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鼓症

鼓。即腫滿也。不論五臟六腑。新久虛實。一味補中益氣湯盡之。但有鬱而成者。和中丸妙。(妙在陳皮木瓜兩味。)即種種初起俱可。舍是而別有方法。吾不信也。又有一種寒水侮土者。其腫必先頭面四肢起。然後及於腹中。惟此症可以補中益氣湯。吞金匱加減腎氣丸。(此症單服補中固不效。

單服金匱亦不效。)然當治之於早。不然水勢沖中。士崩岸敗。無濟於事矣。又有中虛而挾燥膨滿者。竟用補中益氣湯送玄明粉三錢。其應如響。)又有一種食鼓者。乃是飲食所傷。初起必先雀目。(俗傳雞盲入肚者。即此症也。)醫家不信。只治眼目。不知乃是鼓之根也。

白話文:

鼓,就是腫脹的意思。不論是五臟六腑,新舊病、虛實程度,都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但如果是因為鬱氣導致的腫脹,用和中丸效果最佳,特別是陳皮、木瓜這兩味藥。也就是說,各種初期的腫脹都可以用它。除此之外,如果有其他治療方法,我不相信。

還有一種是寒水侵犯脾胃導致的腫脹,這種腫脹通常會先從頭面、四肢開始,然後才會蔓延到腹部。只有這種情況,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和加減腎氣丸治療。單獨使用補中益氣湯或加減腎氣丸都無效。但要及早治療,否則水勢會衝擊中焦,就像土崩瓦解一樣,就無濟於事了。

還有一種是中氣虛弱,伴隨乾燥膨脹的腫脹。可以用補中益氣湯送服玄明粉三錢,效果就像響應一般。還有一種是飲食不節導致的腫脹,初期會出現雀目,也就是俗稱雞盲入肚的情況。有些醫生不相信,只治療眼睛,卻不知道這是腫脹的根本原因。

此時當急用清劑以治之。經曰。開鬼門。潔淨府。去郁除。陳是也。然古法太峻。今定一保中丸。久服自愈。(保中亦未始不峻。久服必傷中氣。用宜斟酌。張盱江云。脹滿悉屬脾虛運化不及。濁氣填塞所致。初起微佐以消化舒郁為先。勢甚而二便澀滯者微利之。弱人或稍久。

一切痢後瘡疽後產後。必參朮耆芍。大補脾氣為主。而佐以消化。厚朴木香黃連之類。然王道無近功。必數十服以漸取效。常見用商陸牽牛等行水法。一瀉即消。然三日後復起而死者。比比皆是。良由病家求。速效。醫家不明理。天人天年。悲哉。歷考古今明醫。無逾於東垣丹溪薛新甫王損庵矣。

白話文:

此時應該急用清熱的藥方來治療。經書上說:「開鬼門,潔淨府,去郁除陳」,正是這個道理。然而古法的藥性太過峻猛,現在制定了一種「保中丸」,長期服用就能自愈。(雖然保中丸也並非完全不峻猛,長期服用必定會損傷中氣,使用時應該謹慎斟酌。張盱江說:腹脹滿都是因為脾虛運化不及,濁氣填塞所致。初期可以先用稍微有助於消化和舒緩郁結的藥物。如果病情嚴重,二便澀滯,就稍微用一些通便的藥物。體虛的人或病情持續時間較長的人,

一切痢疾之後、瘡疽之後、產後,都必須用參、術、耆、芍等藥,以大補脾氣為主,同時佐以消化藥物,如厚朴、木香、黃連等。然而大道至簡,效果不會立竿見影,必須服用數十劑才能逐漸見效。常見的用商陸、牽牛等行水法,一瀉即消,但三日後又復發而亡的人,比比皆是。原因是病人求速效,醫生不明理,違背天人合一、天年之道的法則,令人悲哀。歷觀古今名醫,無出於東垣、丹溪、薛新甫、王損庵等人。

豈肯曠日持久。而不知克伐之功速耶。其如中氣何。可與高明言。難與俗人道耳。東莊云。治腫脹任其效否。當以前法為樞機。疏鑿浚川神祐等方。非萬分稟厚。形盛氣實。不可妄用。丹溪補脾保肺清火。實不易之則也。

和中丸

陳皮(一兩),木瓜(一兩去穰),人參(三兩),白朮(三兩),乾薑(一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

金匱加減腎氣丸

白話文:

怎能拖延時日,而不曉得迅速攻克病症呢?就如中氣,可以與高明之人言說,卻難與普通人解釋。東莊說,治療腫脹,任其效果如何,都應該以舊方法為關鍵,像疏鑿浚川神祐等方,如果不是稟賦極佳,形體強健氣血充實,不可隨意使用。丹溪的補脾保肺清火之法,確實不易掌握。

和中丸:陳皮一兩、木瓜一兩去籽、人參三兩、白朮三兩、乾薑一兩、甘草一兩,共研為末,用蒸餅丸成,飯前用白湯送服,每次三五十丸。

金匱加減腎氣丸:

治脾腎虛寒。腰重腳腫。濕飲留積。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氣喘痰甚。或已成水症。其效如神。

茯苓(三兩),澤瀉(一兩),山藥(一兩),萸肉(一兩),丹皮(一兩),附子(五錢),肉桂(一兩),牛膝(一兩),車前(一兩),熟地(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上為末。和地黃膏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治療脾腎虛寒、腰重腳腫、濕飲積聚、小便不利等症

適用於

  • 脾腎虛寒
  • 腰部沉重,腳部腫脹
  • 濕氣停積體內,導致小便不暢
  • 腹部或四肢腫脹
  • 氣喘、痰多
  • 水腫症狀

藥效: 藥效顯著,如神效。

藥方:

  • 茯苓:三兩
  • 澤瀉:一兩
  • 山藥:一兩
  • 萸肉:一兩
  • 丹皮:一兩
  • 附子:五錢
  • 肉桂:一兩
  • 牛膝:一兩
  • 車前:一兩
  • 熟地:四兩(將熟地切碎,用酒拌勻,搗成膏狀)

製作方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
  2. 將藥粉與地黃膏、蜂蜜混合,製成丸劑,丸子大小如桐子。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七八十丸。
  • 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

  • 藥方中的藥材名稱後面的括號內為該藥材的簡要說明,方便查找。

保中丸

枳實(炒),厚朴(薑汁炒),黃芩(酒洗),半夏(薑汁炒),蒼朮(米泔浸炒),陳皮萊菔子(炒),三稜,蓬朮(等分)

上神麯為丸。

白話文:

保中丸

藥材:

  • 枳實(炒過)
  • 厚朴(用薑汁炒過)
  • 黃芩(用酒洗淨)
  • 半夏(用薑汁炒過)
  •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
  • 陳皮、萊菔子(炒過)
  • 三稜
  • 蓬朮

各藥材等量。

製法:

將以上藥材混合後,以神麴(一種酒曲)製成丸劑。

2. 膈症

膈症之病形何如。曰。膈之為病。一陽明盡之矣。丹溪以噎膈反胃之病。謂得之六淫七情。遂有火熱炎上之化。多升少降。津液不布。血液衰耗。胃脘乾枯。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入即吐出。

名之曰膈。(飲食之際。氣忽阻塞。曰噎。心下隔拒。或食到膈間不得下。曰膈。良久復出者翻胃。丹溪合而為一。固為未盡。醫貫竟以噎膈為上脘乾槁不納食。而以嘔吐歸之翻胃。則亦不盡其理。東莊云。噎膈亦有食入而吐者。但不同於翻胃之每食必出。翻胃止吐原物。有食必盡。

白話文:

膈症的病症是什麼樣子的呢? 醫生說,膈症的病因,就是陽明經的病變。丹溪認為噎膈反胃的病症,是由六淫七情引起的,導致火熱上炎,氣機升多降少,津液不能布散,血液衰竭耗損,胃脘變得乾燥枯槁,如果枯槁在上靠近咽喉下方,水可以喝進去,但食物難以下嚥,即使勉强吃下去,也吃不了多少,這種情況就叫做噎。如果枯槁在下靠近胃部,食物雖然可以吃進去,但難以完全進入胃裡,吃下去就會吐出來,這種情況就叫做膈。(在飲食的時候,氣息突然阻塞,叫做噎。心下有隔阻感,或者食物卡在膈間無法往下走,叫做膈。過了一會兒又吐出來,叫做翻胃。丹溪將這三種情況合併為一,其實並不是很完整。醫貫將噎膈歸為上脘乾燥枯槁無法進食,而將嘔吐歸為翻胃,這也不完全符合道理。東莊說,噎膈也有吃下去就吐出來的情況,但它跟翻胃不一樣,翻胃是每吃必吐,而噎膈則不一定每次都吐,而且翻胃吐出來的是原來的食物,而噎膈則會全部吐出來。)

噎膈則或食或痰或白沫酸水。或多或少。或初病不吐。而久之屢作。或吐糟粕。非痰非食非血。若醬汁然者。此上脘下脘枯槁。皆噎膈也。)總緣下脘與厥陰少陽相逼。七情用事。肝膽先病。病則鬱而生熱。熱則其氣熏蒸於胃。久之胃中陰血亦干。而漸至糟粕不能受。氣化之推移。

積疊於胃底。於是胃中之氣。上逆而為火。中脘為火所盤踞。竟不思谷矣。其津液不能下行。則小腸下之闌門。亦致枯槁。小腸手太陽也。閉則生火。愈干則愈熱。愈熱則愈干。亦不能司其泌別矣。然後膀胱無所稟受。而小便赤濁。大腸無所稟受。而便若羊矢。(大腸無血故也)成不治之症矣。

白話文:

噎膈病症與病因分析

噎膈的症狀表現多樣,患者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 食不下咽: 吃東西時感到咽喉阻塞,難以吞嚥,甚至吐出來。
  • 痰多: 喉嚨裡痰液很多,難以咳出。
  • 白沫、酸水: 口中吐出白沫或酸水,量時多時少。
  • 初病不吐,久之屢作: 剛開始發病時不吐,但病情持續發展,就經常吐。
  • 吐糟粕: 吐出的東西不是痰,也不是食物,也不是血,像醬汁一樣,這表示上脘和下脘已經枯槁。

所有這些症狀都屬於噎膈的表現。

噎膈的病因主要在於下脘與厥陰少陽經脈相互壓迫,七情過度,肝膽先病。

  • 肝膽先病: 肝膽因為七情過度而生病,肝氣鬱結,導致肝火上升。
  • 胃中陰血耗損: 肝火灼傷胃部,久而久之,胃中的陰血也耗損了。
  • 胃氣上逆: 胃部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胃氣上逆,形成火熱。
  • 中脘被火盤踞: 中脘被火氣所困擾,導致患者不想吃東西。
  • 津液不能下行: 胃中津液無法正常下行,導致小腸的闌門也枯槁了。
  • 小腸閉塞生火: 小腸手太陽經脈閉塞,產生火熱。
  • 小腸功能失常: 小腸功能受損,無法正常吸收和轉化水液。
  • 膀胱、大腸無所稟受: 膀胱和小腸沒有充足的津液供給,導致小便赤濁,大便乾結,如同羊屎。

最終,由於上述一系列病理變化,導致患者形成不治之症。

注:

  • 上脘:指胃的上部。
  • 下脘:指胃的下部。
  • 厥陰少陽:指肝經和膽經。
  •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
  • 闌門:指小腸下口。
  • 手太陽:指小腸經。

(從胃脘上下。溯源窮流。闡發靡遺。膈症主此。思過半矣。)總之胃為氣血之海。人見其不思飲食。便為胃氣之虛。用參耆白朮補之。見其食即嘔吐。便為胃中之寒。以薑桂茱萸暖之。(補之則增其膈。暖之則速其亡。總因不達三陽結三字之精義耳。)殊不知腸胃之為物。

最喜潤澤。試以羊豕之肚觀之。必是滑膩稠黏。如液如脂。如膏如澤。在人胃亦如是。所謂陰也。膈症之人。其腸胃必枯槁乾燥。絕無滑膩稠黏等象。是胃陰亡也。陰亡。地氣絕也。地氣絕。則天氣從何處生乎。故多死。(急救胃陰。亦或有得生者。)膈症與翻胃何以辨之。

白話文:

總之,胃是氣血匯聚的地方。如果人看到患者不想吃東西,就知道是胃氣虛弱,要用人參、黃耆、白朮來補益。如果看到患者吃東西就嘔吐,就知道是胃中有寒,要用薑、桂、茱萸來溫暖。但補益過度會加重隔症,溫暖過度則會加速死亡,都是因為沒有理解「三陽結三」這個精髓。其實,腸胃最喜歡潤澤。看看羊豬的肚子就知道,必定是光滑濕潤、黏稠稠的,如同液體、脂肪、膏油一樣,人胃也是如此,這就叫做陰。隔症患者的腸胃必定乾燥枯槁,沒有光滑濕潤、黏稠等狀態,這就是胃陰不足。陰不足,地氣就消失,地氣消失,天氣又從何而來呢?所以大多會死掉。急救胃陰,或許能保住性命。隔症和翻胃怎麼區分呢?

膈症飢欲得食(可知非不思食也。實不能食耳。前後思食思谷等數思字。俱改能字為妥。)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帶痰涎而出。若一入胃。無不消化。不復出矣。惟男子年高者有之。故曰少無噎膈翻胃者。飲食倍常。盡入於胃矣。但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或積至一日夜而吐。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出。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男女老少皆有之。(此辨甚明。)治膈症者。或以為胃虛而用溫補。或以為開鬱而用香燥等劑。必至死而後已。(溫補香燥。俱以助火。藥與症反。不死何待。

白話文:

膈症患者雖然有食慾,卻無法進食,是因為食物卡在喉嚨和胸膈之間,還沒進到胃裡就帶着痰涎吐出來。一旦進入胃裡,就都能消化,不會再吐出來。這種病症主要發生在年老的男性身上,年輕人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年輕人食量大,食物都能順利進入胃裡。但膈症患者雖然能吃,卻會在早上吐出前一天晚上的食物,或者在晚上吐出當天的食物,甚至一兩個小時就吐,或是一整天都吐。肚子脹得難受,吐出來的食物酸臭,沒有消化,說明食物已經進入胃裡,卻又吐了出來,這就是翻胃。翻胃症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治療膈症時,有些人認為是胃虛,就用溫補的方法,有些人認為是鬱結,就用香燥的藥物,結果都治不好,最後只能等死。溫補和香燥都會助火,藥物和病症相悖,不亡才怪呢。

)不知此乃關門枯槁。腎水不能上達。經曰。腎乃胃之關。關門不利。升降息矣。關門。即氣交之中。天之樞也。故腎旺。則胃陰充足。胃陰充足則思食。當用六味飲加歸芍養之。(予治荊溪潘爾修之膈。用左歸飲去茯苓加生地當歸。兩大劑而便潤食進。又十劑而兩便如常。

飲食復舊。蓋以左歸飲中有甘草。則直走陽明。以和其中。且當歸生地合用。則能清胃火以生其陰。胃陰上濟。則賁門寬展。故飲食能進。胃陰下達。則幽門闌門皆滋潤。故二便如常。去茯苓者。恐其分流入坎。不若端顧陽明之速效耳。)或血燥大腸枯乾。有黑屎積疊胃底。

白話文:

)不知這正是關門枯槁,腎水無法上達。經書上說:「腎臟是胃的關口。」關門不利,升降就停止了。關門,就是氣交之處,是天的樞紐。因此腎臟旺盛,胃陰就會充足。胃陰充足,就會思食。應該用六味飲加歸芍養之。(我曾經治療荊溪潘爾修的膈症,用左歸飲去茯苓加生地當歸。服用了兩大劑,就便通潤,食慾增加。又服用了十劑,兩便恢復正常。

飲食恢復舊狀。這是因為左歸飲中含有甘草,可以直達陽明經,和中調氣。而且當歸、生地合用,可以清胃火以滋養胃陰。胃陰上升,則賁門舒展,所以飲食能進。胃陰下降,則幽門和闌門都滋潤,所以二便恢復正常。去茯苓的原因,是擔心它會分流入坎宮,不如直接顧及陽明經的快速效果。)或者血燥大腸枯乾,有黑屎積聚在胃底。

則當以熟地五錢。當歸白芍桃仁麻仁各三錢。微微潤之。如其形體如常。氣血充足。即以前方內加大黃一二錢。以助血藥。(東莊云。損庵嘗言大黃治膈之妙。實出至理。但不可施於久病與羸敗者耳。如用。竟合四物湯或麻仁潤腸丸佳。)大腸一潤利。而胃自開矣。(慣用大黃者。

第見其用以敗胃耳。而不慣用大黃者。偏能用以開胃。豈非奇絕。)一開之後。大劑六味左歸等類。不數飲之。方有濟也。脈必至數均調。其形體則微大而弦。有一種大便甚利且溏。(與膈症分別處。只在此。)每食必吐。是名翻胃。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八味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情況是氣血不足,就要用熟地五錢,當歸、白芍、桃仁、麻仁各三錢,微微潤燥。如果患者身形如常,氣血充足,就要在先前方劑中加進大黃一兩錢,幫助活血。不過,久病體弱的人不宜服用大黃,如果一定要用,最好配合四物湯或麻仁潤腸丸使用。只要大腸通暢,胃氣自然就會恢復。有些人習慣使用大黃,反而容易傷胃;有些人則不常使用大黃,反而能藉此開胃,這真是奇妙的現象。一旦開胃之後,就要服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等藥物,不能頻繁服用,才能真正治癒。脈象應該平和調勻,身形略微豐滿且有彈性,而且會出現大便稀軟的情況,這就是和膈症的區別。如果患者每次進食都會嘔吐,叫做翻胃,王太僕說這是胃中無火,可以用八味丸治療。

此驗症全在大便。如一干結。便非無火。一味滋潤如前法。(東莊云。此症則王太僕之論為的。壯水之主益火之原二法。隨症並用。趙氏分噎膈為無水。反胃為無火。非也。噎膈但不能食耳。反胃必吐。即出久出。以遲速分也。)

白話文:

這個病症的診斷全靠大便。如果大便乾燥成一團,就表示體內有熱,不能單純滋潤,要按照之前的方法治療。(東莊說,這個病症符合王太僕的論點,要同時使用滋陰補水和益火生土的方法。趙氏將噎膈歸為無水,反胃歸為無火,是不對的。噎膈只是不能吃東西,而反胃一定要吐,只是吐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