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膏
QING WE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清胃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清胃膏的組成中,多含有清熱解毒、燥濕化痰等功效的藥材,而生地黃的加入,則可以緩解藥物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進一步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此外,生地黃還可以滋陰生津,緩解熱病導致的津液不足,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清胃膏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清胃膏多用於胃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麥門冬可緩解燥熱,滋潤肺胃,改善咽喉不適。
二、養陰生津:麥門冬能養陰生津,緩解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症。清胃膏常用於胃火亢盛、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麥門冬的生津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清胃膏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脾、胃、膀胱經。其性寒涼,能清解胃熱,對於胃火旺盛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天花粉也能利尿通淋,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進一步緩解胃熱所致的症狀。因此,將天花粉加入清胃膏中,可以有效增強其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效果,提高藥效。
清胃膏中含有黃連,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瀉火,尤其對於胃熱引起的口苦口乾、胃脘灼痛、煩躁易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燥濕止瀉: 黃連兼具燥濕止瀉之效,可以抑制腸道菌羣的異常增殖,有效緩解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因此,清胃膏中加入黃連,能夠有效地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達到治療胃熱、濕熱所致的相關疾病之目的。
清胃膏中包含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清胃膏多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牙齦腫痛、便祕等症狀,知母可以有效地清瀉胃火,緩解這些症狀。
- 滋陰潤燥:知母還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胃熱引起的燥熱症狀,保護胃黏膜,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因此,知母在清胃膏中,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潤燥,起到雙重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清胃膏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血潤腸: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腸之功效。清胃膏常因清熱燥濕而耗傷陰血,導致腸燥便祕。當歸可補益氣血,滋潤腸道,緩解因清熱而造成的腸道乾燥不適。
- 調和藥性:清胃膏中多為清熱解毒之藥,性寒涼,容易傷胃。當歸性溫,可中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保護胃氣,使藥效更平和。
清胃膏方劑中包含瓜簍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瓜簍仁,又名苦瓜仁,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其味苦能瀉火,性寒能清熱,可有效清解胃熱,緩解口苦、口渴、便祕等症狀。同時,瓜簍仁利濕消腫,可促進體內濕氣排出,減少濕熱對身體的影響。因此,清胃膏中加入瓜簍仁,能有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達到清胃瀉火的效果。
清胃膏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胃痛,收斂止瀉: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斂陰、止痛、止瀉等功效。對於胃熱引起的胃痛、腹瀉等症狀,白芍能清熱解毒,緩解疼痛,並收斂止瀉。
- 滋陰養血,和胃健脾: 白芍同時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能滋養脾胃,改善胃部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胃部不適,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
因此,白芍在清胃膏中起到清熱止痛、收斂止瀉、滋陰養血、和胃健脾的多重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清胃膏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滋陰生津: 石斛性微寒,味甘,歸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清熱除煩的功效。清胃膏主要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症,而石斛的滋陰生津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平衡胃火,起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養胃護胃: 石斛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吸收,達到養胃護胃的效果。清胃膏中加入石斛,能提升其整體的養胃功效,改善胃部不適,起到協同作用。
清胃膏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潤燥: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功效。清胃膏常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渴、咽乾、便祕等症狀,而天門冬的滋陰潤燥作用,可緩解胃熱,滋養津液,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降火解毒: 天門冬能降火解毒,對於因胃熱引起的口瘡、牙痛等症狀也有療效。清胃膏中加入天門冬,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幫助患者更快恢復。
清胃膏方劑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葛根性涼味甘,具清熱解毒之效。清胃膏主要針對胃熱、口苦、口臭等症狀,葛根能幫助清熱降火,緩解胃部炎症,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生津止渴:葛根能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的症狀。清胃膏中加入葛根,不僅能清熱解毒,也能滋潤口腔,改善口苦等不適,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清胃膏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能有效清熱解毒,並能滋陰潤燥,降火生津,針對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同時,玄參還能改善皮膚濕疹、瘡瘍、潰爛等熱毒引起的皮膚病變,與清胃膏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清胃膏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活血: 丹參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胃部瘀血。
- 改善胃痛: 丹參能緩解胃痛、腹痛等症狀,尤其對於因胃熱、胃火引起的疼痛效果顯著。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胃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和疼痛。
清胃膏中添加苦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能清熱瀉火,對於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消化不良、便祕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苦參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緩解腸胃炎症。
因此,在清胃膏中添加苦參,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改善胃腸功能,並起到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
清胃膏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清解暑毒: 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清胃膏主要用於治療胃熱、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而羌活可以疏散因熱邪鬱積於胃而引起的風熱,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清胃膏中通常含有黃連、黃芩等苦寒清熱藥物,容易導致脾胃虛寒。而羌活性溫,可以中和苦寒藥物的寒性,防止脾胃受損,同時也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增強療效。
清胃膏中加入枳實,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積的功效。
枳實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散結的作用。清胃膏通常用於治療胃熱積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而枳實的加入能有效促進胃腸蠕動,消解積滯,緩解腹脹,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的功效。
清胃膏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消積化滯: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胃經,具有消食積、化滯氣的功效。清胃膏主要針對胃熱積滯、口苦口臭等症狀,檳榔能幫助消解積滯之物,緩解胃部不適。
2. 行氣止痛:檳榔亦具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胃熱積滯導致的胃脘疼痛。清胃膏中加入檳榔,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積止痛的效果。
清胃膏中加入防風,看似與清熱解毒的主旨不符,實則另有妙用。
防風性味辛溫,善於祛風散寒,並能通透腠理,促進藥物深入肌膚。清胃膏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防風可助藥物透達病所,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此外,防風還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緩解因熱毒侵襲而引發的寒邪外束,避免病邪進一步加重。因此,防風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清熱解毒之力,更能避免寒邪侵襲,使治療更全面有效。
清胃膏中包含秦艽,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能夠清熱瀉火,對於胃熱引起的口苦、口乾、舌苔黃膩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秦艽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胃痛、腹痛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將秦艽加入清胃膏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清胃膏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性寒,具清熱燥濕之效,可有效抑制胃火亢盛所致的口乾舌燥、胃脘灼熱、便祕等症狀。清胃膏本身主治胃熱,黃芩正好能發揮其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作用。
- 止瀉止痢: 黃芩亦有止瀉止痢之功,可治療因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清胃膏中常配伍其他具有清熱止瀉功效的藥材,如黃連、白芍等,黃芩的加入有助於增強藥效,使清胃膏的療效更為顯著。
清胃膏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鬱金性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清胃膏主要針對胃熱引起的口苦、口臭、胃痛、便祕等症狀,鬱金能清熱解毒,緩解胃火,改善消化功能。
- 行氣止痛:鬱金還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疏肝理氣,緩解胃痛、胃脹等不適。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胃痛,鬱金能促進氣血運行,消除瘀滯,起到止痛作用。
因此,鬱金在清胃膏中發揮著清熱解毒、行氣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
清胃膏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潤肺止咳:川貝母味甘性涼,入肺經,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對於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川貝母亦具清熱解毒功效,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對於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清胃膏中加入川貝母,可起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解毒消炎等多重作用,更有效地緩解胃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清胃膏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基於其解毒消腫、散風止痛的功效。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解毒消腫等作用。
清胃膏主要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臭、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而白芷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並改善口腔衛生狀況,故加入方劑中。
清胃膏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溼化痰的功效。清胃膏的主要功效爲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而胃熱上炎往往會導致噁心嘔吐,半夏可以有效緩解這種症狀。
- 化痰止咳: 半夏不僅止嘔,還能化痰止咳。清胃膏針對的病症中,部分涉及痰溼咳嗽,半夏的加入可以幫助化解痰溼,緩解咳嗽症狀。
總而言之,半夏的加入使得清胃膏在清熱解毒的同時,能夠更有效地緩解胃熱上炎帶來的噁心嘔吐和痰溼咳嗽,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
清胃膏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化痰: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效。清胃膏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痰熱壅肺等症,而橘紅可有效化解濕痰,疏利肺氣,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目的。
- 理氣寬中:橘紅亦能行氣解鬱,舒肝理氣,有助於緩解胃氣不舒、胸悶氣短等症狀。清胃膏常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苦、口乾、消化不良等症狀,橘紅的理氣作用可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緩解胃部不適。
清胃膏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平味辛,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清胃膏多用於治療熱毒壅肺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痰稠等症狀。桔梗加入其中,可幫助宣通肺氣,利咽消腫,緩解咽喉不適。
- 排膿生肌: 桔梗還具有排膿生肌的功效。清胃膏常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等症,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排膿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桔梗在清胃膏中發揮著宣肺利咽、排膿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壅肺所致的相關病症。
清胃膏方劑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能清泄肺熱,散結消腫,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癰疽瘡瘍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清胃膏多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牙齦腫痛、便祕等症狀。連翹的清熱解毒之性,可以有效地清除胃熱,緩解上述症狀,同時也能起到預防感染的作用。
清胃膏中包含川芎,主要是因為川芎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作用。清胃膏多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牙齦腫痛、便祕等症,川芎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胃部炎症。
- 活血化瘀,止痛止癢: 川芎具活血化瘀、止痛止癢之效。清胃膏常配伍其他藥材,如黃連、黃芩等,共同達到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作用。川芎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進一步緩解疼痛和炎症。
清胃膏中加入柴胡,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和胃止嘔: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其善於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可緩解胃脘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幫助胃氣恢復正常。
- 清熱解毒,瀉火除煩: 清胃膏以清熱解毒爲主,柴胡具有一定清熱解毒功效,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消除胃熱,緩解煩躁不安、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此,柴胡在清胃膏中起到疏肝理氣、和胃止嘔以及清熱解毒的作用,爲治療胃熱證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幫助。
清胃膏方劑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前胡味辛性微寒,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清胃膏常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胃脘脹痛等症狀,而前胡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二、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前胡還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由於胃熱上炎可導致肺熱,因此前胡的宣肺化痰作用也能協同清胃膏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胃熱引起的肺熱症狀。
清胃膏中添加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和消炎止痛的功效。天南星性溫燥,味苦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消腫止痛、祛風止痙的功效。
清胃膏多用於治療濕熱蘊蒸,痰熱內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齒齦腫痛等症。天南星能有效化解痰熱,清利咽喉,並可消炎止痛,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清胃膏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胃: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益胃、滋陰補腎的功效。清胃膏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同時也會耗傷脾胃,而山藥能起到保護脾胃,增強其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胃部的刺激和損傷。
- 滋陰補虛:清胃膏多用於治療熱毒、濕熱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往往伴隨著陰虛、津液不足。山藥具有滋陰補虛的作用,可以補充機體的津液,緩解陰虛,配合清熱解毒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胃膏中加入忍冬藤,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忍冬藤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清胃膏一般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口苦、胃痛、便祕等症狀。忍冬藤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幫助清熱降火,同時也能緩解胃部炎症,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清胃膏中加入蒲黃,主要源於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蒲黃性涼,味甘,入肺、膀胱經,可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在清胃膏中,蒲黃主要針對因濕熱內蘊引起的胃熱、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其清熱利濕作用可緩解胃部熱氣,並促進濕氣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同時,蒲黃的涼血止血作用亦可緩解因胃熱引起的出血症狀。
清胃膏中添加杏仁,主要源於其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功效。杏仁味苦性溫,入肺、大腸經,可宣肺降氣,潤肺止咳,並能化痰止咳。
清胃膏多用於治療熱病傷津、肺熱燥咳、咽喉腫痛等症狀。杏仁加入其中,一方面可宣肺降氣,緩解肺熱,另一方面可化痰止咳,緩解因熱病傷津所致的肺燥咳嗽。同時,杏仁還能潤燥滑腸,有助於改善因熱邪傷津而導致的便祕。
清胃膏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潤腸通便,清熱解毒: 火麻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滑腸泄熱之效。清胃膏主治熱毒壅盛,腸胃濕熱,導致的口苦口乾、便祕、腹痛等症狀,火麻仁能幫助清熱解毒,通利大便,緩解便祕症狀,協同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 滋陰潤燥,養護胃腸: 火麻仁富含油脂,具有滋陰潤燥、養護胃腸的作用。清胃膏中加入火麻仁,能滋潤腸道,緩解燥熱引起的腸胃不適,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增強藥效。
清胃膏中含有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輕粉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清胃膏旨在清熱解毒,因此添加輕粉以增強其療效。
- 燥濕止癢:輕粉還具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溼疹、皮炎等皮膚疾患。清胃膏亦可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因此添加輕粉以發揮其止癢功效。
清胃膏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消食化積: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功效。清胃膏多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可以幫助理氣消積,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 行氣止痛,散結消腫: 青皮還有行氣止痛、散結消腫的作用。對於胃脘疼痛、脹滿等症狀,青皮可以幫助行氣止痛,緩解不適。此外,青皮還具有一定的消腫作用,可以幫助緩解胃部炎症。
清胃膏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緩解因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牙齦出血等症狀。同時,地骨皮滋陰潤燥,可改善因胃陰不足導致的胃脘灼熱、便祕等問題。
因此,清胃膏中加入地骨皮,有助於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治療胃熱、胃陰不足等病症的功效。
清胃膏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其 清肺熱、利咽喉 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利咽喉、止咳化痰之效。清胃膏常用於治療熱病、胃熱、咽喉腫痛等症狀,而桑白皮的清熱利咽作用能有效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同時也能減輕肺部的熱毒,起到輔助清熱解毒的作用。
因此,桑白皮在清胃膏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
清胃膏中添加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癢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胃熱引起的口苦口乾、胃脘灼痛、便祕等症狀,黃柏能有效清熱瀉火,緩解症狀。此外,黃柏還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對於一些由細菌或真菌引起的胃部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清胃膏中加入黃柏,有助於清熱瀉火,治療胃熱引起的各種症狀,並起到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
清胃膏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清胃膏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梔子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這些症狀。
- 保護胃黏膜:梔子除了清熱解毒,還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清胃膏常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胃痛、胃酸等,梔子可緩解胃熱,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部修復,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清胃膏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清胃膏多用於熱毒蘊結,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赤芍能夠清熱涼血,緩解熱毒對胃部的損傷。
-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清胃膏中加入赤芍,可以幫助改善胃部淤血,促進炎症消退,加速病症痊癒。
因此,清胃膏中加入赤芍,能夠發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胃火上炎的病症。
清胃膏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其清熱涼血之效,可針對因熱毒熾盛所導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便祕等症狀。而其活血化瘀之效,則有助於改善因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在清胃膏中加入牡丹皮,可有效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改善胃熱、胃痛、便祕等症狀的效果。
清胃膏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清胃膏主要用於治療胃熱、胃痛等症,而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胃痛。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清胃膏中的其他藥材如黃連、黃芩等,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紅花的活血化瘀作用,能配合其他藥材,促進藥物吸收,增強其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清胃膏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斂肺止咳:五味子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對於胃熱引起的咳嗽症狀有輔助緩解作用。
- 滋陰生津: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能滋陰生津,潤燥止渴,有助於緩解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等症狀。
此外,五味子還能補腎固精,對於一些由腎虛導致的胃熱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清胃膏中加入五味子,可以起到綜合調理胃熱症狀的作用。
清胃膏中加入五倍子,主要源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其主要成分為鞣酸,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分泌,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五倍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清除腸胃濕熱,對於因濕熱所致的腹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清胃膏中加入五倍子,可有效止瀉,並配合其他藥物成分,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清胃膏方劑中包含胡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胡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清胃膏主要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乾、口苦、胃痛、便祕等症狀,胡黃連的清熱瀉火之功,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燥濕止瀉:胡黃連也具有一定的燥濕止瀉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繁殖,減輕腸道炎症,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腹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總而言之,胡黃連在清胃膏方劑中,起着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胃熱病症的效果。
清胃膏中添加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升麻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消腫的功效。清胃膏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胃腸溼熱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升麻可協助清熱解毒,緩解熱毒症狀。
- 疏散風熱:升麻兼具疏散風熱之效。若熱毒兼有風熱,則升麻可幫助清熱的同時,驅散風熱,起到協同作用。
綜上所述,升麻在清胃膏方劑中,可發揮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等作用,輔助治療熱毒蘊結、胃腸溼熱等病症。
清胃膏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清胃膏多用於治療胃熱、濕熱蘊結所致的口苦、口臭、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白朮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並利濕化熱,有助於消除胃熱,改善上述症狀。
- 補氣固表: 白朮還具有補氣固表之效,可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防止濕邪外侵。清胃膏在清熱解毒的同時,也注重脾胃的調理,避免因清熱過度而損傷脾胃,白朮的補氣作用,有助於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
清胃膏中包含甘遂,主要源於其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甘遂性峻烈,屬於瀉下逐水藥,能強力瀉下通便,並能利水消腫,對於濕熱壅滯、水腫積聚、痰飲內停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清胃膏主治濕熱內蘊、胃火上炎所致的口乾舌燥、牙齦腫痛、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而甘遂的強力瀉下作用可以清除腸胃積熱,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能更有效地達到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效果。
清胃膏中包含大戟,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其一,大戟性峻烈,擅長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清胃膏多用於熱毒壅盛,胃腸積熱所致的便祕、口臭、腹脹等症。大戟在此可發揮其清熱解毒之力,迅速化解積熱,使腸道通暢。
其二,大戟用量極為考究,通常配伍其他藥物,使其毒性減輕,功效增強。清胃膏中多配合甘草、黃芩等藥物,以緩解大戟的毒性,同時增強其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
因此,清胃膏中使用大戟,需謹慎用藥,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方能發揮其療效。
清胃膏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肺化痰之效。清胃膏主要針對胃熱引起的各種不適,但若寒邪入侵,則會加重病情。細辛的散寒止痛作用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對胃部的影響。
- 促進藥物吸收: 細辛味辛,可以開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其他藥物成分更好地被吸收,提高藥效。
因此,清胃膏中加入細辛,不僅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對胃部的影響,還可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清胃膏中添加車前子,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並促進尿液排出,有利於改善因濕熱內蘊引起的口渴、口苦、小便不利等症狀。此外,車前子還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
因此,車前子作為清胃膏的組成成分,能夠起到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內蘊引起的各種不適。
清胃膏中添加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清胃膏主要用於治療胃熱、口渴、便祕等症狀,而澤瀉可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減輕胃腸負擔,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 清胃膏中通常會加入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如黃連、黃芩、生地等。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發揮,進一步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清胃膏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通淋: 木通味甘性寒,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通淋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口乾舌燥、小便不利、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清胃膏中通常會配合其他藥材,如黃連、黃芩、梔子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燥濕止癢的作用,而木通則起到輔助作用,促進藥效的發揮。
清胃膏中加入皁莢,主要是利用其苦寒性,以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清胃膏中,皁莢能幫助清瀉胃熱,消解積滯,緩解胃痛等症狀。
此外,皁莢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改善便祕,進一步促進胃腸蠕動,促進代謝廢物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清胃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胃熱過盛所導致的口臭、牙齦腫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其配方精妙,其中包含了蓖麻這一味藥材,令人關注。蓖麻,在中醫學中又稱為「巴豆」,性味辛、溫,有毒,入胃、大腸經。它具有峻下冷積、逐水退腫之效,但因其藥性猛烈,用量需極為謹慎。在清胃膏中,蓖麻的加入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通腑泄熱功能,藉由其強烈的刺激作用,幫助清除胃腸道內的熱毒與滯留物,從而達到清熱解毒、調理胃氣的目的。然而,由於蓖麻毒性較大,因此在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總體而言,清胃膏中的蓖麻成分,是該方劑能夠有效針對胃熱病證的關鍵之一,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
清胃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胃腸積熱,緩解因熱毒引起的胃痛、口苦、便祕等症狀,與清胃膏的清熱瀉火功效相輔相成。
- 消食化積:木鱉子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對於食積不化、腹脹飽滿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有助於清胃膏整體的消食導滯功效。
因此,清胃膏中加入木鱉子,可有效增強其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清胃膏中加入羚羊角,主要源於其 清熱解毒、鎮驚止痙 的功效。
羚羊角味鹹性寒,入肝、心經,能 清熱瀉火、平肝熄風,對於熱病煩躁、神志不清、驚厥抽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清胃膏多用於治療 胃熱熾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 等症狀,而羚羊角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 緩解炎症,消腫止痛,同時也能 平息肝火,鎮驚安神,使患者更快康復。
清胃膏為傳統中醫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方劑,其中犀角作為一味珍貴且功效卓著的成分,自古以來便佔據重要地位。犀角性寒,味甘、咸,歸肝、心、腎三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定驚之效。在清胃膏的配方中,犀角能夠有效清除胃腸積熱,對治療胃火上炎導致的口臭、牙齦腫痛、吐衄等症狀尤為適用。然而,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法規,犀牛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犀角使用受到嚴格限制,臨床常以水牛角代之,或選用水牛角濃縮粉作為替代品,同樣能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且符合生態保育原則。清胃膏通過犀角(或其替代品)與其他草藥的協同作用,共同達成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功效,適宜於內熱旺盛、胃火熾盛所引起的一系列病徵。
清胃膏中加入穿山甲,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散結:穿山甲性味辛、涼,入肝、胃經,具有消腫散結、通經活絡的功效。其藥性可針對清胃膏所治療的熱毒壅滯、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病症,起到消腫散結、化瘀止痛的作用。
2. 通絡排膿:穿山甲能通經絡、排膿血,對於熱毒蘊結、膿液難以排出者,可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病竈癒合。
因此,穿山甲在清胃膏中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然而,穿山甲屬國家保護動物,使用需謹慎。
清胃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作用。清胃膏通常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症狀,如口渴、便祕、口臭、舌苔黃厚等。大黃在方劑中起到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作用,有助於清除胃腸積熱,改善症狀。此外,大黃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緩解胃熱引起的出血症狀。
清胃膏中含有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 瀉火解毒: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清熱通便的功效。清胃膏主要針對胃熱熾盛、口舌生瘡、便祕等症,芒硝能有效清瀉胃火,並通過通便作用將體內積熱排出,達到解毒的效果。
- 引藥入胃:芒硝具有引藥入胃的特性,可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胃部,增強清胃膏的療效。
清胃膏中加入滑石,主要有兩大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清胃膏多用於治療胃熱、濕熱所致的口渴、口臭、便祕等症狀,滑石能有效清熱利濕,改善這些症狀。
- 滑腸通便: 滑石具有滑腸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腸道積熱,緩解便祕。對於胃熱引起的便祕,滑石能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幫助排泄體內熱毒,進一步改善胃熱症狀。
因此,清胃膏中加入滑石,不僅能清熱利濕,更能幫助通便,從多方面改善胃熱所致的各種不適。
清胃膏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和胃降逆之效。清胃膏多用於治療胃熱、食積引起的嘔吐、噁心,生薑可以溫和脾胃,緩解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目的。
- 解毒去腥: 清胃膏多由多種藥材組成,有些藥材氣味較重,甚至帶有腥味。生薑具有解毒去腥的作用,可以緩解藥材的異味,使藥物更易服用,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清胃膏中加入竹茹,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除煩: 竹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對於胃熱熾盛所引起的口渴、煩躁、失眠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降逆止嘔: 竹茹能降胃氣,止嘔逆。對於胃熱上逆所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竹茹在清胃膏中起到清熱除煩、降逆止嘔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胃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清胃膏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開竅醒神: 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健脾的功效。清胃膏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胃口不佳、神疲乏力等症狀,石菖蒲能幫助開通心竅,振奮精神,使人頭腦清醒,增強食慾。
2. 化濕止嘔: 石菖蒲還具有化濕止嘔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胃腸不適,如噁心嘔吐等症狀。清胃膏中加入石菖蒲,可以更有效地緩解胃熱引起的嘔吐,並幫助胃腸恢復正常功能。
清胃膏中加入蔥白,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解表散寒的特性。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寒解表、宣肺通竅、溫中散寒的作用。在清胃膏中,蔥白的主要作用是:
- 溫胃散寒:蔥白可溫暖胃部,驅散寒邪,對於寒邪侵襲導致的胃寒、胃痛、嘔吐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 解表發汗:蔥白可促進汗液分泌,有利於散發體內寒氣,對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蔥白在清胃膏中起到了溫胃散寒、解表發汗的輔助作用,有助於增強藥效。
清胃膏作為一味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精選多種中草藥,旨在調理胃部機能,改善消化系統健康。其中,韭菜為一重要成分,其在方劑中的應用蘊含深遠的醫學智慧。韭菜性溫味辛,歸肝、腎經,能溫補肝腎,散寒通陽。在清胃膏中,韭菜之溫通特性,可助消化,增進食慾,尤其適合脾胃虛寒者。同時,韭菜富含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便,對胃腸道積滯有良好效果。此外,韭菜中含有的硫化物,還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抑制胃內有害細菌的生長,保護胃黏膜。綜合而言,清胃膏中加入韭菜,不僅能提升消化吸收能力,還能強化胃腸道防禦機制,達到清熱解毒、健脾養胃的功效。
清胃膏中加入薤白,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薤白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散結、止痛的效果。清胃膏常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胃痛、腹痛、胸悶等症,薤白能疏通氣機,緩解疼痛,促進胃氣運行。
- 化痰止咳: 薤白亦能化痰止咳,對於伴隨胃熱而出現的咳嗽痰多等症狀,薤白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清胃膏中加入薤白,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行氣止痛、化痰止咳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胃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清胃膏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化濕止嘔: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胃熱,化解暑濕之氣,對於因暑熱、濕邪引起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調和脾胃,增強療效:藿香入脾胃經,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胃腸消化功能,與清胃膏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除胃熱,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清胃膏方劑中加入白茅根,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利尿的功效,以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白茅根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在清胃膏中,它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消除因胃熱引起的口渴、咽痛、牙齦腫痛等症狀。同時,白茅根的利尿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毒素,促進機體的排毒功能,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此外,白茅根還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胃熱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等。因此,白茅根是清胃膏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清胃膏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桑葉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涼血止血的功效。清胃膏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胃火上炎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桑葉可清熱解毒,降火消炎,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有助於清熱解毒,改善咽喉腫痛等症狀。
此外,桑葉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例如鼻衄、咯血等。因此,加入桑葉可以增強清胃膏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使其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清胃膏中加入蘆根,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生津:蘆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胃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意亂等症狀。
- 利尿消腫:蘆根能促進尿液分泌,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可緩解胃熱引起的浮腫現象。此外,蘆根亦可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除因胃熱引起的炎症。
總而言之,蘆根在清胃膏中發揮清熱生津、利尿消腫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胃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清胃膏中加入枇杷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止咳:枇杷葉性涼,味甘,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清胃膏多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口臭等問題,而枇杷葉可以起到清熱潤肺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潤燥止咳的效果。
- 和胃降逆:枇杷葉入肺經,亦可降胃氣,對於胃熱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清胃膏中的其他藥材如黃連、黃芩等,也能起到清熱降火、和胃止嘔的作用,枇杷葉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效,使清胃膏更全面地改善胃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清胃膏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胃經,能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清解胃熱,對於胃火亢盛所致的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淡竹葉還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熱毒,進一步促進清熱解毒的效果。因此,清胃膏中加入淡竹葉,可增強方劑的清熱瀉火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胃熱病症。
清胃膏中加入槐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槐枝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清胃膏主要針對胃熱上炎、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槐枝能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炎症,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疏散風熱,利咽止痛:槐枝亦可疏散風熱,利咽止痛。對於因風熱上攻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槐枝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咽喉腫痛,改善聲音嘶啞。
清胃膏中加入柳枝,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柳枝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之效。清胃膏主要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牙齦腫痛、便祕等症狀。柳枝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清熱解毒,而散瘀止痛則有助於緩解牙齦腫痛等症狀。因此,柳枝的加入可以增強清胃膏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進一步提升其治療效果。
清胃膏方劑中加入桑枝,主要是基於其 清熱解毒 和 疏散風熱 的功效。
桑枝性味苦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利水消腫等作用。它能有效 清熱解毒,消除體內積熱,並 疏散風熱,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
清胃膏多用於治療胃熱、口苦口乾、牙齦腫痛等症狀,桑枝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清胃瀉火,消腫止痛的效果。
清胃膏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它能有效緩解因胃火旺盛引起的口乾舌燥、牙齦腫痛、便祕等症狀,起到清熱降火的作用。
- 疏散風熱:菊花亦可疏散風熱,對於因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在清胃膏中加入菊花,有助於緩解因胃火引起的相關症狀,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清胃膏中包含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斂胃生津,降火止渴: 烏梅性酸澀,入肝、脾、胃經,具有斂胃生津、降火止渴之效。其酸味可收斂胃氣,減少胃液分泌,對於胃熱引起的口渴、反胃、嘔吐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消食化積,清熱解毒: 烏梅亦可消食化積,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一定療效。此外,其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因此,烏梅在清胃膏中起到斂胃生津、降火止渴,並輔助消食化積、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清胃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清胃膏多以寒涼藥物為主,甘草性甘平,可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使藥性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加入清胃膏中,可增強藥效,同時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總之,甘草在清胃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可調和藥性,更能增強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胃膏」組成介紹
生地黃:
- 味甘、苦,性寒
- 歸肝、腎經
- 功效:滋陰涼血、清熱解毒、養血活血
- 用於:血虛證、陰虛火旺證、熱毒證
麥門冬:
- 味甘、微苦,性微寒
- 歸肺、心、胃經
- 功效:養陰生津、清熱潤肺、除煩止渴
- 用於:陰虛燥咳、肺熱咳嗽、口乾舌燥、煩躁不安
天花粉:
- 味甘、淡,性微寒
- 歸肺、胃經
- 功效:清熱生津、潤肺止咳、化痰止嘔
- 用於:肺熱咳嗽、痰多、嘔吐、呃逆
黃連:
- 味苦,性寒
- 歸心、小腸、胃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暑止瀉
- 用於:濕熱痢疾、泄瀉、腹痛、口瘡、咽痛
知母:
- 味甘、苦,性寒
- 歸肺、胃、腎經
- 功效:滋陰降火、清熱潤肺、養陰生津
- 用於:陰虛火旺、肺熱咳嗽、口乾舌燥、咽喉腫痛
當歸:
- 味甘、辛,性溫
- 歸肝、心、脾經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用於:血虛證、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盡
瓜簍仁:
- 味甘、苦,性寒
- 歸肺、胃、大腸經
- 功效:清熱化痰、潤腸通便、解毒消腫
- 用於:肺熱咳嗽、痰多、便祕、痢疾、腫痛
白芍:
- 味苦、甘,性微寒
- 歸肝、脾經
- 功效:養血柔肝、調經止痛、緩中止瀉
- 用於:血虛證、月經不調、痛經、腹痛、泄瀉
石斛:
- 味甘,性微寒
- 歸胃、腎經
-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清熱、明目退翳
- 用於:陰虛津虧、口乾舌燥、胃陰不足、視力下降
天門冬:
- 味甘、微苦,性微寒
- 歸肺、腎經
- 功效:滋陰潤肺、清熱生津、養陰益胃
- 用於:肺燥咳嗽、肺陰虛、口乾舌燥、胃陰不足
葛根:
- 味甘、辛,性微寒
- 歸脾、胃、肺經
- 功效: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
- 用於:感冒發熱、頭痛身痛、口乾舌燥、麻疹風疹
玄參:
- 味苦、甘,性微寒
- 歸肺、腎經
-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潤肺、養陰益胃
- 用於:肺 熱咳嗽、咯血、吐血、口乾舌燥、胃陰不足
丹參:
- 味苦、微甘,性微寒
- 歸心、肝經
- 功效: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
- 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瘀血腫痛、煩躁失眠
苦參:
- 味苦,性寒
- 歸肝、腎經
-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解毒消腫
- 用於:濕熱痢疾、泄瀉、皮膚瘙癢、瘡瘍腫毒
羌活:
- 味辛、微苦,性溫
- 歸肺、膀胱經
-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表發汗
- 用於:感冒風寒、頭痛身痛、關節疼痛、月經不調
枳實:
- 味苦、辛,性溫
- 歸脾、胃、大腸經
- 功效:行氣寬中、消痞散結、導滯化痰
- 用於:食積脹滿、脘腹疼痛、痞塊積聚、痰飲咳喘
檳榔:
- 味辛、苦,性溫
- 歸肺、大腸經
- 功效:行氣消積、殺蟲止癢、破瘀通絡
- 用於:食積脹滿、脘腹疼痛、蛔蟲病、水腫腳氣
防風:
- 味辛、甘,性微寒
- 歸膀胱、肺經
-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清熱解毒
- 用於:感冒風寒、頭痛身痛、關節疼痛、皮膚瘙癢
秦艽:
- 味苦,性微寒
- 歸肝、腎經
-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
- 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疼痛、月經不調、瘡瘍腫毒
黃芩:
- 味苦、微寒
- 歸肺、大腸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咳化痰
- 用於:肺熱咳嗽、黃疸、痢疾、泄瀉、咽喉腫痛
鬱金:
- 味苦、辛,性微寒
- 歸肝、脾經
- 功效: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清熱涼血
- 用於:胸脅疼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痛經
川貝母:
- 味甘、微苦,性微寒
- 歸肺、胃經
- 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養陰生津
- 用於:肺 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口乾舌燥
白芷:
- 味辛、苦,性溫
- 歸肺、胃、大腸經
- 功效:散寒止痛、通竅止癢、消腫排膿
- 用於:感冒風寒、頭痛身痛、關節疼痛、皮膚瘙癢
半夏:
- 味辛、苦,性溫
- 歸肺、脾、胃經
- 功效: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燥濕化痰
- 用於:肺 熱咳嗽、痰多、嘔吐、呃逆、胸悶痞滿
橘紅:
- 味辛、苦,性溫
- 歸肺、脾經
- 功效: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燥濕化痰
- 用於:咳喘氣促、痰多、胸悶痞滿、食慾不振
桔梗:
- 味苦、辛,性微溫
- 歸肺、大腸經
- 功效:宣肺排膿、利咽止咳、祛痰散結
- 用於:肺 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瘡瘍腫毒
連翹:
- 味苦、辛,性微寒
- 歸心、肝、膽經
-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結排膿
- 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腮腺炎、乳腺炎
川芎:
- 味辛、苦,性溫
- 歸肝、脾、心經
-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行經活絡
- 用於:頭痛、偏頭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
柴胡:
- 味苦、微辛,性微寒
- 歸肝、膽、脾經
- 功效:疏肝解鬱、清熱退熱、止痛安神
- 用於:肝氣鬱結、胸脅疼痛、感冒發熱、頭痛身痛
前胡:
- 味苦、辛,性微寒
- 歸肺、肝經
- 功效:疏肝理氣、清熱解毒、止痛化痰
- 用於:肝氣鬱結、胸脅疼痛、咳嗽痰多、咽喉腫痛
天南星:
- 味辛、苦,性大熱
- 歸肺、脾、腎經
- 功效:燥濕化痰、散結止痛、溫中散寒
- 用於:痰多咳嗽、胸悶痞滿、腹痛泄瀉、腎虛腰痛
山藥:
- 味甘,性平
- 歸脾、肺、腎經
- 功效:補脾養胃、益氣生津、滋陰補
傳統服藥法
共用油20斤,分熬丹收。再入生石膏80兩、寒水石4兩、青黛1兩,牡蠣粉、元明粉各2兩、牛膠4兩,酒蒸化,俟丹收後,攪至溫,以一滴試之,不爆方下,再攪千餘遍,令勻,愈多愈妙。勿炒珠,炒珠無力,且不粘也。
貼上、中、下三脘。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胃膏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便溏、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清胃膏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胃膏, 出處:《理瀹》。 組成:生地4兩,大麥冬3兩,天花粉3兩,黃連2兩,知母2兩,當歸2兩,瓜蔞仁2兩,生白芍2兩,石斛2兩,天冬2兩,乾葛2兩,生甘草2兩,元參1兩,丹參1兩,苦參1兩,羌活1兩,枳實1兩,檳榔1兩,防風1兩,秦艽1兩,枯黃芩1兩,川鬱金1兩,大貝母1兩,香白芷1兩,半夏1兩,化橘紅1兩,苦桔梗1兩,連翹1兩,川芎1兩,柴胡1兩,前胡1兩,膽南星1兩,淮山藥1兩,忍冬藤1兩,蒲黃1兩,杏仁1兩,麻仁1兩,蘇子1兩,炙甘草1兩,青皮1兩,地骨皮1兩,桑白皮1兩,黃柏1兩,黑山梔1兩,赤芍1兩,丹皮1兩,紅花1兩,五味子1兩,五倍子1兩,胡黃連1兩,升麻1兩,白朮1兩,甘遂1兩,大戟1兩,細辛1兩,車前子1兩,澤瀉1兩,木通1兩,皂角1兩,蓖麻仁1兩,木鱉仁1兩,羚羊角1兩,鎊犀角1兩,山甲1兩,大黃1兩,芒消1兩,滑石4兩,生薑(連皮)3兩,竹茹3兩,石菖蒲1兩,蔥白2兩,韭白2兩,薤白2兩,藿香2兩,茅根4兩,桑葉4兩,蘆根4兩,枇杷葉(去毛)4兩,芭蕉葉4兩,竹葉4兩,槐枝8兩,柳枝8兩,桑枝8兩,白菊花8兩,風仙草(全株),烏梅3個。 主治:胃中血不足,燥火用事,或心煩口渴,或嘔吐黃水,或噎食不下,或食下吐出,或消谷善饑,或大嘔吐血,或大便難,或食亦及肺燥者、腎熱者、挾肝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