蘞乾薑(炮各七錢半),牛黃(研一兩二錢),犀角(二兩),雄黃(研飛八錢),山藥(七兩),甘草(五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內四百片為衣),大棗(一百枚蒸搗)

各為末。煉蜜和棗膏為丸。每丸重一錢。金箔為衣。溫水化下。

導痰湯(濟生)

半夏(四兩),南星(炮),枳實(麩炒),赤茯苓橘紅(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十片。煎服。

清燥湯(東垣)

黃耆(錢半),黃連蒼朮,白朮(各一錢),陳皮(五分),五味子(九粒),人參,白茯苓,升麻(各三分),當歸(一錢二分),澤瀉(五分),柴胡,麥冬,生地,神麯(炒),豬苓黃柏(酒炒),甘草(炙各二分)

每服半兩。水煎。

八味順氣散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青皮白芷烏藥(各一兩),炙草(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水煎。

蘇合香丸,治中風中氣。牙緊不省。及邪祟症。

白朮,青木香,烏犀角,香附(炒),硃砂(研水飛),訶黎勒(煨去皮),檀香安息香(另末酒熬膏),沉香,麝香(研),丁香蓽茇(各二兩),龍腦(研),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薰陸香(別研一兩)

為末。入安息香膏。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丸。水下。

平胃散(方見暑症),藿香正氣散(方見霍亂),滾痰丸(方見痰症),瀉青丸(方見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