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丸

清心丸

QING X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0%
心經 20%
脾經 15%
膽經 10%
腎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心丸中加入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清心丸主治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等症,而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安神定志之效。在清心丸中,人參並非直接用於清熱瀉火,而是通過補氣益血,使心臟得到滋養,增強心氣,從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此外,人參亦可緩解因心火亢盛所導致的氣陰兩虛,起到平衡陰陽、協調心神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清心丸的療效。因此,清心丸中加入人參,並非簡單地“清心”,而是通過補氣益血、安神定志,達到“清心”之目的。

清心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平肝熄風、清熱解毒: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之功效。清心丸主要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神志不安、驚悸失眠等症,而全蠍能平息肝陽上亢,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
  2. 活血通絡、散瘀止痛: 全蠍亦具有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的功效。清心丸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全蠍的加入能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心腦血管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狀。

因此,全蠍在清心丸中的加入,不僅能起到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作用,也能增強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心火亢盛、神志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

清心丸中包含鬱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鬱:鬱金性苦辛,微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清心丸常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神志不安、心煩失眠等症,鬱金可清熱瀉火,疏肝解鬱,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狀。
  2. 活血化瘀:鬱金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腦血管供血,有助於治療心悸、胸悶等症狀。清心丸中加入鬱金,可起到活血化瘀、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

清心丸中包含生地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對於心火亢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煩躁不安、口舌生瘡、心悸失眠等症狀,生地黃能起到清熱降火、滋陰養血的作用。
  2. 滋陰降火: 生地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多糖、氨基酸等,能滋陰養血,並具有降火的作用。對於心陰不足、心火偏亢所致的失眠多夢、心煩易怒、口燥咽乾等症狀,生地黃能起到滋陰降火、安神定志的功效。

清心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眩的功效。清心丸主治心神不寧、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這些症狀往往伴隨肝風內動,而天麻能有效平息肝風,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2. 祛風除濕: 天麻亦具祛風除濕之效。清心丸除了心神不寧等症狀外,亦可用於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這些症狀可能由風濕邪氣侵襲所致,而天麻能祛除風濕,緩解相關症狀。

清心丸方劑中包含天南星,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之效。清心丸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內擾、神志不清等症,而天南星在此方中並非單獨使用,而是與其他清熱解毒、滋陰降火藥物配伍,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則,天南星可助其他藥物化痰開竅,加速痰熱的清除,使神志清醒;二則,天南星的祛風止痙之效,可以緩解痰熱所致的驚悸、抽搐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因此,天南星在清心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並非單純的燥烈之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心丸》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心有邪熱」所致諸證,具體表現為:

  1. 精神恍惚:心主神明,邪熱擾心則神識不清,注意力涣散。
  2. 狂言呼叫:熱極生狂,心火熾盛上攻,言語錯亂、躁動不寧。
  3. 眠睡不寧:熱擾心神,夜臥難安,夢囈易驚。
    本方以「清心瀉火」為核心,透過涼血鎮心,安定神志。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1. 蜜陀僧(2兩)

    • 性味鹹辛、平,有毒,傳統用於鎮驚、墜痰、止血。
    • 其重鎮之性可降心火之上亢,抑狂躁之氣;另能收斂浮熱,輔助心神歸位。
    • 推測作用:物理性沉降熱邪,抑制神經亢奮。
  2. 黃連(1兩)

    • 性味苦寒,歸心經,為瀉心火要藥。
    • 直接清解心經實熱,涼血解毒,治熱病神昏。
    • 推測作用:黃連素等成分抑制中樞過度興奮,調節自律神經。

三、配伍原理與治療機轉

  • 協同效應
    黃連苦寒直折心火,治其本;蜜陀僧重鎮安神,治其標。兩者一清一鎮,共奏「瀉火鎮狂」之效。
  • 劑型設計
    以蒸餅為丸,緩釋藥力;茄根空繭湯送服,茄根微寒可助清熱,空繭(蠶蛻)輕清上浮,或引藥入心經。
  • 劑量控制
    臨牀提示「覺惡心住服」,因蜜陀僧具毒性,過量恐刺激胃脘,故以少量漸進(5-30丸),強調中病即止。

四、延伸思考
此方適用於「實熱證」,若痰熱互結,可加膽南星;陰虛火旺者則非所宜。其組方簡峻,體現古代「重鎮瀉火」的心疾治法,與現代精神科用藥中「鎮靜+抗焦慮」的組合思路或有相通。

傳統服藥法


蜜陀僧2兩,黃連1兩。
上為細末,湯泡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濃煎茄根空繭湯送下5-10丸,或30丸止,臨臥覺惡心住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清心丸性味甘平,有一定的滋補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清心丸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清心丸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因此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嗜睡、頭暈等不良反應,患者應注意觀察。

相關疾病


過早射精遺精癲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妄想狀態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嘔吐暈眩多痰心情煩燥噁心反胃癡呆智能低下昏迷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舌苔乾燥(舌乾)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清心丸,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白礬1兩(半生半熟),荊芥穗2兩。 主治:一切癲癇。

清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五。 組成:天竺黃、大黃、黃連、牡蠣、遠志、梔子仁(炒)、黃芩、甘草。 主治:小兒風熱不睡。

清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黃柏(去粗皮,銼)1兩。 主治:熱盛夢泄,恍惚,膈壅舌乾。經絡中火邪,口瘡咽燥。

清心丸, 出處:《醫鈔類編》卷十一。 組成:枸杞2兩,當歸1兩半,生地1兩半,麥冬1兩半,黃連1兩半,菖蒲1兩半,菊花1兩半,遠志1兩半,甘草1兩半。 主治:久病眼目,心經蘊熱。

清心丸, 出處:《簡易方》引《葉氏方》(見《醫方類聚》卷一九五)。 組成:人參、蠍梢、鬱金、生地黃、天麻、天南星(爲末,用黃牛膽1個,入天南星末,令滿,掛當風處吹乾,臘月造,如要用,臨時旋取)各等分。 主治:心有邪熱,精神恍惚,狂言呼叫,眠睡不寧。

清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八。 組成:牛黃3錢,腦子2錢,雄黃2錢,麝香1錢,川芎4兩,茯苓4兩,柴胡4兩,桔梗4兩,蒲黃2兩,芍藥2兩,犀角(屑)半兩,白朮半兩,黃芩半兩,黑豆(炒)半兩,阿膠(炒)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杏仁(去皮尖)半兩,人參3錢,神曲(炒)3錢,肉桂(去皮)1分,羚羊角1兩,乾薑(炮)1分,山藥1兩3分,甘草1兩半,金箔300片。 主治:小兒驚癇潮搐,精神昏慢,痰涎流溢,並虛實煩躁,頭疼惡心,風眩不語,嘔吐倦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