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1. 卷六
2. 西塘感症(上)
3. 感症總論
感症。即所謂傷寒症也。古人以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直感寒邪者。名之為傷寒。(觀此。愈見春變為溫。夏變為熱之說之謬矣。)今統四時通行之症言之。謂之感症。大抵邪之所感。必先皮毛。而後經絡。由經絡而入臟腑。(由絡傳經。由經入腑。須分看。)然按內經所指為臟。
及諸方書所稱為腑。都言胃耳。(全書大旨。所重惟此。)蓋六經經也。在肌肉之中。(東莊云。肌肉不能傳變。肌肉之中。皆經絡也。經絡皆謂之中。里則腑臟。表則皮毛。腑臟之氣血。惟經絡傳達。外邪之壅熱。亦惟經絡傳變。故陽明少陽。皆從中治。中者經病。非胃與膽病也。
經病用和解。和解亦必由汗散。然非開發皮毛之法矣。蓋邪初客表。經中陰津未傷。但啟其竅。而汗自通及熱傳中經。血液燔爍。竅雖啟而汗為熱隔。不能達外。庸工不知。尚用風熱之藥。以發其表。益助熱而耗陰。津原乾涸。究竟不得汗而斃者多矣。仲景和解。只清解熱邪。
而津液自存。陰汁既充。湧出肌表。而外邪自然渙散。此養汗以開玄府。與開玄府以出汗之迥乎不同也。)膀胱胃膽脾腎肝。腑也臟也。在軀殼之裡。玄府閉塞。本身之熱。壅遏經絡。以漸入里。而諸經之井榮俞經原合。各有交接之處。由是自太陽而陽明。由陽明而少陽。而太陰少陰厥陰矣。
此傳經之次第也。(東莊云。太陽經在最外一層。故邪入皮毛。即先傷之。皮毛不能傳變。由太陽之絡傳經。而後內入諸經也。邪客於皮毛。即玄府閉。人身臟腑之氣。無刻不與外氣通。故和暢。玄府閉則內氣不能泄而生熱。非風寒能變熱也。此時但發其皮毛。玄府開而邪隨汗散矣。
麻黃桂枝。汗皮毛之方。非解中之方也。表不解則熱積而日甚。從本經反而之內。及各經井榮俞經原合交會之處。則熱交於他經。而各經病見矣。注中邪客於皮毛即元府閉九字。當移接和暢下。使人讀之一氣貫通。尤覺醒亮。)顧當其傳經也。井榮俞經原合之中。邪氣鬱勃。
既不得從玄府透達。則必向里而走空隙。而十二臟腑之中。惟胃為水穀之海。其上有口。其下有口。最虛而善受。故六經之邪。皆能入之。邪入則胃實矣。胃實則津液干矣。津液干則死矣。(數語道盡感症致死根由。彼肆用劫風燥液之劑。天人生命者。只坐不知此義耳。然閱此自應悔從前之誤。
而急思變計矣。胃為五穀之海。六腑之大源。又主肌肉。而陽明行氣於三陽。主乎津液。旨哉斯言。)經所云陽明中土。無所復傳是也。故傷寒書所稱臟腑。皆專指胃而言。非兼指膀胱膽脾腎肝而言。或曰。傷寒有膀胱膽脾腎肝氣絕而死者何與。曰。此乃熱邪從本經絡逼入。
如少陰經邪盛。直逼腎臟。因致水竭是也。非傳經之謂也。然如此者亦絕少。總之傷寒無膀胱傳胃。胃傳膽。膽傳脾。脾傳腎。腎傳肝之法也。此處學者宜深考。又傷寒之症。有陰陽表裡之不同。人之感者。有虛實新久之各異。而病之見也。有本症變症兼症之殊致。今將傷寒本症列於前。
變症次之。兼症又次之。而一症之中。又分攻補之兩途。以便業是科者之觀覽焉。
白話文:
感冒這種病,就是俗稱的傷寒。古人認為,從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直接感受到寒邪的人,就稱之為傷寒。(由此看來,春天轉為溫暖、夏天轉為炎熱的說法是錯誤的。)現在將一年四季常見的感冒症狀統稱為感冒。大體來說,邪氣侵入人體,必定先從皮膚毛孔開始,然後進入經絡,再由經絡進入臟腑。(邪氣由絡傳入經,由經進入腑,必須仔細分辨。)然而《內經》所指的臟,以及各種醫書所稱的腑,其實都指的是胃。(整本書的重點都放在胃。)因為六經是經絡,它們位於肌肉之中。(東莊說:肌肉本身不會傳遞病邪,肌肉之中都是經絡。經絡都屬於中間層,裡面是臟腑,外面是皮膚毛孔。臟腑的氣血要靠經絡傳達,外來邪氣的阻塞和發熱,也是靠經絡傳遞變化。所以陽明、少陽的病,都是從中間治療。這裡的中是指經絡的病,不是胃或膽的病。)
經絡的病要用和解的方法,和解也必須透過發汗疏散。然而這並非開發皮膚毛孔的方法。因為邪氣剛侵入體表時,經絡中的陰津還沒有受傷,只要打開毛孔,汗液自然暢通。等到熱邪傳入經絡,血液被熱烤乾,就算打開毛孔,汗液也被熱邪阻隔,無法排出。庸醫不懂這個道理,還用發散風熱的藥物來發汗,反而加重熱邪,耗損陰液,導致津液乾涸,最終無法出汗而死亡的人很多。張仲景的和解方法,只是清解熱邪,讓津液自己保存下來。等到陰液充足,就會從肌膚表面湧出,外邪自然消散。這就是養護汗液來開啟玄府,跟直接打開玄府來發汗的根本不同。膀胱、胃、膽、脾、腎、肝,這些腑和臟,都位於身體內部。當玄府閉塞時,身體內部的熱,就會阻塞經絡,然後逐漸深入到身體裡面。而各條經絡的井、榮、俞、經、原、合等穴位,都有互相交接的地方。因此,邪氣就會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再從陽明經傳到少陽經,然後到太陰、少陰、厥陰。這就是邪氣傳經的順序。(東莊說:太陽經位於最外層,所以邪氣侵入皮膚毛孔,第一個受傷的就是它。皮膚毛孔不會傳遞病邪,而是透過太陽經的絡脈傳入經絡,然後再進入其他經絡。邪氣停留在皮膚毛孔,就會導致玄府閉塞。人體臟腑的氣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交流,所以才能保持和諧暢通。玄府閉塞,體內氣就無法宣洩而產生熱,並不是風寒自己變成熱。這個時候只要發汗,打開皮膚毛孔,玄府開啟,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散去。麻黃、桂枝這些藥,是發汗皮膚毛孔的藥,不是治療經絡的藥。如果表證沒有解除,熱就會累積而越來越嚴重,從原本的經絡反而跑到體內,並且在各經絡的井、榮、俞、經、原、合等穴位交會的地方,熱邪就會傳到其他經絡,而出現各種經絡的病變。)這裡的「邪客於皮毛即元府閉」這九個字,應該移到「和暢」這句話的後面,這樣讀起來才會一氣呵成,更加清楚明白。
仔細觀察邪氣傳經的過程,在井、榮、俞、經、原、合這些穴位,邪氣會鬱積,既不能從玄府透達出去,就一定會往身體內部的空隙走,而在十二臟腑之中,只有胃是水穀的海洋,上面有口,下面也有口,最為空虛,最容易接受邪氣。所以六經的邪氣,都能進入胃。邪氣進入胃,胃就會變得充實。胃實了,津液就會被耗乾。津液乾了,人就會死亡。(這幾句話道出了感冒導致死亡的根本原因。那些隨便使用劫奪體液的藥物,讓病人喪命的人,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啊。看了這些內容,應該會後悔之前的錯誤,而趕快想辦法改變做法。胃是五穀的海洋,是六腑的大源,又主導肌肉,而陽明經在三陽經中運行氣血,主導津液。這話說得真好。)《黃帝內經》說的「陽明中土,無所復傳」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傷寒書中所說的臟腑,都專指胃而言,並不是兼指膀胱、膽、脾、腎、肝。有人會問:傷寒有因為膀胱、膽、脾、腎、肝氣絕而死的,又是怎麼回事呢?答:這是熱邪從原本的經絡直接侵入的結果,例如少陰經的邪氣很盛,直接侵入腎臟,導致腎水枯竭。這不是傳經的緣故。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總之,傷寒沒有膀胱傳胃,胃傳膽,膽傳脾,脾傳腎,腎傳肝這種說法。這點學者應該仔細研究。而且傷寒的症狀,有陰陽表裡的不同,人感受邪氣時,也有虛實新久的差異。而疾病的表現,有本症、變症、兼症等不同情況。現在將傷寒的本症列在前面,變症次之,兼症又次之。而且在每一種症狀中,又分為攻邪和補益兩種治療方法,方便學習這門醫術的人參考。
4. 感症本病
太陽以下。正治法也。養陰以下。從治法也。
白話文:
感冒這個病,如果病邪侵犯到身體表層,屬於太陽經的範圍,就應該用正面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邪侵犯到身體的深層,需要滋養陰液,就應該採用從旁輔助的治療方法。
5. 太陽症
初起一二日內。凡遇頭痛惡寒。項強脊痛。四肢拘急。身大熱。脈浮而緊者。是太陽表症也。九味羌活湯主之。(不解。即當用清解藥。兼陽明以治。一二日屬太陽症。乃仲景示以規矩準繩耳。不可板定日數。若照此脈症見端。即過旬日。仍太陽症也。不必拘泥猶疑。)
九味羌活湯
羌活(君),防風(臣),細辛(使),白芷(君),蒼朮(臣),川芎(佐),生地(君),黃芩(佐),甘草(臣),薑蔥水煎。通身得汗愈。
上方去細辛蒼朮加黃耆白朮名加減沖和湯。治傷風自汗惡風脈緩者。
白話文:
剛開始一兩天內,凡是遇到頭痛、怕冷、脖子僵硬、背部疼痛、四肢拘束緊繃、全身發熱、脈搏浮在表面且跳動有力的人,就是太陽表症。可以用九味羌活湯來治療。(如果沒有改善,就要用清熱解毒的藥,同時兼顧陽明經來治療。說一兩天是太陽症,只是張仲景給的標準,不能死板的認定時間。只要出現這種脈象和症狀,就算過了十天,仍然是太陽症,不必拘泥於時間而猶豫。)
九味羌活湯
羌活(主要藥),防風(輔助藥),細辛(引導藥),白芷(主要藥),蒼朮(輔助藥),川芎(佐助藥),生地(主要藥),黃芩(佐助藥),甘草(輔助藥),加薑蔥用水煎煮。服藥後全身出汗就會痊癒。
把上面的藥方去掉細辛和蒼朮,加上黃耆和白朮,就叫做加減沖和湯。可以治療因為傷風而自汗、怕風、脈象緩和的人。
6. 太陽兼陽明症
火盛者大白朮湯主之。(或涼膈去硝黃。合白虎。加升麻柴胡主之。涉虛者更合當歸黃耆。)
天熱症熱者桂枝石膏湯主之。(天熱症熱。則人之一身血液燔爍。陰汁易干。不得以風燥劫之。)石膏湯主之。梔子升麻湯主之。(升麻湯下。當加亦字。)
傷寒心法云。見今世甚少太陽症。蓋胃為萬物所歸。熱邪最容易逼入。故有不傳少陽及三陰之傷寒。必無不犯陽明之傷寒。所以治法在二三日內。無論汗出不徹。(如汗出只在頭面。或半身以上)或發汗不得。或未經發汗。但見口乾煩悶。縱有太陽表症。亦是邪漸入府。此時急屏風藥。
惟宜清解。以存津液。陰汁既充。則汗自湧出肌表而解。所謂金令一行。酷熱頓散也。勢甚者白虎湯加芩連柴葛。嘔者加薑製厚朴。
大白朮湯
和解四時傷寒。混解六經。不犯禁忌。(四時六經傷寒。豈有一方混解之理似此等說一出。則混行發散之禍。又從此起。而肆用寒涼之弊。更自此開矣。不無可議。)
白朮(君),石膏(君),羌活(臣),防風(臣),川芎(佐),枳實(佐),黃芩(佐),知母(臣),白芷(臣),細辛(使),甘草(使)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煎大溫服。未解再作。
春倍羌活。夏倍芩知。季夏雨霪倍芷術。秋加桂枝五錢。冬加桂枝八錢或一兩。
桂枝石膏湯
桂枝(君),黃芩(佐),梔子(佐),升麻(使),葛根(君),白芍(臣),生薑(引),石膏(君),甘草(臣)
此方夏至後代桂枝症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大青龍症用也。
上每服五錢。得汗停後服。
石膏湯
石膏(君),柴胡(臣),白芍(臣),黃芩(佐),升麻(使),甘草(佐)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豉一合。煎八分熱服。如三五服後。(當加未解二字)加知母一兩。又未解。加大黃一兩。
梔子升麻湯
生地(君),梔子(臣),升麻(使),柴胡(臣),石膏(佐)
上每服五錢。水煎頓服。不解更作。
白虎湯
石膏(君),知母(臣),生薑(使),粳米(佐),甘草(佐)
白話文:
太陽兼陽明症
如果體內火氣旺盛,就用大白朮湯來治療。(或是用涼膈散去掉芒硝和黃連,再合併白虎湯,加上升麻和柴胡來治療。如果體質虛弱,還要加上當歸和黃耆。)
如果天氣炎熱,導致身體發熱,就用桂枝石膏湯來治療。(天氣炎熱,身體發熱,就會使人全身血液沸騰,陰液容易耗乾,不能再用發散風燥的方式來治療。)可以用石膏湯治療,也可以用梔子升麻湯治療。(服用升麻湯時,應該加上「亦」字,意指也可用。)
《傷寒心法》中說,現在很少看到單純的太陽症,因為胃是萬物歸屬的地方,熱邪最容易侵入。所以即使有不傳至少陽或三陰的傷寒,也一定會有侵犯陽明的傷寒。因此,治療方法應該在兩三天內,無論是汗出不完全(如汗只出在頭面部,或半身以上),或是發汗不出,或是沒有發汗過,只要出現口乾煩悶,即使有太陽表症,也表示邪氣正在進入體內。這時要趕快停用發散的藥物。
應該要用清熱解毒的方式來保存津液。當陰液充足後,汗自然會從肌膚表層湧出而解熱。這就是所謂的「金氣運行,酷熱頓消」。如果病情嚴重,可以用白虎湯加上黃芩、黃連、柴胡、葛根。如果嘔吐,可以加上薑製厚朴。
大白朮湯
可以調和四時的傷寒,混合治療六經的病症,沒有禁忌。(關於四時六經的傷寒,哪有一種藥方可以混合治療的道理,這種說法一出,就可能引起混亂發散的禍害,而濫用寒涼藥物的弊端,也會因此開始,這點值得商榷。)
藥方組成: 白朮(君藥),石膏(君藥),羌活(臣藥),防風(臣藥),川芎(佐藥),枳實(佐藥),黃芩(佐藥),知母(臣藥),白芷(臣藥),細辛(使藥),甘草(使藥)
用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溫服。如果沒有痊癒,可以再服用一次。
加減: 春天加倍羌活;夏天加倍黃芩和知母;季夏梅雨季節加倍白芷和白朮;秋天加入桂枝五錢;冬天加入桂枝八錢或一兩。
桂枝石膏湯
藥方組成: 桂枝(君藥),黃芩(佐藥),梔子(佐藥),升麻(使藥),葛根(君藥),白芍(臣藥),生薑(引藥),石膏(君藥),甘草(臣藥)
用法: 這個藥方是夏至之後,代替桂枝湯症狀使用的。如果加入麻黃半兩,可以代替麻黃大青龍湯症狀使用。 每次服用五錢,出汗後就停止服用。
石膏湯
藥方組成: 石膏(君藥),柴胡(臣藥),白芍(臣藥),黃芩(佐藥),升麻(使藥),甘草(佐藥)
用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加入豆豉一合,煎煮至八分熱時服用。如果服用三五次後(應該加上未解兩字),沒有痊癒,就加入知母一兩。如果仍然沒有痊癒,就加入大黃一兩。
梔子升麻湯
藥方組成: 生地(君藥),梔子(臣藥),升麻(使藥),柴胡(臣藥),石膏(佐藥)
用法: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一次服下。如果沒有痊癒,可以再服用一次。
白虎湯
藥方組成: 石膏(君藥),知母(臣藥),生薑(使藥),粳米(佐藥),甘草(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