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四明心法(中)
3. 方論
(即名高氏遺書。東莊已述之醫貫批中。但此詳於彼。故從謝達宸本抄附。)
歸脾湯
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女子經候不準。晡熱內熱。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歸身(炙),遠志(炒研),棗仁,茯神,人參(炙),黃耆(土炒),白朮,龍眼,煨甘草(炙),木香(嘔血歸脾全在此味),薑棗引。
此方乃嚴用和所造。其對症則二陽之病發心脾也。蓋欲補脾。則先補心。欲補心。則先補肝。所謂隔二之治。趙氏論之詳矣。然往往用之於吐血咳嗽寒熱。木香多不合。以其香燥反能動肝火而燥津液。予每去之。而加白芍以追已散之真陰。頗稱穩當。且肺受火刑。白朮太燥。
恐反助嗽。得芍藥之陰以為佐。亦是妙於配合。如肺腎受傷。再加麥冬五味。肝腎受傷。則芍藥更為有益。如從拂鬱而起。則加柴胡丹皮山梔。如非二陽之病至怔忡。則去木香。加枸杞麥冬五味之屬。如夢遺。則加五味熟地白芍牡蠣之屬。如怔忡而實挾包絡一種有餘之火兼痰者。
則加黃連生地貝母之類以清之。夢遺而挾相火者。加黃柏知母麥冬以清之。惟脾虛久瀉而不止者。方留木香以醒脾。脾虛而挾寒者。雖肉果桂附等類。皆可加也。陽虛盜汗。脈四至以內。奄奄不起。惺惺不寐。此方亦是對症要藥。亦可變為養榮加減。
甘露飲
治大人小兒。胸中客熱。牙宣口臭。齒齦腫爛。時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飲食。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皆可服之。又治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目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並皆治之。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黃芩,石斛,枳殼,茵陳,枇杷葉,甘草
小甘露飲
治脾勞實熱。身體面目悉黃。舌乾咽喉腫痛。
山梔,黃芩,生地,升麻,桔梗,茵陳,石斛,甘草
此方創自潔古老人。丹溪以為此心肺胃三經藥也。主治胸中客熱。口臭齒爛。心煩咽瘡等症。許學士又去門冬加犀角。主治與上略同。別如赤眼並一切瘡瘍。已散未散。皆可治之。然小甘露去熟地二冬者。以手陽明與腎無相關之勢。故加桔梗。使與里合。治胃則以腎為關。故加熟地二冬也。
按此方以固本丸為症。而加入他藥。原因胃中濕熱。下流歸坎。則水源濁泛。故見症如此。而當日立方之意。實從救腎起見。清胃者自清胃。而救原者仍救原。丹溪止言心肺胃。猶未是全論。予每於肝經有鬱火者。亦以此方加丹皮山梔。去石斛甘草枇杷葉。亦無不應驗。則知水木同原之義。
白話文:
方論
(這部分內容出自《高氏遺書》,東莊先生在《醫貫批》中已提及,但此處更為詳細,故從謝達宸的版本抄錄。)
歸脾湯
此方用於治療脾經失血的病症,症狀包含:難以入睡、發熱、盜汗;或是因為過度思慮而損傷脾臟,導致脾臟無法控制血液,造成血液不正常流動;也可用於治療健忘、心悸、驚恐不安、難以入睡;或是心脾受到損傷而感到疼痛、喜歡臥床休息、食慾不振;或是因為憂愁思慮損傷脾臟,導致氣血虛弱而發熱;或身體疼痛、大便不規律;或女子經期不準、午後發熱、體內發熱;或是患有瘰癧(淋巴結腫大)或流注(化膿性炎症),難以消散或癒合。
藥方組成: 炙甘草、炒熟的當歸身、炒研磨過的遠志、酸棗仁、茯神、炙人參、炒黃耆、白朮、龍眼肉、煨甘草、木香(治療嘔血的歸脾湯全靠此味藥),以及生薑、大棗引藥。
此方是嚴用和所創。其對應的病症是手足少陽(二陽)的病變影響到心脾。要補脾,就先補心;要補心,就先補肝。這就是所謂的「隔二之治」,趙氏已詳細論述過。然而,此方若用於治療吐血、咳嗽、寒熱等症狀時,木香往往不適合,因為木香的香燥之性反而會引動肝火,耗損津液。我(作者)通常會去掉木香,加入白芍來追補散失的真陰,效果頗佳。而且肺臟受到火熱煎熬時,白朮過於燥熱,可能會加重咳嗽,加入白芍的滋陰作用來輔助,也是很巧妙的搭配。如果肺腎受到損傷,可以再加入麥冬、五味子;如果肝腎受損,白芍就更有益處。如果是因情志不舒而起病,可以加入柴胡、丹皮、山梔。如果不是二陽的病變導致心悸,則應去除木香,加入枸杞、麥冬、五味子等。如果出現遺精,則加入五味子、熟地、白芍、牡蠣等。如果心悸且有包絡(心包)的實火和痰,則加入黃連、生地、貝母等來清熱。如果遺精且有相火,加入黃柏、知母、麥冬來清熱。只有脾虛久瀉不止的情況,才保留木香來醒脾。如果脾虛且有寒象,則可加入肉果、桂附等溫熱藥。陽虛盜汗,脈搏微弱到幾乎停頓,意識模糊不清,難以入睡,此方也是對症要藥。也可以變為養榮湯加減使用。
甘露飲
此方用於治療成人或兒童胸中積熱的病症,症狀包含:牙齦腫痛、口臭、牙齦腐爛、時常流膿血、眼瞼下垂、經常想閉眼休息,或容易感到飢餓煩躁、不想進食,以及眼睛紅腫疼痛、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或疹子發出後。此方也可用於治療脾胃受濕、濕熱內鬱,或因醉酒飽食、房事勞累,導致濕熱相搏而產生的黃疸病,症狀包含:全身及眼球發黃、肢體輕微腫脹、胸悶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常發熱。
藥方組成: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黃芩、石斛、枳殼、茵陳、枇杷葉、甘草。
小甘露飲
此方用於治療脾勞實熱,導致身體面目發黃、舌頭乾燥、咽喉腫痛的病症。
藥方組成:山梔、黃芩、生地、升麻、桔梗、茵陳、石斛、甘草。
此方是出自潔古老人。丹溪認為此方是治療心、肺、胃三經的藥物,主要治療胸中積熱、口臭牙爛、心煩咽瘡等症狀。許學士又去除了天冬、麥冬,加入犀角,主治的病症與上述大致相同。此外,如紅眼病和一切瘡瘍,不論是已發或未發,都可使用此方治療。然而,小甘露飲去除熟地和天冬、麥冬,是因為手陽明經(大腸經)與腎沒有直接關聯。因此,加入桔梗,使其與體內協調作用。治療胃病時,則將腎視為關鍵,故加入熟地、天冬、麥冬。
細究此方,它以固本丸為基礎,並加入其他藥材。原因在於胃中濕熱下行至腎,導致腎水渾濁泛濫,所以出現上述症狀。而當初設立此方的用意,實際上是為了從補腎的角度出發。清胃的目的在於清胃,而救腎的目的還是在於救腎。丹溪只談到心、肺、胃,還不夠全面。我(作者)經常在治療肝經有鬱火的情況時,也會使用此方,並加入丹皮、山梔,去除石斛、甘草、枇杷葉,往往也能奏效。由此可見水木同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