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醫宗己任編》:一本傳承與創新的醫學匯粹
在清朝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中國傳統醫學經歷著知識的積累與整理。在這個時期,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醫宗己任編》應運而生。這本書由楊乘六輯錄,並由王汝謙進行補註與校訂,最終於西元1725年(雍正三年)重新編輯並刊行。正如其書名所示,「己任」二字引人深思,借用了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士大夫情懷,將醫者治病救人的職責提升到關懷天下蒼生的高度,體現了編者與注者視醫學為己任的使命感。
《醫宗己任編》的成書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與傳承的色彩。根據王汝謙在「王序」中的記述,本書的主要內容源自明末清初著名醫家高鼓峰先生(四明人士)的醫學心得與驗案。高先生由儒入醫,醫術精湛,「察脈辨症,處方用藥,理解超豁,迥出凡流」,其醫名顯赫一時,甚至被比作傳說中的秦越人(扁鵲)。高先生晚年將平生經驗彙編成書,名為《己任》,以呼應范仲淹的志向。然而,這部珍貴的醫書在高先生辭世後,不幸毀於兵燹,幾乎失傳。
王汝謙幼年時曾有幸讀過高先生的《己任》,深為其內容所折服,並在臨床上多所遵循,屢獲奇效。數十年後,他的兩位門人在舊書肆中偶然購得此書的殘本,令王汝謙欣喜若狂,「喜逾獲寶」。面對字跡漫漶、語句殘缺的殘本,王汝謙抱著對高先生醫術的敬仰和對醫學傳承的責任感,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整理、補充和校訂。他「不辭譾陋,繹其上下文義,妄為補苴」,並在眉批旁註中與門人共同探討醫理,力求闡明奧竅。這部重新編輯並加入王汝謙補註的著作,不僅是高鼓峰先生醫學思想的延續,也融入了王汝謙本人的理解與闡發,使之以《醫宗己任編》之名得以流傳後世。這段經歷不僅說明了本書的價值,也彰顯了古代醫家薪火相傳、搶救醫學遺產的精神。
《醫宗己任編》全書共分為八卷(根據王序,雖然書籍介紹說上下兩卷,但王序明確提到「書凡八卷」,實際流傳版本可能結構有所調整,但核心內容應是基於高鼓峰的原著和王汝謙的整理),內容涵蓋了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書籍介紹提到本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主要講述基礎理論,下卷主要講述臨床各科,這是一種常見的分類方式,也符合傳統醫學著作的體例。書中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體現了當時中醫學的知識廣度與深度。
上卷的基礎理論部分,詳細闡述了中醫學的根基,包括:
- 陰陽五行: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中醫理論的基礎。書中會闡述陰陽的對立統一、互根互用、消長轉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乘相侮關係。這些理論被用來解釋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正如書籍介紹所言,這套學說認為宇宙萬物(包括人體)都是由陰陽五行構成並維持著平衡。
- 臟腑經絡: 這是中醫認識人體結構與功能的理論體系。書中會詳細介紹五臟(心、肝、脾、肺、腎)和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以及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及其與臟腑的聯繫。這一部分是理解人體氣血運行和疾病傳變的關鍵。
- 生理病理: 這部分內容是將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基礎理論應用於解釋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和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書中會探討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與代謝,以及外邪侵襲、情志失調、飲食勞倦等因素如何導致臟腑經絡功能失調,進而引發疾病。這部分是診斷和辨證論治的依據。
下卷的臨床各科部分,則展現了中醫學在實際醫療中的應用,涵蓋了廣泛的疾病領域:
- 內科: 作為中醫臨床最重要的一科,內科涵蓋了各種由內傷或外感引起的臟腑疾病。書中會論述常見的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點以及相應的治療方藥。
- 外科: 中醫外科不僅包括創傷、骨折、脫臼等外傷,也涉及瘡瘍、腫瘤等體表疾病的診治。書中會介紹外科疾病的辨證方法和外治法、內治法等治療手段。
- 婦科: 婦科專門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如月經、帶下、妊娠、產後等問題及相關疾病。書中會根據女性生理特點,闡述常見婦科疾病的病因、診斷和治療方法。
- 兒科: 兒科則針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生理病理特點,研究兒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兒童臟腑嬌嫩、生長發育迅速,其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兒科在中醫學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獨立學科。
除了上述基礎和臨床內容的全面覆蓋,《醫宗己任編》的獨特價值還體現在其對診斷學的深入探討以及編者與注者的觀點交流與補充。從提供的「診法」、「脈義」、「舉」、「按」、「尋」等節選內容可見一斑。
在「診法」一節中,書中強調了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重要性,並批判了當時一些病人不願配合、隱瞞病情的情況,認為這既困擾醫者,也延誤自身治療。更重要的是,書中深入分析了疾病的內外原因:內因主要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失調傷及臟腑;外因則指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對於七情過極導致的「拂鬱」之病,書中描繪了其獨特的脈象:「弦澀凝滯」、「似數非數躁動」、「無焰之火」、「無韻之音」、「往來不圓滑」,並提出了重要的治療原則——「疏之發之」,認為鬱滯不通則化熱為火,必須透發方能自存,因此忌用寒涼。書中還比較了治療鬱證的經典方劑越鞠丸和逍遙散,並引用了東莊先生的論述,從藥物組成上分析兩者的異同,指出越鞠峻烈而逍遙平和,越鞠偏燥而逍遙偏潤,體現了辨證用藥的精微。對於鬱而化火傷及營血形成的「燥症」,書中也列舉了臨床表現(如熱甚而痛、肢體腫脹、煩躁口渴、痙攣等)和脈象(浮數無序),並提供了疏肝益腎、滋陰清熱的治法及方藥思路(如疏肝益腎湯、左歸飲加減),體現了從水生木、肝腎同治的理念。
「脈義」一節則展現了書中對脈學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以及其中蘊含的學術探討。脈診是中醫診斷的核心技術之一,但關於不同臟腑在寸關尺部位的具體定位,歷代醫家存在不同的看法。書中首先引用了《內經‧脈要精微論》關於寸關尺內外對應臟腑的說法,隨後引用了景岳(張介賓)的觀點。景岳對王叔和將小腸大腸配於寸口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大小腸屬下部之腑,應對應於尺部,並根據陰陽屬性將小腸(火)配於右尺陽位,大腸(金)配於左尺陰位,此論「各有見地」。更有價值的是,王汝謙在「謙按」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氣口之脈主要反映太陰肺經和胃氣的狀態(「借胃氣遞傳合經,鼓動之應」),主張脈診不必過於拘泥於固定的臟腑部位對應,而可以採用更為直截了當的方法:浮脈主心肺,沉脈主肝腎,中脈候脾胃,再結合脈的速率(數屬腑遲屬臟)和色診來判斷。這段「謙按」不僅是王汝謙對脈學理論的個人體會,也反映了他對傳統理論的批判性繼承,提供了另一種簡捷實用的臨床思維方式,使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是學術觀點交流的平台。
緊隨「脈義」之後的「舉」、「按」、「尋」三節,則細緻地描述了脈診中的基本觸診手法。 「舉」是指輕輕觸摸脈搏,主要觀察浮脈,用以判斷疾病的表裡虛實,如浮脈有力多為風邪或表實,無力則提示陽分虛。 「按」是指用力按壓至骨,主要觀察沉脈,用以判斷陰分的虛實和氣血的滯留,如按之無力為元氣虛損,有力可能提示疼痛或氣滯,深入按觸到骨邊的沉脈可能與積聚有關。 「尋」則指不輕不重、中等力度的觸診,是探查脈搏深層奧秘的關鍵。正如書中所言,「個里機關理最深,虛實死生從此得」,強調了中取在全面把握脈象、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後中的重要性。這三種手法是脈診的基礎,書中以簡潔明快的韻語形式呈現,便於讀者記憶和掌握。
《醫宗己任編》之所以被稱為重要的古代醫籍,其價值多方面體現:
首先,它是對前代醫家(尤其是高鼓峰先生)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搶救與傳承。王汝謙的努力使得一套原本瀕臨失傳的優秀醫學體系得以重現人間,這本身就是對醫學文化的一大貢獻。
其次,本書內容體例嚴謹,涵蓋全面,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框架。它不僅解釋了「是什麼」(生理病理),也解釋了「為什麼」(病因病機),更提供了「怎麼辦」(診法治則方藥)。
再次,書中融入了編者和注者的個人心得、臨床體會以及對前人理論的闡發甚至批判。例如王汝謙對脈學部位的「謙按」,就體現了一種務實求精的學術態度,不拘泥於定論,敢於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帶有注釋和討論的體例,使得讀者能夠看到不同醫家之間的思想碰撞,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醫理。
最後,王汝謙在序言中明確表達了「繼文正以天下為己任之心,而使後世業醫者,皆同此心」的願望,賦予了這本書深厚的醫德和人文關懷色彩。這本書不僅傳授醫術,更傳遞了一種醫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鼓勵後世醫者以救濟蒼生為己任。書中提及附錄了《東莊醫案》和《西塘感症》等驗案,這些案例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寶貴資料,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書中所述的醫理與方藥。
總而言之,《醫宗己任編》是一部集大成的清代中醫著作。它繼承了高鼓峰先生的醫學精髓,並由王汝謙精心整理、補充與闡發。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特別是在診法和脈學方面有深入的論述和獨到的見解。書中不僅提供了系統的醫學知識,更通過王汝謙的補註和序言,展現了古代醫家對醫學傳承的艱辛努力,對學術創新的探索精神,以及將醫道視為關懷天下蒼生之「己任」的崇高情懷。這使得《醫宗己任編》不僅是研究清代中醫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也是一部充滿生命力、能啟發後世醫者深思與實踐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