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絲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熱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可清泄腸胃積熱,對於金絲散所治療的熱結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二、活血化瘀:大黃除了瀉熱通便之外,亦能活血化瘀,有助於解除瘀血阻滯,改善局部循環,對於金絲散所治療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亦具一定的療效。
金絲散中含有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通絡止痛:全蠍性寒,具有通絡止痛、散瘀消腫的功效。金絲散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脈拘攣等症,全蠍可協助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全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金絲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
全蠍在金絲散中的作用,可視為通絡止痛與清熱解毒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金絲散方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與消痰散結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神、祛風止痙、消痰散結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散寒祛風,開通經絡,達於腦竅,故可治療風痰阻滯、痰濁矇蔽心神所致的驚癇、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狀。同時,天南星也能化痰散結,消散痰飲,改善呼吸道疾病。
因此,金絲散中加入天南星,是為了發揮其祛風止痙、消痰散結的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金絲散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消腫:鬱金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消解外感熱毒所致的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金絲散多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鬱金有助於清除病竈,促進傷口癒合。
2. 疏肝解鬱:鬱金能行氣解鬱,緩解肝鬱氣滯,使氣血流通,促進機體恢復。對於濕疹等皮膚病,鬱金可改善因肝鬱氣滯導致的瘙癢、疼痛等症狀,提升療效。
金絲散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具有強烈瀉下作用,能驅除體內積聚的濕邪和毒素。巴豆性烈,可峻下通便,尤其適用於濕熱阻滯、腹脹便祕、濕疹等症。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不可過量。在金絲散方中,巴豆一般與其他藥物配伍,以減輕其毒性,並發揮其瀉下通便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金絲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金絲散主治「咽喉急患,至重者」,意指用於治療咽喉部急性、重症疾患,如喉痹(喉部腫痛閉塞)、喉風(急性喉炎或喉部水腫)、喉癰(化膿性咽喉感染)等急證。此類病症多因風熱、痰火、毒邪壅滯咽喉,導致氣血不通,症狀危急,需速效攻逐邪毒、暢通氣機。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川大黃(生):苦寒,歸胃、大腸經。瀉火解毒、攻下積滯,直折火熱之邪,開通咽喉壅塞。
- 全蠍:辛平有毒,歸肝經。息風止痙、通絡解毒,善治風痰壅盛之喉閉痙攣。
- 南星(炮):苦辛溫,歸肺、肝、脾經。燥濕化痰、祛風解痙,炮製後毒性減緩,專攻痰阻喉痹。
- 川鬱金:辛苦寒,歸心、肝、膽經。行氣解鬱、涼血破瘀,助大黃疏散火鬱,解咽喉氣血滯結。
- 巴豆(去殼,不出油):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峻下冷積、豁痰利咽,為「斬關奪門」之品,能迅逐痰涎窒塞。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瀉火、滌痰、開閉」為核心,針對咽喉急證的「熱毒、痰濕、氣滯」三大病機:
- 攻下瀉熱:大黃、巴豆配伍,一寒一熱,既瀉實火,又通腸腑,使上壅之熱毒從下而泄(「上病下治」)。
- 滌痰散結:南星、全蠍化解風痰,巴豆攻逐痰涎,三藥協力破咽喉痰瘀閉阻。
- 行氣活血:鬱金辛散苦降,疏解氣機鬱滯,兼助大黃活血消腫。
峻猛之劑,速效為先:
全方多用毒性藥(巴豆、全蠍、南星),且巴豆「不出油」保留峻烈之性,意在急開閉塞。生薑蜜水調服,既可緩和毒性,又能護胃潤燥(蜜制大黃、巴豆之燥烈)。
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當用於實熱痰壅之急重症,症見:咽喉腫痛窒息、痰聲漉漉、面赤氣粗、便秘脈洪。因藥性猛烈,古代強調依體質(壯者、弱者、小兒)調整劑量,體現「中病即止」的用藥思維。
(注:此分析完全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不涉及現代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半兩(生),全蠍半兩(懷乾,不見火),南星半兩(炮),川鬱金半兩,巴豆1錢(去殼,不出油)。
上為末。
毒壯者,每服小錢重;弱者,每服半錢;小兒每服1字,生薑蜜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金絲散具有清熱解毒、通利咽喉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金絲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五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川大黃半兩(生),全蠍半兩(懷乾,不見火),南星半兩(炮),川鬱金半兩,巴豆1錢(去殼,不出油)。 主治:咽喉急患,至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