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瘧疾

瘧疾之病形何如。曰。瘧之為病。非經非絡。非臟非腑。乃夏月汗出太多。肌表空疏。外感暑邪。直入臟腑募原之間。待收藏二令一行。玄府閉密。則所藏之邪。無以泄其怒。而寒熱作矣。然其寒也。乃內熱將作。火沖其氣故凜凜而寒。非真冷也。故不得以熱藥治之也。然素問分六經瘧。

豈募原足以盡之與。曰。非是之謂也。凡臟與臟腑與腑。或臟與腑。彼此相接之處。中間蓋有虛界之募原。而虛界中。復有剛柔筋脈。其為某臟之筋。便為某臟之病。譬如胃與小腸相近。而邪入於胃與小腸之虛界。而彼筋脈屬胃。則為陽明經瘧也。又如肝與脾相近。而邪入於肝脾之虛界。

白話文:

瘧疾的病症是怎麼樣的?

**問:**瘧疾的病症是怎麼樣的?

**答:**瘧疾的病症,既不屬於經絡,也不屬於臟腑。它是因為夏天的時候,出汗太多,肌膚表層空虛,容易受到暑熱之邪的侵襲,直接進入臟腑的募原之間。等到秋冬二令交替,玄府閉合,藏在體內的邪氣就無處發洩,於是就出現了寒熱交替的症狀。

然而,瘧疾的寒,是內熱將要發作,火氣衝擊氣機,所以才會感到寒冷,並不是真正的寒冷。因此,不能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問:《素問》中把瘧疾分為六經瘧,难道募原就能解释所有的瘧疾嗎?

**答:**這并非如此。凡是臟與臟、臟與腑,或者腑與腑彼此相接的地方,中間都存在著虛空的募原。而在這些虛空之中,又存在著剛柔相濟的筋脉。如果這些筋脉屬於某個臟器,那麼就容易引起這個臟器的疾病。

舉例來說,胃和小腸相鄰,如果邪氣入侵胃和小腸之間的虛空,而這些筋脉屬於胃,就會導致陽明經的瘧疾。同樣地,肝和脾相鄰,如果邪氣入侵肝脾之間的虛空,就會導致其他經絡的瘧疾。

簡單來說,中醫认为瘧疾是由於夏日汗出过多,肌表空虚,导致暑热之邪侵入臟腑募原,而无法排出,最終引發寒熱交替的病症。

而筋脈或屬脾。便為太陰經瘧矣。究之臟腑雖病。皆因募原之氣遷移也。至於每日間二日者。瘧之衛氣。日行一周。歷五臟十二經之界分。每一界分。必有其舍。(營衛之有舍。猶行人之有傳舍也。)舍有隨經絡浮沉內薄之外邪。故與日行之衛氣。相集則病作。離則病休也。

間日間二日者。由其募原之遠近也。(瘧疾一症。前人雖備言之。然於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經旨。殊未透闢也。四明論本邯鄲。而益闡其義。始知向來醫家。只於臟腑經絡中求之。直是隔靴搔癢耳。)曰。古人言無痰不成瘧。信乎。曰。痰之所為。非熱不生。今病人飲食入胃。

而每日發熱。則脾不能守其靜化。一味外邪熱化煎熬。並飲食而化為痰邪矣。(此言因瘧只以生痰也。)其有先傷飲食。而痰熱內作。復挾外感之暑邪。變而為瘧者。有之矣。(此則由痰而作瘧也。然必內傷飲食。而後生痰。外挾暑邪。而後作瘧。則痰與瘧皆屬標病。而所謂無痰不成瘧者。

白話文:

簡單來說,筋脈屬於脾,所以脾經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瘧疾。其實無論哪個臟腑生病,都是因為募原之氣的遷移。至於為什麼瘧疾發作週期是每天或每隔一天,是因為衛氣每天運行一周,經過五臟十二經,每經過一個部位就會停留一段時間,就像旅人有傳舍一樣。這些停留處會隨著經絡的浮沉,吸引外邪入侵,所以當衛氣運行到停留處時就會發病,離開時就會痊癒。

發病週期是每隔一天是因為募原的遠近。雖然古人對瘧疾已經有很多研究,但他們對「夏天暑熱傷害,秋天就容易得瘧疾」這個道理,卻沒有深入探討。四明論本邯鄲的文章,才更深入地解釋了這個道理,讓我們明白過去的醫家只是在臟腑經絡中尋找原因,實際上是隔靴搔癢。

古人說「無痰不成瘧」,真的很有道理。痰的產生,必須要有熱。病人每天發燒,脾臟無法正常運化,熱邪不斷煎熬,跟飲食一起化為痰邪。也就是說,瘧疾會產生痰。有些人先傷了飲食,導致痰熱內積,再受到暑邪的侵襲,就變成瘧疾。也就是說,痰也會導致瘧疾。但必須先傷了飲食,才會產生痰,再受到暑邪的侵襲,才會發病,所以痰和瘧疾都是屬於表面的疾病。所以說「無痰不成瘧」,是正確的。

非謂必因痰而致瘧也。只是凡瘧莫不兼痰耳。)無痰不成瘧。(此句須合上兩條看。其理乃圓。)凡瘧皆由脾虛。(如內傷飲食與外感暑邪。皆不出脾虛二字範圍。脾不虛則飲食不得而傷。暑邪無自而入矣。)此些二語乃透瘧病之根。醫家不可忽諸。瘧初發時。治法不論六經內外。

只用清中驅瘧飲。或清脾飲。三四發不應。以二妙丸與之立除。若淹延歲月不愈者。一味六君子湯自愈。(立齋云。凡人久瘧諸藥不效。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用人參一兩煨姜五錢。此不截之截也。一服即愈。)有發在酉時者。五發內。俱當用香紅飲。古人用升提法轉出陽分。

白話文:

並不是說瘧疾一定是由痰引起的,而是所有的瘧疾都伴隨著痰。沒有痰就沒有瘧疾,這兩句話要一起理解,道理才會通。所有的瘧疾都是由脾虛引起的,無論是內傷飲食還是外感暑邪,都逃不出脾虛的範疇。脾不虛,就不會因飲食而受傷,暑邪也無從入侵。這兩句話道出了瘧疾的根本,醫生不可忽略。瘧疾剛發作時,不論是六經內外,都只用清中驅瘧飲或清脾飲。如果三四次發作後沒有效果,就用二妙丸立刻消除。如果拖延多年不愈,單用六君子湯就能自愈。有人說,久患瘧疾各種藥物都不奏效,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用人參一兩煨姜五錢,這是以退為進,一服就能痊癒。如果發作時間在酉時,五次發作以內都要用香紅飲。古人用升提法轉出陽分。

不過言道理當如是耳。時人執此法。愈提則陰愈虛矣。且凡屬夜病。若俱要見陽而愈。則亦不勝其升提矣。

間一日者。與每日發者。治法不甚相遠。惟三日瘧最難治。予於歲月未久者。用參湯下二妙丸。服至半月一月自愈。如年深月久。尪羸不堪者。大劑養榮湯。吞八味丸。仍於湯中加熟附子一錢。十帖必除。(東莊云。久瘧用補中益氣不效者。八味丸有神應。予每得其力。然不若兼服養榮。

其效為尤速也。)瘧痞初起。三妙丸加鱉甲久服自愈。(須治之於早。否則未有不成脹者。)

白話文:

不過道理應該如此而已。現代人執著於此種方法,愈加提振陽氣,反而會讓陰氣更加虛弱。而且凡是屬於夜間發作的疾病,如果都想要見到陽氣上升而痊癒,那也承受不住如此頻繁的升提。

間隔一日發作的瘧疾,與每天發作的瘧疾,治療方法並不太相遠。唯獨三日瘧最難治療。我對治療時間不長的瘧疾,會使用參湯配合二妙丸,服用半個月到一個月,就能自愈。如果是患病時間較長,身體虛弱不堪的人,則要用大劑量的養榮湯,並服用八味丸,同時在湯中加入熟附子一錢,服用十帖就能除病。(東莊說,久患瘧疾,服用補中益氣湯無效的,八味丸有神奇的療效。我經常見證其效果,但不如同時服用養榮湯,療效會更加迅速。)瘧疾剛開始出現,可以用三妙丸加上鱉甲,長期服用就能自愈。(必須及早治療,否則很容易就會發展成脹滿。)

清中驅瘧飲

柴胡,黃芩,半夏,山楂,枳實,厚朴,青皮,陳皮,草果,蒼朮,生薑

二妙丸

橘紅,半夏(薑製)

上為末。神麯和丸。每發前三個時許。吞一二服。自然不發矣。凡有痰有食。誤服補藥。以致不瘥者。用此立愈。或再用小柴胡湯加枳實桔梗二三劑。

白話文:

清中驅瘧飲由柴胡、黃芩、半夏、山楂、枳實、厚朴、青皮、陳皮、草果、蒼朮、生薑等藥材組成。二妙丸則由橘紅和薑製半夏製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麴和成丸。每當瘧疾發作前三個時辰服用一至兩丸,可有效預防發作。對於痰食積聚、誤服補藥導致瘧疾不愈者,服用此方可立竿見影。若效果不佳,可再服用加入枳實和桔梗的小柴胡湯,一般服用二三劑即可痊癒。

香紅飲

人參,益母,當歸,香附,紅花,生薑按邯鄲云。凡治瘧必先問其寒熱多寡。而參之脈症。有寒多熱少者。有熱多寒少者。大抵寒熱往來。皆屬少陽經。治法當以小柴胡為主。若寒多者。小柴胡加桂枝。有但熱不寒者。名曰癉瘧。有但寒不熱者。名曰牝瘧。然亦有不可執者。

當察脈之虛實何如。若但寒者。其脈或洪實或滑。當作實熱治。若但熱者。其脈或空虛或微弱。當作虛寒治。凡瘧將發之時與正發之際。慎勿施治。治亦無效。必待陰陽升極而退。過此邪留所客之地。然後治之。且當病未發二三時前。迎而奪之可也。經曰。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

白話文:

香紅飲

人參、益母、當歸、香附、紅花、生薑,用法依邯鄲法。凡治瘧疾,必先詢問其寒熱的程度。而參看脈象,有寒多熱少者,有熱多寒少者。總之,寒熱往來,皆屬於少陽經。治療方法應以小柴胡湯為主。若寒多者,小柴胡湯加桂枝。

有只熱不寒者,稱為癉瘧;有只寒不熱者,稱為牝瘧。然而,也不可一概而論。

應觀察脈象的虛實狀況。若只寒者,其脈象可能洪實或滑,應當以實熱治療。若只熱者,其脈象可能空虛或微弱,應當以虛寒治療。

凡瘧疾將要發作的時候與正發作的當下,不可施治,治療亦無效。必須等到陰陽之氣上升至極點而退,邪氣留滯在所客之地,然後再進行治療。並且,應當在病發前二、三時,提前預防,迎而奪之。

經書上說: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

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陽氣下陷於陰中則惡熱。凡傷寒後大病後產後勞瘵等症。俱有往來寒熱。似瘧非瘧。或一日二三度發。並作虛治。但有陽虛陰虛之別耳。余見發瘧有面赤口渴者。俱作腎中真陰虛治。無不立應。凡見患者寒來如冰。熱來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飲水者。

以六味加柴胡芍藥肉桂五味大劑。一服便愈。又有一等鬱症似瘧者。其寒熱與正瘧無異。但其人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脅痛。耳鳴脈澀。須以逍遙散加茱連貝母倍柴胡。作一服。繼以六味加柴胡芍藥調理。

白話文:

陰氣上到陽氣中就會感到寒冷,陽氣下降到陰氣中就會感到發熱。凡是傷寒、大病、產後、勞瘵等疾病,都會出現反覆的寒熱,像是瘧疾卻又不完全是,可能一天發作兩三次,都應該視為虛症治療。但要區分是陽虛還是陰虛。我觀察到患有瘧疾的人,面色發紅口渴的,都是腎中真陰虛弱,用補腎陰的藥方治療,效果都很好。如果患者寒來時像冰一樣冷,熱來時像烙鐵一樣燙,但面色紅潤像塗了油脂,口渴想喝水,就用六味地黃丸加柴胡、芍藥、肉桂,五味藥材加重劑量,一劑就可痊癒。還有一種像瘧疾的鬱症,寒熱與真正的瘧疾無異,但患者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面色青白、脅肋疼痛、耳鳴、脈象澀,就用逍遙散加茱連、貝母,柴胡加倍,作為第一劑,之後再用六味地黃丸加柴胡、芍藥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