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二十五方主症

黃耆(蜜炙),白朮,當歸,遠志(蜜炙),棗仁(炒研),骨脂,薑棗引。

上方去黃耆骨脂加人參熟地甘草名七福飲。

補中益氣湯

凡六經內傷外感。及暑月勞倦發熱。或汗出不止。但用本方。加白芍一錢。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止。是脾氣下陷也。加酒炒白芍三錢。瘧疾發久。形體尪羸。無論六經。皆當加半夏一錢。(合六君意也),即有外感。不過加黃芩一錢。(則又合小柴胡矣)凡婦女胎前氣虛。

以致胎動不安。小產崩漏。或產後血虛發熱。但加酒炒白芍二錢。此方凡屬中宮虛損。病後失調。無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內傷。脾胃先病。治先補土。此方是也。

人參,黃耆(蜜炙),白朮(土炒),當歸,陳皮,柴胡,升麻,甘草,薑棗引。(謙按。此方當以參耆為君。歸術為臣。陳草為佐。升柴為使。而分兩君臣但以錢計。佐使以分計。庶與東垣立方之旨合。蓋上中之宣劑也。

上方加白芍五味名調中益氣湯。去當歸白朮陳皮加白芍五味名人參益氣湯去柴胡加茯苓五味名參耆補脾湯。

上五方。治金之五症。

六味飲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升。消爍真陰。變為潮熱咳嗽消渴虛勞等症。易曰。雨以潤之。此方是也。

熟地,山藥,萸肉,丹皮,茯苓,澤瀉

上方加五味名都氣飲。加五味生地柴胡名抑陰地黃丸。加五味生地柴胡歸尾去萸肉名滋陰腎氣丸。去茯苓澤瀉加川芎當歸川楝子使君子赤茯苓名九味地黃丸。

疏肝益腎湯

凡胃脘痛大便燥結者。肝血虛也。此方主之。逍遙散所不能愈者。此方妙。

柴胡,白芍,熟地,山藥,萸肉,丹皮,茯苓,澤瀉

上方加歸身棗仁山梔名滋腎清肝飲。

八味丸

治命門三焦火衰。元陽虛憊。變為泄瀉腹脹。陽痿精寒不育。兩膝痠痛。腰軟無力。兩目昏花。悉以此方治之。易曰。日以烜之。此方是也。

附子,肉桂,熟地,山藥,萸肉,丹皮,茯苓,澤瀉,(謙按。方中加牛膝車前名濟生腎氣丸。腎寒肝熱者最宜。)

上方加五味鹿茸名十補丸。去山藥萸肉丹皮茯苓加牛膝甘草名鎮陰煎。

右歸飲

凡命門虛寒等症。八味丸治之不愈者。宜服此方。見症已詳八味丸下。

附子,肉桂,熟地,枸杞,山藥,萸肉,杜仲,甘草

上方去甘草加當歸鹿膠菟絲即右歸丸。

左歸飲

治腎水乾枯。虛火上蒸脾胃。陰土受虧。以致飲食不進。大使燥結。甚至三陽癃閉。變成噎鬲。治之於早。無不愈也。嘗以此方加歸芍。治傷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飲。此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此方救之。治瘧疾而兼燥症。熱重寒輕者。此方更妙。

熟地,枸杞,山藥,萸肉,茯苓,甘草

上方去茯苓甘草加龜膠鹿膠菟絲牛膝即左歸丸

上五方。治水之五症。

白話文:

二十五方主症

  • 黃耆(蜜炙),白朮,當歸,遠志(蜜炙),棗仁(炒研),骨脂,薑棗引: 這是個基礎的藥方,用來補氣養血,安神定驚。黃耆補氣,白朮健脾,當歸養血,遠志安神,棗仁寧心,骨脂溫腎,薑棗引導藥性。

  • 七福飲: 在原方的基礎上,去掉黃耆和骨脂,加入人參、熟地和甘草。這個藥方更偏重於大補氣血,適合身體極度虛弱的人。

  • 補中益氣湯:

  • 適用情況: 無論是內傷、外感,還是夏季勞累導致的發熱,或是汗出不止,都可以用這個方子。

  • 使用調整:

  • 如果腹瀉停止但仍有便意,是因為脾氣下陷,要加重用酒炒的白芍。

  • 若瘧疾久病導致身體虛弱,不論什麼證型,都要加半夏。

  • 有外感的話,可以加黃芩。

  • 婦女懷孕期間氣虛,導致胎動不安、流產、崩漏或產後血虛發熱,加酒炒的白芍。

  • 總結: 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虛導致的各種問題,適用範圍廣泛。

  • 補中益氣湯(加味): 原方基礎上,加白芍、五味子,名為調中益氣湯。

  • 人參益氣湯: 去掉原方中的當歸、白朮和陳皮,加白芍和五味子。

  • 參耆補脾湯: 在人參益氣湯的基礎上去掉柴胡,加上茯苓。

以上五個方子主要治療與金相關的五種病症(肺、大腸等)。

  • 六味飲:

  • 適用情況: 治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導致的潮熱、咳嗽、消渴、虛勞等病症。

  • 藥理說明: 這個方子的理念是“雨以潤之”,用來滋養腎陰。

  • 都氣飲: 在六味飲的基礎上加上五味子。

  • 抑陰地黃丸: 在都氣飲的基礎上加上生地和柴胡。

  • 滋陰腎氣丸: 在抑陰地黃丸的基礎上,去掉萸肉,加上歸尾。

  • 九味地黃丸: 在六味飲的基礎上,去掉茯苓和澤瀉,加入川芎、當歸、川楝子、使君子和赤茯苓。

  • 疏肝益腎湯:

  • 適用情況: 治療胃脘疼痛、大便乾燥,這是因為肝血虛引起的。

  • 藥理說明: 此方比逍遙散更有效。

  • 滋腎清肝飲: 在疏肝益腎湯的基礎上,加上歸身、棗仁和山梔子。

  • 八味丸:

  • 適用情況: 治療命門火衰,元陽虛弱導致的泄瀉、腹脹、陽痿、精寒不育、腰膝酸痛、目昏等症狀。

  • 藥理說明: 此方理念是“日以烜之”,用來溫補腎陽。

  • 濟生腎氣丸: 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加上牛膝和車前子。適合腎寒肝熱的病症。

  • 十補丸: 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加五味和鹿茸。

  • 鎮陰煎: 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去掉山藥、萸肉、丹皮和茯苓,加上牛膝和甘草。

  • 右歸飲:

  • 適用情況: 治療命門虛寒,用八味丸效果不佳的情況。

  • 症狀: 症狀和八味丸類似。

  • 右歸丸: 在右歸飲的基礎上去掉甘草,加上當歸、鹿膠和菟絲子。

  • 左歸飲:

  • 適用情況: 治療腎水枯竭,虛火上炎,損害脾胃,導致食欲不振、大便乾燥,嚴重時會出現三陽閉塞、噎膈等症狀。

  • 藥理說明: 這個方子可以在早期進行治療,效果很好。

  • 使用調整:

  • 如果治療外感發熱,出現舌黑唇焦,大渴引飲,通常是因為使用了過多攻伐寒涼的藥物,可以使用這個方子救治。

  • 治療瘧疾合併乾燥症狀,熱重寒輕者,這個方子效果更好。

  • 左歸丸: 在左歸飲的基礎上,去掉茯苓和甘草,加上龜膠、鹿膠、菟絲子和牛膝。

以上五個方子主要治療與水相關的五種病症(腎、膀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