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物湯加黃芩黃柏槐花方中包含當歸,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當歸為四物湯主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此方中加入黃芩、黃柏清熱燥濕,槐花涼血止血,可能因患者存在血虛或血瘀症狀,需要當歸補血活血以改善血液循環。
- 調和藥性:當歸性溫,味甘辛,能緩和黃芩、黃柏的苦寒之性,避免過寒傷胃,同時也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四物湯加黃芩黃柏槐花方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養血柔肝: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四物湯以養血活血為主,加入白芍可增強其養血功效,並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 緩解熱毒:方中加入黃芩、黃柏清熱瀉火,槐花涼血止血,白芍則能緩解其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造成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副作用。同時,白芍的酸味能收斂止瀉,有助於減少藥物對腸胃的刺激。
四物湯加黃芩黃柏槐花方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 疏散風熱,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其具有疏散風熱、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可與黃芩、黃柏共同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同時 活血化瘀,止痛,以緩解因風熱上擾、血瘀不通導致的頭痛、頭暈、口渴、咽痛等症狀。
因此,川芎的加入對於整體方劑的療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物湯加黃芩黃柏槐花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加入黃芩、黃柏清熱燥濕,槐花涼血止血,容易出現熱象,因此生地黃可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 養血活血: 生地黃能養血,與當歸、川芎、白芍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改善氣血不足、血虛虧損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改善瘀血阻滯。
總之,生地黃在方中起到滋陰涼血、養血活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四物湯加黃芩黃柏槐花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此方中加入黃芩,有助於清瀉因血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渴、煩躁、尿赤等。
- 抑菌止癢: 黃芩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於一些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也有一定的療效。槐花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作用,與黃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四物湯加黃芩黃柏槐花方中加入黃柏,主要考慮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瀉火: 黃柏性寒,能清泄心、肺、胃、腎之熱,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渴、心煩、尿赤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 燥濕解毒: 黃柏味苦,具有燥濕解毒的功效,能抑制濕熱邪毒的蔓延,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濕疹、瘡瘍等疾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黃柏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四物湯加黃芩黃柏槐花方》主治功效分析
此方出自《醫方考》,由當歸、芍藥、川芎、生地黃四味基本藥材,再加入黃芩、黃柏、槐花三味藥組成。原文明確指出:「內熱痔漏下血者,此方主之。」 故其主要功效在於治療因內熱所致的痔漏下血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醫方考》吳昆的分析,痔漏的產生與「廣腸之毒」有關,此毒多因飲食不節,膏粱厚味,導致「經脈橫解,腸癖為痔」。此病發作,往往與勞思、飲酒等因素有關,根本原因在於「內熱而血妄行」。
針對此病理機制,本方採用了以下治療策略:
- 清熱涼血: 生地黃、黃芩、黃柏,以及槐花,均有清熱之功。其中,生地黃偏於涼血,黃芩、黃柏善於清熱燥濕,槐花則能清熱止血。四藥合用,可有效清除體內之熱邪,使血不妄行。
- 調血活血: 當歸、芍藥、川芎,組成了四物湯的基本框架,有調和氣血之效。當歸滋補肝血,芍藥平抑肝火、滋陰養血,川芎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此三藥相伍,可使氣血調和,運行暢順,以達止血之功。
總結而言,此方以清熱涼血為主,佐以調和氣血,雙管齊下,標本兼治,旨在清除體內熱邪,並調和氣血運行,以達到治療內熱痔漏下血之目的。其中,清熱藥物用於清除「內熱」,活血調血藥物用於使「血妄行」得到糾正。
傳統服藥法
當歸、芍藥、川芎、生地黃、酒黃芩、酒黃柏、炒槐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內熱痔漏下血的患者。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物湯加黃芩黃柏槐花方, 出處:《醫方考》卷六。 組成:當歸、芍藥、川芎、生地黃、酒黃芩、酒黃柏、炒槐花。 主治:內熱痔漏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