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二十五方圖解

[(是解從姚於九本抄附;第不知解自何人;今特低一字以別之。)]

五行有相生相剋。相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剋者,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是也。凡脈遇相生者吉,相剋者凶。如心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皆遇克也;為鬼賊相侵,危症也。又如心見緩,肝見洪,肺見沉,脾見澀,腎見弦,是子來扶母,遇我之所生也,雖病易瘥。至如腎病傳肝,肝病傳心之類,此母來抑子,病雖不死,亦綿延日久矣。

又我克者為妻。假如春木脈見脾土,是夫得妻脈也。妻來乘夫,雖非正克;然春中獨見脾脈,土乘木衰,土乘之則生金來剋木耳。若脈見弦緩,則本體尚存,土雖乘之,不足慮也。如本脈全無而獨見脾緩之脈,為害必矣。脈賦云:「春得脾而莫療,冬見心而莫治,夏得肺而難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即四時休旺,以例生克之義也。

然人脈之息數,出氣為呼,入氣為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息間脈來四至或五至為平和;不大不小,和緩舒暢;此無病之脈也。至於三遲二敗,冷而危也。六數七極,熱甚也。八脫九死,極於十一二至,與夫奄奄兩息一至,則又散而為變也。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為有神也;當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為有神也;當去其寒。若數極遲敗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將何所恃耶?可與之決死期矣。(說本東垣。)

然脈盡有有力而無神者,亦有無力而有神者。蓋有神無神,非即以有力無力論也。如以有力即為有神,無力即為無神,則凡脈之弦勁而勒指者,可為有神而許以生乎?脈之和緩而軟弱者,可為無神而斷以死乎?恐未必應其口也。則何如有餘之症,脈須有力,而有力之中,又貴有神;不足之症,脈宜無力,而無力之中,全在有神數語,為扼診家之要也哉。

按五圖合為一圖,則五圖一五行也;所謂合之則一五行也。一圖分作五圖,則五圖各具一五行也;所謂分之則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也。謂之主病者:乃各臟腑所主之病,如諸風眩掉,悉屬於木;諸逆衝上,悉屬於火之類是也。變見五症者:乃各臟腑自具之五邪,如木之火病,則為木中無火;木之水病,則為木中無水之類是也。自病自字,與主病主字不同。主病是統正、實、微、賊、虛五邪而言;自病則單是正邪,與實、微、賊、虛四邪,平列為五,而統於主病之中者也。

之心病之脾病等之字,非由此及彼之謂;蓋曰木中的火病,木中的土病也。上之字與下木中之木等之字,同作的字解,不作往字解。若錯解之字,則都無理會,一齊差卻矣。試於上邊之字上加肝膽、中心、小腸等三字;下邊木、火、土、金、水等五字,換作正邪、實邪等十字讀之。云:肝膽中之心病為實邪,用七味飲瀉木中之實邪;心小腸之脾病為實邪,用遠志飲子瀉火中之實邪;則圖中之義自明。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從姚氏的《九本》抄錄而來,但不知道原作者是誰,所以特地將字體縮小一個字來區別。)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是指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一般來說,脈象遇到相生的關係是吉利的,遇到相剋的關係是不利的。例如,心脈出現沉細的脈象,肝脈出現短澀的脈象,腎脈出現遲緩的脈象,肺脈出現洪大的脈象,脾脈出現弦長的脈象,這些都屬於脈象被相剋的情形,表示身體受到了邪氣的侵擾,屬於危險的症狀。又如,心脈出現緩慢的脈象,肝脈出現洪大的脈象,肺脈出現沉脈,脾脈出現澀脈,腎脈出現弦脈,這些都屬於子來扶母,是脈象遇到了自身所生的關係,雖然生病但容易痊癒。至於像腎病傳到肝,肝病傳到心之類的情況,這是母來抑制子,雖然不會立刻死亡,但病情會拖延很久。另外,我所克的稱為妻。假如春天木旺時,脈象出現脾土的脈象,這表示丈夫得到了妻子的脈象。妻子來乘勢壓制丈夫,雖然不是正剋,但春天獨見脾脈,土的力量乘著木衰弱的時機,土乘之則會生金來剋木。

如果脈象出現弦而緩,則表示身體的根本還在,土雖然乘勢壓制,也不必過於擔心。如果本身的脈象完全沒有,而單獨出現脾緩的脈象,那就一定會帶來危害。《脈賦》說:「春天得到脾脈就難以治療,冬天見到心脈就難以醫治,夏天得到肺脈就難以痊癒,秋天得到肝脈也一樣危險。」這就是用四時的休旺來類比相生相剋的道理。人脈的呼吸次數,呼氣為呼,吸氣為吸,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四到五次是平和的,不大不小,和緩舒暢,這是沒有疾病的脈象。如果脈象出現三遲或二敗,表示身體寒冷且危險。如果脈象出現六數或七極,表示身體熱盛。如果脈象出現八脫或九死,甚至極端到一息出現十一二至,或者兩息才跳動一次,那就表示脈象散亂而發生了變化。脈象六數七極表示身體發熱,如果脈象中有力,表示身體還有神氣,應該宣洩熱邪。脈象三遲二敗表示身體寒冷,如果脈象中有力,表示身體還有神氣,應該祛除寒邪。如果脈象極數或遲敗,而且沒有力量,就表示身體沒有神氣了,沒有任何可以依賴的,可以判斷死期將近。(這是根據東垣的說法。)

然而,脈象有時有力但沒有神氣,也有時無力但有神氣。神氣的有無不能單純以脈象是否有力來判斷。如果認為脈象有力就是有神氣,無力就是無神氣,那麼那些弦勁而使手指感覺緊繃的脈象,難道就可以認為有神氣而預測他能活嗎?那些和緩而軟弱的脈象,難道就可以認為無神氣而斷定他會死嗎?恐怕未必符合實際情況。因此,對於有餘的症狀,脈象應該有力,而且在有力之中又要具有神氣;對於不足的症狀,脈象應該無力,而且在無力之中又要有神氣。這幾句話是診脈的要點。

按照五圖合為一圖的觀點,五圖就是一個五行,所謂合起來就是一個五行。將一圖分為五圖,則五圖各自代表一個五行,所謂分開就是五行各有五種變化,五五得二十五。所謂的“主病”,指的是各臟腑所主管的疾病,例如各種眩暈搖頭的症狀,都屬於木;各種逆氣上衝的症狀,都屬於火等等。“變見五症”指的是各臟腑自身具有的五種邪氣,例如木的火病,就是木中沒有火;木的水病,就是木中沒有水等等。“自病”的“自”字,和“主病”的“主”字不同。“主病”是統稱正、實、微、賊、虛五種邪氣而言,“自病”則單指正邪,與實、微、賊、虛四種邪氣並列為五,且統屬於“主病”之中。“心病之脾病”等字樣,並非指由此及彼的傳變關係,而是指木中的火病,木中的土病。上面的“之”字和下面的“木中之木”等字中的“之”字,都作“的”字解釋,而不是作“往”字解釋。如果把這個字理解錯了,那麼所有的理解都會偏離正確的方向。不妨試著在上面的字加上肝膽、中心、小腸等三個詞,在下面的木、火、土、金、水等五個字,換成正邪、實邪等十個詞來讀。例如說,肝膽中的心病是實邪,用七味飲來宣洩木中的實邪;心小腸中的脾病是實邪,用遠志飲子來宣洩火中的實邪,這樣圖中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

原先在四明二十五方圖中,對於五種症狀的變化解釋得不夠透徹,可能是因為誤解了上下兩個“之”字,而忽略了中間的“中”字。道理其實只有一個,但說法卻有很多種。按照圖來理解,一定要尋求正確的解釋,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裡附上我的理解,以供參考。無生有,有還無,如同太極的循環,那麼把五圖合為一圖也是可以的,把一圖分為五圖也是可以的。合攏了未嘗不能分開,分開了未嘗不能合攏。而開合應該順應方便之法,這個方便之法,應該是在太極的動靜原理中找到統一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