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三 (12)
卷三 (12)
1. 吞酸
吞酸之病形何如?曰:凡為吞酸,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間主熱,東垣主寒。畢竟東垣是言其因,河間言其化也。蓋寒則陽氣不舒,氣不舒,則鬱而為熱,熱則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盡是木氣鬱甚,熏蒸濕土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飲食太過,胃脘填塞,脾氣不運而酸者。
是拂鬱之極,濕熱蒸變,如酒缸太甚則酸也。然總是木氣所致,若非木氣,即寒即熱即飽即拂鬱亦不酸。以酸為木氣也。曰:胃與肝膽,其分野若何,而能令種種作酸也?曰:少陽與陽明經,相併而行,肝並於胃,故胃熱,則少陽相火,與厥陰之火,皆外相引而熏蒸。至於七情之鬱,
輕者木氣太盛,干犯土位,重者腎水枯涸,腎水奔逆,載水上浮,荊棘橫施,濕土渾濁,不由於寒,不由於熱,而吞吐皆酸。此又河間東垣因熱因寒之說所不及也。又有一種飲食入胃,即成酸味,此必傷寒久瘧,胃陰未復,水穀入胃,增其濕熱而酸者,當以淡味滋養真陽,而後可治也。
(東莊云:吞酸一症,東垣作寒論,河間丹溪作熱論,世人因有標本之說分屬之。但治酸常得芩連症,薑桂者甚少。豈東垣之法可廢與?緣治初見必用溫散,久之寒化為熱,未有不從熱治也。予特未遇初病者耳。)
白話文:
所謂的「吞酸」這種病,它的病症表現是怎麼樣的呢?一般來說,只要是出現吞酸的情況,都屬於肝木的問題。肝木的曲直特性會產生酸味。河間學派認為是熱引起的,而東垣學派則認為是寒引起的。但東垣學派實際上是在說明導致吞酸的原因,而河間學派則是在說明吞酸的變化結果。因為寒氣會導致陽氣無法舒展,陽氣不舒展,就會鬱積而產生熱,熱就會導致酸。然而,也有不是因為寒而產生酸的情況,那都是因為肝木之氣鬱積太過,熏蒸濕土而造成的,有時會吞酸,有時會吐酸。另外,還有因為飲食過量,胃部被塞滿,導致脾氣無法運化,進而產生酸的情況。
這都是因為鬱悶到極點,濕熱蒸發變化所導致的,就像酒缸裝得太滿就會變酸一樣。但總之,這些都是肝木之氣所造成的。如果不是肝木之氣的問題,那麼無論是寒、是熱、是吃太飽、還是太過鬱悶,都不會產生酸。因為酸味是屬於肝木之氣的。有人問:胃與肝膽,它們的界線在哪裡?為什麼它們可以導致各種不同的酸味產生呢?答:少陽經和陽明經是並行走的,肝臟也連著胃,所以當胃熱的時候,少陽的相火和厥陰的火,都會互相牽引而產生熏蒸。至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鬱結,
輕微的情況會導致肝木之氣過盛,進而侵犯脾土的位置;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腎水枯竭,腎水往上奔逆,載著水往上浮,產生如同荊棘般阻礙,使得濕土變得混濁,這樣的情況,不是因為寒,也不是因為熱,吞酸或吐酸都是酸味,這種情況是河間和東垣學派所說的因熱因寒的理論所無法解釋的。還有一種情況是,飲食剛進入胃中,就立刻產生酸味,這必定是因為曾經受到過傷寒或久病瘧疾,導致胃陰還沒恢復,食物進入胃中,加重了濕熱,才產生酸味。應該要用清淡的食物來滋養真陽,然後才能治好。
(東莊說:吞酸這種病症,東垣學派把它歸類為寒證,河間和丹溪學派則把它歸類為熱證。世人因此有了標本之說,將其歸屬到不同的證型。但治療酸證時,常常會使用黃芩和黃連等藥物,而使用乾薑和桂枝的卻很少。難道東垣學派的方法可以廢棄嗎?因為治療剛發病的吞酸時,通常會使用溫散的方法,但久而久之,寒會轉化為熱,沒有不從熱來治療的。我只是沒有遇到剛發病的病人而已。)
2. 眩暈
眩暈之病形何如?曰:眩暈之病,悉屬肝膽兩經風火。風火屬陽陽主動,故目眩轉而頭暈也。譬如火焰得風,則旋轉不已。緣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經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目系,上屬於腦,後出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目系以入於腦。人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而轉矣。所謂邪者,總風寒濕熱內外之諸邪也。然則何為而屬於肝膽?蓋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注於目,是必循筋脈而才能上注。
肝主筋,肝有風火,則筋病,而上注者,壅而不行。所謂目系者,因風火而燥,燥則收引而急,急則目眩。此一說也。又膽經之脈,從童子髎穴,終足厥陰,故膽經風火,亦致掉眩也。故經曰:諸風掉眩,悉屬於木也。又有太陽之氣,標在於巔,又絡於腦,又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
故寒水之氣太過,凌逼真火,亦眩僕也。又有心下有支飲,其人冒眩,是格心火不行,而上衝頭目也。又有風寒相搏,食谷即眩,是內受濕飲之郁,而不足之微陽,與所郁之熱,並而上衝於頭目為眩也。睛明穴,屬陽明。(謙按:睛明穴屬太陽,此言屬陽明,故注以俟考。)又陽明支者,
入目內眥,故眩也。又有腎陰不足,三陽之焰,震耀於當前。(陰虛之人,常若眩暈,目中忽見火如星炮,胸膈必有痰,發暈時眼不可開,開則所見之物,非倒即斜。)中土虛衰下,逆之光,上薄於顛頂。(土虛之發,其眩僕也不能起,必噁心嘔吐,而五心煩熱。)此則似乎不關於肝膽兩經。
不知其始也,各有所因,其終也,不能不由其所從歷之途,而見端於極也,則仍謂之悉屬於木可也。(此與吞酸兩症,四明分晰詳盡,而俱不立方治,須參丹溪損庵立齋景岳諸法治之。)
白話文:
眩暈這種病症的樣子是怎麼樣的呢? 說到眩暈,這病全部都屬於肝和膽這兩條經脈的風火所引起。風火都屬陽性,陽主動,所以會眼睛昏花、轉動,頭也暈。就像火焰遇到風,就會不停地旋轉。因為手少陽經的分支,從耳朵後面出來到眼睛外側,與足少陽經交會;而足少陽經的分支,從腳背上,進入大腳趾的指甲,再從腳上的毛髮出來,與足厥陰經交會。
《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會往上注入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它們包覆著筋骨血氣的精華和脈搏,共同形成眼睛的脈絡,向上連接到大腦,再從後腦出來到脖子。所以,當邪氣侵入脖子,又剛好遇到身體虛弱的時候,邪氣就會深入,順著眼睛的脈絡進入大腦。邪氣進入大腦,大腦就會轉動;大腦轉動,就會牽引眼睛的脈絡,使它變得緊張。眼睛的脈絡緊張,眼睛就會昏花、轉動。這裡說的邪氣,指的是風寒濕熱等內外各種邪氣。
那麼,為什麼說眩暈屬於肝膽呢? 因為五臟六腑的精氣要向上注入眼睛,必定要通過筋脈才能到達。肝主導筋,如果肝有風火,就會使筋絡生病,導致精氣運行不暢,無法順利向上。所謂的眼睛脈絡,因為風火而變得乾燥,乾燥就會收縮、變得緊張,緊張就會導致眼睛昏花。這是其中一種說法。另外,膽經的脈絡,從瞳子髎穴開始,到足厥陰經結束,所以膽經的風火也會導致眩暈。所以《黃帝內經》說,各種因風引起的眩暈,都屬於木(肝膽)所管轄。
還有,太陽經的氣,在頭頂處有表現,也與大腦相連。膀胱經的穴位,從眼睛內側的睛明穴出來,經過腳外側到達陰部。所以,寒水之氣太過,就會壓制真火,也可能導致眩暈和昏倒。還有,心下有支飲(停留在心下的痰水),也會讓人感到眩暈,這是因為心火無法正常運行,反而向上衝到頭部和眼睛。還有,風寒互相侵襲,吃飯後就感到眩暈,這是因為體內有濕飲的淤積,導致微弱的陽氣和淤積的熱一同向上衝到頭部和眼睛,引起眩暈。
睛明穴,屬於陽明經(作者註:睛明穴屬太陽經,此處說屬陽明,待考證)。另外,陽明經的分支,進入眼睛內側,所以也會引起眩暈。還有,腎陰不足時,三陽的火氣會過於旺盛,在眼前閃耀(陰虛的人,常常會感覺眩暈,眼睛裡會忽然看到火光,就像星星或爆竹一樣。胸膈必定有痰,發暈時眼睛無法睜開,睜開則看到的東西,不是倒著就是斜著)。中焦脾胃虛弱,氣血逆反向上,衝到頭頂(脾胃虛弱引起的眩暈,人會昏倒而不能站立,必定會噁心嘔吐,並且感到手心、腳心發熱)。這些情況看起來似乎與肝膽兩經無關,但其實都有各自的原因。
最終,它們都無法脫離所經歷的路徑,而會在終點顯現出來。所以,仍然可以說,所有的眩暈都屬於木(肝膽)所管轄。(這和吞酸兩種病症,四明先生都分析得很詳細,但都沒有開立具體的治療方劑。需要參考丹溪、損庵、立齋、景岳等醫家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