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七 (6)
卷七 (6)
1. 鬱冒
傷寒五六日。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口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六脈細數而不洪大。心下無痞。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或傳至十日以來。形貌如醉。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不可下。宜梔子黃連黃芩湯。若脈浮者。病在丙。導赤散。
脈沉者。病在丁。瀉心湯。若脈浮沉俱有力者。是丙丁俱有熱。可以導赤瀉心各半服之。或有用犀角地黃湯者。此解陽明經血中熱。近於是也。有患熱病。肢體不甚熱。而間揚擲手足。如躁擾狀。昏憒不知人事。時發一二語不可了。而非詀也。脈微細如欲絕。其人平日素充壯者。
白話文:
傷寒發病五六天,病人逐漸變得神志不清、不說話,偶爾在睡夢中呢喃幾句。眼睛發紅,嘴唇乾裂,口渴,不願意喝水,但如果給他稀粥,他會吞咽,不給則他便不想吃。六脈細小而數,沒有洪大的脈象。心下沒有痞塊,腹部也不脹滿,大小便正常。如果病程持續到十天左右,病人會表現得像喝醉酒一樣。這是熱邪傳入手少陰心經,不可服用瀉下藥物,應該用梔子黃連黃芩湯治療。如果脈象浮,病邪在丙位,用導赤散。如果脈象沉,病邪在丁位,用瀉心湯。如果脈象浮沉都有力,說明丙丁兩位都有熱邪,可以用導赤散和瀉心湯各半服用。也有人用犀角地黃湯治療,這是用來解陽明經血中熱邪的,與這個情況類似。有些患熱病的人,肢體並不十分發熱,但會時不時地揚起手腳,像躁擾不安的樣子,神志不清,不認識人,偶爾說一兩句話,聽不清楚,但不是胡言亂語。脈象微細,像是快要斷氣了,而病人平日身體素來健壯。
此失下熱極。以致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蓄熱內甚。脈須疾數。以其熱極蓄甚。而脈道反不利。)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蓋陽氣復竭而然也。不下亦死。宜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漸以宣散。則心胸再暖。而脈漸以生矣。王損庵法大柴胡下之。(大黃止用二錢。
蒸熟煎。)繼以解毒湯。數服而平。(凡傷寒似神清而時發一二語昏憒者。多屬虛。須主以人參。或當歸補血湯。後看兼症用藥。)有寒氣乘虛中上者。經曰。諸虛乘寒則為厥。鬱冒不仁。附子湯。倍人參川芎天麻(天麻性平。活血脈。通。九竅。)乾薑之類主之。或以人參三白湯。
白話文:
這病症是內熱過度,導致身體冰冷、脈象微弱,昏迷快要死亡。因為內熱極度積聚,脈搏應該快速且頻繁,但實際上脈絡卻不通暢。如果急於使用瀉下藥物,會導致剩下的陰氣驟然耗盡而死亡,這是因為陽氣再次衰竭造成的。如果不使用瀉下藥物也會死亡。應該使用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滋陰退陽,逐漸散去積熱,這樣心胸會再次溫暖,脈象會逐漸恢復。王損庵的方法是大柴胡湯瀉下(大黃只用二錢,蒸熟後煎),接著服用解毒湯,服用幾次後便會痊癒。凡是傷寒患者看似神志清醒,但偶爾會說一兩句話就昏迷,大多是屬於虛症,需要以人參或當歸補血湯為主,之後根據伴隨的症狀用藥。如果有寒氣趁虛侵入上半身,經書上說,凡是虛證遇到寒氣就會導致厥證,出現昏迷不醒、感覺麻木的症狀,可以用附子湯,加倍人參、川芎、天麻(天麻性平,活血脈,通九竅)、乾薑等藥物治療。也可以用人參三白湯。
加川芎天麻。如下虛脈微者。須加附子。傷寒體虛有痰。四五日後神昏不語者。用人參五錢。黃耆白朮當歸陳皮各一錢。煎成入竹瀝薑汁飲之。有服至十餘日方吐一字。月餘舌乃能轉。熱淨而言。(竟有陰寒相逼。唯八味為宜。)有神思似清。而時昏憒。或語次間忽作鼾聲者。
大危候也。急進歸脾養榮等藥。參耆須用至兩許方可。甚者加附子。
白話文:
如果脈象虛弱,要加上川芎、天麻。如果體質虛弱、脈象微弱,則需要加入附子。傷寒體虛伴有痰症,四五天后神志不清、不說話的,可以用人參五錢、黃耆、白朮、當歸、陳皮各一錢,煎成藥液,加入竹瀝、薑汁飲用。有些人服藥十幾天後才說出一句話,一個多月後才恢復說話能力。熱症消退後才能說話,這是因為陰寒相互交逼,只有八味丸最適合。如果神志似清醒,但時常昏昏沉沉,或者說話過程中突然打鼾,這是十分危險的徵兆,需要立即服用歸脾養榮等補益藥物,人參和黃耆的用量要增加到兩錢左右,嚴重者還要加附子。
2. 煩躁
火入於肺成煩。火入於腎成躁。蓋心火旺。則水虧金爍。唯火獨熾。故肺腎合而為煩躁。然有屬熱者。亦有屬寒者。如獨煩不躁者多屬熱。惟悸而煩者為虛。如獨躁不煩者。多屬寒。蓋煩者。心中煩為內熱也。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在井中。為外熱也。
內熱者。有本之熱。故多屬熱。外熱者。多是無根之火。故屬寒也。有表症不得汗。內外皆熱。躁亂不寧。取汗則定。有裡實。熱鬱大便不通。心神不寧。脈數實有力。下之定。火客心胞上焦不清。煩躁者。黃連梔子等涼藥妙。起臥不安。睡不穩。謂之煩。竹葉石膏湯。心中蘊熱而煩。
白話文:
火氣進入肺部就會導致心煩,火氣進入腎臟則會引起躁動。這是因為心火旺盛,就會導致腎水虧損,如同金子被烈火熔化,只有火獨自熾盛,所以肺和腎同時受到影響,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
然而,煩躁的症狀有分屬熱和屬寒的。例如,只有心煩而不躁動的人,大多屬於內熱;而只有心悸伴隨心煩的人,則屬於虛症。同樣的,只有躁動不安,沒有心煩的人,大多屬於寒症。
因為心煩是心火內熱引起的,而躁動則是身體手腳躁擾,甚至裸露身體不願穿衣,或是想待在井中降溫,屬於外熱。
內熱的人,通常是體內有本源的熱氣,所以大多屬於熱證。外熱的人,則大多是沒有根源的火氣,所以屬於寒證。
有些人會出現發熱卻無法出汗,內外皆熱,躁動不安,這時用發汗的方法就能使病情穩定。還有些人則是內熱積聚,導致大便不通暢,心神不安,脈象數而有力,這時就要用瀉下藥來治療,才能使病情穩定。
如果火氣侵入心包,上焦不暢,導致煩躁不安,就可以用黃連、梔子等涼性藥物來治療。如果經常失眠、睡不安穩,稱為心煩,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如果心中蘊藏熱氣導致心煩,也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清心蓮子飲。虛煩有飲。溫膽湯。無飲。遠志飲子。(此等症。全仗心似燃犀燭怪。目如庖丁解牛。方有起死回生之效。不然。最易滋惑失誤耳。)脈虛大。或微細。心煩不眠。為虛煩。生脈散。加柏子仁茯神當歸。有火。加涼藥一二味。元參炒梔子竹茹花粉。若血液耗散。
心神不安者。猛進獨參湯。(如因力艱不能服者。濃煎當歸補血湯代之。)熱病脈按之不鼓。躁亂。欲坐臥泥水中。口中和。乃虛陽上攻也。即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冷服附子理中湯佳。
白話文:
清心蓮子飲適用於虛煩有飲,溫膽湯則適用於無飲,遠志飲子也可用於此類症狀。這些症狀的關鍵在於心火旺盛,就像燃燒的犀牛角燭一樣,眼睛如同庖丁解牛般,治療得當就能起死回生。否則很容易滋生惑亂,造成失誤。脈搏虛弱而有力,或微細,心煩不眠,屬於虛煩。生脈散可加柏子仁、茯神、當歸,若有火氣,可加一兩味涼藥,如元參炒梔子、竹茹、花粉。若血液耗散,心神不安,可猛進獨參湯。如果體力不支,無法服用,可用濃煎的當歸補血湯代替。熱病脈搏按之不鼓,躁亂不安,想坐臥泥水中,口中無味,這是虛陽上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所致,可用冷服附子理中湯治療。
竹葉石膏湯
竹葉(君),人參(君),甘草(使),半夏(臣),麥冬(臣),石膏(佐)
上加生薑粳米。水煎。空心服。如不禁石膏者。可用濟生方。除石膏加茯苓小麥。即人參竹葉湯是也。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主要由竹葉、人參、甘草、半夏、麥冬和石膏組成,其中竹葉和人參是君藥,甘草是使藥,半夏和麥冬是臣藥,石膏是佐藥。此外,還可加入生薑和粳米,水煎服用,空腹飲用。如果無法服用石膏,則可用濟生方代替,即將石膏換成茯苓和小麥,也就是人參竹葉湯。
清心蓮子飲
石蓮肉(君),赤茯苓(臣),人參(臣),黃耆(臣),地骨皮(佐),麥冬(佐),車前(佐),黃芩(使),甘草(使)
一方加遠志石菖蒲。發熱加柴胡薄荷。
遠志飲子
白話文:
清心蓮子飲
主藥: 石蓮肉(君藥)
輔藥: 赤茯苓(臣藥)、人參(臣藥)、黃耆(臣藥)、地骨皮(佐藥)、麥冬(佐藥)、車前子(佐藥)、黃芩(使藥)、甘草(使藥)
加減方:
- 若心神不寧,可加遠志、石菖蒲。
- 若伴發熱,可加柴胡、薄荷。
別名: 遠志飲子
遠志(臣),棗仁(臣),茯神(佐),人參(君),黃耆(臣),當歸(臣),麥冬(佐),石斛(君),甘草(使),生薑(引)
若煩甚。加竹葉知母。
白話文:
遠志、棗仁、茯神輔助人參、黃耆、當歸,麥冬輔助石斛,甘草引導藥性,生姜引導藥性入經。如果症狀嚴重,再加入竹葉和知母。