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燥湯

QING Z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心經 14%
肺經 12%
脾經 11%
胃經 10%
大腸經 9%
膽經 6%
膀胱經 5%
腎經 5%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腎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清燥湯 - 解便祕的中醫抗痔良方

清燥湯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生地黃、梔子、火麻仁、川芎、羌活、黃柏、黃芩、鬱李仁、白芍、當歸、甘草、澤瀉。其主治功效是:大腸因風熱引起的熱邪造成的瘀血停滯,導致大便乾硬阻塞,形成痔瘡。

清燥湯組成介紹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 火麻仁: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潤肺、降氣和潤燥。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鬱李仁: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清燥湯功效

清燥湯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適用於治療痔瘡、便祕、腸燥、肛裂等症狀。

清燥湯用法用量

清燥湯的用法是:口服,每日2次,每次10克。

清燥湯注意事項

清燥湯不宜久服,以免傷及脾胃。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分(去須),酒黃柏1分,柴胡1分,麥門冬2分,當歸身2分,生地黃2分,炙甘草2分,豬苓2分,建曲2分,人參3分,白茯苓3分,升麻3分,橘皮5分,白朮5分,澤瀉5分,蒼朮1錢,黃耆1錢5分,五味子9枚。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半兩,以水2盞半,煎至1盞,去滓,稍熱,空心服。

方劑組成解釋


清燥湯由生地黃、梔子、火麻仁、川芎、羌活、黃柏、黃芩、鬱李仁、白芍、當歸、甘草、澤瀉等中藥組成。

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作用。梔子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作用。火麻仁具有潤腸通便、滑腸止痛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羌活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鬱李仁具有潤腸通便、滑腸止痛的作用。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作用。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甘草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

清燥湯具有清熱燥濕、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緩解大腸風熱血燥、秘結不通、痔瘡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燥湯具有清熱燥濕、潤腸通便的作用,但是如果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清燥湯時,一定要遵醫囑,不要自行加減藥量。

相關疾病


全身發冷,流冷汗大便秘結痔瘡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咳嗽胃腸脹氣身體容易出汗口乾口渴多痰四肢痿軟無力不易流汗喉嚨發癢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清燥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麥冬5錢,知母2錢,人中黃1錢5分,細生地5錢,元參3錢。 主治:溫病下後無汗,脈下浮而數者。

清燥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四。 組成:生地黃5分,山梔5分,麻子仁(研)5分,川芎4分,羌活4分,黃柏4分,黃芩4分,鬱李仁4分,芍藥4分,當歸尾4分,甘草4分,澤瀉2分。 主治:大腸風熱血燥,秘結不通,痔瘡。

清燥湯, 出處:《會約》卷八。 組成:天冬2錢,麥冬2錢,白芍1錢,貝母(炒,研)1錢半,款冬花1錢3分,甘草1錢,百合2錢,當歸1錢半,生地2錢,梔仁1錢,丹皮1錢,桔梗1錢半。 主治:肺被火爍,咳痰不爽,喉癢便燥,脈不虛者。

清燥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人參、麥冬、川芎、當歸、芍藥、地黃、蒼朮、白朮、甘草、茯苓。 主治:清肺燥,滋腎水。主治:妊娠皮膚乾澀。由榮血衰少,不能濡潤肌肉,充達腠理,外則皮膚皺揭,內則口燥咽乾,或二便閉或足痿無力。

清燥湯, 出處:《沈氏經驗方》。 組成:瓜簍仁1錢5分(炒,研),白芍1錢5分(酒炒),歸身1錢5分,甘草4分,生地2錢,麥冬2錢(去心),麻仁(炒)2錢,枳殼1錢(麸炒),條芩1錢。 主治:臟燥。婦人懷孕60-70日,大便燥結,腹滿,努力難解,無故悲泣。

清燥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黃連1分(去須),酒黃柏1分,柴胡1分,麥門冬2分,當歸身2分,生地黃2分,炙甘草2分,豬苓2分,建曲2分,人參3分,白茯苓3分,升麻3分,橘皮5分,白朮5分,澤瀉5分,蒼朮1錢,黃耆1錢5分,五味子9枚。 主治: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小兒自汗,或因熱傷元氣,大小便秘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