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胃膏」組成介紹

生地黃:

  • 味甘、苦,性寒
  • 歸肝、腎經
  • 功效:滋陰涼血、清熱解毒、養血活血
  • 用於:血虛證、陰虛火旺證、熱毒證

麥門冬:

  • 味甘、微苦,性微寒
  • 歸肺、心、胃經
  • 功效:養陰生津、清熱潤肺、除煩止渴
  • 用於:陰虛燥咳、肺熱咳嗽、口乾舌燥、煩躁不安

天花粉:

  • 味甘、淡,性微寒
  • 歸肺、胃經
  • 功效:清熱生津、潤肺止咳、化痰止嘔
  • 用於:肺熱咳嗽、痰多、嘔吐、呃逆

黃連:

  • 味苦,性寒
  • 歸心、小腸、胃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暑止瀉
  • 用於:濕熱痢疾、泄瀉、腹痛、口瘡、咽痛

知母:

  • 味甘、苦,性寒
  • 歸肺、胃、腎經
  • 功效:滋陰降火、清熱潤肺、養陰生津
  • 用於:陰虛火旺、肺熱咳嗽、口乾舌燥、咽喉腫痛

當歸:

  • 味甘、辛,性溫
  • 歸肝、心、脾經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用於:血虛證、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盡

瓜簍仁:

  • 味甘、苦,性寒
  • 歸肺、胃、大腸經
  • 功效:清熱化痰、潤腸通便、解毒消腫
  • 用於:肺熱咳嗽、痰多、便祕、痢疾、腫痛

白芍:

  • 味苦、甘,性微寒
  • 歸肝、脾經
  • 功效:養血柔肝、調經止痛、緩中止瀉
  • 用於:血虛證、月經不調、痛經、腹痛、泄瀉

石斛:

  • 味甘,性微寒
  • 歸胃、腎經
  •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清熱、明目退翳
  • 用於:陰虛津虧、口乾舌燥、胃陰不足、視力下降

天門冬:

  • 味甘、微苦,性微寒
  • 歸肺、腎經
  • 功效:滋陰潤肺、清熱生津、養陰益胃
  • 用於:肺燥咳嗽、肺陰虛、口乾舌燥、胃陰不足

葛根:

  • 味甘、辛,性微寒
  • 歸脾、胃、肺經
  • 功效: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
  • 用於:感冒發熱、頭痛身痛、口乾舌燥、麻疹風疹

玄參:

  • 味苦、甘,性微寒
  • 歸肺、腎經
  •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潤肺、養陰益胃
  • 用於:肺 熱咳嗽、咯血、吐血、口乾舌燥、胃陰不足

丹參:

  • 味苦、微甘,性微寒
  • 歸心、肝經
  • 功效: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
  • 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瘀血腫痛、煩躁失眠

苦參:

  • 味苦,性寒
  • 歸肝、腎經
  •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解毒消腫
  • 用於:濕熱痢疾、泄瀉、皮膚瘙癢、瘡瘍腫毒

羌活:

  • 味辛、微苦,性溫
  • 歸肺、膀胱經
  •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表發汗
  • 用於:感冒風寒、頭痛身痛、關節疼痛、月經不調

枳實:

  • 味苦、辛,性溫
  • 歸脾、胃、大腸經
  • 功效:行氣寬中、消痞散結、導滯化痰
  • 用於:食積脹滿、脘腹疼痛、痞塊積聚、痰飲咳喘

檳榔:

  • 味辛、苦,性溫
  • 歸肺、大腸經
  • 功效:行氣消積、殺蟲止癢、破瘀通絡
  • 用於:食積脹滿、脘腹疼痛、蛔蟲病、水腫腳氣

防風:

  • 味辛、甘,性微寒
  • 歸膀胱、肺經
  •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清熱解毒
  • 用於:感冒風寒、頭痛身痛、關節疼痛、皮膚瘙癢

秦艽:

  • 味苦,性微寒
  • 歸肝、腎經
  •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
  • 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疼痛、月經不調、瘡瘍腫毒

黃芩:

  • 味苦、微寒
  • 歸肺、大腸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咳化痰
  • 用於:肺熱咳嗽、黃疸、痢疾、泄瀉、咽喉腫痛

鬱金:

  • 味苦、辛,性微寒
  • 歸肝、脾經
  • 功效: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清熱涼血
  • 用於:胸脅疼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痛經

川貝母:

  • 味甘、微苦,性微寒
  • 歸肺、胃經
  • 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養陰生津
  • 用於:肺 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口乾舌燥

白芷:

  • 味辛、苦,性溫
  • 歸肺、胃、大腸經
  • 功效:散寒止痛、通竅止癢、消腫排膿
  • 用於:感冒風寒、頭痛身痛、關節疼痛、皮膚瘙癢

半夏:

  • 味辛、苦,性溫
  • 歸肺、脾、胃經
  • 功效: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燥濕化痰
  • 用於:肺 熱咳嗽、痰多、嘔吐、呃逆、胸悶痞滿

橘紅:

  • 味辛、苦,性溫
  • 歸肺、脾經
  • 功效: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燥濕化痰
  • 用於:咳喘氣促、痰多、胸悶痞滿、食慾不振

桔梗:

  • 味苦、辛,性微溫
  • 歸肺、大腸經
  • 功效:宣肺排膿、利咽止咳、祛痰散結
  • 用於:肺 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瘡瘍腫毒

連翹:

  • 味苦、辛,性微寒
  • 歸心、肝、膽經
  •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結排膿
  • 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腮腺炎、乳腺炎

川芎:

  • 味辛、苦,性溫
  • 歸肝、脾、心經
  •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行經活絡
  • 用於:頭痛、偏頭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

柴胡:

  • 味苦、微辛,性微寒
  • 歸肝、膽、脾經
  • 功效:疏肝解鬱、清熱退熱、止痛安神
  • 用於:肝氣鬱結、胸脅疼痛、感冒發熱、頭痛身痛

前胡:

  • 味苦、辛,性微寒
  • 歸肺、肝經
  • 功效:疏肝理氣、清熱解毒、止痛化痰
  • 用於:肝氣鬱結、胸脅疼痛、咳嗽痰多、咽喉腫痛

天南星:

  • 味辛、苦,性大熱
  • 歸肺、脾、腎經
  • 功效:燥濕化痰、散結止痛、溫中散寒
  • 用於:痰多咳嗽、胸悶痞滿、腹痛泄瀉、腎虛腰痛

山藥:

  • 味甘,性平
  • 歸脾、肺、腎經
  • 功效:補脾養胃、益氣生津、滋陰補

傳統服藥法



共用油20斤,分熬丹收。再入生石膏80兩、寒水石4兩、青黛1兩,牡蠣粉、元明粉各2兩、牛膠4兩,酒蒸化,俟丹收後,攪至溫,以一滴試之,不爆方下,再攪千餘遍,令勻,愈多愈妙。勿炒珠,炒珠無力,且不粘也。
貼上、中、下三脘。

方劑組成解釋


清胃膏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胃生津、和胃降逆的功效。其中,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黃連、知母、當歸、瓜簍仁、白芍、石斛、天門冬、葛根、玄參、丹參、苦參、羌活、枳實、檳榔、防風、秦艽、黃芩、鬱金、川貝母、白芷、半夏、橘紅、桔梗、連翹、川芎、柴胡、前胡、天南星、山藥、忍冬藤、蒲黃、杏仁、火麻仁、輕粉、青皮、地骨皮、桑白皮、黃柏、梔子、赤芍、牡丹皮、紅花、五味子、五倍子、胡黃連、升麻、白朮、甘遂、大戟、細辛、車前子、澤瀉、木通、皂莢、蓖麻、木鱉子、羚羊角、犀角、穿山甲、大黃、芒硝、滑石、生薑、竹茹、石菖蒲、蔥白、韭菜、薤白、藿香、白茅根、桑葉、蘆根、枇杷葉、淡竹葉、槐枝、柳枝、桑枝、菊花、烏梅、甘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胃膏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便溏、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清胃膏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肝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胃腸出血口乾口渴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噁心反胃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清胃膏, 出處:《理瀹》。 組成:生地4兩,大麥冬3兩,天花粉3兩,黃連2兩,知母2兩,當歸2兩,瓜蔞仁2兩,生白芍2兩,石斛2兩,天冬2兩,乾葛2兩,生甘草2兩,元參1兩,丹參1兩,苦參1兩,羌活1兩,枳實1兩,檳榔1兩,防風1兩,秦艽1兩,枯黃芩1兩,川鬱金1兩,大貝母1兩,香白芷1兩,半夏1兩,化橘紅1兩,苦桔梗1兩,連翹1兩,川芎1兩,柴胡1兩,前胡1兩,膽南星1兩,淮山藥1兩,忍冬藤1兩,蒲黃1兩,杏仁1兩,麻仁1兩,蘇子1兩,炙甘草1兩,青皮1兩,地骨皮1兩,桑白皮1兩,黃柏1兩,黑山梔1兩,赤芍1兩,丹皮1兩,紅花1兩,五味子1兩,五倍子1兩,胡黃連1兩,升麻1兩,白朮1兩,甘遂1兩,大戟1兩,細辛1兩,車前子1兩,澤瀉1兩,木通1兩,皂角1兩,蓖麻仁1兩,木鱉仁1兩,羚羊角1兩,鎊犀角1兩,山甲1兩,大黃1兩,芒消1兩,滑石4兩,生薑(連皮)3兩,竹茹3兩,石菖蒲1兩,蔥白2兩,韭白2兩,薤白2兩,藿香2兩,茅根4兩,桑葉4兩,蘆根4兩,枇杷葉(去毛)4兩,芭蕉葉4兩,竹葉4兩,槐枝8兩,柳枝8兩,桑枝8兩,白菊花8兩,風仙草(全株),烏梅3個。 主治:胃中血不足,燥火用事,或心煩口渴,或嘔吐黃水,或噎食不下,或食下吐出,或消谷善饑,或大嘔吐血,或大便難,或食亦及肺燥者、腎熱者、挾肝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