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七 (8)
卷七 (8)
1. 胃傷
有一種遇粗工攻伐過當。胃陰大傷者。濃煎六味飲與之。虛熱者。合生脈散。中氣虛者。六君理中建中補中益氣選用。
白話文:
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過度粗暴的勞動或治療,導致胃的陰液嚴重損傷。這種情況,要用濃煎的六味飲給他服用。如果還有虛熱的症狀,可以搭配生脈散一起使用。如果中氣虛弱,可以選擇使用六君子湯、理中湯、小建中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劑來調理。
2. 不能食
有一種不便而不食者。粗工必主便則邪去而膈清。才能思食。我獨曰不然。必須養胃以助正。助正以去邪。如養未到。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身體不舒服而不吃飯。一般來說,粗重勞力工作的人,如果能順利排便,體內的邪氣就會被排出,腸胃也會變得清爽,這樣才能產生食慾。但我認為不該這樣。必須先調理好腸胃,幫助身體的正氣恢復,才能藉由正氣來驅逐邪氣。如果調理腸胃的功效還沒達到,邪氣就無法馬上被清除,這時不吃飯也是無妨的。
3. 不便
有不能便而能食者。推陳致新。倉廩盈溢。自能通利。不便無憂。
白話文:
有排不出大便卻還能吃得下飯的人,這是因為身體正在代謝更新,將舊的排出,新的吸收,體內營養充足,自然就能順暢排便,所以排不出大便也不用太過擔心。
4. 癍疹
心煩不安。身痛如束。或足冷耳聾。或咳或嘔。乃是發癍之候。升麻葛根湯。(脈弱者可加人參。食少大便不實者。倍用白朮。)血熱者。犀角地黃湯。俱可入酒芩連桔梗連翹元參薄荷葉天花粉之類。熱甚者。(口乾舌燥。黃胎。)合白虎湯。以癍盡為度。脈伏心煩。謂之欲癍。
煩止神靜。肌膚中無隱隱之狀。始為癍盡。癍已出而口乾脈洪者。竹葉石膏湯化之。或配涼藥一二味。生地丹皮之屬。洪而無力。兼體虛煩渴。本方加人參麥冬知母。令汗出自愈。嘔者。大半夏湯加減。脈洪數有力。心下硬痛。口乾而胎色漸黃黑色。乃燥矢為患也。大承氣湯或大柴胡湯。
看微甚而下之。更衣舌潤為愈。如未可下。有潮熱煩渴者。且與小柴胡去半夏。合解毒。加栝蔞根主之。或加大青亦佳。(大青味苦。大寒之物也。解心胸熱毒。治傷寒發赤癍煩痛。)有內傷元氣不足之症。誤作外感。虛火遊行於外。亦發癍。第脈虛大。倦怠。懶於言動。自汗。
為異耳。(因氣血虛。亦身痛心煩作熱。若作有餘治。立危。速進補中益氣。熟睡熱止為愈。)內傷發癍者。胃氣極虛。一身之火。遊行於外。宜補以降之。大建中湯。內有伏陰。或誤服涼藥。逼其虛陽浮散於外。而為陰癍。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手足逆冷。過乎肘膝者。
先用炮姜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症治。
大半夏湯
治諸嘔要藥。
赤茯苓(臣),半夏(制君),陳皮(佐),生薑(使)
大建中湯
黃耆(君),人參(臣),當歸(臣),白芍(佐),桂心(使),黑附子(制使),甘草(佐),半夏(佐),生薑(引),大棗(引)
白話文:
心裡煩躁不安,身體疼痛像是被捆綁一樣,有時會腳冰冷、耳朵聽不清楚,或者咳嗽、嘔吐,這些都是要發出疹子的徵兆。可以用升麻葛根湯來治療。(如果脈象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食慾不佳、大便稀軟,可以加倍使用白朮。)如果因為血熱引起的疹子,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以上兩種藥方,都可以加入酒黃芩、黃連、桔梗、連翹、玄參、薄荷葉、天花粉之類的藥材。如果熱象很嚴重(出現口乾舌燥、舌苔發黃的症狀),可以合併使用白虎湯。疹子完全發出來為止。如果脈象沉伏、心煩意亂,表示疹子將要發出來。
當煩躁停止、精神平靜,皮膚上沒有隱隱的疹子,才算是疹子完全發出。如果疹子已經發出,卻出現口乾、脈搏洪大的情況,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或者搭配一兩味清涼的藥物,例如生地、丹皮之類的藥材。如果脈搏洪大卻無力,同時身體虛弱、煩躁口渴,可以在竹葉石膏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麥冬、知母,讓身體微微出汗,病就會好轉。如果出現嘔吐,可以用大半夏湯加減來治療。如果脈象洪大有力,心下部位有硬痛感,口乾而且舌苔顏色逐漸轉為黃黑色,這表示是腸道乾燥有大便阻塞的狀況,應該用大承氣湯或大柴胡湯來治療。
要看病情是輕微還是嚴重來決定是否用瀉藥。如果排便後舌頭變得濕潤,病就好了。如果還不能用瀉藥,而且出現潮熱、煩躁口渴的情況,可以先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再配合解毒的藥物,並加上瓜蔞根來治療,或者加上大青也可以。(大青味道苦,屬性大寒,可以解除心胸熱毒,治療因傷寒引起的發紅疹子、煩躁疼痛。)如果屬於內傷、元氣不足的症狀,卻被誤認為是外感,虛火就會在體表遊走,也可能發疹子。但這種情況的脈象是虛大,而且患者會感到疲倦、懶得說話、容易出汗,這與外感發疹子不同。(因為氣血虛弱,也會出現身體疼痛、心煩發熱的狀況。如果當作實熱來治療,會有危險,要趕快服用補中益氣湯,等到能好好睡覺、發熱停止就表示好轉。)內傷導致的發疹子,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全身的火氣才會跑到體表,應該用補益的方法來降火。可以用大建中湯來治療。有時體內潛藏陰邪,或是誤服寒涼的藥物,會逼迫虛陽浮散到體外,也會發出疹子,這稱為陰疹。這種情況的脈象雖然洪大,按下去卻無力,或者出現手腳冰冷、而且冰冷超過肘膝的情況。
應該先用炮薑理中湯來恢復陽氣,之後再根據症狀來治療。
大半夏湯:是治療各種嘔吐的重要藥方。 主要成分:赤茯苓(輔助藥),半夏(炮製過的,主要藥),陳皮(輔助藥),生薑(引導藥)。
大建中湯: 主要成分:黃耆(主要藥),人參(輔助藥),當歸(輔助藥),白芍(輔助藥),桂心(引導藥),黑附子(炮製過的,引導藥),甘草(輔助藥),半夏(輔助藥),生薑(引導藥),大棗(引導藥)。
5. 發黃
傷寒熱濕傷脾。則身發黃。黃如橘皮而明者。熱多。脈必數。(一身不痛。)解熱為主。黃如熏黃而暗者。濕多。脈必沉緩。(一身盡痛),滲濕為主。初起脈有力。能食不大便。茵陳大黃湯微利之。(或仲景茵陳蒿湯),次用茵陳五苓散。以滲濕解熱。稍久宜固脾胃。本方倍白朮。
氣虛。脈緩弱體倦。加人參。或參朮健脾湯。傷寒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食不減者。用茵陳梔子各三分(二錢五分為一分)升麻秦艽各四錢。共末。水煎服三錢。以知為度。(秦艽退黃極妙。以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無濕熱者。恐傷燥。宜慎之。
)水濕傷脾。脾寒。色見於外。為陰黃。脈沉身冷是。四苓散。(即五苓去桂)加炮姜茵陳。重者加附子。從陰症治。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為陰黃。理中湯加茵陳服之。海藏云。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侮土。一則土氣不足。
水來侵之。(方治如下)發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茵陳湯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主之。(韓氏名茵陳茯苓湯)發黃。煩躁喘嘔不渴。茵陳湯。加陳皮白朮生薑半夏茯苓主之。(韓氏名茵陳陳皮湯)發黃。四支遍身冷者。茵陳附子甘草主之。(韓氏名茵陳附子湯)發黃。
支體逆冷。腰上自汗。茵陳湯加附子甘草乾姜主之。(韓氏名茵陳四逆湯。)發黃。冷汗不止者。茵陳湯加附子乾薑主之。(韓氏名茵陳姜附湯)發黃。服前姜附諸藥未已。脈尚遲者。茵陳湯加吳茱萸附子乾薑木通當歸主之。(韓氏名茵陳茱萸湯。)趙宗顏因下之太過。生黃。
脈沉細遲無力。次第用藥。至茵陳附子湯大效。(次第用藥者。謂先投茵陳茯苓湯。次茵陳陳皮湯。又次茵陳附子也。後趙秀才下早病黃。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至茵陳四逆湯。)有瘀血發黃。脈必微而沉。或沉結。不若瘀熱之脈。浮滑緊數也。又外症必有如狂。腹滿。小便自利等候。
宜於蓄血條求之。
茵陳大黃湯
治傷寒發黃。面目俱黃。小便赤。
茵陳(君),梔子(臣),柴胡(佐),黃柏(佐),膽草(使),大黃(炒使),升麻(使),黃芩(使)
上㕮咀。水煎。早晚食後溫服。
茵陳五苓散
上以茵陳濃煎湯。調五苓散二錢服。日三四次。黃從小便下。以小便清為度。
茵陳蒿湯
茵陳(君),大黃(臣),梔子(佐)
參朮健脾湯
人參(君),白芍(臣),茯苓(佐),陳皮(使),當歸(臣),白朮(君),甘草(佐),大棗(使)
食前服。
白話文:
傷寒導致的熱邪和濕邪傷害脾胃,就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現象。如果黃色像橘子皮一樣明亮,通常是熱邪偏盛,脈象也會比較快(身體可能不會疼痛)。治療重點是清熱。如果黃色像被煙熏過一樣暗沉,通常是濕邪偏盛,脈象會比較慢而沉(身體會感到疼痛)。治療重點是祛濕。
剛開始發黃時,如果脈象有力,食慾正常但大便不順暢,可以使用茵陳大黃湯來稍微通利大便(或者使用張仲景的茵陳蒿湯)。接著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以達到祛濕清熱的目的。過一段時間後,應該加強脾胃的固護,可以在原本的藥方中加倍白朮的用量。
如果病人氣虛,脈象虛弱緩慢、身體疲倦,可以加入人參,或者使用參朮健脾湯來健脾。如果傷寒發汗不徹底,導致體內有殘留的熱邪,使得身體和臉部都發黃,且多屬於熱證,經年累月都無法痊癒,食慾也沒有減退,可以使用茵陳、梔子各三分(古時二錢五分算一分),加上升麻、秦艽各四錢,磨成粉末,用水煎服三錢,直到病症減輕為止。(秦艽退黃的效果非常好,因為它能退陽明經的濕熱邪氣。但如果體內沒有濕熱,使用秦艽可能會過於燥烈,應該謹慎使用。)
如果水濕傷害脾胃,導致脾胃虛寒,黃色表現在外,呈現陰黃的症狀,脈象沉而身體冰冷,可以使用四苓散(就是五苓散去掉桂枝)加上炮薑、茵陳,情況嚴重者可以加入附子,按照陰證的原則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受寒而導致脾胃虛寒,脈象虛弱,氣虛而轉變成陰黃,可以使用理中湯加上茵陳來治療。
名醫海藏認為,傷寒病遇到太陽太陰主導氣運的時候,如果使用攻下藥過度,往往會轉變成陰黃。一種情況是因為寒水過盛,水來侵犯脾土;另一種情況是脾土之氣不足,水來侵犯。(以下是具體方劑的治療方法):
發黃,同時小便不順暢、煩躁口渴,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來治療(韓氏稱之為茵陳茯苓湯)。發黃,同時煩躁、氣喘、嘔吐但不口渴,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陳皮、白朮、生薑、半夏、茯苓來治療(韓氏稱之為茵陳陳皮湯)。發黃,同時四肢冰冷,可以使用茵陳、附子、甘草來治療(韓氏稱之為茵陳附子湯)。發黃,同時四肢冰冷、腰部以上出汗,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附子、甘草、乾薑來治療(韓氏稱之為茵陳四逆湯)。發黃,同時冷汗不止,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附子、乾薑來治療(韓氏稱之為茵陳姜附湯)。發黃,服用先前所說的薑附類藥物後病情沒有好轉,脈象仍然遲緩,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吳茱萸、附子、乾薑、木通、當歸來治療(韓氏稱之為茵陳茱萸湯)。
趙宗顏因為過度使用攻下藥而導致發黃,脈象沉細遲緩無力,他依次使用上述藥方,最後使用茵陳附子湯後效果顯著。(所謂依次用藥,是指先使用茵陳茯苓湯,接著使用茵陳陳皮湯,然後使用茵陳附子湯。後來趙秀才因為過早使用攻下藥而導致發黃,寸脈微弱,尺脈虛弱,身體冰冷,依次使用上述藥方直到使用茵陳四逆湯後才好轉。)
如果是有瘀血而導致發黃,脈象必然微弱而沉,或者沉而結滯,不像有瘀熱的脈象那樣浮滑緊數。另外,外在症狀一定會有類似發狂、腹部脹滿、小便順暢等情況。這種情況應該從蓄血的角度來思考。
茵陳大黃湯
治療傷寒引起的發黃,臉色和眼睛都發黃,小便赤紅。
茵陳(為主藥),梔子(為輔藥),柴胡(為佐藥),黃柏(為佐藥),膽草(為使藥),大黃(炒過,為使藥),升麻(為使藥),黃芩(為使藥)。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早晚飯後溫服。
茵陳五苓散
用茵陳濃煎湯,調服五苓散二錢。一天服用三到四次,黃色會從小便排出,直到小便清澈為止。
茵陳蒿湯
茵陳(為主藥),大黃(為輔藥),梔子(為佐藥)。
參朮健脾湯
人參(為主藥),白芍(為輔藥),茯苓(為佐藥),陳皮(為使藥),當歸(為輔藥),白朮(為主藥),甘草(為佐藥),大棗(為使藥)。
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