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痧症

痧症。即疹子。又名瘄子。準繩云。痧症初起。用升麻葛根湯(散足陽明邪熱)合瀉白散(清手太陰邪熱)其間宜加桔梗牛蒡荊芥連翹等。(兼解兩經之毒也)尤為至當。次日標形。顴鼻見點多者最吉。以其清陽喜上升也。第二日葛根可去。

惡其開肌腠而干津液也。若熱甚勢重。前湯加白虎芩粉之類。斷不可少。若服藥後而熱愈甚者。正毒達之故也。得大汗而毒自解矣。若略見標而不見形者。此為痧毒不透。後必防疳。宜從養陰治。甘露飲主之。必多服乃效。亦從汗解。乃屢驗者。有一等小兒乳疳。一日可解。

不必盡三朝九朝之說。以清火為主。兼解可也。緣小兒稟質尚弱。神氣有限。如過粗工。不審虛實。發散過多。必致正氣虛脫。而不可救者。多矣。有痧毒痰喘甚者。雖用石膏黃連。如水淋石。要知是痧毒痰火壅結上焦之故。宜用栝蔞霜枳殼花粉金沸草等清痰清火。如挾氣虛者。

人參立應。如痰上壅盛者。可用牛黃珍珠散。痧症腹痛者。乃毒鬱於陽明故也。宜服升麻石膏黃連之類。如惡毒鬱於大腸者。苦梗開之。痧症多泄瀉。慎勿止澀。惟用升麻葛根黃連甘草。則瀉自止。

痧家不忌泄瀉。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

痧後泄瀉。及便膿血。皆由熱邪內陷故也。大忌止澀。惟宜升散。仍用升麻葛根湯。加黃連扁豆。若便膿血。則加滑石未必愈。

痧症不宜依症施治。惟當治本。本者。手太陰足陽明兩經之邪熱也。解其邪熱。則諸症自退矣。(痘疹兩症。當參文中陳氏仲陽錢氏立齋。薛氏羅田萬氏晨峰程氏東皋。徐氏改齋友氏景岳張氏。近日建中費氏。亦有宣發。皆宜詳究。不可偏守一見以誤世。)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

2. 吐瀉

吐瀉除是明知停食受寒。方可消導如枳朮二陳平胃之類。其餘吐瀉。乃肝木乘土而來。急以七味白朮散安之。萬不失一。暑月尤宜補正。吐加半夏七分。(薑汁製)瀉加白芍一錢。(酒洗炒)

七味白朮散

白朮人參茯苓藿香木香,乾葛,甘草煨姜引。

3. 驚症

驚病。無論輕重。一味用五味異功散。加軟柴胡鉤藤鉤。即為外物所驚。亦是木氣虛而受。切勿投抱龍鎮驚等丸。(有小兒感症。初起脈細數。日久不愈。則目竄手搐。症已敗矣。正寓意草所謂傷寒。非驚風也。今人動作驚治。往往致殆。不知此症與大人傷寒敗症同。緣稟賦陰虧。故脈如此細數。當從六味左歸治。然亦危矣。)

4. 疳症

疳病。無論五疳虛實。一味五味異功散。加黃連木香。萬不失一。若頭大肚大筋青四肢獨細。即黃連木香。亦不可用。一味參苓白朮散主之。如疳而有蟲。五味異功散。加蝦蟆川連。大便必似水而焦赤無渣是也。甚至經月累年。每用五味異功散一料。加蝦蟆一枚酒炙。川連五錢薑汁拌炒。(吐瀉驚疳諸症。須主薛長洲訂保嬰全書。此則未免要而未備耳。)

五味異功散

陳皮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苓白朮散

人參,茯苓,白朮,米仁,山藥,扁豆,芡實砂仁桔梗,川連,甘草(一方有葛根

5. 癇症

癇症種類雖多。然其源總屬手厥陰心包絡火病也。大概宜以清心散主之。但要久服則有效耳。(此症丹溪斷為痰火。的是千古灼見。)

清心散青黛,殭蠶,生地,木通黃連,辰砂,琥珀(另研),白芍赤芍

四明治驗方(予每用此及後東莊方治癇。輒驗。故附存之。)

當歸,生地,丹皮,青黛,黃連,羚羊角陳皮半夏,南星

上為末。作丸。辰砂為衣。空心白滾湯下。曾治二人甚效。

東莊治驗方

桃仁(一兩去油研如霜),硃砂(五錢),川連(一兩),礞石(稍煅金色為度錢半),蘆薈(五錢),沉香(錢半),寒水石,生黃芩大黃(以上二兩)

上用薑汁一茶杯。將大黃切片浸透。於炭火上焙乾。再浸再焙。以收盡薑汁為度。各研成末。水法為丸。淡薑湯臨臥時每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