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鼓症

鼓。即腫滿也。不論五臟六腑。新久虛實。一味補中益氣湯盡之。但有鬱而成者。和中丸妙。(妙在陳皮木瓜兩味。)即種種初起俱可。舍是而別有方法。吾不信也。又有一種寒水侮土者。其腫必先頭面四肢起。然後及於腹中。惟此症可以補中益氣湯。吞金匱加減腎氣丸。(此症單服補中固不效。

單服金匱亦不效。)然當治之於早。不然水勢沖中。士崩岸敗。無濟於事矣。又有中虛而挾燥膨滿者。竟用補中益氣湯送玄明粉三錢。其應如響。)又有一種食鼓者。乃是飲食所傷。初起必先雀目。(俗傳雞盲入肚者。即此症也。)醫家不信。只治眼目。不知乃是鼓之根也。

此時當急用清劑以治之。經曰。開鬼門。潔淨府。去郁除。陳是也。然古法太峻。今定一保中丸。久服自愈。(保中亦未始不峻。久服必傷中氣。用宜斟酌。張盱江云。脹滿悉屬脾虛運化不及。濁氣填塞所致。初起微佐以消化舒郁為先。勢甚而二便澀滯者微利之。弱人或稍久。

一切痢後瘡疽後產後。必參朮耆芍。大補脾氣為主。而佐以消化。厚朴木香黃連之類。然王道無近功。必數十服以漸取效。常見用商陸牽牛等行水法。一瀉即消。然三日後復起而死者。比比皆是。良由病家求。速效。醫家不明理。天人天年。悲哉。歷考古今明醫。無逾於東垣丹溪薛新甫王損庵矣。

豈肯曠日持久。而不知克伐之功速耶。其如中氣何。可與高明言。難與俗人道耳。東莊云。治腫脹任其效否。當以前法為樞機。疏鑿浚川神祐等方。非萬分稟厚。形盛氣實。不可妄用。丹溪補脾保肺清火。實不易之則也。

和中丸

陳皮(一兩),木瓜(一兩去穰),人參(三兩),白朮(三兩),乾薑(一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

金匱加減腎氣丸

治脾腎虛寒。腰重腳腫。濕飲留積。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氣喘痰甚。或已成水症。其效如神。

茯苓(三兩),澤瀉(一兩),山藥(一兩),萸肉(一兩),丹皮(一兩),附子(五錢),肉桂(一兩),牛膝(一兩),車前(一兩),熟地(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上為末。和地黃膏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保中丸

枳實(炒),厚朴(薑汁炒),黃芩(酒洗),半夏(薑汁炒),蒼朮(米泔浸炒),陳皮萊菔子(炒),三稜,蓬朮(等分)

上神麯為丸。

白話文:

鼓脹,就是指肚子腫脹。無論是五臟六腑哪個器官的問題,也不論是新發的還是舊疾,是虛症還是實症,都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但如果是因為氣鬱而造成的,使用和中丸效果很好(其中陳皮和木瓜這兩味藥是關鍵)。各種剛開始發病的鼓脹都可以這樣治療。如果捨棄這些方法而另外尋找其他方法,我是不相信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寒氣侵襲脾胃,這種腫脹通常會先從頭面和四肢開始,然後才蔓延到腹部。這種情況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搭配金匱腎氣丸來治療(單獨使用補中益氣湯或金匱腎氣丸效果都不好)。但必須及早治療,否則寒水之勢過盛,脾胃就會崩潰,到時就無法挽救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胃虛弱又夾帶燥熱,導致腹部脹滿,這種情況可以直接用補中益氣湯搭配玄明粉三錢服用,效果會非常顯著。

另外還有一種「食鼓」,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這種病剛開始的時候,眼睛會出現夜盲症(俗稱「雞盲入肚」,指的就是這個病)。醫生們不相信這種說法,只治療眼睛,卻不知道這是鼓脹的根源。這個時候應該馬上使用清熱的藥物來治療。醫書上說:「打開鬼門,清潔淨府,去除氣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古代的方法太過猛烈,現在我制定一個保中丸,長期服用可以自愈(保中丸的效果也不能算溫和,長期服用會損傷中氣,使用時需要斟酌)。

張盱江說,腹脹滿都是因為脾虛,運化功能不足,導致濁氣阻塞造成的。剛開始時可以稍微用一些幫助消化、疏通氣鬱的藥物。如果情況嚴重到大小便不通暢,可以稍微用一些利尿的藥物。體質虛弱的人或者病程稍長的人,一切痢疾、瘡疽、產後,都要以補益脾氣為主,搭配幫助消化的藥物,例如厚朴、木香、黃連等。但是用藥效果不會很快,需要服用數十劑才能逐漸見效。

常見有人使用商陸、牽牛等瀉水的藥物,雖然一時可以消腫,但三日後腫脹又會復發,甚至因此而死亡的案例也很多。這都是因為病家追求快速見效,而醫生又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導致的。天道和人的壽命都是如此,真是可悲啊。

歷代研究古代醫學的名醫,沒有超過李東垣、朱丹溪、薛己、王損庵這些人的。他們難道會放任病情拖延,而不知道猛烈用藥可以快速見效嗎?但是這樣做會損傷中氣!這些道理可以和高明的人談論,卻難以和普通人說明。

東莊說,治療腫脹,不管是否有效,都應該以前述方法為基礎。疏鑿、浚川、神祐等方子,如果不是體質特別強壯、氣血旺盛的人,不可以隨便使用。丹溪提倡補脾保肺、清火,是不可改變的原則。

和中丸

陳皮(一兩)、木瓜(一兩,去籽)、人參(三兩)、白朮(三兩)、乾薑(一兩)、甘草(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子做成藥丸。飯前用白開水送服三五十丸。

金匱加減腎氣丸

治療脾腎虛寒,腰部沉重,腿腳腫脹,濕氣積聚,小便不暢,或肚子腫脹,四肢浮腫,氣喘痰多,甚至已經發展成水腫。效果非常神奇。

茯苓(三兩)、澤瀉(一兩)、山藥(一兩)、山茱萸(一兩)、牡丹皮(一兩)、附子(五錢)、肉桂(一兩)、牛膝(一兩)、車前子(一兩)、熟地黃(四兩,搗碎後用酒拌勻)。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和搗碎的熟地黃膏、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保中丸

枳實(炒)、厚朴(薑汁炒)、黃芩(酒洗)、半夏(薑汁炒)、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陳皮、萊菔子(炒)、三棱、蓬朮(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麴製成藥丸。

2. 膈症

膈症之病形何如。曰。膈之為病。一陽明盡之矣。丹溪以噎膈反胃之病。謂得之六淫七情。遂有火熱炎上之化。多升少降。津液不布。血液衰耗。胃脘乾枯。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入即吐出。

名之曰膈。(飲食之際。氣忽阻塞。曰噎。心下隔拒。或食到膈間不得下。曰膈。良久復出者翻胃。丹溪合而為一。固為未盡。醫貫竟以噎膈為上脘乾槁不納食。而以嘔吐歸之翻胃。則亦不盡其理。東莊云。噎膈亦有食入而吐者。但不同於翻胃之每食必出。翻胃止吐原物。有食必盡。

噎膈則或食或痰或白沫酸水。或多或少。或初病不吐。而久之屢作。或吐糟粕。非痰非食非血。若醬汁然者。此上脘下脘枯槁。皆噎膈也。)總緣下脘與厥陰少陽相逼。七情用事。肝膽先病。病則鬱而生熱。熱則其氣熏蒸於胃。久之胃中陰血亦干。而漸至糟粕不能受。氣化之推移。

積疊於胃底。於是胃中之氣。上逆而為火。中脘為火所盤踞。竟不思谷矣。其津液不能下行。則小腸下之闌門。亦致枯槁。小腸手太陽也。閉則生火。愈干則愈熱。愈熱則愈干。亦不能司其泌別矣。然後膀胱無所稟受。而小便赤濁。大腸無所稟受。而便若羊矢。(大腸無血故也)成不治之症矣。

(從胃脘上下。溯源窮流。闡發靡遺。膈症主此。思過半矣。)總之胃為氣血之海。人見其不思飲食。便為胃氣之虛。用參耆白朮補之。見其食即嘔吐。便為胃中之寒。以薑桂茱萸暖之。(補之則增其膈。暖之則速其亡。總因不達三陽結三字之精義耳。)殊不知腸胃之為物。

最喜潤澤。試以羊豕之肚觀之。必是滑膩稠黏。如液如脂。如膏如澤。在人胃亦如是。所謂陰也。膈症之人。其腸胃必枯槁乾燥。絕無滑膩稠黏等象。是胃陰亡也。陰亡。地氣絕也。地氣絕。則天氣從何處生乎。故多死。(急救胃陰。亦或有得生者。)膈症與翻胃何以辨之。

膈症飢欲得食(可知非不思食也。實不能食耳。前後思食思谷等數思字。俱改能字為妥。)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帶痰涎而出。若一入胃。無不消化。不復出矣。惟男子年高者有之。故曰少無噎膈翻胃者。飲食倍常。盡入於胃矣。但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或積至一日夜而吐。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出。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男女老少皆有之。(此辨甚明。)治膈症者。或以為胃虛而用溫補。或以為開鬱而用香燥等劑。必至死而後已。(溫補香燥。俱以助火。藥與症反。不死何待。

)不知此乃關門枯槁。腎水不能上達。經曰。腎乃胃之關。關門不利。升降息矣。關門。即氣交之中。天之樞也。故腎旺。則胃陰充足。胃陰充足則思食。當用六味飲加歸芍養之。(予治荊溪潘爾修之膈。用左歸飲去茯苓加生地當歸。兩大劑而便潤食進。又十劑而兩便如常。

白話文:

[膈症]

膈症的病狀是怎麼樣的呢?可以說,膈症的病理主要與陽明經的失調有關。朱丹溪認為,噎膈、反胃這些病,多是因為外感六淫邪氣或內傷七情所引起,導致體內產生火熱,向上升騰而向下運行的力量減少,津液無法正常輸布,血液虧耗,使得胃脘變得乾燥枯槁。如果這種枯槁發生在上方,接近咽喉下方的位置,那麼水飲還可以勉強通過,但是食物就很難嚥下,即使勉強吞入也很少,這就叫做「噎」。如果枯槁發生在下方,靠近胃部,那麼食物雖然可以吞進去,但很難完全進入胃中,進入後就又吐出來,這就叫做「膈」。

(在吃飯的時候,如果突然感到氣機阻塞,就叫做「噎」。如果感覺心下有東西阻擋,或是食物停留在胸膈之間無法下行,就叫做「膈」。如果過了一會兒又吐出來,這叫做「翻胃」。朱丹溪把這三種情況合為一類,認為都是一樣的,其實並不完全準確。《醫貫》這本書認為,噎膈是上脘過於乾燥枯槁,導致無法納食,而將嘔吐歸咎於翻胃,這樣的解釋也不夠全面。張東莊認為,噎膈也有可能出現吃進去又吐出來的情況,但與翻胃的每吃必吐不同,翻胃吐出的是原樣的食物,只要有吃一定會吐。而噎膈吐出的可能是食物、痰液、白色泡沫或酸水,吐出的量時多時少,有時剛開始生病時不會吐,時間久了才會頻繁吐出來,有時甚至吐出像醬汁一樣、非痰非食非血的物質,這都說明上脘和下脘都已經枯槁了,這些都是噎膈的表現。)總而言之,這些病症的發生都與下脘及厥陰、少陽經脈互相逼迫有關。當七情過度作用時,肝膽首先會受到影響,導致氣機鬱結而產生熱,熱氣就會蒸騰到胃部,時間久了胃中的陰血也會枯竭,逐漸導致糟粕等食物無法被胃接受。氣化功能的運行受到了阻礙,食物積聚在胃底。於是胃中的氣向上逆行變成火,中脘被火盤踞,就連吃飯的慾望都沒有了。由於津液無法下行,導致小腸下部的闌門也變得枯槁。小腸是手太陽經所屬,阻塞後就會產生火熱,越是乾燥就越是熱,越熱就越乾燥,也無法正常地分清泌別。這樣一來,膀胱就無法得到津液的滋養,導致小便赤黃渾濁;大腸也無法得到滋養,導致大便像羊糞一樣。(因為大腸缺乏血液的滋潤)這樣就形成了無法治療的疾病。

(從胃脘的上下進行推溯,追尋病源的根本,將病理闡述的淋漓盡致,膈症的治療重點就在這裡,理解了這個道理就成功了一半。)總之,胃是氣血之海。人們看到病人不想吃飯,就認為是胃氣虛弱,於是就用人參、黃耆、白朮等藥物來補氣;看到病人吃東西就嘔吐,就認為是胃中寒冷,於是就用生薑、肉桂、吳茱萸等藥物來溫陽。(盲目地補氣會使膈症更加嚴重,盲目溫陽則會加速病人的死亡,都是因為沒有理解「三陽結」這個關鍵概念的緣故。)殊不知腸胃這種器官,最喜歡潤澤。可以看看豬或羊的肚子,內部一定是光滑、黏稠的,像液體、油脂、膏狀一樣,人的胃也是如此,這些都是陰液的體現。得了膈症的人,他們的腸胃一定是枯槁乾燥的,完全沒有滑膩黏稠的現象,這是胃陰耗竭的表現。陰液耗竭,就像是地氣消失了一樣。地氣消失了,天氣又從哪裡產生呢?所以,得了膈症的人大多會死亡。(如果及時搶救,滋養胃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那麼,膈症和翻胃要如何區分呢?

患有膈症的人,雖然肚子餓想吃東西(由此可知並不是不想吃,而是實在無法吃),但是食物會受到咽喉、胸膈之間的阻礙,在胃部上方就吐出來了,而且會帶有痰涎。如果食物能夠進入胃中,就一定可以被消化,不會再吐出來。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年紀大的男性身上。所以說,很少有年輕人得噎膈、翻胃的。翻胃的病人,飯量和平常一樣,吃進去的食物都能進入胃中,但是往往早上吃下去的,到了晚上就會吐出來,晚上吃下去的,到了早上就會吐出來,也有可能過了一兩個小時就吐出來,或積累到一整天之後才吐出來。吐出來的食物,腹中會感到脹悶難受,吐出來的是沒有被消化的原物,氣味酸臭。這是食物進入胃中後又吐出來,所以叫做翻胃。無論男女老少都有可能得翻胃。(這個辨別非常明確。)治療膈症的人,有的認為是胃虛,就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有的認為是氣機鬱結,就用一些香燥的藥物來疏通。這樣做只能是加速病人的死亡。(溫補、香燥的藥物都是助長火氣的,藥物與病症相反,這樣做不死還等什麼?)

實際上,這是因為關門枯槁,腎水無法上行。醫書上說:「腎是胃的關門,關門不利,升降功能就停止了。」關門指的是氣機交會的地方,是天地運行的樞紐。所以,腎氣旺盛,胃陰才能充足;胃陰充足,人才會想吃飯。應該用六味飲加當歸、白芍等藥來滋養腎陰。(我治療荊溪潘爾修的膈症,用左歸飲去掉茯苓,加入生地、當歸,服用兩大劑後,大便就順暢了,也能吃下東西了,再服用了十劑,大小便就都恢復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