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感症總論

感症。即所謂傷寒症也。古人以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直感寒邪者。名之為傷寒。(觀此。愈見春變為溫。夏變為熱之說之謬矣。)今統四時通行之症言之。謂之感症。大抵邪之所感。必先皮毛。而後經絡。由經絡而入臟腑。(由絡傳經。由經入腑。須分看。)然按內經所指為臟。

及諸方書所稱為腑。都言胃耳。(全書大旨。所重惟此。)蓋六經經也。在肌肉之中。(東莊云。肌肉不能傳變。肌肉之中。皆經絡也。經絡皆謂之中。里則腑臟。表則皮毛。腑臟之氣血。惟經絡傳達。外邪之壅熱。亦惟經絡傳變。故陽明少陽。皆從中治。中者經病。非胃與膽病也。

經病用和解。和解亦必由汗散。然非開發皮毛之法矣。蓋邪初客表。經中陰津未傷。但啟其竅。而汗自通及熱傳中經。血液燔爍。竅雖啟而汗為熱隔。不能達外。庸工不知。尚用風熱之藥。以發其表。益助熱而耗陰。津原乾涸。究竟不得汗而斃者多矣。仲景和解。只清解熱邪。

而津液自存。陰汁既充。湧出肌表。而外邪自然渙散。此養汗以開玄府。與開玄府以出汗之迥乎不同也。)膀胱胃膽脾腎肝。腑也臟也。在軀殼之裡。玄府閉塞。本身之熱。壅遏經絡。以漸入里。而諸經之井榮俞經原合。各有交接之處。由是自太陽而陽明。由陽明而少陽。而太陰少陰厥陰矣。

此傳經之次第也。(東莊云。太陽經在最外一層。故邪入皮毛。即先傷之。皮毛不能傳變。由太陽之絡傳經。而後內入諸經也。邪客於皮毛。即玄府閉。人身臟腑之氣。無刻不與外氣通。故和暢。玄府閉則內氣不能泄而生熱。非風寒能變熱也。此時但發其皮毛。玄府開而邪隨汗散矣。

麻黃桂枝。汗皮毛之方。非解中之方也。表不解則熱積而日甚。從本經反而之內。及各經井榮俞經原合交會之處。則熱交於他經。而各經病見矣。注中邪客於皮毛即元府閉九字。當移接和暢下。使人讀之一氣貫通。尤覺醒亮。)顧當其傳經也。井榮俞經原合之中。邪氣鬱勃。

既不得從玄府透達。則必向里而走空隙。而十二臟腑之中。惟胃為水穀之海。其上有口。其下有口。最虛而善受。故六經之邪。皆能入之。邪入則胃實矣。胃實則津液干矣。津液干則死矣。(數語道盡感症致死根由。彼肆用劫風燥液之劑。天人生命者。只坐不知此義耳。然閱此自應悔從前之誤。

而急思變計矣。胃為五穀之海。六腑之大源。又主肌肉。而陽明行氣於三陽。主乎津液。旨哉斯言。)經所云陽明中土。無所復傳是也。故傷寒書所稱臟腑。皆專指胃而言。非兼指膀胱膽脾腎肝而言。或曰。傷寒有膀胱膽脾腎肝氣絕而死者何與。曰。此乃熱邪從本經絡逼入。

如少陰經邪盛。直逼腎臟。因致水竭是也。非傳經之謂也。然如此者亦絕少。總之傷寒無膀胱傳胃。胃傳膽。膽傳脾。脾傳腎。腎傳肝之法也。此處學者宜深考。又傷寒之症。有陰陽表裡之不同。人之感者。有虛實新久之各異。而病之見也。有本症變症兼症之殊致。今將傷寒本症列於前。

變症次之。兼症又次之。而一症之中。又分攻補之兩途。以便業是科者之觀覽焉。

2. 感症本病

太陽以下。正治法也。養陰以下。從治法也。

3. 太陽症

初起一二日內。凡遇頭痛惡寒。項強脊痛。四肢拘急。身大熱。脈浮而緊者。是太陽表症也。九味羌活湯主之。(不解。即當用清解藥。兼陽明以治。一二日屬太陽症。乃仲景示以規矩準繩耳。不可板定日數。若照此脈症見端。即過旬日。仍太陽症也。不必拘泥猶疑。)

九味羌活湯

羌活(君),防風(臣),細辛(使),白芷(君),蒼朮(臣),川芎(佐),生地(君),黃芩(佐),甘草(臣),薑蔥水煎。通身得汗愈。

上方去細辛蒼朮加黃耆白朮名加減沖和湯。治傷風自汗惡風脈緩者。

4. 太陽兼陽明症

火盛者大白朮湯主之。(或涼膈去硝黃。合白虎。加升麻柴胡主之。涉虛者更合當歸黃耆。)

天熱症熱者桂枝石膏湯主之。(天熱症熱。則人之一身血液燔爍。陰汁易干。不得以風燥劫之。)石膏湯主之。梔子升麻湯主之。(升麻湯下。當加亦字。)

傷寒心法云。見今世甚少太陽症。蓋胃為萬物所歸。熱邪最容易逼入。故有不傳少陽及三陰之傷寒。必無不犯陽明之傷寒。所以治法在二三日內。無論汗出不徹。(如汗出只在頭面。或半身以上)或發汗不得。或未經發汗。但見口乾煩悶。縱有太陽表症。亦是邪漸入府。此時急屏風藥。

惟宜清解。以存津液。陰汁既充。則汗自湧出肌表而解。所謂金令一行。酷熱頓散也。勢甚者白虎湯加芩連柴葛。嘔者加薑製厚朴

白朮湯

和解四時傷寒。混解六經。不犯禁忌。(四時六經傷寒。豈有一方混解之理似此等說一出。則混行發散之禍。又從此起。而肆用寒涼之弊。更自此開矣。不無可議。)

白朮(君),石膏(君),羌活(臣),防風(臣),川芎(佐),枳實(佐),黃芩(佐),知母(臣),白芷(臣),細辛(使),甘草(使)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煎大溫服。未解再作。

春倍羌活。夏倍芩知。季夏雨霪倍芷術。秋加桂枝五錢。冬加桂枝八錢或一兩。

桂枝石膏湯

桂枝(君),黃芩(佐),梔子(佐),升麻(使),葛根(君),白芍(臣),生薑(引),石膏(君),甘草(臣)

此方夏至後代桂枝症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大青龍症用也。

上每服五錢。得汗停後服。

石膏湯

石膏(君),柴胡(臣),白芍(臣),黃芩(佐),升麻(使),甘草(佐)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豉一合。煎八分熱服。如三五服後。(當加未解二字)加知母一兩。又未解。加大黃一兩。

梔子升麻湯

生地(君),梔子(臣),升麻(使),柴胡(臣),石膏(佐)

上每服五錢。水煎頓服。不解更作。

白虎湯

石膏(君),知母(臣),生薑(使),粳米(佐),甘草(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