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三 (1)
卷三 (1)
1. 中風
中風之病形何如。曰。真中風者。其病不過在經絡。經絡之氣。為風所逐。則氣逆行。氣逆行則臟腑之氣血。不能外達。故多卒然仆倒。不省人事。感輕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經而止也。類中風者。其風自內出。(景岳故以匪風名之。東莊云。小兒慢驚慢脾皆此義。但治法不同耳)七情縱恣。
六淫外侵真陰不守。久之水衰火盛。風從火出。離其故宮。飛揚飄逐。卒然仆倒。故其人兩腎腰胯間及臍下。必冰冷如鐵。蓋別病必他臟先病。緩緩窮到腎經。(五臟相傷。窮必及腎也。然由腎經先病以及他臟者亦多。)惟中風竟是腎經與命門無形之水火自病。故一病竟絕也。
白話文:
中風之病形何如?
中風的病症是怎麼樣的?
**答:**真正中風的病症,只存在於經絡。經絡之氣被風邪所驅逐,就會氣逆行。氣逆行則臟腑的氣血無法外達,因此多半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輕微的會造成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然後就停止了。
類似中風的病症,則是風邪從體內發出。(景岳因此稱之為「匪風」,東莊說小兒慢驚、慢脾皆是此義,只是治療方法不同。)七情縱恣,六淫外侵,真陰不守,久之水衰火盛,風從火出,離開其原本的位置,飄揚四散,突然昏倒。因此,病人兩腎、腰胯之間和臍下,一定冰冷如鐵。因為其他病症必定是其他臟腑先病,慢慢地蔓延到腎經。(五臟相傷,最終都會波及到腎。然而,也有很多是由腎經先病,進而影響其他臟腑的。)
只有中風,是腎經和命門無形的水火本身生病。因此,一旦發病就十分危險。
當其發病之際。必有一股虛氣。從兩腎中間。上夾脊。穿崑崙。過泥丸。直到命門。命門為三陰三陽聚處。此股氣一衝。三陰三陽之氣。亦突然而散。遂外不省人事。而在內臟腑之氣。亦隨之而去。臟腑之氣既去。而手撒眼合。(亦有開而直視者),遺尿聲𪖙口開等症。又相隨而來矣。
此命門即素問至陰之根。結於命門。乃兩腎之上下左右。各相去一寸。其中間便是丹家之元神也。(命門之義。景岳類經三焦辨。並呂批邯鄲形景圖最詳)此股虛氣。是即所謂無形之火也。緣無形之水。虛不能守。遂化作冷風。騰空而去。
真中風者。小續命湯。其人形體實。無類中風症。卒然仆倒者。北方有之。江南少見。(北方風厲。而臟腑經絡剛厚。南方風溫。而臟腑經絡柔薄。故北多真而南多類。其治迥不同也。然其間亦有互見者。非謂南必無真北必無類也。特治法宜稍變耳。四明於北方曰有之。於江南曰少見。
白話文:
當人發病時,一定會有一股虛氣從兩腎中間上行,經過夾脊、穿過崑崙穴,越過泥丸宮,直抵命門。命門是三陰三陽交匯之處,這股氣一衝,三陰三陽之氣就會突然散開,於是人會昏迷不醒,內臟腑的氣也隨之流失。臟腑之氣消散後,就會出現手腳無力、眼皮合閉(也有些人會睜著眼睛直視)、尿失禁、聲音嘶啞、嘴巴張開等症狀。
這個命門就是《素問》中所說的至陰之根,位於兩腎上下左右各一寸處,中間就是道家所說的元神。這股虛氣就是無形之火,由於無形之水虛弱無法守護,就化為冷風,向上飛去。
真正中風的人,可以用小續命湯治療。他們的體形堅實,不像中風患者。突然倒地的人,北方較多,江南較少。這是因為北方風寒,臟腑經絡較為堅厚,南方風溫,臟腑經絡較為柔弱,所以北方多見真中風,南方多見類中風。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但也有例外,並非南方一定沒有真中風,北方一定沒有類中風,只是治療方法需要略作調整。四明地區在北方,人們認為中風較多;在江南,人們認為中風較少。
語意甚圓。總當因人以施治。不必域地以論症也。其有形體似剛厚。而若見一兩種類中脈症者。亦是形盛氣衰也。慎勿誤治。)類中風者。乃大虛也。其症卒然仆倒。眼合口角喎斜。手撒遺尿。大抵見一種猶可。數種俱見不治。尤當急以手按其少腹。冰冷如石者。當急灸氣海。
(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並用蒸臍法。(薛氏治寒淫於內。治宜辛熱。而神脫脈絕。藥不能下者。急炒鹽艾附子。熱熨臍腹。以散寒回陽。又以口氣補接其氣。又以附子作餅。熱貼臍間。時許。神氣少蘇。四明所謂蒸臍法。大略如此。附錄以備參用)脈必二三至。闊大虛軟如棉花。
白話文:
言論十分圓滿,總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施治,不必要拘泥於地域來論斷病症。如果患者體型看似剛強厚實,卻出現一兩種類中脈症狀,其實也是形盛氣衰,務必謹慎治療,不可誤治。類似中風的患者,其實是體虛極了,症狀是突然倒下,眼睛閉合、嘴角歪斜、手腳無力、尿失禁,一般出現一種症狀尚可,但如果同時出現多種症狀就難以治癒。特別要及時用手按患者的少腹,如果冰冷如石,就要立刻灸氣海穴(位於肚臍下1.5寸),並用蒸臍法。薛氏認為,治療寒邪入侵體內的病症,應該用辛熱之法,但如果神氣衰竭、脈搏微弱,藥物無法下達,就要趕快炒熱鹽、艾葉和附子,熱敷臍腹,以散寒回陽。同時還要用口氣溫暖患者,並用附子做成餅,熱敷在肚臍附近。經過一段時間,神氣會略微恢復。這就是四明所說的蒸臍法,大致如此,附錄此法供參考。患者的脈搏通常是每分鐘二到三下,脈象寬大虛弱,如同棉花一樣。
急煎人參一二兩。附子一兩。或有生者。(初發時可救。遲則無及矣。),俟其勢定。方用人參五錢。黃耆二兩。附子五錢。不數飲之。但覺臍下溫和。手足運動。口眼能動是矣。待飲食如常。二便如故。大劑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三錢。吞八味丸至兩許。其有頭目眩暈難開。
開即見居室百物俱倒轉。胸中漾漾。噁心欲吐。即類中風之漸也。(急須節飲食。戒七情。遠房事。以預防之。)治法同上。但不必灸藥物足矣。(服藥預防。當察其脈。如兩尺虛衰者。六味八味等丸培補肝腎。寸關虛弱者。六君十全等劑調補脾肺。才有補益。若服搜風順氣及清氣化痰等藥。
白話文:
人參、附子各取一兩,如果能找到生附子,效果更好。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救命,時間久了就沒用了。等病情穩定下來,就可以改用人參五錢、黃耆二兩、附子五錢,不要喝太多,只要感覺到腹部溫暖,手腳能活動,嘴巴和眼睛能動就可以了。等到飲食恢復正常,大小便也正常了,就可以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再加附子三錢,並吞服八味丸到兩錢左右。如果出現頭昏眼花、看不清東西,感覺房間裡的東西都在轉,胸口翻滾,想吐,就可能是中風的徵兆了。要趕緊節制飲食,控制情緒,避免房事,預防病情惡化。治療方法和之前一樣,但是不需要用藥灸治。服用藥物預防時,要觀察脈象,如果兩尺脈虛弱,就用六味丸、八味丸等滋補肝腎;如果寸關脈虛弱,就用六君丸、十全大補丸等補脾肺,這樣才能起到補益的效果。如果服用搜風順氣、清氣化痰等藥物,就起不到作用了。
適所以招風取中也。)
小續命湯
麻黃,桂枝,杏仁,防風,防己,川芎,白芍,黃芩,人參,附子,甘草
白話文:
這配方適合用來招風取中。
續命湯由麻黃、桂枝、杏仁、防風、防己、川芎、白芍、黃芩、人參、附子、甘草等藥材組成。
2. 傷寒
傷寒之病形何如。曰傷寒初感。入於皮毛。玄府壅塞。氣不得舒。無所發泄。故臟腑之氣。亦拂鬱而生熱也。其所為傳裡者。肌肉不能傳也。肌肉之中。有所為絡筋經筋。皆內達臟腑。臟腑之氣血。由此而滲潤於肌肉。是即井榮俞經原合之筋脈也。故邪氣由皮毛而肌肉。由肌肉而經絡。而傳入臟腑。(經絡臟腑相傳序次。具見診法中。)
是為表傳裡也。又素問中循經傳者。緣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以其相併而行。故傳亦易而循次也。其有越經傳者。是井榮俞經原合互相交錯之處。值一經虛者。邪乘之而遷也。素問所言者常也。越經者變也。至於由經絡而臟腑。如陽明病目痛。惡寒。身熱。鼻乾。不得眠。此陽明胃經病也。
白話文:
傷寒之病形何如?
問: 傷寒之病症狀如何?
答: 傷寒初感,邪氣入侵皮毛,毛孔閉塞,氣機不暢,無法宣泄,因此臟腑之氣鬱結而生熱。
傳裡之病機: 邪氣由皮毛傳入肌肉,但肌肉本身並非傳邪的主要通道。肌肉中存在著絡筋、經筋,這些經筋內通臟腑,臟腑之氣血由此滲潤肌肉。這些筋脈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井、榮、俞、經、原、合”六個部位。
因此,邪氣由皮毛入侵,進而傳入肌肉,再由肌肉傳入經絡,最終侵入臟腑。 (經絡與臟腑傳邪的順序,詳見診法中。)
表傳裡的病機: 這是表證傳化為裡證的過程。
素問中循經傳邪: 《素問》中記載,邪氣常沿足三陽經傳行,因為足三陽經從頭至足相連,因此傳邪容易且順序分明。
越經傳邪: 有些情況下,邪氣會越過經絡傳行,這是因為“井、榮、俞、經、原、合”六個部位互相交錯,當某條經絡虛弱時,邪氣乘虛而入,並轉移到其他經絡。
《素問》所言為常規,越經傳邪為變異。
由經絡傳入臟腑的例子: 例如陽明病,患者會出現目痛、惡寒、身熱、鼻乾、失眠等症狀,這是陽明胃經受邪所致。
傷寒書所謂陽明表症也。已後潮熱。自汗。譫語。發渴。痞滿。燥實。大便堅硬者。邪毒傳入胃中。胃必大熱。津液悉燥。胃陰枯而少潤澤之態。此書中所謂正陽明腑病也。舉此而三陽可類推矣。所謂直入陰經者。乃心肝脾肺腎臟之經。受肅殺嚴寒之氣。由肌肉間之經絡。直逼臟中。
或心或肝或脾或肺或腎。冰冷如鐵。氣不能通。便成陰症也。此時急以熱藥。依經通之。漸漸溫熱。使臟中熱氣。得通於肌肉間之經絡也。舉此而三陰可類推矣。(東莊云。陰症者寒邪直入三陰之經。以三陽主氣衰。無熱拒寒故也。三陰各有分症。今人卻以房勞後得病。不分陰陽脈症。
白話文:
《傷寒論》中所說的陽明表證,就是指病人出現潮熱、自汗、譫語、口渴、胸悶、便秘等症狀。這說明邪氣已經進入胃部,導致胃火旺盛,津液都被蒸發,胃陰枯竭,缺乏潤澤。這就是書中所說的正陽明腑病。以此類推,三陽病症都可以推測。
所謂直入陰經,就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臟之經脈。由於受到寒氣侵襲,寒氣透過肌肉間的經絡,直接侵入臟腑。
可能導致心、肝、脾、肺、腎等臟器冰冷如鐵,氣血不通,形成陰證。此時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依照經絡循行路線通開阻塞,逐漸溫暖身體,讓臟腑的熱氣能流通到肌肉間的經絡。以此類推,三陰病症都可以推測。
輒命曰陰症。致令病家諱言。惡聞此二字。亦可笑矣。房勞得病。乃挾虛感。有陰有陽。非必為陰也。)傷寒本症。及傳變各症極多。看準繩自知之。此不能備述也。
傷寒一法。惟太陽症用麻黃發表。一涉口渴。則非太陽症矣。緣太陽經絡。行身之背。故有項強頭痛。方是表症。余則與表無涉。麻黃髮表等藥。所當禁忌也。潔古之九味羌活湯與雙解散。俱可廢而不錄。今真傷寒絕無。雖發於嚴寒。亦當作內傷治。況不發於肅殺之令乎。
白話文:
人們往往把病症稱為陰症,導致患者忌諱談論,厭惡聽到這兩個字,實在可笑。房勞導致的疾病,其實是虛寒體質加上外感,有陰有陽,不一定都是陰症。傷寒的本症和傳變症狀很多,要根據症狀判斷,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傷寒的治療方法,只有太陽症需要用麻黃發汗。一旦出現口渴,就不是太陽症了。因為太陽經絡行於背部,所以出現項強頭痛才是表證,其他症狀與表證無關,麻黃等發汗藥就應該禁忌。古人的九味羌活湯和雙解散,都可以廢除不用。現在真正的傷寒幾乎絕跡,即使在嚴寒天氣發病,也應該當作內傷治療,何況是在非肅殺之令呢?
予立五法。以治內傷。而熱症無餘義矣。原汗乃胃中津液也。故傷寒書中。最要緊關頭。在存津液三字。至熱鬱於內。則津液亡矣。何以能助其汗乎。
一、驗其舌胎白如刺。此肺病也。生脈散加生地白芍當歸黃耆甘草柴胡黃芩。以生金滋水。
一、舌胎黑滑。此腎氣凌心。用八味飲。黑燥。用六味飲。以救腎陰。
白話文:
我設立五種法則,用來治療內傷,使熱症不再有餘留的病患。
原汗是胃中的津液,所以《傷寒論》中最重要的一環,就在於「存津液」這三個字。當熱氣鬱積於內,津液就會耗損,又怎麼能幫助它出汗呢?
**第一種情况:**如果舌苔白如針刺,這是肺病。要用生脈散,再加入生地、白芍、當歸、黃芪、甘草、柴胡、黃芩。目的是滋生金氣,補充水分。
**第二種情况:**如果舌苔黑滑,這是腎氣上逆犯心。要用八味飲。如果舌苔黑而乾燥,則用六味飲。目的在於救助腎陰。
一、舌黃胎。補中益氣湯加黃芩。或黃連。以補土生金。如有食。去黃耆。加厚朴。白朮不可去。且發其汗。縱有食不顧也。
一、舌覺轉動不活。防其卷也。逍遙散加黃芩丹皮生地。以滋水生肝。
一、舌鮮紅。此心經病也。六味飲合生脈散。以滋水清火。凡內傷外感寒熱之分。皆從舌胎顏色為準。如黑而滑者。乃腎氣凌心。用八味飲。如枯黑不潤澤者。用六味飲。其人必兩顴遊紅。一劑戰而汗愈。如白而加黃。黃而加黑。此腎凌脾。須治中宮。如補中益氣之類。腎乃北方元武之色。
白話文:
舌頭發黃且有苔,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黃芩或黃連,以補脾土生肺金。如果患者有食慾,可以去掉黃耆,加入厚朴,白朮不可去掉,並要讓患者出汗,即使有食慾也不要顧忌。
舌頭感覺轉動不靈活,要防範舌頭捲縮,可以用逍遙散加入黃芩、丹皮、生地,以滋養腎水生肝木。
舌頭鮮紅,這是心經病變,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以滋陰清火。凡是內傷外感寒熱的病症,都可以從舌苔的顏色判斷。如果舌苔黑色且滑潤,那是腎氣凌心,要用八味地黃丸;如果舌苔枯黑不潤澤,要用六味地黃丸。患者一定會兩頰泛紅,服用一劑藥後就會發汗痊癒。如果舌苔白色帶黃,或黃色帶黑,那是腎氣凌脾,需要治療脾胃,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方。腎屬北方,主黑色,所以舌苔發黑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故屬黑。且火位之下。水氣承之。水來救母。若此時泄火。火無從泄。助子以救母。則仇未有不復者也。亢則害。承乃制。其理昭然。如是灰色。指甲刮下無渣汁者。(謙按。指字上當添但以二字。使讀者尤為顯豁。)方是火症。乃芩連之對症也。若腎氣凌心而用芩連。則舌上現出人字紋。
必死。黑而不滑。則腎水枯乾。當急救其陰也。凡烈焰近炙則燔手。漸高則愈冷。緣冷氣乃火逼所致。熱病之舌黑。即此理也。
太陽行身之表。是身之背也。三陰行身之裡。是身之前也。少陽則半表半裡。(按少陽行身之側。主三陽之樞紐。十二字經文。當補之)譬如該補中宮。而邪熱未除。補中益氣湯合小柴胡。以治其少陽。是半表半裡也。
白話文:
因此舌頭呈現黑色。而且火位之下,水氣承接,水來救火母。如果此時泄火,火無處可泄,就幫助子氣以救母氣,那麼仇恨就不會不報復。亢盛則有害,承接則制約,這個道理很明顯。像這樣呈現灰色,指甲刮下沒有渣汁,才是火症,是黃芩連翹的對症藥物。如果腎氣凌心而使用黃芩連翹,則舌頭上會出現人字紋,必死。黑色不滑,則腎水枯乾,應該緊急救治其陰氣。凡是烈焰靠近炙烤,則手會灼傷,逐漸升高則會越來越冷,因為冷氣是火氣逼迫所致。熱病的舌頭發黑,就是這個道理。
太陽經行於身體表面,是身體的背面。三陰經行於身體內部,是身體的正面。少陽經則半表半裡。比如說要補中宮,而邪熱尚未消除,就用補中益氣湯合小柴胡湯,來治療其少陽,這就是半表半裡。
傷寒治法。不論四時六經。但見發熱三四日。俱當以逍遙散與之。(四時六經。似無一方統治之理。然外傷寒而內發熱。以火為寒邪所郁也。既為火鬱。則逍遙自可以統治矣。景岳六柴胡飲。亦是此義。)如兼食者合小柴胡湯。(合小柴胡則六君全矣。可兼助脾而消食矣。然此是兼食而未經發表者。
)如經發表多者。竟用逍遙散加熟地。(以救其陰)如發熱至八九日外。舌必黑(而燥可知。然亦有但燥而不黑者。)脈必洪數無倫。竟用人參一兩。熟地一二兩。甚者加煨姜三片。(此症若誤投白虎。則陽無所附而立斃矣。治法備忘載一感症。誤服白虎。以致身如燔炙。衝開三五尺許。
白話文:
傷寒治法
不論是哪個季節、哪條經絡,只要出現發熱三天到四天,都應該使用逍遙散。
(雖然四季六經各有不同的治法,但沒有單一藥方能治所有情況。然而,外感寒邪而內發熱,是因為寒邪郁阻導致體內生火,這就如同火被堵住一樣。既然是火鬱,那麼逍遙散就可以統治這個情況。景岳六君柴胡飲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如果病人同時還有飲食不消化的症狀,可以加入小柴胡湯。(加入小柴胡湯,則六君之法就完整了,可以兼顧脾胃功能而幫助消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適用於兼食但尚未進行發表的病人。)
如果已經經過發表的病人,可以服用逍遙散加上熟地。(熟地可以滋陰,以補救病人因發熱而損耗的陰液。)
如果發熱持續到八九天,舌頭必定會變黑(而且乾燥,這是明顯的症狀。但也有舌頭乾燥但不黑的病人)。脈象必定會洪數無倫(脈象非常快,而且不規律)。此時可以使用人參一兩,熟地一兩到兩兩,嚴重者可以加煨姜三片。(此症如果誤用白虎湯,就會因為陽氣無所依附而直接死亡。這個治法需要牢記,因為有些病人誤服白虎湯,導致身體如同被火燒灼一樣,甚至會衝開三五尺距離。)
視者不能近身。緣真陽無所依附。此欲脫之機也。若再不進參附等劑。勢必至夜半汗止而斃矣。遽用人參一兩。炮姜三錢。附子錢半。熟地二兩。歸芍各三錢。炙甘草一錢。薑棗為引。一劑而人事蘇。以漸調理而安。附錄以為肆用寒涼者戒。方中炙甘草。不妨再加一二錢。尤妙。
)兼食者。面必擁熱通紅。氣粗。脈必牢實。神思昏沉。胸前按之必微痛。(滿舌必有黃胎。且必兼厚而燥),視其微甚。用逍遙散加熟地。自四五錢。可用至一二兩。(此就已經發表者言。蓋發表既多。則津液乾枯。宿物燥結而不能出。故必重用熟地。使陰血下潤。則大便自通。
白話文:
病人眼睛無法靠近,這是因為真陽無處依附,快要脫離人世了。如果再不服用人參、附子等藥物,必定會在半夜汗止而亡。立刻用人參一兩,炮姜三錢,附子錢半,熟地二兩,歸芍各三錢,炙甘草一錢,用薑棗引藥,服用一劑後病人便恢復意識。之後慢慢調理便可康復。這條方子可以作為服用寒涼藥物的警示。方中炙甘草,可以再加一二錢,效果更佳。
如果病人兼食,面部一定會因熱而通紅,氣喘粗,脈象一定牢實,精神昏沉,胸前按壓會感到輕微疼痛,舌頭一定會佈滿黃苔,而且又厚又乾。如果症狀比較輕微,可以用逍遙散加熟地,從四五錢開始,可以加到一二兩。這是針對已經發表過的病人而言,因為發表過多,津液會枯竭,宿食燥結不能排出,所以必須大量使用熟地,讓陰血下潤,大便才能通暢。
宿食自下也。)如經攻裡多者。輕則四君子湯加歸芍。或補中益氣湯。大劑與之。甚者竟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煨姜三片。以發其汗。(下多則亡陽。故用參附以回其陽。陽回而汗自作矣。下多亡陽之下字。似與經旨下多亡陰,汗多亡陽相背。然此陽字當作陰中之陽看。理自圓矣。
)然後用四君子湯。加歸芍調理。
凡十一二月傷寒。或從畏寒而起者。此即感也。屬表症。前胡湯主之。二劑後不應。當以小柴胡湯。加枳桔與之。如二劑後再不應。仍用逍遙散繼之。無不愈也。
白話文:
如果宿食積聚在腸胃下部,可以根據病情輕重選擇不同的藥方治療。輕微的可以用四君子湯加歸芍藥,或補中益氣湯加大劑量。嚴重者可以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煨姜三片,以發汗。因為下瀉太多會損耗陽氣,所以用人參附子回補陽氣,陽氣回升,汗就會自然發出來。這裡的「下多亡陽」似乎與經書中「下多亡陰,汗多亡陽」相矛盾,其實這裡的陽指的是陰中之陽,道理就通了。然後再用四君子湯加歸芍藥調理。
十一月、十二月時患上傷寒,或從畏寒開始發病的,這是感受寒邪引起的,屬於表證,可以用前胡湯治療。服用兩劑後無效,就用小柴胡湯加枳實、橘皮。如果再服用兩劑後依然無效,就用逍遙散繼續治療,一般都能治癒。
凡發熱覺脅痛耳聾。口乾舌黑。此屬邪不清也。逍遙散加丹皮生地酒連二三劑。如不應。即屬火燥。疏肝益腎湯。或歸脾湯加柴胡白芍。(已燥不宜再燥。須去木香。並用米飲泡蒸白朮為妙。)有熱甚而痛。及手足頭面似覺腫起。(竟有瘰塊如頤者)此火燥生風。風淫末疾也。
滋腎清肝飲。加熟地一倍為主。禁用寒涼藥。(四明治徐彥為子及江仲璉兩案。俱是此症。須參之。)
白話文:
如果發燒、覺得肋骨疼痛、耳聾、口乾舌頭發黑,這是邪氣沒有清除的表現。可以服用逍遙散加丹皮、生地酒,連續服用二到三劑。如果沒有效果,就屬於火燥,可以服用疏肝益腎湯,或者歸脾湯加柴胡白芍。如果已經很燥熱,不宜再燥熱,需要去除木香,並用米飲泡蒸白朮為佳。如果熱得很厲害並且疼痛,以及手腳頭面感覺腫脹(甚至出現像下巴那樣的瘰塊),這是火燥生風,風邪引起的慢性疾病。可以服用滋腎清肝飲,加熟地一倍為主,禁止使用寒涼藥。四明徐彥為子以及江仲璉兩個案例都是這個病症,需要參考。
凡大便硬者。除合仲景痞滿燥實堅症。方可議承氣湯。然世甚少太陽症。今治傷寒用前法。尚有痞滿燥實堅症乎。且勿論其是太陽。非真太陽。如遇粗工發表攻裡過當。以致真陰耗竭。燥結不出者。一味養氣補陰。宿物自下。(陰枯便燥。則補陰自可濡潤矣。而必兼養氣者。
以推送無力也。)須安慰病人勿急於攻下。守至數日。自可奏效也。(奏效雖遲。而實穩當。的是仲景功臣。)或有一種不能便而能食者。推陳致新。倉廩盈溢。自能通利。不便無憂。(四明之治吳弁玉是也)有不便而不食者。粗工必主便則邪去而膈清。才能思食。(矢醫所見。
白話文:
如果大便乾燥,除了符合仲景所描述的痞滿燥實堅症,才可以考慮使用承氣湯。但實際上太陽症很罕見,現在治療傷寒都使用以前的方法,還會有痞滿燥實堅症嗎?更何況不論是太陽症還是非真太陽症,如果遇到粗心醫師用發汗攻裡的藥物過度,導致真陰耗竭,造成大便乾燥難以排出,就應該單純地滋養氣血、補充陰液,宿便就會自然排出。陰液枯竭導致大便乾燥,補充陰液自然可以滋潤,但同時也要滋養氣血,因為氣血不足則推動無力。需要安慰病人不要急於攻下,耐心等待幾天,自然就會見效。雖然見效較慢,但確實安全穩妥,這是仲景的功勞。或者有些人雖然大便不通暢,但還能吃飯,身體能夠代謝廢物,新陳代謝正常,就像倉庫滿溢一樣,自然就能通暢,不必擔心。四明吳弁玉的治病方法就是這樣。還有些人大便不通暢而且無法進食,粗心醫師只會專注於通便,認為大便通暢邪氣就會消失,腸胃就會乾淨,才能恢復食慾。這是我個人的見解。
本只如是。矢古通屎。粗工不知氣虛液涸。不能傳送。猶肆攻下。以見屎為快。故名矢醫耳。)予獨曰不然。必須先養胃以助正。助正以去邪。如養未到。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
凡傷寒復發。世皆作有餘治。必曰因食而起。殊不知有餘不盡之毒。留滯陽明胃經也。蓋緣戰汗後。氣血虧損之甚。即以補陰得汗。力只及七八分便住。表既得解。便能清爽。其不盡者。復歸陽明。加以一二日之飲食。與邪相蒸。復騰騰而作熱矣。曰。治之當何如。曰。舍補正無由也。
當此之時。大汗一出。元氣驟虛。飲食入胃。生化遲緩。於是所留之邪。與新入之物。合而為熱。如依時師。再用攻邪。則元氣復虛。熱邪益熾。索然而死矣。惟以大劑當歸六君子湯投之。縱有病愈增而熱愈甚者。乃是邪與食為元氣所攻發。將出之候也。守不出三日。復戰而汗解矣。
白話文:
原本就應該如此。以前的人只知道通便排泄,粗淺的醫生不懂得氣虛液涸的道理,無法將病邪排出體外。他們只會使用攻下藥物,以看到排泄物為快,所以被稱為「矢醫」。我卻認為不然,必須先養護脾胃,幫助正氣,正氣旺盛才能驅除邪氣。如果養護還不到位,邪氣不會立刻消失,不吃東西也沒有關係。
凡是傷寒病復發,世人大多採取有餘治療,一定說是由於飲食引起的。殊不知,有餘未盡的毒素,留滯在陽明胃經。這是因為戰汗後,氣血虧損嚴重,即使以補陰的方法出汗,也只恢復了七八成。表症消退後,人就會感到清爽,但未盡的邪氣,又回到陽明經。再加上一兩天的飲食,與邪氣相蒸,就會再次發熱。問:治療應該怎麼辦?答:除了補益正氣,別無他法。
這個時候,大量出汗,元氣驟然虛弱,飲食進入胃中,生化緩慢。於是留下的邪氣,與新攝入的食物混合,產生熱症。如果按照一般醫生的方法,再次使用攻邪藥物,就會使元氣更加虛弱,熱邪更加旺盛,最終就會導致死亡。只有使用大劑量的當歸六君子湯,即使出現病情加重,熱症更加嚴重的情況,也是邪氣與食物被元氣攻發,將要排出體外的徵兆。堅持下去,不超過三天,就會再次發汗,病症就會消退。
若用苓連退邪。枳樸消食。必死何疑。或曰。汗至七八分。而餘邪何以復歸陽明。曰。胃主肌肉。而元氣薄故也。如元氣厚者。無此病也。如留泊肌肉筋骨。則為餘毒。治法亦先補正。凡直中三陰者。理中真武四逆等類。辨症用之。如夏月坐涼亭水閣高堂大廈中。亦能中寒。
附子理中湯。不可泥於盛夏。而禁用熱藥也。(亦有寒中厥陰少陰者。當分經治之。)戴陽者兩顴淺紅。必遊移無定處。不盡面通紅。或煩躁發狂欲飲水。坐臥泥水中。此陰盛格陽也。大劑八味飲。或參附湯。人參熟地可用至一二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如認作白虎症治。立死。
白話文:
如果用苓連來退邪,又用枳樸消食,病人必定會死,這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有人可能會問,汗出到七八分,剩下的邪氣為什麼又會回到陽明經呢?這是因為胃主肌肉,元氣虛弱的緣故。如果元氣充足,就不會出現這種病症。如果邪氣停留在肌肉、筋骨,就會變成餘毒。治療方法也要先補正氣。凡是直中三陰經的病症,可以用理中湯、真武湯、四逆湯等類的藥方,根據症狀辨證施治。即使是夏天坐在涼亭、水閣、高堂、大廈等陰涼處,也可能中寒。
附子理中湯不能因為是盛夏就一概排斥熱藥。 (也有一些寒邪入侵厥陰、少陰經的病症,需要根據經絡分開治療。)戴陽的症狀是兩頰微微泛紅,而且會游移不定,不會整張臉都通紅。病人可能煩躁發狂,想要喝水,坐臥不安,好像坐在泥水中一樣,這是陰盛格陽的表現。要用大劑量的八味飲,或者參附湯,人參、熟地可以用到一兩到兩兩,附子可以用到三錢到五錢。如果誤認為是白虎症而治療,病人就會立刻死亡。
(此症與後白虎症。最易混淆。一或誤投。生死立判。辨晰宜精細也。)
中暑者。面部通紅紫脹。眼白必黃。更以口渴辨之。凡中暑口必渴。面赤氣粗。發躁狂亂。審知陽明的確。方可投白虎。
前胡湯
前胡,柴胡,紫蘇,桔梗,陳皮,半夏,白芷,甘草
薑棗為引。有食加枳實。
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白話文:
中暑和後白虎症很容易搞混,一不小心用錯藥,就會危及性命,辨別時要仔細。中暑的人臉部會通紅發紫,眼白泛黃,而且一定口渴。中暑患者除了口渴之外,還會臉紅、呼吸急促、神志不清,確定是陽明經病症後,才能用白虎湯。
白虎湯的藥方是:前胡、柴胡、紫蘇、桔梗、陳皮、半夏、白芷、甘草,用薑棗引藥。如果患者有飲食積滯,可以加枳實。
承氣湯的藥方是: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上方去芒硝名小承氣湯。去厚朴枳實加甘草名調胃承氣湯。
真武湯
附子,白芍,茯苓,白朮,生薑
四逆湯
附子,乾薑,甘草
上方倍乾薑名白通湯。
參附湯
人參,附子
上方去人參加黃耆名耆附湯。
白虎湯
白話文:
小承氣湯去掉芒硝;調胃承氣湯去掉厚朴、枳實,再加甘草。
真武湯由附子、白芍、茯苓、白朮、生薑組成。
四逆湯由附子、乾薑、甘草組成。白通湯就是四逆湯的乾薑加倍。
參附湯由人參、附子組成。耆附湯就是參附湯去掉人參,加入黃耆。
白虎湯。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上方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白話文:
配方包括:石膏、知母、糯米、甘草。這個方子加上人參後稱為「人參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