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中風

中風之病形何如。曰。真中風者。其病不過在經絡。經絡之氣。為風所逐。則氣逆行。氣逆行則臟腑之氣血。不能外達。故多卒然仆倒。不省人事。感輕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經而止也。類中風者。其風自內出。(景岳故以匪風名之。東莊云。小兒慢驚慢脾皆此義。但治法不同耳)七情縱恣。

六淫外侵真陰不守。久之水衰火盛。風從火出。離其故宮。飛揚飄逐。卒然仆倒。故其人兩腎腰胯間及臍下。必冰冷如鐵。蓋別病必他臟先病。緩緩窮到腎經。(五臟相傷。窮必及腎也。然由腎經先病以及他臟者亦多。)惟中風竟是腎經與命門無形之水火自病。故一病竟絕也。

當其發病之際。必有一股虛氣。從兩腎中間。上夾脊。穿崑崙。過泥丸。直到命門。命門為三陰三陽聚處。此股氣一衝。三陰三陽之氣。亦突然而散。遂外不省人事。而在內臟腑之氣。亦隨之而去。臟腑之氣既去。而手撒眼合。(亦有開而直視者),遺尿聲𪖙口開等症。又相隨而來矣。

此命門即素問至陰之根。結於命門。乃兩腎之上下左右。各相去一寸。其中間便是丹家之元神也。(命門之義。景岳類經三焦辨。並呂批邯鄲形景圖最詳)此股虛氣。是即所謂無形之火也。緣無形之水。虛不能守。遂化作冷風。騰空而去。

真中風者。小續命湯。其人形體實。無類中風症。卒然仆倒者。北方有之。江南少見。(北方風厲。而臟腑經絡剛厚。南方風溫。而臟腑經絡柔薄。故北多真而南多類。其治迥不同也。然其間亦有互見者。非謂南必無真北必無類也。特治法宜稍變耳。四明於北方曰有之。於江南曰少見。

語意甚圓。總當因人以施治。不必域地以論症也。其有形體似剛厚。而若見一兩種類中脈症者。亦是形盛氣衰也。慎勿誤治。)類中風者。乃大虛也。其症卒然仆倒。眼合口角喎斜。手撒遺尿。大抵見一種猶可。數種俱見不治。尤當急以手按其少腹。冰冷如石者。當急灸氣海。

(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並用蒸臍法。(薛氏治寒淫於內。治宜辛熱。而神脫脈絕。藥不能下者。急炒鹽艾附子。熱熨臍腹。以散寒回陽。又以口氣補接其氣。又以附子作餅。熱貼臍間。時許。神氣少蘇。四明所謂蒸臍法。大略如此。附錄以備參用)脈必二三至。闊大虛軟如棉花

急煎人參一二兩。附子一兩。或有生者。(初發時可救。遲則無及矣。),俟其勢定。方用人參五錢。黃耆二兩。附子五錢。不數飲之。但覺臍下溫和。手足運動。口眼能動是矣。待飲食如常。二便如故。大劑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三錢。吞八味丸至兩許。其有頭目眩暈難開。

開即見居室百物俱倒轉。胸中漾漾。噁心欲吐。即類中風之漸也。(急須節飲食。戒七情。遠房事。以預防之。)治法同上。但不必灸藥物足矣。(服藥預防。當察其脈。如兩尺虛衰者。六味八味等丸培補肝腎。寸關虛弱者。六君十全等劑調補脾肺。才有補益。若服搜風順氣及清氣化痰等藥。

適所以招風取中也。)

續命湯

麻黃桂枝杏仁防風防己川芎白芍黃芩,人參,附子,甘草

2. 傷寒

傷寒之病形何如。曰傷寒初感。入於皮毛。玄府壅塞。氣不得舒。無所發泄。故臟腑之氣。亦拂鬱而生熱也。其所為傳裡者。肌肉不能傳也。肌肉之中。有所為絡筋經筋。皆內達臟腑。臟腑之氣血。由此而滲潤於肌肉。是即井榮俞經原合之筋脈也。故邪氣由皮毛而肌肉。由肌肉而經絡。而傳入臟腑。(經絡臟腑相傳序次。具見診法中。)

是為表傳裡也。又素問中循經傳者。緣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以其相併而行。故傳亦易而循次也。其有越經傳者。是井榮俞經原合互相交錯之處。值一經虛者。邪乘之而遷也。素問所言者常也。越經者變也。至於由經絡而臟腑。如陽明病目痛。惡寒。身熱。鼻乾。不得眠。此陽明胃經病也。

傷寒書所謂陽明表症也。已後潮熱。自汗。譫語。發渴。痞滿。燥實。大便堅硬者。邪毒傳入胃中。胃必大熱。津液悉燥。胃陰枯而少潤澤之態。此書中所謂正陽明腑病也。舉此而三陽可類推矣。所謂直入陰經者。乃心肝脾肺腎臟之經。受肅殺嚴寒之氣。由肌肉間之經絡。直逼臟中。

或心或肝或脾或肺或腎。冰冷如鐵。氣不能通。便成陰症也。此時急以熱藥。依經通之。漸漸溫熱。使臟中熱氣。得通於肌肉間之經絡也。舉此而三陰可類推矣。(東莊云。陰症者寒邪直入三陰之經。以三陽主氣衰。無熱拒寒故也。三陰各有分症。今人卻以房勞後得病。不分陰陽脈症。

輒命曰陰症。致令病家諱言。惡聞此二字。亦可笑矣。房勞得病。乃挾虛感。有陰有陽。非必為陰也。)傷寒本症。及傳變各症極多。看準繩自知之。此不能備述也。

傷寒一法。惟太陽症用麻黃發表。一涉口渴。則非太陽症矣。緣太陽經絡。行身之背。故有項強頭痛。方是表症。余則與表無涉。麻黃髮表等藥。所當禁忌也。潔古之九味羌活湯雙解散。俱可廢而不錄。今真傷寒絕無。雖發於嚴寒。亦當作內傷治。況不發於肅殺之令乎。

予立五法。以治內傷。而熱症無餘義矣。原汗乃胃中津液也。故傷寒書中。最要緊關頭。在存津液三字。至熱鬱於內。則津液亡矣。何以能助其汗乎。

一、驗其舌胎白如刺。此肺病也。生脈散加生地白芍當歸黃耆甘草柴胡黃芩。以生金滋水。

一、舌胎黑滑。此腎氣凌心。用八味飲。黑燥。用六味飲。以救腎陰。

一、舌黃胎。補中益氣湯加黃芩。或黃連。以補土生金。如有食。去黃耆。加厚朴白朮不可去。且發其汗。縱有食不顧也。

一、舌覺轉動不活。防其卷也。逍遙散加黃芩丹皮生地。以滋水生肝。

一、舌鮮紅。此心經病也。六味飲合生脈散。以滋水清火。凡內傷外感寒熱之分。皆從舌胎顏色為準。如黑而滑者。乃腎氣凌心。用八味飲。如枯黑不潤澤者。用六味飲。其人必兩顴遊紅。一劑戰而汗愈。如白而加黃。黃而加黑。此腎凌脾。須治中宮。如補中益氣之類。腎乃北方元武之色。

故屬黑。且火位之下。水氣承之。水來救母。若此時泄火。火無從泄。助子以救母。則仇未有不復者也。亢則害。承乃制。其理昭然。如是灰色。指甲刮下無渣汁者。(謙按。指字上當添但以二字。使讀者尤為顯豁。)方是火症。乃芩連之對症也。若腎氣凌心而用芩連。則舌上現出人字紋。

必死。黑而不滑。則腎水枯乾。當急救其陰也。凡烈焰近炙則燔手。漸高則愈冷。緣冷氣乃火逼所致。熱病之舌黑。即此理也。

太陽行身之表。是身之背也。三陰行身之裡。是身之前也。少陽則半表半裡。(按少陽行身之側。主三陽之樞紐。十二字經文。當補之)譬如該補中宮。而邪熱未除。補中益氣湯合小柴胡。以治其少陽。是半表半裡也。

傷寒治法。不論四時六經。但見發熱三四日。俱當以逍遙散與之。(四時六經。似無一方統治之理。然外傷寒而內發熱。以火為寒邪所郁也。既為火鬱。則逍遙自可以統治矣。景岳六柴胡飲。亦是此義。)如兼食者合小柴胡湯。(合小柴胡則六君全矣。可兼助脾而消食矣。然此是兼食而未經發表者。

)如經發表多者。竟用逍遙散加熟地。(以救其陰)如發熱至八九日外。舌必黑(而燥可知。然亦有但燥而不黑者。)脈必洪數無倫。竟用人參一兩。熟地一二兩。甚者加煨姜三片。(此症若誤投白虎。則陽無所附而立斃矣。治法備忘載一感症。誤服白虎。以致身如燔炙。衝開三五尺許。

視者不能近身。緣真陽無所依附。此欲脫之機也。若再不進參附等劑。勢必至夜半汗止而斃矣。遽用人參一兩。炮姜三錢。附子錢半。熟地二兩。歸芍各三錢。炙甘草一錢。薑棗為引。一劑而人事蘇。以漸調理而安。附錄以為肆用寒涼者戒。方中炙甘草。不妨再加一二錢。尤妙。

)兼食者。面必擁熱通紅。氣粗。脈必牢實。神思昏沉。胸前按之必微痛。(滿舌必有黃胎。且必兼厚而燥),視其微甚。用逍遙散加熟地。自四五錢。可用至一二兩。(此就已經發表者言。蓋發表既多。則津液乾枯。宿物燥結而不能出。故必重用熟地。使陰血下潤。則大便自通。

宿食自下也。)如經攻裡多者。輕則四君子湯加歸芍。或補中益氣湯。大劑與之。甚者竟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煨姜三片。以發其汗。(下多則亡陽。故用參附以回其陽。陽回而汗自作矣。下多亡陽之下字。似與經旨下多亡陰,汗多亡陽相背。然此陽字當作陰中之陽看。理自圓矣。

)然後用四君子湯。加歸芍調理。

凡十一二月傷寒。或從畏寒而起者。此即感也。屬表症。前胡湯主之。二劑後不應。當以小柴胡湯。加枳桔與之。如二劑後再不應。仍用逍遙散繼之。無不愈也。

凡發熱覺脅痛耳聾。口乾舌黑。此屬邪不清也。逍遙散加丹皮生地酒連二三劑。如不應。即屬火燥。疏肝益腎湯。或歸脾湯加柴胡白芍。(已燥不宜再燥。須去木香。並用米飲泡蒸白朮為妙。)有熱甚而痛。及手足頭面似覺腫起。(竟有瘰塊如頤者)此火燥生風。風淫末疾也。

滋腎清肝飲。加熟地一倍為主。禁用寒涼藥。(四明治徐彥為子及江仲璉兩案。俱是此症。須參之。)

凡大便硬者。除合仲景痞滿燥實堅症。方可議承氣湯。然世甚少太陽症。今治傷寒用前法。尚有痞滿燥實堅症乎。且勿論其是太陽。非真太陽。如遇粗工發表攻裡過當。以致真陰耗竭。燥結不出者。一味養氣補陰。宿物自下。(陰枯便燥。則補陰自可濡潤矣。而必兼養氣者。

以推送無力也。)須安慰病人勿急於攻下。守至數日。自可奏效也。(奏效雖遲。而實穩當。的是仲景功臣。)或有一種不能便而能食者。推陳致新。倉廩盈溢。自能通利。不便無憂。(四明之治吳弁玉是也)有不便而不食者。粗工必主便則邪去而膈清。才能思食。(矢醫所見。

本只如是。矢古通屎。粗工不知氣虛液涸。不能傳送。猶肆攻下。以見屎為快。故名矢醫耳。)予獨曰不然。必須先養胃以助正。助正以去邪。如養未到。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

凡傷寒復發。世皆作有餘治。必曰因食而起。殊不知有餘不盡之毒。留滯陽明胃經也。蓋緣戰汗後。氣血虧損之甚。即以補陰得汗。力只及七八分便住。表既得解。便能清爽。其不盡者。復歸陽明。加以一二日之飲食。與邪相蒸。復騰騰而作熱矣。曰。治之當何如。曰。舍補正無由也。

當此之時。大汗一出。元氣驟虛。飲食入胃。生化遲緩。於是所留之邪。與新入之物。合而為熱。如依時師。再用攻邪。則元氣復虛。熱邪益熾。索然而死矣。惟以大劑當歸六君子湯投之。縱有病愈增而熱愈甚者。乃是邪與食為元氣所攻發。將出之候也。守不出三日。復戰而汗解矣。

若用苓連退邪。枳樸消食。必死何疑。或曰。汗至七八分。而餘邪何以復歸陽明。曰。胃主肌肉。而元氣薄故也。如元氣厚者。無此病也。如留泊肌肉筋骨。則為餘毒。治法亦先補正。凡直中三陰者。理中真武四逆等類。辨症用之。如夏月坐涼亭水閣高堂大廈中。亦能中寒。

附子理中湯。不可泥於盛夏。而禁用熱藥也。(亦有寒中厥陰少陰者。當分經治之。)戴陽者兩顴淺紅。必遊移無定處。不盡面通紅。或煩躁發狂欲飲水。坐臥泥水中。此陰盛格陽也。大劑八味飲。或參附湯。人參熟地可用至一二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如認作白虎症治。立死。

(此症與後白虎症。最易混淆。一或誤投。生死立判。辨晰宜精細也。)

中暑者。面部通紅紫脹。眼白必黃。更以口渴辨之。凡中暑口必渴。面赤氣粗。發躁狂亂。審知陽明的確。方可投白虎。

前胡

前胡,柴胡,紫蘇,桔梗陳皮半夏白芷,甘草

薑棗為引。有食加枳實

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上方去芒硝名小承氣湯。去厚朴枳實加甘草名調胃承氣湯

真武湯

附子,白芍,茯苓,白朮,生薑

四逆湯

附子,乾薑,甘草

上方倍乾薑名白通湯

參附湯

人參,附子

上方去人參加黃耆名耆附湯

白虎湯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上方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