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六 (1)
卷六 (1)
1. 感症總論
感症。即所謂傷寒症也。古人以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直感寒邪者。名之為傷寒。(觀此。愈見春變為溫。夏變為熱之說之謬矣。)今統四時通行之症言之。謂之感症。大抵邪之所感。必先皮毛。而後經絡。由經絡而入臟腑。(由絡傳經。由經入腑。須分看。)然按內經所指為臟。
及諸方書所稱為腑。都言胃耳。(全書大旨。所重惟此。)蓋六經經也。在肌肉之中。(東莊云。肌肉不能傳變。肌肉之中。皆經絡也。經絡皆謂之中。里則腑臟。表則皮毛。腑臟之氣血。惟經絡傳達。外邪之壅熱。亦惟經絡傳變。故陽明少陽。皆從中治。中者經病。非胃與膽病也。
白話文:
感症
感症,也就是所謂的傷寒症。古人認為,從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直接受到寒邪侵襲的病症,就稱為傷寒。(觀察此處,更能看出春天轉溫、夏天轉熱的說法是錯誤的。)現在我們將四季通行的感症綜合來說,稱為感症。
總體而言,邪氣侵襲人體,必然先從皮毛開始,然後再影響經絡,再由經絡進入臟腑。(邪氣從絡脈傳到經脈,再從經脈進入臟腑,這需要分開觀察。)
然而,根據《內經》的指稱,以及各醫書所說的臟腑,都指的是胃。 (整本書的核心思想,都在強調這一點。)
因為六經指的是經脈,位於肌肉之中。(東莊說:肌肉無法傳遞病變,肌肉之中都是經絡。經絡都稱為中,裡指的是腑臟,表指的是皮毛。腑臟的氣血,都是靠經絡傳輸。外邪的壅熱,也是靠經絡傳遞病變。所以陽明、少陽,都是從中治療。中指的是經脈的疾病,不是胃和膽的病。)
經病用和解。和解亦必由汗散。然非開發皮毛之法矣。蓋邪初客表。經中陰津未傷。但啟其竅。而汗自通及熱傳中經。血液燔爍。竅雖啟而汗為熱隔。不能達外。庸工不知。尚用風熱之藥。以發其表。益助熱而耗陰。津原乾涸。究竟不得汗而斃者多矣。仲景和解。只清解熱邪。
而津液自存。陰汁既充。湧出肌表。而外邪自然渙散。此養汗以開玄府。與開玄府以出汗之迥乎不同也。)膀胱胃膽脾腎肝。腑也臟也。在軀殼之裡。玄府閉塞。本身之熱。壅遏經絡。以漸入里。而諸經之井榮俞經原合。各有交接之處。由是自太陽而陽明。由陽明而少陽。而太陰少陰厥陰矣。
白話文:
治療經絡疾病需要使用和解的方法,而和解也必須依靠汗液散發。然而,這並不是指單純地使用發汗的藥物來刺激皮膚和毛髮。因為當外邪剛剛侵入人體表層時,經絡中的陰津還沒有受到傷害,只需要打開身體的毛孔,汗液就能自然流通,將熱邪傳導到經脈中。但當血液被熱邪焚燒灼傷,即使毛孔已經打開,熱邪也會阻礙汗液的排出,無法達到體表。一些庸醫不懂這個道理,仍然使用風熱藥物來發汗,反而會助長熱邪消耗陰津,導致體液枯竭,最終無法出汗而死亡。張仲景的和解方法,是通過清解熱邪,使津液得以保留,陰津充足後,汗液自然湧出體表,外邪也自然消散。這種方法是通過滋養汗液來打開身體的玄府,與直接用發汗藥物打開玄府來出汗,有著天壤之別。膀胱、胃、膽、脾、腎、肝,這些器官既是腑又是臟,位於身體的軀殼內。如果玄府閉塞,本身的熱氣就會阻塞經絡,逐漸深入體內。各個經絡的井、榮、俞、經、原、合穴位,都有相互聯繫的地方,因此熱邪會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再從陽明經傳到少陽經,最終到達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
此傳經之次第也。(東莊云。太陽經在最外一層。故邪入皮毛。即先傷之。皮毛不能傳變。由太陽之絡傳經。而後內入諸經也。邪客於皮毛。即玄府閉。人身臟腑之氣。無刻不與外氣通。故和暢。玄府閉則內氣不能泄而生熱。非風寒能變熱也。此時但發其皮毛。玄府開而邪隨汗散矣。
麻黃桂枝。汗皮毛之方。非解中之方也。表不解則熱積而日甚。從本經反而之內。及各經井榮俞經原合交會之處。則熱交於他經。而各經病見矣。注中邪客於皮毛即元府閉九字。當移接和暢下。使人讀之一氣貫通。尤覺醒亮。)顧當其傳經也。井榮俞經原合之中。邪氣鬱勃。
白話文:
這便是經脈傳變的順序。東莊說,太陽經在最外層,所以外邪入侵皮毛時,首先會傷到太陽經。皮毛無法自行化解病邪,便由太陽經的絡脈傳遞,進而進入其他經脈。邪氣停留在皮毛,就是玄府閉塞。人體臟腑之氣,無時無刻不在與外氣相通,因此保持通暢。玄府閉塞,內氣無法外泄就會生熱,並不是風寒能轉變為熱。此時只要疏通皮毛,玄府開合,邪氣就會隨汗液散去。
麻黃、桂枝都是發汗解表之方,並非針對內在病症的方劑。若表邪不解,熱邪就會積聚,病情日益嚴重,從本經向內傳變,到達各經脈的井、榮、俞、經、原、合等部位,熱邪就會侵犯其他經脈,而出現各經的病症。書中提到「邪氣客於皮毛即元府閉」這九個字,應該移到「和暢」之下,這樣讀起來一氣呵成,更加清晰明瞭。
所以,在經脈傳變的過程中,井、榮、俞、經、原、合等部位,邪氣鬱結不通,就會出現病症。
既不得從玄府透達。則必向里而走空隙。而十二臟腑之中。惟胃為水穀之海。其上有口。其下有口。最虛而善受。故六經之邪。皆能入之。邪入則胃實矣。胃實則津液干矣。津液干則死矣。(數語道盡感症致死根由。彼肆用劫風燥液之劑。天人生命者。只坐不知此義耳。然閱此自應悔從前之誤。
而急思變計矣。胃為五穀之海。六腑之大源。又主肌肉。而陽明行氣於三陽。主乎津液。旨哉斯言。)經所云陽明中土。無所復傳是也。故傷寒書所稱臟腑。皆專指胃而言。非兼指膀胱膽脾腎肝而言。或曰。傷寒有膀胱膽脾腎肝氣絕而死者何與。曰。此乃熱邪從本經絡逼入。
白話文:
如果病邪不能從頭部透出,就會往內臟走,而十二臟腑中,胃就像一個水穀的海洋,上面有口,下面也有口,最空虛也最容易受影響。因此六經的邪氣都能入侵胃部。邪氣入侵就會導致胃實,胃實就會造成津液枯竭,津液枯竭就會致命。古人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卻不知道這種治療方式會造成津液枯竭,導致病人死亡。現在讀到這裡,應該要反省之前的錯誤,趕緊改變治療策略。胃是五穀的海洋,六腑的源頭,也主宰肌肉。而陽明經運行於三陽,主宰津液,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道理。所以《傷寒論》所說的臟腑,都是專指胃而言,並不是指膀胱、膽、脾、腎、肝。有人會問,傷寒也有膀胱、膽、脾、腎、肝氣絕而死的人,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熱邪從本經絡逼入造成的。
如少陰經邪盛。直逼腎臟。因致水竭是也。非傳經之謂也。然如此者亦絕少。總之傷寒無膀胱傳胃。胃傳膽。膽傳脾。脾傳腎。腎傳肝之法也。此處學者宜深考。又傷寒之症。有陰陽表裡之不同。人之感者。有虛實新久之各異。而病之見也。有本症變症兼症之殊致。今將傷寒本症列於前。
變症次之。兼症又次之。而一症之中。又分攻補之兩途。以便業是科者之觀覽焉。
白話文:
如果少陰經的邪氣很盛,直接侵犯腎臟,就會導致腎氣虛弱,水液虧損,這並不是經脈傳變的結果。不過這種情況很少見。總之,傷寒病不會由膀胱傳給胃,胃傳給膽,膽傳給脾,脾傳給腎,腎傳給肝。這一點學者們應該仔細研究。另外,傷寒的症狀有陰陽表裡之分,人感染傷寒的體質也有虛實新久之別,而疾病的表現則有本症、變症和兼症的不同。現在把傷寒的本症列在前面,變症其次,兼症再次,而每個症狀又分為攻補兩種治療方法,以便學習這門學問的人參考。
2. 感症本病
太陽以下。正治法也。養陰以下。從治法也。
3. 太陽症
初起一二日內。凡遇頭痛惡寒。項強脊痛。四肢拘急。身大熱。脈浮而緊者。是太陽表症也。九味羌活湯主之。(不解。即當用清解藥。兼陽明以治。一二日屬太陽症。乃仲景示以規矩準繩耳。不可板定日數。若照此脈症見端。即過旬日。仍太陽症也。不必拘泥猶疑。)
九味羌活湯
羌活(君),防風(臣),細辛(使),白芷(君),蒼朮(臣),川芎(佐),生地(君),黃芩(佐),甘草(臣),薑蔥水煎。通身得汗愈。
白話文:
初期一兩天內,如果出現頭痛、惡寒、脖子僵硬、背痛、四肢緊繃、全身發熱,脈象浮緊,這就是太陽表證。可以服用九味羌活湯治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就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並兼顧陽明經治療。雖然說一兩天屬於太陽證,但這只是仲景給的規矩,不能一成不變。只要脈症符合,就算超過十天,仍然是太陽症,不必拘泥猶疑。
九味羌活湯由羌活、防風、細辛、白芷、蒼朮、川芎、生地、黃芩、甘草,用薑蔥水煎煮。全身出汗後即可痊癒。
上方去細辛蒼朮加黃耆白朮名加減沖和湯。治傷風自汗惡風脈緩者。
白話文:
上方使用細辛、蒼朮去除後,加上黃耆(第1081號草藥)和白朮(第963號草藥),形成加減沖和湯。用於治療傷風引發的自汗和畏寒,以及脈搏緩慢的情況。
4. 太陽兼陽明症
火盛者大白朮湯主之。(或涼膈去硝黃。合白虎。加升麻柴胡主之。涉虛者更合當歸黃耆。)
天熱症熱者桂枝石膏湯主之。(天熱症熱。則人之一身血液燔爍。陰汁易干。不得以風燥劫之。)石膏湯主之。梔子升麻湯主之。(升麻湯下。當加亦字。)
白話文:
火氣旺盛的人,可以用大白朮湯治療。也可以用涼膈散去掉硝石和黃芩,再加入白虎湯,並添加升麻和柴胡來治療。如果體質虛弱,可以再加入當歸和黃耆。
天氣炎熱,身體發熱的人,可以用桂枝石膏湯治療。天氣炎熱,人體血液就會灼熱,陰液容易枯竭,不能用風寒來治療。石膏湯可以治療。梔子升麻湯也可以治療。升麻湯的下方,應該加上「亦」字。
傷寒心法云。見今世甚少太陽症。蓋胃為萬物所歸。熱邪最容易逼入。故有不傳少陽及三陰之傷寒。必無不犯陽明之傷寒。所以治法在二三日內。無論汗出不徹。(如汗出只在頭面。或半身以上)或發汗不得。或未經發汗。但見口乾煩悶。縱有太陽表症。亦是邪漸入府。此時急屏風藥。
惟宜清解。以存津液。陰汁既充。則汗自湧出肌表而解。所謂金令一行。酷熱頓散也。勢甚者白虎湯加芩連柴葛。嘔者加薑製厚朴。
大白朮湯
和解四時傷寒。混解六經。不犯禁忌。(四時六經傷寒。豈有一方混解之理似此等說一出。則混行發散之禍。又從此起。而肆用寒涼之弊。更自此開矣。不無可議。)
白話文:
《傷寒心法》說,現今時代很少見到太陽症。這是因為胃是食物的匯集之所,熱邪最容易入侵。所以,不傳少陽、三陰的傷寒,必定會犯陽明傷寒。因此,治療方法應在二三日內,不論汗出不透(例如汗只出在頭面或半身以上)、發汗不得,或未經發汗,只要出現口乾煩悶,即使有太陽表症,也是邪氣漸漸入府。此時,應急用屏風藥。
治療應以清解為主,以保存津液。陰液充盈之後,汗水自然湧出肌表而解。如同金令一聲,酷熱頓散。病情嚴重的,可以用白虎湯,加黃芩、黃連、柴胡、葛根。如果嘔吐,加薑製厚朴。
大白朮湯
可以和解四季傷寒,混解六經,不犯禁忌。(四季六經的傷寒,怎麼可能有一方藥就能混解呢?像這種說法一出,混行發散的禍害就從此開始。肆用寒涼的弊端,也從此打開。實在是不可取。)
白朮(君),石膏(君),羌活(臣),防風(臣),川芎(佐),枳實(佐),黃芩(佐),知母(臣),白芷(臣),細辛(使),甘草(使)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煎大溫服。未解再作。
春倍羌活。夏倍芩知。季夏雨霪倍芷術。秋加桂枝五錢。冬加桂枝八錢或一兩。
白話文:
方劑以白朮、石膏為主藥,輔以羌活、防風、川芎、枳實、黃芩、知母、白芷,細辛、甘草為輔,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水煎溫服。若症狀未解,可重複服用。春季加倍羌活用量,夏季加倍黃芩、知母用量,季夏雨季加倍白芷、白朮用量,秋季加入桂枝五錢,冬季加入桂枝八錢或一兩。
桂枝石膏湯
桂枝(君),黃芩(佐),梔子(佐),升麻(使),葛根(君),白芍(臣),生薑(引),石膏(君),甘草(臣)
此方夏至後代桂枝症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大青龍症用也。
上每服五錢。得汗停後服。
石膏湯
石膏(君),柴胡(臣),白芍(臣),黃芩(佐),升麻(使),甘草(佐)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豉一合。煎八分熱服。如三五服後。(當加未解二字)加知母一兩。又未解。加大黃一兩。
白話文:
桂枝石膏湯
組成:
桂枝(主藥),黃芩(輔藥),梔子(輔藥),升麻(使藥),葛根(主藥),白芍(臣藥),生薑(引藥),石膏(主藥),甘草(臣藥)
功用:
此方適用於夏至後出現的桂枝證(指發熱、頭痛、脈浮等症狀)。若加麻黃半兩,則可代替麻黃大青龍湯治療龍證(指外感風寒,惡寒發熱,無汗等症狀)。
用法:
每次服用五錢,待出汗停止後再服用。
石膏湯
組成:
石膏(主藥),柴胡(臣藥),白芍(臣藥),黃芩(佐藥),升麻(使藥),甘草(佐藥)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加豉一合,煎煮至八分熱服用。若服用三到五次後,症狀仍未緩解,則可加入知母一兩。若再未解,則可加 大黃一兩。
梔子升麻湯
生地(君),梔子(臣),升麻(使),柴胡(臣),石膏(佐)
上每服五錢。水煎頓服。不解更作。
白虎湯
石膏(君),知母(臣),生薑(使),粳米(佐),甘草(佐)
白話文:
【梔子升麻湯】
- 生地黃 (作為君藥),
- 梔子 (作為臣藥),
- 升麻 (作為佐使藥),
- 柴胡 (作為臣藥),
- 石膏 (作為佐藥)
每服份量為五錢,以水煎煮後一次性服用。若未見好轉,可再製作一次。
【白虎湯】
- 石膏 (作為君藥),
- 知母 (作為臣藥),
- 生薑 (作為佐使藥),
- 粳米 (作為佐藥),
- 甘草 (作為佐藥)
每服份量酌情而定,以水煎煮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