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藥論

(即名學醫隨筆。從董顯臣本抄附。)

昆布。本是綸布。綸音關。誤綸為昆。故呼昆布。東垣肥氣痞氣用之。大抵千金有破積聚之語。讀廣濟方有治膀胱結氣。急宜下氣。用昆布下。調和製作菜食。極能下氣。然則昆布乃太陽正藥。與繆氏云咸能軟堅。其性潤下。寒能治熱散結。故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瘻瘡。

是又三陽並用者。然五方獨於肥氣丸及加減痞氣丸。用昆布。其餘皆不用。是又因其滑能破積血也。

廣朮即莪朮。凡行氣破血。消積散結。皆用之。屬足厥陰肝經氣分藥。大破氣中之血。氣血不足者服之。為禍不淺。好古言孫尚藥用治氣短不能接續。(經言短氣不足息者下之。蓋此之謂也。然中氣虛實天淵。最宜詳審。)此短字乃是胃中為積所壅。舒氣不長。似不能接續。

白話文:

昆布、廣朮藥性淺析

昆布,原本應稱為「綸布」,「綸」音同「關」,後人誤將「綸」寫成「昆」,因此稱為「昆布」。東垣先生在治療肥氣、痞氣時常用昆布。千金方中記載昆布有破積聚之功效。廣濟方中則提到治療膀胱結氣,急需下氣時,可用昆布下氣。昆布製成菜餚食用,也能有效下氣。因此,昆布屬於太陽正藥,其性潤下,寒能治熱散結,故可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瘻瘡等症。

昆布屬於三陽並用藥,但五方派只在肥氣丸和加減痞氣丸中使用昆布,其他藥方則不使用。這是因為昆布滑利,能破積血。

廣朮,即莪朮。凡是行氣破血、消積散結的藥方,皆會用到廣朮。它屬於足厥陰肝經氣分藥,能有效破除氣中之血。氣血不足者服用廣朮,則會造成不良影響。古人記載,孫尚藥曾用廣朮治療氣短不能接續的症狀。經書中提到「短氣不足息者下之」,應是指此種情況。但中氣虛實有天壤之別,用藥時須詳加審慎。此處所言「短」,指的是胃中積聚阻礙,導致氣息不暢,好像無法接續。

非中氣虛短不能接續也。若不足之短而用此。寧不殺人。又言其入氣藥。能發諸香。是又能入陽明也。

川烏辛溫大毒。性輕疏。溫脾去風。寒用附子。風用烏頭。能隨諸藥為佐使。功同附子而稍緩。海藏云。補命門不足肝氣虛。

巴荳。一名剛子。一名走陽子。出巴蜀而形如荳。故名。辛溫有毒。腸胃藥也。東璧言氣熱味辛。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可升可降。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綏調中之妙。惟畏大黃黃連。而前人治積方。往往同用。是即撫綏調中之謂與。又為咽喉要藥。

白話文:

中氣不足,無法銜接,才用此藥。即使不足,但用此藥,也不至於致命。此藥能發揮香氣,也能入陽明經。

川烏辛溫性烈,性輕疏散,溫脾祛風。寒用附子,風用烏頭,能配合其他藥物作為輔助,功效與附子相似,但略緩和。海藏云,補命門不足,肝氣虛弱。

巴豆,別名剛子、走陽子,產於巴蜀,形狀似豆,故名。辛溫有毒,是腸胃藥。東璧言其氣熱味辛,生則猛烈,熟則緩和,能吐能瀉,能止能行,可升可降。重用則能攻克頑疾,輕用則能調和中氣。巴豆忌與大黃、黃連同用,但古人治療積聚的方劑中,卻常將巴豆與大黃、黃連同用,這正是指調和中氣之意。巴豆也是治療咽喉的要藥。

取其辛能散結。猛烈之氣。能劫痰而開通道路也。先大夫言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荳去積火。燎之也。非氣實者不可妄用。用之須去心皮。熬令黃黑。搗膏入藥。殼與油皆可用以治病。新者佳。

皂莢。即皂角。維⿰土西。烏犀。懸刀。皆其名也。辛鹹溫。有小毒。手太陰陽明經氣分藥。海藏云入厥陰經氣分。以其能利上竅通二便。有疏泄之義也。故又言搜肝風瀉肝氣。然海藏本南陽正陽散內用皂角引入厥陰。故有此說。東璧言皂角屬金。其味辛。其性燥。金勝木。

燥勝風。故兼入足厥陰也。按正陽散活人止言治陰毒傷寒云云。列症不及囊縮。即海藏引用厥陰例。方云活人論厥陰藥。並見陰症論並不以正陽治囊縮也。再考活人囊縮問答條中。又不及正陽散。然則海藏舉正陽散為厥陰例。何所見也。海藏論厥陰煩滿囊縮。只曰宜溫之下之。

白話文:

藥材的辛味能散結,強烈的藥性可以去除痰濕,暢通經絡。先師曾說,大黃能去除積水,就像水流一樣沖刷;巴豆能去除積火,就像火焰一樣焚燒。但這些藥物不能隨意使用,只適用於氣血充盈的患者。使用時需要去除藥心,熬至黃黑色,搗成膏狀入藥。藥殼和藥油都可入藥,新鮮的藥材更佳。

皂莢,也叫皂角,還有其他名字像是烏犀、懸刀等等。它味辛鹹,性溫,帶有小毒,屬於手太陰、陽明經的氣分藥。海藏說它也入厥陰經的氣分,因為它可以通利上竅,通暢大小便,有疏泄的作用。所以也有人說它能疏肝風,瀉肝氣。不過海藏在《正陽散》中用皂角治療厥陰病,才有了這種說法。東璧認為皂角屬金,味辛,性燥,金能克木,燥能勝風,所以也能入足厥陰經。

根據《活人止》記載,正陽散只治療陰毒傷寒,並沒有提到治療囊縮。也就是說,海藏引用厥陰的例子,是根據《活人論》中提到的厥陰藥,但《陰症論》中並沒有用正陽散治療囊縮。再看看《活人囊縮問答條》,裡面也沒有提到正陽散。那麼海藏為什麼要舉正陽散作為厥陰的例子呢?海藏在論述厥陰煩滿囊縮時,只說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並沒有提到正陽散。

亦不及正陽散。至王損庵論。囊縮論首載扁鵲孫真人。次活人。次海藏。而序方則止正陽回陽二方。確以正陽為治囊縮之的方矣。亦不知何所見也。豈因海藏以正陽屬厥陰。而囊縮是厥陰中之一症。便以之通治與。又十八問陰症內列四方。亦不及正陽。獨二十問手足厥冷臍腹築冷一條為一見。

又言脈一息七至以來。灸關元二三百壯。兼服正陽散。為二見。活人本以囊縮為厥陰死症。仲景原無治法。故但言遂以意尋比方仿治。而究不列方也。於是來陽伯徐春沂輩。亦不復有所更定參論。而但屬之陰毒下耳。海藏引屬厥陰。大抵以陰毒者。謂陰氣獨盛。陽氣暴絕。則為陰毒。

白話文:

雖然說正陽散不是治療囊縮的唯一良方,但王損庵在《囊縮論》中,首先列舉了扁鵲、孫真人、活人、海藏等人的觀點。之後,他只列出了正陽散和回陽散兩個方子,明顯將正陽散視為治療囊縮的首選方劑。然而,他並沒有說明這樣做的理由。難道是因為海藏認為正陽散屬於厥陰,而囊縮是厥陰的症狀之一,所以用正陽散來通治嗎?

此外,《十八問》中列舉的四個方子,也沒有提及正陽散。只有《二十問》中提到手足厥冷、臍腹築冷的症狀,才出現了正陽散。

同時,書中還提到,脈搏每分鐘七次的病人,可以用灸關元穴二百至三百壯,並服用正陽散。活人則認為囊縮是厥陰的致命病症,張仲景沒有針對囊縮的治療方法,所以只是說可以參考其他方劑來類推治療,但並沒有明確列出方子。因此,後來的陽伯、徐春沂等人也僅僅將囊縮歸為陰毒,並沒有提出新的見解。海藏則將囊縮歸屬於厥陰。總的來說,他們認為陰毒是指陰氣過盛,陽氣突然消失,導致的病症。

三陰皆有之。但書列正陽。所治有面青。張口出氣。心下硬。身不熱。只額上有汗。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等症。是厥陰為多。故列於厥陰門。遂於湯液中有正陽散內用皂角引入厥陰之說也。

正陽散

附子,乾薑,麝香,皂角,甘草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三陰經皆有,但以正陽經為主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面部青色、張口喘氣、心窩處硬痛、身體不發熱,但額頭上有汗、口渴不止、舌頭發黑、嗜睡、四肢冰冷等。

這些症狀中,以厥陰經的表現最為明顯,因此將此病症列於厥陰門。於是,在藥方中,便出現了正陽散使用皂角,將藥物引入厥陰經治療的說法。

正陽散的藥材包括附子、乾薑、麝香、皂角、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