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方論

熟地,山藥,萸肉,丹皮,茯苓,澤瀉,五味,當歸,柴胡,白朮,甘草

原用六味雙對減半分兩。而加柴胡白朮甘草當歸五味。合逍遙而去白芍。加五味者。合都氣意也。以生肝。故去白芍。而留白朮甘草以補脾。補脾者。生金以制木也。以製為生。天地自然之序也。又一變而為滋陰腎氣丸。治目神水寬大漸散。或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視物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神水淡白色。

熟地,山藥,丹皮,茯苓,澤瀉,生地,歸尾,柴胡

上為丸。辰砂為衣。每服十丸。白滾湯下。

獨去山萸肉。而加柴胡生地歸尾五味。仍合逍遙都氣。肝腎同治。然用歸尾生地者。行瘀滯也。柴胡者。疏木氣也。去白芍者。恐妨於行之疏之也。名滋陰者。厥陰也。皆用五味者。雖合都氣。然實防木之反克。瀉丁之義也。去萸肉者。不欲強木也。

又一變而為人參補肺湯。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咳唾膿血。發熱作渴。小便不調。

熟地,山藥,萸肉,丹皮,茯苓,人參,麥冬

五味,當歸,黃耆(蜜炙),白朮,陳皮,甘草(蜜炙)姜引。

其義愈變化無窮。真游龍戲水之妙也。去澤瀉而加參耆歸術麥冬五味陳皮甘草。夫白朮之與六味。其化相反。焉得合之。曰從合生脈來。則有自然相通之義。借茯苓以合五味異功之妙。用歸耆以合養血之奇。其不用澤瀉者。蓋為發熱作渴。小便不調。則無再竭之理。理無再竭。

便當急生。生脈之所由來也。既當生脈。則異功可以轉入矣。且水生高原。氣化能出。肺氣將敗。故作渴不調。此所以急去澤瀉。而生金滋水。復崇土以生金也。薛氏苦心。可不知哉。

又一變而為加味地黃丸。又名抑陰地黃丸。以治肝腎陰虛諸症。或耳內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等症。

熟地,山藥,萸肉,丹皮,茯苓,澤瀉,柴胡,生地,五味

加生地柴胡五味。復等其分。真愈出愈奇矣。柴胡從逍遙來。生地從固本來。五味仍合都氣。其曰耳內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而總以肝腎陰虛。則知其陰虛。半由火鬱而致也。故用柴胡以疏之。鬱火非生地不能涼。故用生地。用五味者。仍瀉丁以補金。補金以生水也。

曰抑陰。為鬱火太盛。非疏不可。疏之所以抑之。生地涼血。便有瀉義。瀉之所以抑之也。

又一變而為九味地黃丸。以治腎疳。

熟地,山藥,萸肉,丹皮,川芎,當歸,赤茯苓,川楝子,使君子

上丸。空心溫酒下。

以赤茯苓換白茯苓。而加川芎當歸川楝子使君子。盡是直瀉厥陰之藥。仍是肝腎同治之法。緣諸疳必有蟲。皆風木之所化。是肝有可伏之理。但伐其子。必傷其母。故用六味以補其母。去澤瀉者。腎不宜再泄也。

白話文:

方論

這個方子原本是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將每味藥的份量減半,然後加入柴胡、白朮、甘草、當歸和五味子。它結合了逍遙散的理念,去掉了白芍。加入五味子是為了配合都氣丸的意旨,用來滋養肝臟。所以去掉了白芍,而保留白朮和甘草來補養脾胃。補養脾胃,是為了使脾土能生金氣,以制約肝木,這是天地自然的規律。

這個方子又變化為滋陰腎氣丸,用來治療眼睛的神光渙散,視物模糊,感覺像在霧中行走,或者看到空中有黑影,視物重影,久了眼睛會失去光彩,以及內障(眼睛內部疾病),神水(眼球內液體)呈現淡白色。

另外一個方子,用熟地、山藥、丹皮、茯苓、澤瀉、生地、當歸尾、柴胡這些藥材,製成藥丸,用辰砂(硃砂)做藥丸的外衣。每次服用十丸,用溫開水送服。

這個方子獨獨去掉了山萸肉,加入了柴胡、生地和當歸尾,並保留五味子,仍然是結合逍遙散和都氣丸的理念,肝腎同治。用當歸尾和生地,是為了活血化瘀。用柴胡是為了疏理肝氣。去掉白芍,是擔心它妨礙藥物的疏散作用。這個方子名為滋陰,主要是針對肝經陰虛。用五味子,雖然是配合都氣丸,但實際上是為了防止肝木反過來克制脾土,是洩丁(火)的意思。去掉山萸肉,是不想過分增強肝木的生長。

這個方子又變化為人參補肺湯,用來治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引起的咳嗽、咳膿血、發熱口渴、小便失調等症狀。

這個方子用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人參、麥冬、五味子、當歸、蜜炙黃耆、白朮、陳皮、蜜炙甘草,並用生薑引藥。

這個方子的變化非常多,真是像遊龍在水中戲耍一般奧妙。它去掉了澤瀉,而加入了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麥冬、五味子、陳皮和甘草。白朮和六味地黃丸的藥理作用是相反的,怎麼可以一起使用呢?這是因為這個方子從補益脈氣的角度出發,自然有相互貫通的道理。它藉助茯苓來配合五味子異功散的妙用,用當歸和黃耆來配合養血的奇效。它不用澤瀉,是因為患者有發熱口渴、小便失調的症狀,說明體內津液已經虧耗,不能再進一步耗竭。既然不能再耗竭,就應當及時生津液,這就是生脈的道理。既然要生脈,那麼異功散的功效就可以轉入進來了。況且水氣向上升發,氣化才能外達,肺氣即將衰敗,所以才會出現口渴小便失調的情況。這就是為什麼要趕緊去掉澤瀉,而用滋養金氣和水的藥物,並加強脾土的功用來生金氣的原因。薛氏(醫生)的用心良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個方子又變化為加味地黃丸,又名抑陰地黃丸,用來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耳內癢痛流水、眼睛昏花、痰喘、口渴便秘等等。

這個方子用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柴胡、生地、五味子,並再次增加生地、柴胡和五味子的份量,這種變化真是越來越神奇。柴胡是從逍遙散的理念而來,生地是從固本的理念而來,五味子仍然是為了配合都氣丸的理念。它說耳內癢痛流水,或者眼睛昏花,痰喘,或者口渴便秘,都歸結於肝腎陰虛,那麼就知道陰虛的病因,有一半是由於火鬱而造成的。所以用柴胡來疏理肝氣,而鬱火不是生地不能夠清涼,所以用生地。用五味子,仍然是為了洩丁(火)以補金,補金以生水。

之所以說「抑陰」,是因為體內的鬱火太過旺盛,必須要疏理才能抑制它。疏理的目的就是為了抑制它,生地有涼血的作用,就具有瀉火的意義,瀉火的目的也是為了抑制它。

這個方子又變化為九味地黃丸,用來治療小兒疳積。

這個方子用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川芎、當歸、赤茯苓、川楝子、使君子,做成藥丸,空腹用溫酒送服。

這個方子用赤茯苓代替白茯苓,並加入了川芎、當歸、川楝子和使君子,這些都是直接瀉肝經的藥物,仍然是肝腎同治的方法。因為各種疳積病症一定有蟲,都是由風木所化生的,這說明肝臟有可伏的道理。但是如果只是攻伐蟲積,必定會傷害到肝臟的根本,所以用六味地黃丸來補養肝腎。去掉澤瀉,是因為腎臟不應該再繼續洩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