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感症兼病

本是感症。而兼有他病。丹溪先生所謂雜合病也。其治之即當稍變感症成法矣。用載之篇末。以成一家之言。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中的疾病概念。它指出,有些疾病是由主要的症狀(感症)和另外的病症(他病)共同產生的,這種情況被丹溪先生稱為混合病。對於這樣的病例,治療的方法應該稍微改變傳統對感症的處理方式。

在文本的結尾,作者表示會將這些觀點收錄在文章的末尾,以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

2. 挾食

如挾飲食。噯氣酸臭飽脹者。初起平胃散大棗主之。見風症者。配發散藥一二味。如升柴薄荷葉。太陽症見者。加羌防。恐太燥。去蒼朮。見熱症者。配酒芩連。口乾者。合白虎。作嘔者。加厚朴。如經發表多。而壅熱通紅。氣粗。脈牢實。神思昏沉。胸前按之微痛者。視其微甚。用逍遙散。加熟地四五錢至一二兩。或本方合小柴胡。

白話文:

如果吃飯後有噯氣、酸臭、飽脹的感覺,剛開始時可以用平胃散加些大棗來治療。如果出現風症,可以配上發散藥物一到兩味,例如升麻、柴胡、薄荷葉。如果是太陽症,可以加羌活和防風,但擔心太燥,就去除蒼朮。如果出現熱症,可以配上酒、芩、連。口乾的,可以配合白虎湯。作嘔的,可以加厚朴。如果已經經過發表治療很多,但還是有壅熱、通紅、氣粗、脈牢實、神思昏沉、胸前按壓微痛的情況,可以根據症狀的輕重程度,用逍遙散加熟地四五錢到一兩,或者用逍遙散配合小柴胡。

平胃散

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各等分)

二陳湯

半夏(制),茯苓,陳皮,甘草(各等分)

加生薑大棗。

白話文:

平胃散用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等量,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製,厚朴用薑汁炒製。二陳湯用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等量,半夏需經過炮製,並加入生薑和大棗。

3. 挾痰

如見鼻塞頭痛發熱。或中脘痞滿。嘔逆噁心。或痰飲凝積者。參蘇飲主之。

參蘇飲

前胡(佐),葛根(臣),半夏(制臣),茯苓(臣),陳皮(臣),甘草(佐),枳殼(麩皮炒佐)

桔梗(佐),蘇葉(君),人參(君),木香(使),生薑(引),大棗(引)

人參木香二味。進退用之。見陽明症者。合白虎。

白話文:

如果遇到鼻子不通、頭疼發燒,或者胃脘部脹滿、嘔吐反胃、噁心,或是痰飲停積的情況,就可以使用參蘇飲來治療。

4. 內傷

有一種內傷元氣不足之病。其人必元氣素弱。或作勞辛苦。或因飢餒受虧。或因色欲過度。外症身熱。自汗體倦。手足心熱。忽時作寒。口不知味。出言懶怯。脈虛大無力者。補中益氣湯主之。有一種大虛致感。先以歸脾飲補之。待虛回後清邪。

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廣皮,甘草,升麻,柴胡

白話文:

有一種內傷元氣不足的病,這種人一定原本元氣就虛弱,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辛苦,或是因為飢餓受損,或是因為過度縱慾。外在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自發出汗,體力疲倦,手腳心發熱,偶爾感到寒冷,嘴巴沒有味覺,說話懶散膽怯,脈象虛弱無力。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還有一種因身體虛弱而導致的疾病,先用歸脾湯補虛,等到虛弱狀況恢復之後再清除病邪。

加生薑大棗。

此方俱用輕劑。分量極少。總看病之微甚。為藥之多寡可也。六要黃耆一錢。人參病甚者一錢。炙草五分或七分。歸術各七分。陳皮五分。升柴二味酒炒。各三分。多汗蜜拌炒。

(此方如氣血大虛者。參耆朮歸草可加至數錢之多。不可拘泥。)

見頭痛項強太陽症者。配羌防。挾飲食者。配樸半。往來寒熱者。配黃芩。熱甚者。合白虎。病久虛而邪不得汗解者。配益母草紅花酒芩連。舌胎乾燥黃焦。熱甚挾虛。而津液不得上行者。本方合白虎。

白話文:

加生薑和大棗。這個藥方都用輕劑,分量很少,主要看病情的輕重,決定藥量的多少。黃芪一錢,人參病情嚴重者一錢,炙草五分或七分,歸術各七分,陳皮五分,升柴二味酒炒,各三分,多汗的蜜拌炒。如果氣血大虛,參、芪、朮、歸草可以加到幾錢之多,不要拘泥。如果出現頭痛、項強、太陽症,配羌防;挾飲食者,配樸半;往來寒熱者,配黃芩;熱甚者,合白虎;病久虛而邪不得汗解者,配益母草、紅花酒、芩連;舌胎乾燥黃焦,熱甚挾虛,而津液不得上行者,本方合白虎。

歸脾飲

人參(君),黃耆(臣蜜炙),茯神(臣),白朮(臣),甘草(臣),棗仁(炒研臣),當歸(君),遠志(佐),龍眼肉(使),煨姜(引),大棗(引)

挾火者。配黑山梔牡丹皮。甚者配酒黃連。名加味歸脾飲。

白話文:

歸脾飲是由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甘草、棗仁、當歸、遠志、龍眼肉、煨姜和大棗組成,其中人參和當歸為主要藥材,黃耆、茯苓、白朮、甘草、棗仁則為輔助藥材,遠志和龍眼肉為引導藥材,煨姜和大棗則為引經藥材。若患者有心火偏盛的情況,可加入黑山梔和牡丹皮;若病情較重,可加入酒黃連,稱為加味歸脾飲。

5. 中暑

有一種中暑症。自汗背寒面赤。面部必通紅紫脹。眼白必黃。或兼頭痛氣粗。發躁狂亂。審知陽明的確。用白虎湯。

(倘脈不洪大。無消渴。恐白虎湯難投。如脈洪消渴悉見。當有背寒目黃。亦宜桂枝白虎。或加蒼朮可也。否則不如東垣清暑益氣為穩。

白話文:

中暑症狀及治療

有一種中暑症狀,患者會自汗(出汗)、背部發涼、臉色發紅,臉部一定會紅腫發紫,眼白一定會發黃,有的還會伴隨頭痛、呼吸急促、躁動不安、精神恍惚等症狀。根據這些症狀,可以確診為陽明經受暑熱所致。這時應該服用白虎湯治療。

如果患者脈搏不洪大,也沒有口渴症狀,那麼白虎湯可能不適合服用。如果患者脈搏洪大,口渴明顯,並且出現背部發涼、眼白發黃的症狀,就可以用桂枝白虎湯治療,也可以加蒼朮。如果患者不符合以上條件,則建議服用東垣清暑益氣湯,比較安全。

6. 濕溫

有一種頭痛妄言。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名曰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治在太陰。不可發汗。白虎加蒼朮湯主之。保命云。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蒼朮石膏湯主之。(即白虎加蒼朮湯。或先用人參白虎數劑。濕溫一症。極不易治。清之則邪益陷。燥之則津即槁。補之助桀為虐。必糾纏生變耳。

近代溫病條辨之三仁湯。法極精妙。蓋專究三焦立法。較白虎蒼朮六經法。更勝一籌矣。)

白話文:

有一種頭痛、胡言亂語的病症,伴隨著雙腿冰冷、胸腹脹滿、多汗的症狀。這種病患通常是因受潮濕侵襲,而後又中暑所導致,叫做濕溫。其脈象是陽氣虛弱而濡滑,陰氣微弱而緊澀。

治療濕溫應該著重於太陰經,不可發汗。白虎加蒼朮湯最適合治療這種病症,能保命。

立夏之後,直到立秋處暑期間,如果患上傷寒,身體會感到微微發涼,容易自汗,四肢沉重,這就是濕溫。蒼朮石膏湯最適合治療此病症。這其實就是白虎加蒼朮湯,也可以先用人參白虎湯服用幾劑。

濕溫是一種非常難治的疾病,清熱會讓邪氣更深,燥熱會讓津液枯竭,補益反而會助長邪氣,最終導致病情反复變化。

近代的溫病條辨中,三仁湯的治療方法極其精妙,它專注於三焦的治療,比白虎加蒼朮湯的六經治療方法更胜一籌。

蒼朮石膏湯

蒼朮(佐),石膏(君),知母(臣),甘草(使)

白話文:

【蒼朮石膏湯】

  • 蒼朮(輔助藥物),
  • 石膏(主藥),
  • 知母(副君藥),
  • 甘草(調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