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0)

1. 餘熱咳嗽

有感症汗不透。餘熱在胃。咳嗽不止。養血涼血不效者。每用六味飲必應。蓋熱氣逼傷胃陰也。有挾虛感症。用參耆等氣分藥而愈。愈後漸見乾咳。乃餘邪為胃氣鼓動欲出也。若認作真虛症。再投歸脾生脈等劑。則重斂其火。漸傷陰分。而成弱者有之矣。宜養血涼血。順其勢而導之。

不可泥為補劑得力之後。寒涼傷中。畏而勿用也。有陽明症。宜汗不得汗。漸見咳嗽吐痰者。此時取汗。益不可得。只投清潤之劑。如二冬二母天花粉地骨皮之類。寒熱未止者。小柴胡為主。加入上藥。久久痰清咳止。經絡熱邪。即從此解。雖終不得汗。亦有漸愈之理。

2. 遺毒發頤

凡傷寒汗出不徹。邪熱結耳後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腫硬者。名曰發頤。此為遺熱成毒之所致也。宜速消散則可。若緩則成膿。又為害也。(竟有失於汗下。中宮伏熱鬱極。發為胃癰者。須細審之。若漫不加意。懵然執傷寒之成法以治。鮮有不潰敗者。)感症有三四日後即發癰者。

有一起便發者。治皆不外陽明一經。(初起亦有兼少陽者)有一種感症。被俗師混加汗下。以致誅伐太過。氣血大傷。究竟所感之邪。鬱而不泄。發為癰腫。此時急為補正大劑。參耆歸術加熟地兩許以救之。庶可起發收功。若用連翹皂刺芩連等。去生便遠。有肝腎大虛。發於至陰之處。

道路遙遠。必煎劑送大填大補丸子方效。否則遷延時日。拖成弱症。終不救也。有一種火實之人。所感又重。非大劑辛涼。及重用石膏不可。(甚者須加大黃)而醫者過於小心。始則略為解散。至三四日後。便用養陰之法。以致邪毒鬱伏。發為癰腫。當急以清解透發之藥消之。

若作騎牆之見。兼用固本等。則熱邪為潤藥黏滯。不得透達。必成大害矣。慎之慎之。(固本等所以養胃。今服養陰藥既多。則胃中津液原不竭也。且遺毒既自經絡而達肌表。自當因勢利導之。)遺毒發頤。用槐花四五兩。微炒黃。乘熱入酒二鍾。煎十餘沸。去滓熱服。未成者。

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胃弱者忌。又法。用生忍冬藤(即金銀花藤)四五兩。生甘草節一兩。

先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煎十餘滾,去渣飲之。渣敷患處。

連翹敗毒散

治發頤初腫。服此消之。

連翹(君),羌活(臣),獨活(佐),荊芥(佐),防風(佐),升麻(使),柴胡(臣),甘草(佐),桔梗(佐),川芎(佐),歸尾(佐),蘇木(使),紅花(使),天花粉(臣),牛蒡子(君)

上水酒各半煎。徐徐溫服。(如未消加蛤粉炒穿山甲一錢。腫至面者。加香白芷一錢漏蘆五分。大便燥實者。加酒浸大黃一錢五分。壯者倍之。凡內有熱。或寒熱交作者。倍用柴胡。加酒洗黃芩酒炒黃連各一錢。)

內托消毒散

治發頤有膿不可消。已破未破服之。

人參(君),黃耆(君),當歸(臣),川芎(佐),防風(佐),白芷(臣),升麻(使),柴胡(佐),甘草(佐),桔梗(佐),連翹(佐),金銀花(佐)

上水酒各半煎。徐徐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