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脈義

(凡脈必隨其部,以察其症,則部位不可不明也。然部位須從內經分配,始無差謬。故錄脈要精微論一條,景岳部位解一則,列於四明脈義之首,以補其所未備云。)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亶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嘗考內經及東洋醫學叢書素問識註解,寸關尺內外,非指兩傍也,乃以寸關尺前為外,後為內也。未知孰是,姑揭出以俟精於脈理者。)

景岳部位解曰:按本經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所以脈之形見上者候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自王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以致後人遂有左心小腸,右肺大腸之說,其謬甚矣。夫小腸大腸,皆下部之腑,自當應於兩尺。

然脈之兩尺,左為水位,乃真陰之舍也。右為火位,乃元陽之本也。小腸屬火,而火居火位,故當配於下之右。大腸屬金,而金水相從,故當配於下之左。此亦其當然也。但二腸連胃,氣本一貫,故在內經亦不言其定處,而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於胃氣中,總可察二腸之氣也。

然凡在下焦臟腑,無不各具陰陽。若欲察下部之陽者,當總在右尺,察下部之陰者,當總在左尺,則盡其要矣。

(按叔和心與小腸合等論,言其配也。景岳以大小腸皆下部之腑,言其位也。各具至理,各有見地。以予觀之,氣口之脈,皆屬太陰肺經也。借胃氣遞傳合經,鼓動之應耳。故內經有穀氣入胃,脈道乃行,脈經有胃氣則生之文。不如以浮主心與肺,沉主肝與腎,中候脾胃,再斷以數屬腑遲屬臟。

無論何部見之,參以色診,亦直截了當也。何必拘拘於上下之部位哉。)

白話文:

(通常脈象一定會隨著它所在的部位而顯示不同的現象,以便觀察病症,因此脈搏的部位絕對不能不清楚。然而,脈搏的部位必須根據《內經》的分配方式來判斷,才不會產生錯誤。所以這裡收錄了《脈要精微論》中的一段話,以及張景岳關於脈搏部位的解釋,放在《四明脈義》的首篇,來補充不足之處。)

《脈要精微論》提到,在寸脈下兩旁的部位,是肋骨下方的位置;寸脈外側可以診察腎臟,內側診察腹部;在關脈的上方,左側外側診察肝臟,內側診察橫膈膜;右側外側診察胃,內側診察脾臟;在尺脈的上方,右側外側診察肺臟,內側診察胸腔;左側外側診察心臟,內側診察膻中穴。脈象在前方的部位,反映的是身體的前方;脈象在後方的部位,反映的是身體的後方。脈象延伸到上方,反映的是胸部和喉嚨的問題;脈象延伸到下方,反映的是小腹、腰、大腿、膝蓋和小腿的問題。

(我曾經研究過《內經》以及日本醫學叢書《素問識註解》,發現寸關尺的內外,並不是指兩側,而是指寸關尺的前方為外,後方為內。不知道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這裡先提出來,以等待精通脈理的人來考證。)

張景岳對脈搏部位的解釋是這樣的:根據《內經》所說,「脈象延伸到上方,反映的是胸部和喉嚨的問題;脈象延伸到下方,反映的是小腹、腰、大腿、膝蓋和小腿的問題。」所以,脈象出現在上方,就診察上方;出現在下方,就診察下方,這是自然的道理。自從王叔和提出「心與小腸對應於左寸,肺與大腸對應於右寸」之後,後人就有了「左心小腸,右肺大腸」的說法,這種說法非常錯誤。小腸和大腸都是下腹部的臟腑,自然應該在兩尺的部位反應。

而且,脈搏的兩尺部位,左尺屬水,是真陰之所在;右尺屬火,是元陽的根本。小腸屬火,而火位於火的部位,所以應當歸屬於下部的右側;大腸屬金,而金與水相生,所以應當歸屬於下部的左側。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因為二腸與胃相連,氣機本來是一貫的,所以在《內經》中也沒有明確指出它們的固定位置,只是說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這又說明可以從胃氣中診察二腸的氣機。

然而,凡是在下焦的臟腑,無不各具陰陽。如果要診察下部的陽氣,應當總體在右尺診察;如果要診察下部的陰氣,應當總體在左尺診察,這樣就掌握了要領。

(我認為,王叔和關於心與小腸相合等理論,說的是它們的配屬關係;而張景岳認為大小腸都是下腹部的臟腑,說的是它們的所在位置。兩者各有道理,各有見解。依我看來,氣口的脈搏都屬於太陰肺經。它們是藉由胃氣的傳遞來配合經脈,產生鼓動的反應。所以《內經》有「穀氣入胃,脈道乃行」的說法,《脈經》有「胃氣則生」的說法。倒不如以浮脈來判斷心與肺,沉脈判斷肝與腎,中脈判斷脾胃;再根據數脈屬腑,遲脈屬臟的原則來判斷。

無論脈象出現在哪個部位,參照氣色診斷,也是直接明瞭的,何必拘泥於脈搏上下的部位呢?)

2.

輕循之法名為舉。浮脈中間仔細推。有力為風兼表實。無神無力的知虛。(浮多不足。陽分虛也。)

白話文:

輕輕地按著脈搏來診斷的方法稱為「舉」。在浮脈中仔細地推按,如果感覺到脈搏有力,代表是外感風邪且體表有實證;如果感覺到脈搏無力且沒有精神,則代表是體內虛弱。(浮脈多半是不足的,這是陽氣虛的表現。)

3.

重取法時名曰按。按之不足是元虛。有力為疼多氣滯。宜溫宜下細詳推。(沉多有餘。陰分實也。下手脈沉是氣。脈來附骨為積。)

白話文:

按這個手法,指的是重力按壓。按壓如果力道不夠,就表示身體元氣虛弱。如果按壓時感覺疼痛,大多是氣血不通暢。這時應該用溫補或疏導的方法,仔細辨別原因來調理。(脈象沉而有力,多半是陰分實證;如果脈象沉在下方,多半是氣的問題;如果脈象沉到接近骨頭,那很可能是體內有積聚。)

4.

不輕不重曲求尋。個里機關理最深。虛實死生從此得。粗工豈辨石和珍。(中以候胃。胃氣虛實。生死所關。尤宜仔細。)

白話文:

尋找的要訣,在於不輕率也不過重,以恰當的方式來探求。這裡面的道理非常深奧,虛實、生死的轉變都由此而來。粗糙的工匠怎麼能分辨得出石頭和寶玉的區別呢?(這是指診斷時要仔細觀察胃的狀況,胃氣的虛實關係到生死,因此尤其需要仔細辨別。)

5.

四時當旺何為主。要識弦洪石與毛。一字情同分兩義。診家候氣最為高。(以己之息。候彼之息。知其接續間斷。乃見生死虛實。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雖為診家定規。然亦不必拘泥也。但取神胃二氣耳。)

白話文:

一年四季哪個時節的脈象最旺盛?要知道弦脈、洪脈、毛脈和石脈的區別。一個字往往有兩種含義,診斷脈象的醫師,以揣摩氣息來診斷病況最為高明。(用自己的呼吸來感覺病人的呼吸,了解兩者之間是否連貫或間斷,就能分辨病情的危急程度、虛實狀況。一般來說,春天脈象如琴弦般柔和,夏天脈象寬大如洪水般充盈,秋天脈象輕浮如羽毛般柔軟,冬天脈象堅硬如石頭般沉實。這雖然是醫家診脈的標準,但也不必拘泥,最重要的是掌握神氣和胃氣這兩者。)

6.

陽病見陰名為逆。非羸脈大亦如然。有餘不足如相反。決死無疑命入泉。(一切有餘之症。脈宜有力有神。如或微澀而不應手者。死也。產後脈大。失血脈洪。腹脹脈澀。痢後脈弦。皆謂逆也。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

白話文:

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這就稱為「逆」。並不是只有虛弱的人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即使脈象很大也是如此。如果病症表現出有餘(實證)的樣子,脈象卻表現出不足(虛證),或者相反,那就必定會死亡,性命難保。 (所有表現為實證的病,脈象應該有力且有精神,如果脈象微弱遲緩,摸起來沒有力量,這也是死象。產後脈搏變大,失血過多脈搏洪大,腹脹脈搏澀滯,痢疾之後脈象變弦,這些都叫做逆。身體瘦弱脈搏卻很大,胸中氣多的人會死。身體肥胖脈搏卻細微,呼吸短淺無力的人也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