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膈症

飲食復舊。蓋以左歸飲中有甘草。則直走陽明。以和其中。且當歸生地合用。則能清胃火以生其陰。胃陰上濟。則賁門寬展。故飲食能進。胃陰下達。則幽門闌門皆滋潤。故二便如常。去茯苓者。恐其分流入坎。不若端顧陽明之速效耳。)或血燥大腸枯乾。有黑屎積疊胃底。

則當以熟地五錢。當歸白芍桃仁麻仁各三錢。微微潤之。如其形體如常。氣血充足。即以前方內加大黃一二錢。以助血藥。(東莊云。損庵嘗言大黃治膈之妙。實出至理。但不可施於久病與羸敗者耳。如用。竟合四物湯或麻仁潤腸丸佳。)大腸一潤利。而胃自開矣。(慣用大黃者。

第見其用以敗胃耳。而不慣用大黃者。偏能用以開胃。豈非奇絕。)一開之後。大劑六味左歸等類。不數飲之。方有濟也。脈必至數均調。其形體則微大而弦。有一種大便甚利且溏。(與膈症分別處。只在此。)每食必吐。是名翻胃。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八味丸主之。

此驗症全在大便。如一干結。便非無火。一味滋潤如前法。(東莊云。此症則王太僕之論為的。壯水之主益火之原二法。隨症並用。趙氏分噎膈為無水。反胃為無火。非也。噎膈但不能食耳。反胃必吐。即出久出。以遲速分也。)

白話文:

飲食恢復正常,這是因為左歸飲中有甘草,能直接作用於陽明經,調和脾胃。加上當歸和生地一起使用,能清除胃火,滋養胃陰。胃陰向上滋養,賁門就會舒展開,所以能正常進食。胃陰向下輸布,幽門和闌門都會得到滋潤,所以大小便也恢復正常。去除茯苓,是怕它把藥力引向腎臟,不如直接照顧陽明經見效快。

或者,因為血燥導致大腸乾枯,有黑便積在胃底,這時就應該用熟地五錢、當歸、白芍、桃仁、麻仁各三錢,稍微潤澤一下。如果身體狀況正常,氣血充足,就可以在之前的方子裡加入一兩錢大黃,來幫助血藥發揮作用。(東莊說,損庵曾經說過大黃治療膈症的效果很好,確實是至理名言,但不能用在久病和身體虛弱的人身上。如果用,最好配合四物湯或麻仁潤腸丸。)大腸一潤滑通暢,胃自然就通暢了。(習慣用大黃的人,常常看到它用來損傷脾胃;而不習慣用大黃的人,反而能用它來打開胃口,難道不是很奇特嗎?)一旦胃氣打開,大量使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藥方,多服用幾次,才能有效。脈象一定會變得均勻協調,身體會稍微變得壯實而帶有弦脈。

還有一種情況,大便非常通暢而且稀溏(與膈症不同之處就在這裡)。每次吃飯一定會吐出來,這叫翻胃。王太僕說,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是因為沒有火。可以用八味丸來治療。

這個病症的診斷重點全在大便。如果大便乾燥結塊,就不是沒有火,應該用滋潤的方法,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東莊說,這種情況王太僕的觀點是對的。滋養腎水和補益命火這兩種方法,應該根據病情一起使用。趙氏把噎膈分為沒有水,反胃分為沒有火,是不對的。噎膈只是不能進食,而反胃一定會吐出來,只是吐出的時間有快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